问题

为什么有资本家为了维持价格把牛奶倒了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现实世界没有别的案例呢?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经济学中经典的,也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生产者宁可销毁产品,也不愿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以维持市场价格。 关于牛奶倾倒事件,这并非孤例,在其他一些农产品和原材料领域,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逻辑在运作。只不过,牛奶的例子因为其直观的画面感和与民生息息相关,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宁倒不卖”的现象?

核心原因在于,生产者(在这里是奶农或乳制品加工企业)他们考虑的是长期的经济利益和市场预期,而不是眼前的“卖掉多少算多少”。 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驱动因素:

1. 保护价格体系和品牌价值:
信号传递的扭曲: 如果奶农在牛奶过剩时大幅降价出售,这个低价会向市场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牛奶的需求不高,或者市场供应过剩是常态。这会影响到消费者对牛奶价值的认知,也可能让竞争对手认为这个行业利润微薄,从而不愿意进入,或者投资减少。
品牌和品质的声誉: 特别是对于品牌化的乳制品企业,低价倾销可能会损害其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的信心。消费者会将低价与“滞销”、“次品”等负面信息联系起来。一旦品牌价值受损,想要修复是非常困难且昂贵的。
未来市场定价的锚定: 奶农和企业希望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水平,作为未来销售和生产的“锚”。如果这一次因为过剩就大幅降价,那么下次牛奶稍微过剩,消费者和分销商就会期待更低的折扣,价格体系就很难恢复。

2. 合同和供应链的约束:
与加工厂的合同: 奶农通常与乳制品加工厂签订有供应合同,合同中可能规定了最低收购价。如果奶农擅自低价销售给其他渠道(例如直接卖给消费者),可能会违反合同条款,面临罚款或未来合同被取消的风险。
加工厂的生产计划: 加工厂有自己的生产计划和产能限制。他们购买牛奶是为了生产特定的乳制品,如奶粉、酸奶、奶酪等。如果市场上出现大量低价的生鲜牛奶,可能会打乱他们的生产和销售计划,甚至导致已经生产出的产品因为低价生鲜奶的冲击而滞销。

3. 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倾销成本可能高于销毁成本: 虽然倾销牛奶看起来好像能“减少损失”,但实际上组织低价销售也需要成本:寻找买家、运输、促销、处理售后问题等。如果市场需求真的不高,即使以很低的价格出售,也可能卖不出去多少,反而会赔上更多的成本。相比之下,直接销毁(例如灌溉农田、喂养牲畜或直接倒掉)可能是成本最低、最“省事”的解决方案。
“边际成本”的考虑: 生产出一单位牛奶是有成本的(饲料、人工、水电等)。但如果市场价低于生产这单位牛奶的边际成本,再卖出去就是亏损的,而且是“越卖越亏”。而销毁产品的成本,主要是销毁本身的动作费用,这往往低于低价销售可能带来的额外损失。

4. 政府政策和补贴的影响(在某些国家):
稳定生产的考量: 有些国家为了保证国内乳业的稳定,会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来补贴奶农,鼓励他们维持生产。在这种政策框架下,奶农更倾向于遵循既定的价格体系,而不是通过低价倾销来处理过剩,因为这可能会扰乱整体市场秩序,影响补贴政策的有效性。
处理过剩产品的“补贴”: 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能会对销毁过剩农产品提供一定的补贴,或者鼓励将其用于非市场化用途(如作为饲料或生物燃料原料)。这相当于降低了销毁的成本,使其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5. 缺乏有效的“分流”机制:
生鲜奶的易腐性: 生鲜牛奶保质期短,难以储存和运输,这限制了其销售渠道的多样性。不像某些耐储存的农产品,生鲜奶如果卖不掉,很快就会变质。
即时性需求: 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生鲜奶是为了即时饮用或制作。如果市场对生鲜奶的需求突然下降,缺乏有效的替代性消费场景或加工链条,就很难快速消化掉过剩的供应。

现实世界中的其他案例:

你提到“现实世界没有别的案例”,其实不然。这种“宁毁不降”的现象在很多农产品和原材料领域都存在,只不过表现形式或公众认知度不同:

水果蔬菜: 在丰收季节,如果某个地区突然大量上市某种水果(如草莓、苹果)或蔬菜(如大白菜、土豆),一旦市场消化不掉,也常常会出现“烂在地里”、“倒掉”的情况,而不是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原因同样是为了避免低价冲击后续的市场行情,以及处理过剩的成本问题。
棉花、糖等大宗商品: 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当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时,价格会下跌。如果价格跌破生产成本,生产者可能会选择减少产量,或者通过政府的储备和补贴机制来“稳定市场”,而不是无限制地抛售,把价格压得更低。这种“稳定市场”的背后,就是为了避免价格的过度下跌。
咖啡豆、可可豆: 这些商品也曾出现过因供过于求而导致价格暴跌,生产者宁愿减产或销毁一部分,也不愿无限压低价格的情况。这同样是为了维护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预期。
石油: 虽然不太可能像牛奶那样“倒进海里”,但当石油供应过剩时,产油国会采取减产措施,而不是为了卖掉而把价格降到远低于生产成本的水平。这是为了避免耗尽储量,并维护整体石油市场的价格稳定。

总结来说, 资本家(这里更多指奶农或乳制品公司)宁愿销毁牛奶也不降价,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理性下的行为。他们是在权衡眼前的“小亏”和长期的“大损”。通过销毁产品来维护价格体系、品牌价值和未来市场的预期,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更符合长远利益的策略。虽然这种做法在道德和伦理上容易引起争议,因为它与消费者对“便宜有好货”的朴素认知相悖,但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你感受到的“不合理”或“匪夷所思”,恰恰暴露了经济学理论与大众直观感受之间的张力。经济活动远比简单的“生产消费”链条要复杂,它涉及到预期、信号、品牌、合同、风险管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是存在的,只不过倒牛奶的不是资本家。

教科书上说,万恶的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在密西西比河也不给穷人,反映了资本家的贪婪腐朽,是经济大萧条的标志。

1933年,作为美国最大的牛奶生产州,威斯康星的奶农们联合起来,罢工了。等等,不是要说万恶资本家倒牛奶的故事吗?怎么说起了无产阶级大串联了?

呃,因为倒牛奶的正是这些大串联的奶农啊。


1927到1929年,牛奶是4.79美元每100磅,其中奶农可以赚到其中的46%。然而到了1930-1933年间,牛奶跌到了3.48美元每100磅,雪上加霜的是,奶农只能赚到其中的30.5%了。

和很多产品一样,牛奶也是分品质的,其中好品质的可以直接罐装成瓶装的牛奶,差一些的只能卖到工厂去做黄油跟奶酪。这场大萧条里,瓶装牛奶降价幅度要远远低于黄油牛奶,大部分做成瓶牛奶的奶农其实可以生存下来的。瓶装牛奶依然100磅可以买到1.5美元,但是黄油牛奶就只能卖到0.85美元每100磅了。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呀。于是大串联开始了,但是大串联同时也是贫农斗富农的阶级斗争。他们的要求就是我们也要卖1.5美元每100磅。大罢工刚开始没多久,黄油牛奶大联合就发现,有人在偷偷的卖牛奶,等于是损失只有罢工的人承担,而偷偷卖奶的人却在赚得盆满钵满。于是大联合的工人纠察队就开始沿路设卡,阻止卡车向工厂运奶,一直到后面,手段逐渐升级,只要发现运奶的车辆,就会把牛奶从卡车上到下去。再到后来,他们开始进行地毯式搜索,沿路寻找每一辆运奶的车辆,发现就倒掉。他们甚至还阻塞了一段铁路,阻止工厂通过铁路运输的方式运奶。

呃,好好的一个无产阶级大联合,怎么就变成了万恶的资本家呢。

其实产能过剩导致金融危机,在那个野蛮的年代其实有比倒牛奶这么温和的做法更好,更有效率的做法,那就是打仗。早打,大打,打世界大战。不能消灭了过剩的产能,还消灭了过剩的劳动力,多好!这,才是资本家的做派。

Reference:

user avatar

你别说资本家了,就我家吧,现在囤了一堆口罩,这事儿过去之后我也不会低价拿出来卖的……


忒麻烦……



PS:一堆口罩大概是200多个,因为前期挥霍无度,刚问了家政大臣现在已经只剩80+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经济学中经典的,也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生产者宁可销毁产品,也不愿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以维持市场价格。 关于牛奶倾倒事件,这并非孤例,在其他一些农产品和原材料领域,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逻辑在运作。只不过,牛奶的例子因为其直观的画面感和与民生息息相关,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为什.............
  • 回答
    .......
  • 回答
    南非和西非拥有的黄金储量惊人,这无疑是巨大的自然财富。然而,仅仅拥有这些贵金属,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强国”。将黄金转化为真正的国家实力,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就好比你手里攥着一把金子,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和知识,它也只是沉甸甸的摆设,很难变成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关键矛盾:盈利最大化和产量扩张之间的复杂权衡。很多人直觉认为,资本家就是为了钱,那还不是想卖多少就生产多少,怎么会有不愿意扩大产量的时候?尤其像显卡这种需求旺盛的工业品,市场机会摆在眼前,为什么不狠狠地生产,赚个盆满钵满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影.............
  • 回答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触动了很多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一个95后的年轻人,为了让父亲年老时有“吹牛”的资本,竟然卖掉自己辛苦打拼的房子,带着老爸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环游全国的旅程。单听这个开头,就已经足够让人动容。在当今社会,大部分年轻人还在为“买房”、“结婚”、“立业”这些人生大事奔波劳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复杂动机。我倒不觉得努力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有资格”去歧视比自己差的人,这听起来有点扭曲,也过于狭隘了。但如果我们刨根究底,确实能在努力的过程中,以及达成目标后的某些心态里,找到一些和“歧视”或“优越感”沾边的影子。首先,我们得承认,努力往往伴随着目标和期望.............
  • 回答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为资本家辩护?”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社会经济领域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话题。喜欢为资本家辩护的人群构成非常多样,他们辩护的理由和出发点也各不相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人们的价值观、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针对“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为资本家辩护”这个问题回答“因为我们经历过没有人为资本家辩护的时代”,之所以可能会被禁言或受到限制,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核心原因分析:1. 语义上的模糊性和潜在的误导性: 这句话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没有人为资本家辩护的时代”的表述过于模糊,可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甚至内心充满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对“资本家”这个词可能带有的剥削、贪婪等负面印象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却又身处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要经济模式的社会,不得不依靠资本家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来维持生计。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经济现实,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清楚。1. 现实的无奈: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很多人一听到“资本家”这个词,脑子里就容易浮现出一些负面形象:贪婪、剥削、压榨普通劳动者等等。但如果我们稍微把目光放宽一些,你会发现,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和资本家辩护的人,他们的出发点和逻辑,往往也是基于一些他们认为的“好处”和“必然性”。首先,最直接也最常听到的论调,就是资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也是很多人心里可能存在的困惑。简单来说,“资本家”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核心是指那些拥有生产资料,并以此雇佣他人劳动来获取利润的群体。首先,我们来聊聊“资本家”到底是什么。从最基础的定义上讲,资本家是相对于“劳动者”而言的。他们拥有的.............
  • 回答
    西方国家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即使明知其存在“资本家吸血”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原因:一、 资本主义的核心吸引力与历史实践的证明 生产力的高度解放与经济增长: 资本主义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生产力解.............
  • 回答
    2020年确实见证了中国国内一股针对以马云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和资本家的思潮的兴起,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这股思潮并非一夜之间出现,而是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累积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分析,试图梳理出这场思潮的形成脉络:一、 时代背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
  • 回答
    这确实是当今资本市场一个非常普遍且引人深思的现象。要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跳出“现在赚多少钱”的单一视角,去看看资本市场真正看重的是什么,以及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公司在这些维度上的差异。首先,咱们得明白资本市场在看什么。投资股票,本质上是买入一个公司的未来。所以,资本市场关注的不仅仅是公司当前账面上的利润.............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自动驾驶技术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和盈利,却依然吸引了大量新兴公司和资本的涌入?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生态系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自动驾驶的巨大潜力与长远价值: 颠覆性的交通未来: 自动驾驶被视为继汽车发明.............
  • 回答
    理论物理:点亮宇宙的深邃之光,亦是人类文明的远航之锚理论物理的研究,于我们这个物质世界而言,其意义绝非止于“求知欲”的浅尝辄止,而是一种深植于人类文明根基、塑造我们认知边界、并最终指引我们未来走向的根本性驱动。当代最顶尖的头脑之所以投身其中,所投入的巨大社会资源,也绝不是一场单纯的智力游戏或奢侈的兴.............
  • 回答
    战国时期,国君封赏臣下为“侯”,这可不是随便封的,背后有一套复杂的规矩和逻辑,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周朝遗留下来的礼制。咱们就一点点捋清楚,看看这“侯”字儿是怎么来的,国君又是凭什么能把这顶帽子戴到臣子头上的。首先,得明白“侯”这个封号的来头。在西周时期,“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爵位,.............
  • 回答
    魏征作为凡人臣子,之所以能够“斩首”泾河龙王,这背后并非源于凡间的法律或权力,而是出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西游记》中的“魏征斩龙”。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故事的背景、人物设定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西游记》所描绘的神话世界里,天庭和人间是存在着严格.............
  • 回答
    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说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资本在追求自身不断壮大、增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把劳动者推向贫困的深渊。这可不是耸人听闻的说法,而是对资本主义运行逻辑的深刻洞察。咱们得从资本的本质说起。资本家手里的钱,可不是坐着不动就能生钱的。它得变成生产资料(厂房、机器、原料.............
  • 回答
    评判文学作品的深度和思想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它既关乎作品本身的特质,也涉及评判者的认知能力和视角。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评判的标准以及有资格给出定论性评价的人群。 评判文学作品深度和思想力的标准文学作品的“深度”和“思想力”并非单一或绝对的标准,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构成的综合评价。以下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