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征作为一个凡人臣子,为何有资格斩首泾河龙王?

回答
魏征作为凡人臣子,之所以能够“斩首”泾河龙王,这背后并非源于凡间的法律或权力,而是出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西游记》中的“魏征斩龙”。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故事的背景、人物设定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西游记》所描绘的神话世界里,天庭和人间是存在着严格的等级秩序,同时又有着相互影响和联系的。龙族,虽然生活在水中,但他们并非凡俗生物,而是受天庭管辖的、具有神性的存在。泾河龙王,作为一方水域的管理者,其职责和行为都必须遵循天庭的规章制度。

那么,魏征为何有资格执行这个“斩首”的任务?这并非是魏征个人的权力伸张,而是他在特定时刻、受命于更高层级的权威,从而获得了执行此事的“资格”。具体来说,故事是这样的:

1. 泾河龙王的违制与罪责: 故事的起因是泾河龙王本身的行为触犯了天庭的规章。他私自更改了降雨的时刻和数量,这本应是玉皇大帝亲自下旨才能决定的事情。龙王的好事者偷看了天机的簿册,得知自己即将因触犯天条而被处死,于是心生恐惧,试图通过贿赂算命先生袁守诚来改变命运。在与袁守诚的辩论中,龙王承诺会在错误的时间给错误的地方降雨,以证明自己的神力。然而,他终究未能抵挡天命的安排,仍然按照袁守诚的预测去行动,结果招致了天庭的审判。

2. 玉帝的旨意与人间的执行者: 当泾河龙王因为违制而被玉皇大帝判处斩首时,天庭的执行者是负责行刑的斩龙官。然而,在《西游记》的设定中,玉帝并非直接派遣一个神仙去执行,而是选择了人间的一位德行高尚、能够担当重任的凡人来执行这个神圣的审判。这个人选,正是唐朝的宰相魏征。

3. 魏征的“斩”的特殊含义: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魏征的“斩”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用刀剑砍杀。在那个梦境般的设定中,魏征是在睡梦中奉旨去斩杀泾河龙王的。他坐在那里,就相当于执行了天庭的 حکم。这是一种非常象征性的描绘,代表了天庭权威对人间凡人的信任与托付,以及凡人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参与到神界事务中的可能性。

天命的体现: 魏征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身为凡人,却具备了“德配天地,才兼日月”的品质,符合承载天庭旨意的标准。他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正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这种品质使得他成为天庭执行神圣任务的合适人选。
神判与人判的结合: 故事将神界的审判与人间的执行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彰显了天庭的至高无上,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间“清官难断家务事”之外,还有“天命难违”的说法。魏征作为人间至公无私的代表,执行了天庭的判决,这使得整个事件更具说服力和戏剧性。

4. 象征意义的深化: 魏征斩龙的故事,更深层次地象征着人间正义与秩序的维护,即使面对的是神祇。它传达了一种“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观念,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只要触犯了天条(或说普世的法则),都难逃惩罚。而魏征作为被选中的凡人,他的行为更像是天意的执行者,而非个人意志的体现。

总结来说,魏征之所以有资格“斩首”泾河龙王,并非因为他是凡人,而是因为:

他被玉皇大帝选中,肩负着执行天庭旨意的任务。
他的行为是在梦境中完成的象征性执行,代表了天意的审判降临在龙王身上。
他作为人间至公无私的代表,其品质符合承载天庭赋予的这一特殊职责。

这是一种神话故事的逻辑,将凡人置于一个特殊的历史与神话节点上,使其能够参与到对神祇的审判与执行中,从而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秩序、德行以及天人关系的独特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

有人要借泾河龙王的脑袋作棋子,推动一盘大棋,而魏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西游记》可以概括为唐和尚带着仨宠物徒弟一路向西的故事。

在故事的最开始,是唐僧主动要求去西天取经的么?

不是。

事实上是,如来想要去东土传经,又琢磨着人家不能信他。于是开了个盂兰盆会,召集大家商量:“谁能去东土找个人儿,想个法子让他主动来咱这取经,取回去还能把咱这经永传东土。”

观音姐姐说:“我去。”

第八回

如来曰:“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观音姐姐来东土,不单单是要找人去西天取经,而是要找个人把经取回来,永传东土。

“永传东土”不是个简单事,观音姐姐有办法。

谁能让经书“永传东土”呢?唐王李世民。

从太史丞傅奕的话中可以看出,原本佛教在东土大唐没有地位。

如果不发生点特别的事,李世民绝对不会派人去西天取经。

傅奕闻旨,即上疏止浮图,以言无佛。后面省略

唐太宗逼父,杀兄,害弟,荡平六十四处烟尘,剿灭七十二处草寇,南征北伐,杀人无数,如此才坐稳了唐王的位子。

观音一到东土,李世民就来了个地府三日游。还在地府看到与自己有仇的众多冤魂在那叫冤报怨,吓了个不轻。

崔判官多次嘱咐唐王,回去后做一场水陆大会,超度冤魂。

判官道:"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这场水陆大会非常重要,它确立了佛教地位,选出了高僧唐三藏,赠了袈裟、锡杖。大会最后,菩萨还现了法身,打动李世民,派唐僧去西天取经。

然后才有了一路向西的故事。

如果李世民不游地府,这些就都不会发生。



人主李世民,好端端的怎么会去地府三日游?

因为泾河龙王被魏征所斩,怪李世民说话不算数,在地府要求三曹会审,于是把李世民叫到地府。

如果不是魏征做监斩官的话,他的死就跟李世民扯不上关系了。

有趣的是,三曹会审根本就没有审,李世民下了地府,聊了两句,就被崔判官带着游地府挨吓去了。

李世民下来这一趟也太冠冕堂皇了点。

这简直就是想找个由头把李世民叫下来逛逛



分析到这里,看出来泾河龙王是个冤大头了没?

有人想找个合理的理由,把李世民叫到地府走一圈,好让他笃信佛教,并派人去西天取经。

目标从一开始就是李世民。

(别看很辛苦,其实唐三藏就是个送经书的快递小哥。)

这个过程里要选个不大不小的脑袋让魏征砍下来做棋子,泾河老龙的脑袋很不幸被选中。



为什么会选泾河龙王做冤大头?

冤大头一般有两个特点:

一是地位不高,

二是得罪了人。

泾河龙王是条业龙,不是真龙。

业龙是指由小蛇所化的龙。

西游记里,业龙在很多神仙的菜谱上。

可想而知,泾河龙王的出身不是很高。



泾河龙王出身不高,但有一个庞大的关系网。

泾河龙王娶的是西海龙王的妹妹。

他还有9个儿子

第一个小黄龙,见居淮渎;第二个小骊龙,见住济渎;第三个青背龙,占了江渎;第四个赤髯龙,镇守河渎;第五个徒劳龙,与佛祖司钟;第六个稳兽龙,与神宫镇脊;第七个敬仲龙,与玉帝守擎天华表;第八个蜃龙,在大家兄(东海敖广)处砥据太岳。

他的前4个儿子,分别坐镇仅次于四海的四渎:江河淮济;其余4个各混迹于佛、道、天庭的各处要害部门。虽然不像李天王的三个儿子,在西天、南海、天庭受重用,却也是脚踩多条船。

扩张势力的过程里,泾河龙王得罪了谁(比如青背龙怎么占的江渎)就推测不出来了。



坑泾河龙王,还有一个原因:泾河龙王脾气不大好,很冲动,还没脑子,比较好忽悠。

龙王甚怒,急提了剑就要上长安城,诛灭这卖卦的。

旨意上时辰数目,与那先生判断者毫发不差,唬得那龙王魂飞魄散。少顷苏醒,对众水族曰:"尘世上有此灵人!真个是能通天彻地,却不输与他呵!"鲥军师奏云:"大王放心。要赢他有何难处?臣有小计,管教灭那厮的口嘴。"龙王问计,军师道:"行雨差了时辰,少些点数,就是那厮断卦不准,怕不赢他?那时捽碎招牌,赶他跑路,果何难也?"龙王依他所奏,果不担忧。

一个连玉帝圣旨都推算的出来的神人,跑长安街上算卦,教人打捞他泾河水族。这圈套也太明显了点。

之后的许多细节也都说明观音姐姐参与其中。比如,泾河龙王的冤魂吓完李世民后,是被观音姐姐赶走的,好巧哦~

袁守诚、魏征、崔判官、十殿阎王,这些人应该都提前知晓这个圈套。游地府的时候这些人有许多破绽,比如记不住李世民的寿限,却能记住公主的。

不过想想,泾河龙王就是这回不上当,肯定还有下回......




综上所述,泾河龙王一定会被魏征斩,跟魏征有没有资格都没甚关系。

可怜的老龙王啊~




随手点赞,手有余香~

关注我啊,哈哈

user avatar

在西游记中,并不是魏征有权利去斩龙王,而是故事需要李世民身边的人去斩龙王,魏征恰好就在这个位置。

1.魏征梦斩龙王

魏征梦斩龙王是西游取经的引子,正是泾河龙王的死,李世民被吓死,游历了地府,举办了佛会,观音现身讲解大乘佛经的事,才有了李世民派唐僧取经的故事。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取经任务的本质是,李世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派唐僧替自己去灵山取回佛经。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鱼翁和一个樵夫,两人在河边作诗。渔夫无意间,提到了自己每次能丰收的原因,长安城有个算卦的,

“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

泾河龙王知道后很生气,打算去杀了算命的,被手下拦住,说道“果有此辈,容加诛灭不迟;若无此辈,可不是妄害他人也?”

其实这个算挂捕鱼的事,龙王是占理的。真要是这样下去,泾河龙族就要灭绝了。龙族内部也是这么认为,说要是真有这样的人,再杀他不迟。那龙王为什么从占理的位置,走到剐龙台上去了呢?

龙王变作白衣秀士来见袁守城。袁守城说了一句话,

“属龙的本命,属虎的相冲。寅辰巳亥,虽称合局,但只怕的是日犯岁君。”

这句话什么意思?寅辰巳亥,寅指虎,辰是指龙,巳亥不是指的属相,巳是指早上九点到十一点,亥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他们正好相反相冲,所以巳亥是向冲的意思。这句话本义是指本命属龙,和属虎的相冲,龙虎向冲,随然是和局,但是就怕谁犯太岁。虽然这句话不是直接对龙王说的,但龙王刚到,袁守城就说了这句话,更像是说给龙王听的。意思是你是龙,我是虎,龙虎相冲,本来是和局,可惜你今天犯太岁,要倒霉。可见,龙王刚出现,袁守城就已经知道他是龙王,并说了他今天要倒霉。可惜龙王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继续找袁守城的麻烦。

龙王要袁守城算下雨时间和点数,他为何要算这个呢?龙王很自大,认为自己掌管司雨,降雨的时间和点数只有自己知道。

众水族也说“大王是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有雨无雨,惟大王知之,他怎敢这等胡言?那卖卦的定是输了!定是输了!”

所以龙王认为算下雨时间和点数,自己肯定能赢。看到天庭下雨的旨意,龙王大惊,和袁守城说的一模一样。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道派会求雨,这个下雨时间和点数,可能是袁守城求雨得来的。此时要是龙王服个输,按照天庭旨意下雨,也许就没有后面的事了。可惜,龙王的求胜心开始作怪。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延迟降雨时间,克扣降雨点数,为了能赢,龙王听了这个馊主意。结果呢?本来自己占理的事,变成了龙王违反天条,犯了死罪,将其送上了剐龙台。

这个故事中,袁守城利用了龙王的自大和求胜心,将他一步步推到了剐龙台上。当龙王找袁守城时,袁守城点破了他是龙王的身份,并且说他犯了天条,要上剐龙台。这时候龙王才意识到,袁守城的厉害,自己犯了天条,慌乱中向袁守城求救。袁守城告诉龙王,斩他的是魏征,让他去求李世民救他。这件事终于牵扯到了皇帝李世民。

袁守城让龙王找李世民求救,那李世民有能力救泾河龙王么?

泾河龙王犯了天条,判处他死刑的是玉帝。魏征在斩龙王里面,扮演了一个刽子手的形象。即使李世民不让魏征睡觉,不能做梦,没时间去斩龙王,也会有别的刽子手去杀龙王。这就好比一个人被皇帝判处死刑,这个人去找行刑刽子手的父亲求情,说明天你别让刽子手上班了,能救他么?不能啊,还有别的刽子手啊。李世民在游地府见到十殿阎罗时,十王有说,

“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

可见这已经是注定的,所以李世民根本救不了泾河龙王。

袁守城不知道?连第二天下雨的时辰点数,袁守城都算的一点不错,龙王还没被处罚,他就知道斩龙王的是魏征,他会在这个基本逻辑都不对的地方犯错?袁守城肯定知道,李世民救不了泾河龙王,而他让泾河龙王去找李世民,目的不是救龙王,而只是将龙王推到李世民面前,为以后的计划做准备。

李世民答应救龙王,将魏征召进宫。魏征睡了一觉,在梦里斩了龙王,龙头掉落街上。秦叔宝、徐茂公等拿着龙头来见李世民。李世民问魏征怎么回事?魏征说了自己梦斩龙王的事。前面我们讲了,李世民救不了龙王,龙王被斩是肯定的。可是龙王被斩,龙头还要落到人间,这就奇怪了。秦叔宝、徐茂公等都说,

“海浅河枯曾有见,这般异事却无闻。”

龙头落到人间的目的也很简单,证实龙王已经被斩。目前为止,龙头在眼前,魏征的口供在这,李世民完全可以确定,泾河龙王已经被斩。

龙王夜间来找李世民,问为何没救他,被观音送去地府。到此,魏征梦斩龙王的故事全部结束。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算卦捕鱼,目的是将泾河龙王推到李世民面前,而梦斩龙王,还将龙头给李世民看,则是要让李世民肯定龙王被杀。这也可以说是在李世民面前,将龙王斩杀了。

梦斩龙王的故事,除了引出李世民梦游地府的故事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恐吓威胁李世民。古代中国的皇帝,往往给自己冠上真龙天子的名号。龙王见到李世民还说,“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其实呢,皇帝就是一个人走到到了权利的巅峰。所谓的真龙天子,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鼓吹的皇权天受思想。说白了,皇帝也是人,而不是什么真龙。而这一出梦斩龙王,是真真切切的在李世民面前斩杀了真龙,这也就变成了一种威胁,真龙都能斩杀,何况你这号称真龙的凡人。

2.太宗游地府。

李世民被龙王恐吓后,身体就开始越来越差,眼看就要去世。魏征写了封信,对李世民说,酆都催判官和自己有交情,“必然放陛下回来。”魏征为何这么肯定,李世民必然会回来?催判官看了魏征的信后说,“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阙”。判官有这么大权利,这么肯定能送李世民回去?

李世民去世后,原文写:

却说太宗渺渺茫茫,魂灵径出五凤楼前,只见那御林军马,请大驾出朝采猎。太宗欣然从之,缥渺而去。行多时,人马俱无。独自个散步荒郊草野之间。正惊惶难寻道路,只见那一边,有一人高声大叫道:“大唐皇帝,往这里来!往这里来!”

李世民不仅没看到鬼差,还有御林军护送,请大驾出朝,这是寿命已到,去地府的情景?不是。孙悟空寿终时候,原文写到,

“只见那美猴王睡里见两人拿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踉踉跄跄,直带到一座城边。”

这才是正规程序的。李世民为何是这样的?

崔判官带着李世民来到地府。首先看到的就是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在路边等他。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但他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玄武门事件,弑兄杀弟逼父让位,这可是他的心头大忌。

催判官带李世民见阎王,十殿阎王“降阶而至”,“控背躬身,迎迓太宗”说道:

“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
“太宗前行,径入森罗殿上,与十王礼毕,分宾主坐定。”

这段里面,十殿阎王全在,还对李世民客气有加,后面还用了“分宾主坐定”,这怎么看都不是李世民去世来到地府,更像是他来串门,还分宾主座次。

入座之后阎王说,泾河龙王告李世民,要求三曹对案。李世民详细说了斩龙王的事情。阎王又说:

“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辩,定要陛下来此三曹对案,是我等将他送入轮藏,转生去了。今又有劳陛下降临,望乞恕我催促之罪。”

这段话可以说将李世民游地府的原由说的很清楚了,泾河龙王要求三曹对案,“有劳陛下降临。”李世民来地府就是来三曹对案。

我们再回头看整个过程,李世民的灵魂被御林军保护出朝,见到催判官,御林军退下,由催判官带到地府,阎王出门迎接寒暄,分主宾入座,这就是李世民串门做客的程序,而不是大寿已至到地府。魏征和催判官都非常肯定的说,定让李世民还阳,就是因为他们也知道,李世民是为三曹对案而来的。

到这里也许要有人说,你没看到后文生死薄上写着,“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我们再来说说增寿这件事。

说完话,阎王命掌生死薄的判官说:

“急取簿子,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

阎王的这个举动更暴露了,李世民不是因为阳寿到了才来的地府。假如李世民阳寿已尽,不是应该在生死簿上确认了,再抓李世民来地府。而不是现在这种,先让人来了,再看看生死簿上的寿限。

崔判官去查看生死薄,

“只见南瞻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

崔判官这个吃惊就更奇怪了。如果李世民来地府是因为大寿已至,人都来了,看到生死薄上记载和现实相符,不是正常的么?怎么会惊讶啊?因为崔判官明确的知道,李世民来地府是来三曹对案的,并不是大寿已至,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李世民的寿限会是在今年,所以才惊讶。

让李世民来地府的借口,是泾河龙王要求三曹对案。阎王让查看生死簿是计划之外的事。阎王和崔判官都没想到,李世民的寿限就在今年。因此催判官看到生死簿的记载,才大吃一惊,赶紧给李世民添了二十年寿命。

李世民知道自己寿命还有二十年时,又问了亲人的状况,知道自己妹妹不久于世,还答应阎王来送南瓜。

然后重点来了。催判官带李世民游历地府,看了背阴山、奈何桥、十八层地域等。李世民问为何没有原路返回,

崔判官说:“阴司里是这般,有去路,无来路。”

这是真的么?显然不是。在刘全进瓜的故事里,刘全进瓜还魂,原文说;

刘全道:“臣不曾远行,没见甚的,只闻得阎王问臣乡贯、姓名。臣将弃家舍子、因妻缢死、愿来进瓜之事,说了一遍,他急差鬼使,引过我妻,就在森罗殿下相会。一壁厢又检看死生文簿,说我夫妻都有登仙之寿,便差鬼使送回。臣在前走,我妻后行,幸得还魂。但不知妻投何所。”

李世民特地问了他的所见,他并没有见到背阴山、奈何桥、十八层地域等。可见这个有去路没来路的说法是假的,而说这个慌的目的,就是要带李世民游览地府。

在枉死城,李世民见到了六十四处烟尘和七十二处草寇,这都是他杀死的人,都在冲他喊:“还我命来!还我命来!”李世民从相良处借了一库金银,答应做水陆法会才通过。在六道轮回处,崔判官和李世民说:

“这唤做六道轮回: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

为什么说这才是游地府的重点?因为正是看到了这些,李世民才相信了地狱的存在,相信鬼神,相信轮回,相信了只有行善积德,再世才能更好。而这些正是佛派的中心思想。

李世民以前不信这些么?李世民明确说,自己不相信鬼神。原文李世民讲:

“十九岁领兵,南征北伐,东挡西除,苦历数载,更不曾见半点邪崇,今日却反见鬼!”尉迟公道:“创立江山,杀人无数,何怕鬼乎?”太宗道:“卿是不信。”

太宗游地府这个故事,起因是泾河龙王要求三曹对案,结果呢,泾河龙王不在,只有阎王和李世民在。并且这个三曹对案根本没必要,因为生死簿上已经注定,泾河龙王要死在魏征手上,这个是李世民改变不了的。所谓的三曹对案,只是借口,真实目的还是要让李世民来地府走一趟,让他见识地狱的恐怖,知道自己的父亲和兄弟在地狱等他,知道自己当年杀的人都在下面等他,这对李世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

3.刘全进瓜。

李世民还阳之后,大赦天下,并发榜文:

“乾坤浩大,日月照鉴分明
宇宙宽洪,天地不容奸党
使心用术,果报只在今生
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
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
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
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
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榜文的意思是:“乾坤浩大,日月照耀,宇宙宽洪,黑白分明,天地之间,不容奸佞。耍心眼,用权术,只能这世得好处,行善布施,少私寡欲,后世也能得到幸福。算计千般,不如本分做人,强夺万种,不如节俭随缘。”前面这六句,都是在宣扬正能量,要世人黑白分明,不做奸佞小人,不耍心眼,行善布施,福至后世,不要算计强夺,本分节俭。后面两句却一转,说“内心善良,那需要看佛经?要是心存害人,即使读了佛经,也是白读。”这两句看似是强调内心向善的重要性,但也是变相的说读佛经没用,贬低佛派。

李世民在地府被要求做水陆法会,超度地狱亡魂,怎么现在却认为读佛经没用呢?

我们再看看李世民在地府被要求做什么?

1.阎王说地府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李世民答应送来。

2.六道轮回处,要求“传于阳间人知”。

3.在枉死城借了相良的一库金银,答应回去还。

4.要求做水陆法会,超度地狱亡魂。

李世民还阳之后,大赦天下,号召全国行善积德,为来世积福,招人进瓜,差尉迟敬德访相良还债。前三件全做了,唯独没做水路法会,为何?

我们从李世民的所作所为,以及榜文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来,李世民还是不相信佛派。这又是为什么?原因有两点。

1.佛派思想和当时主流的儒家思想相冲。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石,讲究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佛派虽然也教人向善,但在很多方面和儒家相悖。如果佛派思想发展壮大,儒家思想被打压,是要动摇国本的。

后文傅奕上表反对佛派说,

“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且生死寿夭,本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闻俗徒矫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不足为信。”

他对佛派的评判可以说是非常到位。从佛派自身,“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从不利于皇权统治,“无君臣父子”,“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从自然规律,“生死寿夭,本诸自然。”从历史经验,“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

各个方面论证,最后结论,“西域之法,夷犯中国,不足为信。”这个奏表也体现了主流思想对佛派的观点。李世民一代明主,这些不用说,他也是知道的。

2.李世民不确定自己游地府,是自己做梦还是真事。李世民本来就不信鬼神,醒了之后,群臣说:“陛下前朝一梦,如何许久方觉?”显然大家都觉得,李世民不是死而复生,只是睡着了,做梦时间比较长。李世民更加不确定,游地府是真的还只是做梦。

所以在还魂之后,李世民很痛快的做了前三件事,这对皇帝来说,都只是小事。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先做了再说。但对佛派还是持观望态度,并没准备水路法会。

后文李世民还是做了水陆法会,并且还亲自参加,这又是为何?这就要说后面发生的三件事请了。

1.李世民妹妹去世,应验了阎王的说法。当时在地府,李世民知道自己妹妹命不久已,还阳之后,他谁也没说。李玉英跌死后,李世民才说:

“此事信有之也。朕曾问十代阎君:‘老幼安乎?’他道:‘俱安,但恐御妹寿促。’果中其言。”

印证了阎王的说法

2.刘全进瓜还魂。李世民发榜招人给阎王送瓜。刘全头顶南瓜,服毒而亡。去到地府说明来意,阎王发现刘全夫妇“都有登仙之寿”,命刘全还魂,李翠莲借李玉英的身体还阳。还魂之后,刘全觐见李世民。李世民大惊。这个死而复生和自己很像,要是刘全是真的去到地府再回来,那么自己游地府也是真的了。李世民招进刘全问,

“进瓜果之事何如?”刘全说:“阎君甚喜,多多拜上我王道:‘真是个有信有德的太宗皇帝’!”李世民问:“那阎王可曾说你妻甚么?”刘全道:“阎王不曾说甚么,只听得鬼使说,‘李翠莲归阴日久,尸首无存。’阎王道:‘唐御妹李玉英今该促死,教翠莲即借玉英尸还魂去罢。’臣不知唐御妹是甚地方,家居何处,我还未曾得去找寻哩。”

这段对话一一印证了,阎王要求进瓜是真的,游地府是真的,解释了自己妹妹死而复生的事。

3.尉迟敬德找到了相良夫妇。

相良“是个穷汉,只是你斋僧布施,尽其所用,就买办金银纸锭,烧记阴司,阴司里有你积下的钱钞。”

印证了你在阳间可能家财万惯,权利一方,但是在阴间,这些都没用。你在阳间可能是个穷人,但只要你乐善好施,多行善事,在阴间却可以富甲一方。

通过妹妹的去世,刘全进瓜还魂,相良的事,李世民一一印证了游地府的事,说明了自己游地府不是南柯一梦,而是真的。那在地府遇到的李渊,李建成,李元吉魂魄也是真了,枉死城遇到的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的魂魄,也是真的了。所有事情都得到一一印证,直接改变了李世民的世界观。

李世民身为开国将领,杀人无数,地府是真的,那自己死后会怎么样?这次是自己寿命没到,有判官护送,要是自己死后来到地府,地府的冤魂能轻易放过自己么?自己的来世会怎样?想想都恐怖,所以赶紧出榜招僧,修建水陆法会。至此,李世民已经完全相信地狱的存在,希望佛法能超度地狱的亡魂,消除自己业障。

通过游地府,李世民从一个无神论的人,变成了相信鬼神,相信来生,相信佛派的人。而这一切的起因,就是梦斩龙王的故事。

可是仔细看这三个故事,除了观音送泾河龙王去地府,整个过程完全没有佛派的痕迹,为何说李世民游地府和佛派有关呢?


请关注公众号:空心树解读西游记

求一波喜欢、点赞、关注!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征作为凡人臣子,之所以能够“斩首”泾河龙王,这背后并非源于凡间的法律或权力,而是出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西游记》中的“魏征斩龙”。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故事的背景、人物设定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西游记》所描绘的神话世界里,天庭和人间是存在着严格.............
  • 回答
    说起曹丕为什么选择“魏”作为国号,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你以为他就是随便挑了个字?那可就太小看这位魏武帝的儿子了。要讲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背景、曹丕的想法,甚至是一些历史的“巧合”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篡汉这事儿,虽然最后是曹丕说了算,但形式上总得讲究个“合法.............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这两款车都是目前市面上比较热门的家用SUV,并且都主打“省油”,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还是比较鲜明的。作为家里用车,我能理解您在挑选时会纠结,毕竟家用最看重的就是实用性和经济性。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哪款更适合您。一、 魏牌拿铁DHTPHEV:中国品牌的实力担当?魏牌拿铁DHTPHEV,你可以把.............
  • 回答
    关于辽朝在后世认同和认可度上,似乎比鲜卑的三魏、金以及蒙古的元朝显得更高一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进程、各民族的文化融合程度,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形成。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评价是复杂的,而且往往带有后世的视角。辽朝,作为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
  • 回答
    CBA裁判叶楠、魏国梁因FIBA体测作弊被中国篮协撤销国家级裁判员资格,这事儿一出,可真是激起了不少水花,也在篮球圈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说实话,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少,远不止是两个裁判被处罚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FIBA,也就是国际篮球联合会,为了保证裁.............
  • 回答
    丁奉在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固然是战役中的一个精彩片段,但他起到的作用,以及魏军的损失,需要放在整个战役的大背景下细细梳理,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先说“雪中奋短兵”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丁奉传》,描述的是东兴之战最关键的时刻。当时,魏军在都督诸葛诞、丁奉的率领下,企图通过东兴这座军事重镇,直捣东.............
  • 回答
    魏征,这位盛名千古的唐朝名臣,一生以“诤臣”闻名。他敢于直言进谏,多次触怒唐太宗李世民,却最终得到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评价。然而,这位受人尊敬的名臣,在他死后,却遭受了不小的“屈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理解魏征死后为何会“受辱”,我们需要将历史.............
  • 回答
    关于魏征的情商问题,以及他为何选择直接甚至可以说是尖锐的方式来批评李世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如果简单地说他情商低,未免过于片面,也忽略了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和魏征个人的独特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情商”这个概念。在现代语境下,情商通常包含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
  • 回答
    关于魏征在小说中被描绘成“御使大夫”,而史实上他并未担任此官职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也反映了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或戏剧效果,会对历史事实进行改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魏征在唐朝究竟担任过哪些重要官职。魏征,字玄成,是唐朝初年一位非常重要.............
  • 回答
    魏征:那个敢于犯颜直谏的“镜子”—— 一个不容忽视的隋唐风云人物提起魏征,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词大概就是“直谏”了。这位在大唐初年赫赫有名的大臣,以其犀利、坦率,甚至有时候显得有些“不识时务”的劝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魏征,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唐朝政治生态和君臣关系的核心。要说杜如晦和房玄龄“不怎么”劝谏,可能略显片面,他们也并非全无建言,但与魏征相比,其劝谏的风格、频率和侧重点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涉及到他们各自的性格、职责定位、与唐太宗的关系以及当时唐太宗对不同类型进谏的接受度。一、 职责定位与进谏的边界 .............
  • 回答
    关于魏则西父母通过试管婴儿技术重获一子,目前二老现状的详细情况,公开的信息相对有限,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生活状态也会发生变化。我将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和一般情况进行推测和描述,力求详尽:背景回顾:失去爱子,希望重燃魏则西的事件在2016年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他的不幸离世不仅让他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悲.............
  • 回答
    魏翔是否有机会成长为下一个沈腾?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喜剧演员的传承、个人特质以及时代发展的多重维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一、 对沈腾的理解:为何他是“下一个沈腾”的标准?在讨论魏翔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沈腾之所以成为“沈腾”的特质,以及为什么他的成功成.............
  • 回答
    “魏则西事件”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和医疗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它深刻地揭露了百度竞价排名、莆田系医院以及一些民营医院存在的监管漏洞和道德缺失。至于“幕后推手”,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更不能指向某个具体的“人”。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其“幕后推手”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 回答
    魏则西,一个年轻的生命,他的故事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他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当时医疗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莆田系医院的虚假宣传和医疗信息不对称的议题。魏则西的病情与求医之路: 确诊滑膜肉瘤: 2014年,年仅17岁的魏则西被诊断出患有滑膜肉瘤,这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
  • 回答
    阮籍的这句话“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并非是直接对刘邦个人进行评价,而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对整个政治格局的一种感慨。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和时代命运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天下,以及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阮籍这句话的语境和含义解读.............
  • 回答
    关于魏延是否被诸葛亮逼反,这是一个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但在正史中并非如此明确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演义和正史两个角度,细细梳理一番。演义中的“逼反”说:情理与猜疑的交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延“被逼反”的桥段,主要体现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据守汉中,起兵反叛,最终被马岱所杀这一系列事件中。这种说法.............
  • 回答
    魏国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上将,这在三国时期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将领组合。然而,吴国并没有像魏、蜀那样明确地官方册封“五将”的称号。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的不同 魏国(曹操时期): 曹操作为实际上的汉朝丞相,其势力迅速壮大,最终成为三国中最.............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入胜的军事计划。其可行性至今仍是军事史学界热议的话题。要详细分析它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计划内容、潜在的成功因素、巨大的风险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一、 子午谷奇谋的背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意图趁曹魏政权不稳之际,收复中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