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杜如晦、房玄龄都不怎么劝谏唐太宗,只有魏征喜欢劝谏唐太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唐朝政治生态和君臣关系的核心。要说杜如晦和房玄龄“不怎么”劝谏,可能略显片面,他们也并非全无建言,但与魏征相比,其劝谏的风格、频率和侧重点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涉及到他们各自的性格、职责定位、与唐太宗的关系以及当时唐太宗对不同类型进谏的接受度。

一、 职责定位与进谏的边界

杜如晦与房玄龄:宰相之职,重在“辅佐”而非“监督”

杜如晦和房玄龄都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被誉为“房谋杜断”。他们担任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更高职位),职责更侧重于辅佐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制定国家政策、管理百官。他们的工作核心是“将皇帝的意图落到实处,并为之提供可行的方案”。

换句话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执行者和策划者,而非专门的监督者或批评者。唐太宗非常倚重他们的才能,让他们处理国家大事,可以说,他们是太宗最得力的助手。在这种定位下,他们的进谏更多是围绕着如何将国家的各项事务做得更好,如何让政策更有效,从技术层面、操作层面提出建议。他们更倾向于在既定的方针下进行优化和完善。

比如,房玄龄在制定官制、法律方面功劳卓著,杜如晦在军事、内政方面多有贡献。他们的进谏,往往体现在对具体政策的细化、对执行过程的纠偏,而不是对皇帝根本性决策的质疑。他们更懂得在“君有过则谏”的原则下,如何把握分寸,避免触怒龙鳞,毕竟,作为皇帝的左右手,他们的首要职责是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频繁的、尖锐的对抗,可能会损害这种稳定。

魏征:以直谏闻名,职责更偏向“监察”与“规正”

魏征虽然也曾担任过要职,但他最为人称道的身份却是“谏臣”。他的进谏风格是直截了当、毫不留情、敢于触怒龙颜。他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监督者,他的职责似乎更多的是提醒皇帝不要犯错,指出皇帝可能存在的过失,甚至是在关键时刻对皇帝的错误决策进行强力阻拦。

魏征的进谏,更多的是从道德层面、长远发展层面、以及帝王修身养性层面出发。他提出的问题,往往是直指皇帝的“德行”、“威仪”、“民心向背”等宏观问题。他并不回避直接批评皇帝的言行,甚至会用历史上的教训来警示太宗。

二、 与唐太宗的关系与信任程度

杜如晦与房玄龄:倚重与信任,但更多是“伙伴”的信任

唐太宗对杜如晦和房玄龄的信任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是太宗创业路上的功臣,也是他最亲近的谋士。太宗在很多时候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并且对他们的才能给予高度评价。但这种信任,更多的是建立在能力和忠诚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共同为了大唐的繁荣而努力”的伙伴式信任。

太宗知道他们是为国尽忠,也是为他效力。所以,他们提出的建议,只要合理,太宗是会采纳的。但如果他们的建议触及了太宗的底线,或者与太宗的某些政治考量相悖,太宗也可能不会采纳,而他们也通常不会因此而纠缠不休。他们懂得君臣之道,在受到重用和信任的同时,也知道如何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分寸。

魏征:特殊的“诤友”关系,建立在极致的信任之上

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则更加独特,是一种“诤友”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成立,是建立在唐太宗对魏征超越寻常的信任之上。

太宗的胸怀与求贤若渴: 唐太宗本身就是一个胸襟开阔、求贤若渴的皇帝。他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并且真心希望能够成为一位圣君。魏征的直言不讳,恰恰满足了他对“镜子”的需求。太宗多次表示,如果能有魏征这样的人在他身边劝谏,他的过失就会少很多。
魏征的言之有物与赤诚之心: 魏征的劝谏并非空泛的指责,而是建立在对国家大政、民情民意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并且他的言辞虽然犀利,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和太宗好。他的赤诚之心,让太宗即使在被批评时,也能感受到这份真挚。
太宗对魏征的纵容与欣赏: 在很多关键时刻,魏征的劝谏甚至是对太宗命令的违抗,但太宗却能容忍甚至纵容。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君臣互动模式。太宗知道魏征不会因为个人恩怨而进谏,他的每一次发声都是出于公心,这一点太宗非常清楚。

这种特殊的信任关系,使得魏征可以突破君臣之间的礼法束缚,进行更为大胆和直接的劝谏。太宗也确实从中受益良多,比如在一些徭役、税赋、用人方面的决策上,魏征的劝谏帮助他避免了劳民伤财,也赢得了民心。

三、 进谏的内容与风格差异

杜如晦与房玄龄:侧重“术”与“法”,实用性强

他们的进谏往往是针对具体的政策执行细节、行政效率、国家经济民生等问题,提出更可行、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房玄龄在制定三省六部制时,就体现了对官僚体系运作的深刻理解和优化。杜如晦在军事上的建议,也多是基于战术和战略的考量。他们的进谏是“如何把事情做好”。

魏征:侧重“道”与“德”,警示性强

魏征的进谏则更偏向于对皇帝行为的道德约束和对国家长远方向的把握。他会就皇帝的个人生活习惯、对待臣民的态度、甚至是某次狩猎行为提出批评,认为这些都可能损害君王形象,引发不好的示范。他的进谏是“君王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以及“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他尤其喜欢引用历史上的成败教训来类比,让太宗引以为戒。

四、 唐太宗对进谏的接受度

唐太宗是一个非常成熟和睿智的统治者,他能够分辨出哪些是忠言,哪些是阿谀奉承。

对杜房的进谏: 他视他们为助手,乐于接受他们提出的能让国家治理更有效的建议。当他们的建议不合己意时,他可能不会采纳,但也不会因此而对他们产生不满。
对魏征的进谏: 他将魏征视为一面镜子,即使被批评得体无完肤,他也愿意倾听,甚至会反思。他明白魏征的目的是为了纠正他的错误,让他成为更好的皇帝。太宗甚至会故意做出一些可能引起魏征不满的事情,然后观察魏征的反应,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决策是否会受到挑战,也以此来维持魏征的谏官角色。

总结一下:

杜如晦和房玄龄不“怎么”劝谏唐太宗,更多是因为他们的职责定位决定了他们是皇帝的得力助手和政策的策划者执行者,他们的进谏更偏向于具体事务的优化和完善,且注重把握君臣之间的界限。

而魏征之所以成为“劝谏的代表”,是因为他将“直谏”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他的进谏直指问题核心,风格犀利,内容多为道德和方向性警示,并且他与唐太宗之间建立了一种超越寻常的“诤友”信任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太宗能够容忍甚至鼓励他进行尖锐的批评。

可以说,杜如晦和房玄龄是唐太宗事业的“坚实基石”,而魏征则是唐太宗成为“千古一帝”的“锐利磨刀石”。二者在唐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不同但同样重要的角色。正是有了这样多样化的君臣关系和进谏模式,唐朝才能够如此繁荣昌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间:大唐武德九年

房玄龄,杜如晦劝秦王政变进位,秦王不允。再劝,秦王思,问李靖,李勣,二人辞,秦王再思。房,杜三劝。

秦王:好吧这都第三次~该走流程也走完了,你两去策划玄武门之变吧。房,杜:OK的,保证没问题。

秦王内心:这俩老哥咋这烦银捏。

房,杜内心:我俩忠诚敢于直谏啊~把我俩自己都感动坏了。

于是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随后登上王位,改年号贞观

贞观元年。

房玄龄说:皇上,我们要整历法明礼乐通典政令,要养民。

太宗说:好的你们去办吧。

贞观二年。

房玄龄,杜如晦说:皇上,我们应当重视吏治,该裁员裁员,该提升提升

太宗说:好的我提八个字的中心思想”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剩下的你们去裁吧。

贞观三年。

房玄龄,杜如晦:皇上...

李世民:好的你们去办吧。

房,杜:那中心思想呢?

李世民:你们自己想吧。

房,杜...

贞观四年。

房,杜:皇上...

李世民:好的你去办吧。

房,杜:皇上,根据剧本,你好歹应该反对一下,或这提点不靠谱的建议,让我这个做臣子的有一些劝谏,表现的空间啊,这样以后青史留名的时候也好看点啊。不然灯光全打在魏征那家伙身上了啊。

李世民:小房,小杜,你俩是不是有病。有事情办了就完事了,劝什么劝,该走的流程玄武门之变都走过了,还废那事儿干啥,你当我傻?有病吃药去!

小杜:嗨呀小李子,翅膀硬了是吧!你叫我吃我就吃啊,我就不吃!你不给我劝谏的机会,我就不吃药!

小李子:你爱吃不吃,我就没意见怎么滴你来咬我呀,略略略略。

当年,杜如晦,卒。(因病去世)

贞观五,六,七,八年

房:皇..

李:办..

房玄龄:得累..

贞观十一年

贞观十二年

贞观十三年

....

贞观不知道多少年,李世民外出房玄龄监国。

有一天有个人到房玄龄处告房玄龄意图叛国谋反,房玄龄一看竟然有这等傻登儿,竟然到自己的地方来告自己,心想机会来了,我先把这个人交给太宗然后太宗必然责问于我,然后我就可以来个文官里最高级的谏法,来个以死明志!美滋滋!哼哼剧本我都想好了,这回看你怎么略略略。于是房玄龄把告者重重保护押到外出的李世民手上。


没想到的是李世民听说他要告房玄龄,立马把他砍了。然后修书一封告诉房玄龄:下次再遇到这种事情,你自己砍就行了,不用千里迢迢的送我这来。浪费大家时间。

房玄龄当时就一脸问号

房:皇上,剧本不是这么写的啊!

李世民:什么剧本?我没收到什么剧本啊,老房啊,你监国就好好监国,不要老是偷偷的去看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古偶,古偶能有多少剧本是靠谱的!瞎胡闹!

房玄龄:...

贞观十八年。

李世民:我想去打高丽。

房玄龄:好的你去吧。

李世民:那你守家。

房玄龄:应该的。

李世民:?小房你怎么了?按照剧本,你不是应该劝谏一下,青史留名的吗?这么好的机会。你不是总想要个这种机会吗?

房玄龄:得了吧,大家山西竹叶青,套路都门清。要么你御驾亲征,我守家。要么我去,你守家。你守家我放心,我去打你放心吗?你看我这老胳膊老腿儿的,你放心我还不放心呐!万一你真叫我去,我这把老骨头怕是要埋在长白山脚下了。行了,陛下,别整那套虚的了,该走的流程玄武门之变都走完了,省点心吧。什么劝谏,我早看开了,还是长命更重要点,你看隔壁小杜,坟头草都有我高了。

李世民.......

贞观二十二年

房玄龄内心OS:哼哼,我都这样了,再不谏好像真没什么机会了,但是谏什么呢?对就谏皇上当下最执着的征高句丽吧。

于是房玄龄抗表(写奏折),说:陛下,我已经快不行了,我有一句话,再不说怕是没有机会了,我,房玄龄,请求陛下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讨高丽。

李世民,拿表一看,马上批准,完全OK!还亲自去房玄龄家慰问老房。

李世民:你的表我看了,既然都开口了,那就照你说的办吧。今年军队回来就不打了,剩下的留给我儿子去收拾吧

房玄龄:就这?陛下,一般的套路不是应该,坚持要穷兵黩武一下,然后老臣再以死相谏,然后你无奈休兵借坡下驴的吗?我这病躯都准备好了,你就这么就答应了?

李世民:老房啊,你都病成这样呢还想着这乱七八糟的呢。诶~我就全盘接受,就不给反对不给你纳谏的机会,略略略....

房玄龄,泼~一口老血:还能不能好好玩耍了,陛下,按套路出牌好吗?!

李世民:哎呀,老房啊,你这身子都这样了,还想着打牌,再说了你看朕像一个按套路出牌的人么?

当年,房玄龄,卒


共和七十二年 公元2021年

知乎网友:为什么杜如晦、房玄龄都不怎么劝谏唐太宗,只有魏征喜欢劝谏唐太宗?

房玄龄,杜如晦相视一笑说了句: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