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方人(如东北)在冬天会囤很多大白菜?

回答

北方人在冬天为啥囤那么多大白菜?这背后可是有大学问呢!



要问北方冬天里最接地气、最不可或缺的蔬菜是啥,那准是大白菜!几乎家家户户,从大门口到阳台,再到储藏室,都能看到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大白菜。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不就是棵白菜吗,为啥要囤这么多?这背后啊,可不光是“爱吃”这么简单,这背后藏着北方人民在漫长冬季里生存的智慧和文化。

首先,得益于大白菜卓越的耐储存性。 和很多蔬菜不同,大白菜的叶片层层包裹,水分蒸发少,而且本身带有一定的“保护层”,不容易腐烂。在过去,没有现代冷链技术的时候,这可是个救命的功能。从秋末冬初,经过精挑细选、储藏得当的大白菜,可以一直吃到来年春天,这中间足足有四五个月的时间。你想想,漫天大雪、滴水成冰的冬天,菜地里早已被冻得严严实实,这时候想吃到新鲜蔬菜,那简直比登天还难。这时候,囤积的大白菜就成了餐桌上的“救星”。

其次,成本效益的考量也是重要原因。 秋收时节,正是大白菜大量上市、价格最低的时候。这时候购买大量的白菜,不仅能满足一冬的需求,还能大大节省开支。相比于冬天零星、价格高昂的其它蔬菜,大白菜简直是性价比之王。北方家庭普遍注重持家过日子,精打细算,自然会抓住这个机会,把冬天“吃菜的钱”提前省出来。

再者,大白菜的“全能”属性让它成为冬季餐桌上的绝对主力。 到了冬天,人们的身体也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抵御寒冷。大白菜虽然看着普通,但营养却很全面,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能帮助身体补充所需营养。更重要的是,它烹饪方式多到你想不到!

经典的炖菜: 大白菜是北方炖菜的灵魂!酸菜炖粉条、白菜炖豆腐、白菜炖排骨……这些听起来就暖乎乎的菜肴,用大白菜炖出来,口感软糯清甜,汤汁鲜美,配上米饭或者馒头,别提多舒坦了。
凉拌和腌制: 即使冬天没法生吃,但经过腌制的大白菜变成了酸菜、泡菜,那又是另一番风味。酸菜的酸爽解腻,是搭配油腻肉食的绝佳拍档。有些地方还会做成醋溜白菜,虽然是用老白菜,但经过巧手烹饪,依然能做出酸甜爽脆的美味。
包饺子、包子: 大白菜切碎剁馅,是北方人包饺子、包子的主要馅料之一。和猪肉、羊肉搭配,味道鲜美,口感丰富,简直是冬季里最家常也最受欢迎的主食。
直接吃: 虽然不像夏天那样生吃爽脆,但一些新鲜的、储存得好的白菜,也可以稍微凉拌或者直接蘸酱吃,清淡爽口,也是一种补充。

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在过去,这种囤积行为是为了应对自然条件和物资匮乏。这种“未雨绸缪”的习惯,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北方人的基因里。每到秋末,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去市场、去菜地,拉回成车的大白菜,然后开始腌、开始储存。这不仅仅是储备食物,更是一种家庭劳动的凝聚,一种对即将到来的漫长冬季的仪式感。孩子们帮忙搬运,大人们忙着挑选、清洗、码放,大家一起为这个冬天做好准备。这种场景,本身就是北方家庭冬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最后,这是一种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和满足。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也许很多人已经不太需要囤积大量白菜了,但这种习惯依然保留着。对许多北方人来说,看到家里堆满的大白菜,就有一种踏实感,一种“不怕过冬”的安全感。这种简单、朴实的食物,承载了太多关于家、关于温暖、关于故乡的味道。

所以你看,北方人冬天囤那么多大白菜,可不是简单地因为“喜欢吃”。这背后是智慧、是节俭、是文化,更是北方人面对自然、热爱生活的一种最直接、最真挚的体现。下次你再看到北方家庭里那堆积如山的白菜时,不妨多一份理解和欣赏,这可是他们过冬的法宝,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过去不囤菜会饿死的,就是字面意义上的饿死,然后警察法医都来围观,给个结果“没有恶性刑事案件,这家人是饿死的”。

当然现在不这么严重了,大不了多花钱买菜而已。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我家囤菜(囤菜主要就是指大白菜),不是几百斤,是三千斤,1.5吨。

我家是国企双职工,一般购买都是工厂解决。自家报上去预计数目,厂子负责购买运输,深秋的某一天,厂子会用大喇叭(微妙的即视感)广播哪个车间谁谁谁哪天几点回家收菜,到了时间放下工作回家开搬。厂子外雇的运输队只负责把菜放到临近家门的路口,剩下的距离要自家搬。有的时候位置不合适,就需要家里人搬很长的距离,我家大概要搬五十米左右。

搬菜的时候大人小孩齐上阵(连学校都会因此给学生放假回家搬菜),白菜很大,不像现在这么“精致”,一般大人能抱两棵白菜,用一点工具能抱三四棵。四五岁的小孩,连一棵大白菜都搬不动,也去凑热闹找个小的搬。不但要搬菜,而且还要把一路上掉的菜叶子都捡回家留作冬天给鸡鸭的口粮。

最主要的大白菜储备足了,剩下的就是土豆萝卜几百斤,苹果鸭梨几百斤这样。进入十二月份之后,市场上基本上买不到什么菜了。多数是一些冻品,比如冻豆腐冻秋梨,偶尔有耐寒的比如萝卜胡萝卜,要么就是贵的要死的大棚蔬菜:当时我家的月收入应该是八十块左右,市场上的大棚黄瓜差不多七八块一斤。谁肯用一个月的收入买十斤黄瓜……当时冬天比较流行的一种病就是烂嘴角,大人小孩都有得的,原因就是蔬菜单一缺少维生素。

记得有一个帖子里,我说我十二岁的时候挖菜窖能挖一个小时,有好几个质疑的。父母双职工,都在上班,做饭就算了(大锅地灶做不来),喂鸡喂猪,放羊赶鸭子,打扫院子,你不干谁干?等爹妈回来臭骂么?哪像现在的小孩们,十指不动阳春水的。

PS:菜窖在院子里,每年开春都要平掉,入秋重新挖,因为开春之后要用院子种菜什么的。记得当时葡萄非常贵,我家吃不起,于是老爹趁出差的机会弄了两条葡萄藤自己种,还找了很多种葡萄的书来看。我每年夏天就盼着葡萄熟。我现在还记得跟老爹一起春天扎葡萄架,秋天拆了架子把藤埋进地里过冬。

到了开春,是最难受的时候。大白菜都囤了一冬天,蔫的不成样子,土豆在菜窖里偷偷摸摸长了一米高的紫芽,萝卜是糠的,胡萝卜是软的,苹果鸭梨没剩几个要计算着吃。所有人都在盼着第一批新鲜蔬菜下来。

第一批菜下来之后恨不得所有的菜直接吃掉,新鲜的大葱小白菜嚼起来脆爽,大白菜芯甜甜的,韭菜辛辣的味道直冲鼻子,就算洋葱青椒也可以当水果,至于黄瓜西红柿更是等不到做菜就全下肚。学校组织春游,大家带的最多的“水果”就是黄瓜和西红柿——想要吃真正的水果?还得等几个月。

吃到新鲜蔬菜,感觉到人都精神了很多,再也不会脸色蜡黄,缩着嘴角说话了。(所以,东北喜欢吃生蔬菜是有原因的)

八十年代末开始,月收入也不是几十块了,大棚也多了,冬天的蔬菜也便宜了,囤菜也就少了。我家从三千斤慢慢降到两千五百斤,一千五百斤,三五百斤。我家菜窖也从开始能容下十几个小孩的规模一直缩小缩小,最后就挖个半米深的浅坑了事。

两千年的时候买了楼房,没法再挖窖囤菜了。不过冬天还是喜欢一买一车菜放在北面阳台。一般北面阳台会比较冷(就算封闭了也冷),大概也就零上几度,和冰箱差不多。

————是不是用虚线合适?-------------

有朋友说我没讲渍酸菜的事儿,我家也渍酸菜的,大白菜搬进家里之后就开始处理了。家里有一块十多公斤压缸用的花岗岩,用了十几二十年了。

因为主要是在说为啥囤菜,所以没说酸菜的事儿——忽然想起来,冬天去拿酸菜真是一种“享受”啊,接近零度的大缸,水面漂着一些冰碴子,然后从里面捞出来两棵酸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