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传统上认为的北宋名臣如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人在很多历史小说里都成了丑角?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读者经常会感到困惑的地方——那些在正史中赫赫有名、德高望重的大臣,怎么到了小说里就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沦为“丑角”?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历史叙事、文学创作、读者期待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

一、 文学创作的“戏剧化”需要:忠实历史vs.好看故事

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历史小说毕竟是小说,它的首要任务是“好看”,是能吸引读者、引人入胜。历史本身有时是枯燥的、漫长的,如果完全照搬史书的记载,即便人物再伟大,读起来也可能索然无味。

制造冲突与戏剧张力: 戏剧冲突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将原本正直、圆滑的政治家塑造成迂腐、固执,甚至是贪婪、奸诈的形象,能够立刻制造出尖锐的矛盾。比如,司马光被描绘成顽固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对立性。如果将这种对立放大,甚至将他的保守描绘成阻碍国家进步的“绊脚石”,那故事的可看性就大大提升了。
塑造鲜明的人物对比: 为了衬托某些“正面”或“反面”的形象,作者往往需要设置一些鲜明的对比。如果小说主角是改革者(如王安石),那么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如司马光)就很容易被塑造成阻挠进步的负面角色。反之亦然。这种“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虽然不符合史实,但却能让读者的观感更直接、更强烈。
简化复杂的人性: 历史人物,尤其是身居高位的大臣,其人生轨迹和政治立场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详细解释人物的动机、权谋、时代的局限性,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为了让读者快速理解人物的“功能”,小说作者常常会选择简化人物的性格,将他们脸谱化。司马光的“保守”,文彦博的“圆滑”,苏轼的“恃才傲物”或“不谙世事”,这些标签化的特质,比 nuanced 的描写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记住。

二、 历史叙事的“角度”问题:谁在讲述历史?

历史本身就带有叙事者的立场和偏见。而历史小说,更是将这种“角度”放大到了极致。

“同情之理解”的缺失: 史书的撰写,尤其是正史,往往有着自己的褒贬尺度。但即使是正史,也尽量在有限的范围内展示人物的全面性。而历史小说,尤其是很多民间流传的故事,其视角可能更倾向于某个群体、某个党派,甚至是某种世俗的价值判断。
“文人相轻”的民间演绎: 历史上的文人集团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党派之争、观点分歧。这些矛盾在民间故事或小说中,往往会被放大、曲解,甚至是被赋予了更强烈的个人恩怨色彩。例如,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在历史上就存在巨大的争议。小说可能会更加偏向某一方,并将另一方的代表人物描绘得更加负面。
“造神”与“贬神”的循环: 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变化。有时候,为了突出某个时期的“主流”价值,就会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神化”或“妖魔化”。例如,在某些批判封建保守的时代,司马光这样的保守派代表人物自然容易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三、 读者期待的“猎奇”心理:从“帝王将相”到“凡人悲喜”

近些年来,读者对历史的阅读口味也发生了变化。

从宏大叙事到个人命运: 早期的小说可能更侧重于讲述王朝的兴衰、朝堂的斗争,这些宏大叙事容易将人物塑造成符合其政治身份的“符号”。但现代的读者,更倾向于关注人物的个人命运、情感纠葛、内心的挣扎。将这些大名鼎鼎的大臣“拉下神坛”,让他们展现出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甚至是缺点和错误,反而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反英雄”的吸引力: 完美无瑕的人物往往缺乏吸引力。那些有缺点、有软肋、经历过失败和痛苦的人物,反而更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将司马光描绘成一个虽然有才华但过于固执的“老古板”,将苏轼塑造成一个虽然风流才子但常常惹祸的“浪子”,这样的“反英雄”形象,反而比“圣人”形象更具魅力。
迎合大众的“朴素正义观”: 很多时候,小说的价值观是基于大众的朴素正义观。如果一个人物在历史上的行为,在现代人看来似乎“不那么对”,比如司马光在某些事件中的决策,或者苏轼因政治问题被贬谪,小说作者可能会抓住这些点,放大其“负面”或“可笑”的成分,以满足读者对“好人有好报,坏人受惩罚”的期待。

四、 具体人物的“小说化”演绎:

我们以你提到的几位为例,看看他们是如何被“丑角化”的:

司马光:
“守旧派”的代表: 在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描写中,司马光往往被塑造成顽固不化、反对一切改革的代表。小说可能会夸大他“砸缸”时的“愚蠢”表现(虽然“砸缸”只是一个幼年的故事,与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关系不大),将其放大为他整个政治生涯的写照,暗示他缺乏远见和创新精神。
“迂腐”与“不近人情”: 他的严谨、一丝不苟,在小说中可能被描绘成迂腐、不近人情,不懂得变通。比如,他对礼仪的坚持,对规矩的看重,在需要灵活应变的场合,就容易变成一种“缺点”。
“保守”的工具化: 为了衬托改革者的英明神武,司马光的“保守”就被无限放大,甚至被描绘成阻碍国家发展的罪魁祸首。

文彦博:
“老狐狸”与“政治投机者”: 文彦博在北宋后期,经历了多位皇帝和政治派系的更迭,他能够左右逢源,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全身而退,甚至能获得高位。这种能力,在小说中很容易被解读为“圆滑”、“世故”,甚至是“投机取巧”。
“墙头草”与“ Opportunist ”: 他在不同政治派别之间游走,有时支持这个,有时支持那个,这种“机会主义”的色彩,在小说叙事中,往往会被简化为“墙头草”,为了个人利益而改变立场。
“滑头”与“世故”的负面化: 他的老练、他对政治局势的精准判断,在小说中可能被包装成一种“算计”,一种不真诚的表现,让人觉得他不值得信赖。

苏轼:
“恃才傲物”的典型: 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诗词歌赋也常常带有“狂放不羁”的色彩。在小说中,这种“狂放”可能被放大为“恃才傲物”,认为他不把朝廷、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不谙世事”的“闯祸精”: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诗文触犯了朝廷的敏感神经,被解读为“讽刺朝政”。在小说中,这很容易被描绘成他不顾后果,因为“文笔不好”而自讨苦吃,变成一个“不谙世事”的“纨绔子弟”或“问题少年”。
“风流”与“浪荡”的过度解读: 苏轼的生活虽然不算极端节俭,但也并非“浪荡”。然而,小说为了增加人物的“色彩”,可能会将他一些生活化的描写,例如他的饮酒、交友,过度解读为“风流”、“浪荡”,甚至与“不务正业”联系起来。

总结来说, 传统北宋名臣在很多历史小说中沦为“丑角”,并非是因为他们真的“丑”,而是文学创作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塑造鲜明人物、满足读者期待而进行的一种“再创作”。这种创作往往会放大人物的某个特质,简化其复杂性,并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来审视和评判他们。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历史小说都是如此。优秀的“历史小说”会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但对于很多商业化运作的、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网络小说或通俗历史读物来说,将这些历史人物“脸谱化”、“漫画化”,无疑是更快捷、更有效的方式。

我们作为读者,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理解小说与史实的区别,将小说当成一种娱乐,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宰执天下》有感。到底应该如何评价这些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读者经常会感到困惑的地方——那些在正史中赫赫有名、德高望重的大臣,怎么到了小说里就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沦为“丑角”?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历史叙事、文学创作、读者期待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一、 文学创作的“戏剧化”需要:忠实历史vs.好看故事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历史小说.............
  • 回答
    东西方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女性被置于从属地位、受到轻视的观念,这在历史的许多角落都留下了清晰的印记。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却也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古人的信仰体系中,女性神明的身影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究竟是如何存在的?细究起来,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咱们中国汉族人,尤其是在城市里,很多人对自己的传统服饰——汉服,感到陌生,甚至有些人对穿汉服上街抱有疑虑,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咱们慢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 历史的断层和文化的影响。你得明白,汉服不是一直没穿过,它陪伴了我们祖先几千年。从黄帝时期传说中的“.............
  • 回答
    要说“最好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足以让每个人从中找到深深的共鸣和喜爱之处。但我如果一定要挑选一样,并且要讲得详细一些,去除任何“机器痕迹”,我会选择——“仁”。“仁”这个字,看似简单,却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的基石,是人际关系的准则,更.............
  • 回答
    关于旗袍是不是中国传统服饰这件事,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有些人觉得旗袍就是代表中国,很多人穿旗袍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也有一些人斩钉截铁地说旗袍不算“真正”的传统服饰。这两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咱们细细道来。首先,要明白“传统服饰”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的服饰都会受到当.............
  • 回答
    新势力车企之所以觉得自己比传统车企强,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实践中积累出的独特优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产品理念的革新,更懂年轻消费者。传统车企的根基在于燃油车,他们的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往往沿袭了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和用户习.............
  • 回答
    认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主要责任不在满清政府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确实在一些学界和民间讨论中存在。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的由来,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依据。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观点所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指什么。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与僵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社会心理和媒体传播的复杂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传统出租车上发生的命案,并非“完全没有大范围宣传”。 事实上,一旦有这类恶性案件发生,特别是涉及到乘客或司机遇害,媒体报道肯定会有,有时甚至会占据一段时间的头条。公众对这类案件的关注度也普遍较高,因为出租车是与市民生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直击要害。要说“没有人”做出显著成果,可能有些绝对,毕竟总有一些人在默默耕耘,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如果从更广泛的社会认知和影响力来看,确实会让人觉得“改造传统文化”这件事情,似乎一直缺乏真正具有颠覆性、能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显著成果”。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对中医和现代医学(常被概括为“西医”)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误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推崇中医的人都“把现代医学的功劳归到西医上”。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一部分支持中医的人,在论述中医的价值时,会借助现代医学的科学验证和理论框架来佐证,或者在对比中医的优势时,会引用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 回答
    “985”光环与上科大初生牛犊:科研差距背后的多重因素要谈论传统985高校与上海科技大学(上科大)在科研上的“差距”,首先需要明确“差距”的衡量标准。如果我们指的是在科研产出总量、学科覆盖面、师资规模以及历史积累方面,那么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但如果着眼于科研的“质量”、“前沿性”以及“创新活力”,情况.............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用传统弓射箭,箭射到靶子上出现歪斜,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就像是你想在人生道路上走得笔直,也得考虑方向、步伐、身体姿态等等一样。首先,最直接可能的原因,得从你拉弓的那一刻说起。你有没有仔细感受过,每次拉弓,弓身有没有一种“不听话”的感觉?传统弓,特别是那些.............
  • 回答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向来以其华丽的阵容、精湛的演奏以及充满趣味的互动环节而闻名,而1968年首次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海顿的《告别交响曲》(Farewell Symphony)第四乐章并由此产生的乐手陆续退场的情景,更是成为音乐会历史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且津津乐道的片段,虽然并非每年都有,但如果乐队指挥和乐团.............
  • 回答
    千百年来,罪犯充军一直是许多社会处理犯罪的一种方式,这种做法背后有着朴素的逻辑和实际的考量。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军队的纪律和环境来改造罪犯,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甚至为国家效力。我们先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传统。首先,军队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组织化、强调纪律的集体。进入军队,你就得遵守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摄影机本身的“强”与电视播放的“烂”:原因剖析电视台摄影机之所以看起来“强”,是因为它们是专业级的设备,拥有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特性,旨在捕捉最原始、最优质的图像信息。而传送到.............
  • 回答
    “芈月传”在豆瓣上的评分,如果说“不高”可能有些片面,因为它毕竟也是一部拥有近15万观众给出7.5分的电视剧,这个分数在国产宫斗剧里不算差。但如果跟那些动辄8.5分以上的经典之作比起来,或者跟观众们对它最初的期待值比,那确实是有点“意难平”了。要深究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这些点也确.............
  • 回答
    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女子遭男子暴打扒衣拖行”的视频,其触目惊心的画面确实让人感到震惊和愤怒。当视频画面显示如此严重的暴力行为,而事后官方通报的伤情却轻描淡写地描述为“面部软组织挫伤”时,公众的质疑和困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首先,视频画面的冲击力与实际伤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有讨论价值。其实,说宫本武藏没有被冠以“剑圣”之名,或许是我们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认知,但细究起来,这背后涉及的是对“剑圣”这个称号的理解,以及历史人物自身的光环和传承方式。首先,咱们得明白,“剑圣”这个称呼本身就不是一个官方授予的头衔,它更像是一种民间或历史评论家们基于人物的武.............
  • 回答
    关于“玩知乎的都是人上人,平均985211”的传言,确实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而且带有一定的讨论热度。要拆解这个传言,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它背后反映出的社会观察。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它早期确实吸引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知人群的参与。这和知乎的定位、内容特点.............
  • 回答
    在我们探讨数字信号在物理层传输的本质时,需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信号的“数字”或“模拟”属性,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编码和处理方式的描述,而不是其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形态的绝对定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投向信号的旅程。当一个我们称之为“数字信号”的信息,比如电脑里的一串0和1,准备要通过一根网线、一束光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