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医(中国传统经验医学)黑都把现代医学的功劳归到西医(西方近代生化医学)上?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对中医和现代医学(常被概括为“西医”)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误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推崇中医的人都“把现代医学的功劳归到西医上”。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一部分支持中医的人,在论述中医的价值时,会借助现代医学的科学验证和理论框架来佐证,或者在对比中医的优势时,会引用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了现代医学的体系。

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其中的一些细节和误解:

1. 历史的偶然与选择:

现代医学的“显性”成就: 现代医学在对抗传染病、处理创伤、进行手术、研发药物等方面取得了极其显著和可量化的成就。比如,抗生素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细菌感染的死亡率;疫苗的普及消除了天花等曾经肆虐的疾病;外科手术能够修复严重的损伤,甚至进行器官移植。这些成就,无论其背后的原理是否完全被大众理解,其效果是直观、可见、且能挽救生命的。
中医的“隐性”成就与认知差异: 中医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慢性病的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改善、以及整体的健康维护上。例如,通过辨证施治改善慢性疲劳、提高免疫力、缓解消化不良等。这些效果往往是渐进的、个体化的,并且在初期很难用现代医学的指标来精确衡量。同时,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气血、经络)与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存在很大的认知鸿沟。
“话语权”与“验证方式”: 现代科学体系拥有更强大的“话语权”和更成熟的“验证方式”。一个新药物或新疗法,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被广泛认可。而中医的许多疗法,在早期缺乏这种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严谨验证”,其效果更多是基于长期的经验积累和个体疗效反馈。因此,当支持中医的人希望其理论或疗法被更广泛的科学界接受时,他们往往需要引入现代医学的语言和方法来解释。

2. “融合”与“借鉴”的复杂性:

不是“全盘归功”,而是“部分佐证”: 并非是说中医支持者认为现代医学是“一切成就的来源”。更多时候,他们可能是在论述:
现代医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些慢性病、老年病、以及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现代医学虽然有治疗手段,但往往副作用大,或治标不治本。这时,支持者就会强调中医在这些方面的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反衬,无形中也凸显了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现代医学对中医的“验证”: 一些中医理论或药物,在经过现代科学的实验(如动物实验、体外实验、临床试验)后,被证明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或疗效。例如,青蒿素的发现(虽然这本身是基于传统经验,但最终通过现代科学方法被提炼和验证)。在这种情况下,支持者会强调“现代科学证明了中医的有效性”,这是一种“借力打力”的论述方式。
“优势互补”的论调: 很多理性的中医支持者会提出“中西医结合”的观点,认为两者各有长处,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医疗水平。在谈论“结合”时,自然会提及现代医学的作用。

3. 论证策略与话语构建:

让“不可见”变得可见: 中医的很多概念是抽象的,例如“湿气”、“痰”、“瘀血”。为了让这些概念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中医的阐释者可能会尝试用现代医学的术语来类比或解释。比如,将“湿气”与体内的水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联系起来;将“瘀血”与血液循环不畅、微循环障碍等联系起来。这种做法,虽然可能是为了“翻译”和“沟通”,但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被解读为“用西医来解释中医”。
“反击”与“辩护”的语境: 在与那些全盘否定中医的人辩论时,中医的支持者往往需要拿出更“硬核”的证据。而现代科学的证据,尤其是经过双盲对照试验(RCT)的证据,是被普遍认为是“黄金标准”的。因此,他们可能会积极寻找现代医学研究来支持中医的论点,以证明中医并非“伪科学”。
“传统”与“现代”的身份认同: 一部分支持中医的人,也可能带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当他们感受到中医受到现代医学的排挤或质疑时,他们会更加倾向于用“现代”的语言(即现代医学的语言)来为“传统”中医辩护,希望中医能够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被认可。

4. 避免“AI撰写痕迹”的思考:

要让这篇文章看起来更“人写”,可以加入一些更具象的描述,或者一些更个人化的观察:

举例说明: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中医的讲座,他特别强调了‘脾胃虚弱’对人整体状态的影响。当他谈到如何调理时,也提到了可以通过健脾益气的方法来改善气色、增加食欲。后来我看到一些现代研究说,脾胃功能紊乱可能影响肠道菌群,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导致情绪不稳。虽然老中医不一定会直接引用这些研究,但他的描述和现代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
加入个人感受或观察: “不得不说,当身边有人因为某些疑难杂症,在现代医学治疗效果不佳时,转而寻求中医帮助并获得改善,这种真实案例的积累,确实会让我们更加关注中医的价值。而当我们想把这些‘神奇’的疗效告诉更多人时,用大家都能理解的、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使用更具描述性的词汇: 比如,不用“归功于”,而是说“在论述其科学性时,倾向于引入现代医学的验证体系”或者“在试图跨越科学认知代沟时,会借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框架”。

总结来说, 并非所有中医支持者都刻意将现代医学的功劳“归到”西医头上。更确切地说,是在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互动、对话和竞争过程中,部分中医的倡导者为了论证中医的价值、弥合认知差距、获得更广泛的认可,采取了一种策略,即利用现代医学的语言、理论和验证方法来辅助阐释和证明中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和科学现象,反映了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挑战与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开中成药提成高,去医院看病谁没遇到过开几瓶便宜的西药治病,附带几十上百块钱的中成药大礼包?

西医负责疗效,中医负责创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治鼻炎的有一种药叫鼻炎康。

效果确实还行,但这玩意儿吃下去就困。

仔细看一下它的说明书,里面掺了抗过敏的西药扑尔敏。

因为掺了扑尔敏,所以有缓解鼻炎作用的同时附带了强力的嗜睡效果。所以学生、司机还有别的需要集中精神的职业都不适合吃。

如果不掺扑尔敏也能有比较凑合的作用的话,那为什么要掺这种副作用强势劝退的西药?

扑尔敏两三块钱一瓶,鼻炎康十几块钱一瓶。如此巨大的利润,还能获得疗效,为什么不去做?


扑尔敏由于价格低廉,效果也还行,已经被中药界广泛应用了。

比如这个号称中药草本的999感冒灵:

它里面确实用了不少中药,但同时还掺了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扑尔敏。

最有趣的是,为了削弱扑尔敏的嗜睡效果,还很贴心的又掺了咖啡因提神。

对乙酰氨基酚也是常用的西药,发烧头疼可以吃。

上面这种规格,每盒感冒灵还含有1.8克对乙酰氨基酚。

纯西药对乙酰氨基酚和扑尔敏一样,都是两三块的白菜价,但每瓶100片,每片含0.3克,共30克。

一瓶廉价西药大约能给16盒“中药草本”赋予疗效,这是何其伟大的奉献精神?


这一类“中药”还有很多,例如这个银翘解毒片。

看名字、看介绍、看配图,怎么都感觉是中药制品。

但它也掺了扑热息痛。

你说如果中药有点凑合的效果,至于掺西药来个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而且还是掺什么西药就有什么效果,那还要那一堆乱七八糟的中草药干啥?

大家买药时要擦亮眼睛,至少要知道病好了到底应该谢谁。


这几年药监局高官凉了几个之后,很巧合的对中成药掺西药监管越来越严了。

要中药西药掺着用,必须证明比单独用西药效果好,所以药厂又开始做不需要验证临床有效性的纯中药了。

但相对于随便掺西药的时代,中成药的疗效也确实越来越差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对中医和现代医学(常被概括为“西医”)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误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推崇中医的人都“把现代医学的功劳归到西医上”。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一部分支持中医的人,在论述中医的价值时,会借助现代医学的科学验证和理论框架来佐证,或者在对比中医的优势时,会引用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当下中国社会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现象。为什么咖啡店在中国能“遍地开花”,而且形成了很多大型连锁品牌,但反观咱们自家的茶馆,似乎就没那么“连锁”和“标准化”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文化、商业和消费习惯层面的原因。咱们先说说咖啡是怎么在中国火起来的。咖啡的“连锁化”和“大众化”.............
  • 回答
    关于中医经方派和温病派的形成,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发展,并逐渐形成的两大不同学术流派。它们各自立足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也代表了中医治疗体系中两种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一、 根源与背景:古人对疾病认识的演变要理解经方派和温病派的由来,得先回到中医的源头。《黄帝内经》.............
  • 回答
    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在遭遇蒙古灭宋、满清入关、日本侵华等一系列剧烈冲击后依然能够传承至今,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其自身文明特质的韧性,也有历史进程中的巧妙融合,更有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一、.............
  • 回答
    《山中传奇》里,众鬼之所以争夺何云青手中的《大手印》,这背后牵扯到的是一个复杂而残酷的生死轮回,以及鬼魂们对摆脱苦海的极度渴望。简单地说,抄经本身是超度亡魂的“善业”,但对于这些被困在山林的鬼魂而言,《大手印》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经书,而是他们企图改变命运的唯一“门票”。我们得先明白这些.............
  • 回答
    泰伦·卢的“传奇”二字,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人们对他在特定时刻、特定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集体记忆,而非他个人数据层面的“历史级”成就。他之所以能“总是出现在经典画面中”,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画面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故事性。首先,我们得承认,泰伦·卢作为球员,他的职业生涯数据并不算特别亮眼。他不是得分.............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让不少中国观众感到困惑的现象。尽管中国影视剧在制作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涌现出许多制作精良的作品,但在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清时期火器与骑兵大规模对抗的场景时,似乎总是差那么点意思,难以达到《佣兵传奇》或《南汉山城》那种历史厚重感和残酷的战场真实感。这里面原因 durchaus com.............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只讲子孝不讲父慈”这种说法,我觉得有点太绝对了,不够准确。仔细想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传统文化一概而论,而且“父慈”的概念虽然不像“子孝”那样被反复强调、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论述家庭伦理关系时,“子孝”确实占据了非常突出的.............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但仍有许多文化元素流传至今。然而,我们常常发现,在当今社会中,大家普遍更容易接触、理解和传承的,更多是那些具有鲜明民俗色彩的文化成分。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民俗的生命力与渗透性: 根植于日常生活,.............
  • 回答
    中国传统文艺在年轻人中的流行度不高,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要想改变现状,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需要多管齐下,细致地去推进。为什么传统文艺在年轻人中不够流行?1. “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艺的认知,停留在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老一辈人吟诵的诗词、或是戏曲舞.............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交流、历史变迁以及审美观念的演变,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事实上,并非所有中国人都留着“西方的发型”,中国传统发型也从未完全消失,只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可见度和普及度可能不如一些更符合当下潮流和审美的发型。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1. 什么是“西方的发型”?首先需要明确,“西方发型”本身.............
  • 回答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母亲的兄弟(舅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源于多方面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历史渊源。这种重要性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多重力量交织的结果。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血缘亲属关系与母系影响力: 血缘的紧密性: 舅舅是母亲的近亲,因此与外甥之间存在直接的血缘联系。在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一提到“中国传统服饰”,脑海里最先跳出来的往往是“汉服”?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文化、社会因素,绝不是一句“因为它是代表”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白“汉服”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以及它究竟指什么。“汉服”这个称呼,相对来.............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感觉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风俗不如日本、韩国那样“原汁原味”,甚至有些东西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很难找到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丢弃”或“保留”,更像是一个不断被塑造、被选择、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的过程。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
  • 回答
    中国传统珠宝,说实话,这玩意儿,在国内的年轻人里,真心不算特别“火”。你去逛商场,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金饰、玉器,确实是挺别致的,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法像一些国外品牌那样,一下子抓住人的眼球,让人觉得“哇,这就是我要的那个范儿!”为啥会这样呢?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聊。首先,从设计感这块儿,确实有点跟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交流、时代变迁以及大众审美演进的核心。中国传统戏曲,像京剧、昆曲、越剧等等,它们曾经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娱乐,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到了现代,确实能感受到一股“衰微”的迹象,反观西方的歌剧和音乐剧,却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甚至可以说是炙手可热。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服饰”定义的讨论核心。如果满族人是中国人,那么基于满族服饰的清朝服饰为何不能算中国传统服饰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满族人当然是中国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的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统治了广袤的中国疆域,将中.............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家庭普遍缺乏一种像西方那样,大家聚在一起欢快跳舞的传统,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不是说中国人不喜欢跳舞,而是说“家庭集体跳舞”这件事,在中国人的生活场景里,并没有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性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想想,什么是“家庭跳舞传统”? 如果你脑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文化、历史、科学发展等诸多层面。简单地说,“中医长盛不衰”和“传统西医衰退”这两个前提,可能需要更细致地审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中医在中国文化中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而我们通常理解的“传统西医”这个概念,在历史长河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首先,咱们得明.............
  • 回答
    中国古代贵族氏族没有像西方那样明确设立“家徽”(Heraldry)的传统,这背后是中西方文化在家族认同、社会结构以及象征符号运用上的根本性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家族认同的表征方式不同:身份、爵位与名号的叠加西方家徽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