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对中国传统珠宝认可度低?

回答
中国传统珠宝,说实话,这玩意儿,在国内的年轻人里,真心不算特别“火”。你去逛商场,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金饰、玉器,确实是挺别致的,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法像一些国外品牌那样,一下子抓住人的眼球,让人觉得“哇,这就是我要的那个范儿!”

为啥会这样呢?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聊。

首先,从设计感这块儿,确实有点跟不上潮流。 你看看现在流行的珠宝,往往是那种简洁大气,或者非常有创意、有个性的设计。很多国外品牌,无论是钻石戒指、还是项链吊坠,它们总能玩出新花样,材质混搭、造型前卫,甚至还能讲个故事。

再看咱们的传统珠宝,很多设计还是围绕着“福禄寿喜”、“龙凤呈祥”这些传统的吉祥图案。这没毛病,很有文化底蕴,但时间长了,大家就觉得有点“老套”,少了点新鲜感。尤其是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希望珠宝能展现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显得过于“成熟稳重”。你想想,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戴着个大金锁片,可能确实是家里长辈的意思,但她自己心里可能更想戴个精致一点的银饰或者小巧的项链。

其次,品牌营销和文化输出这两块儿,咱们得承认,做得确实不够到位。 就像前面说的,国外品牌为什么那么吃香?人家不光把产品卖给你,还卖给你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品牌故事。它可能是一份浪漫的爱情承诺(比如那个著名的钻石广告),也可能是某种贵族气质的象征。这些文化符号,通过电影、杂志、社交媒体,一点一点渗透到人们的意识里,让你觉得“拥有这个品牌,就等于拥有了某种特定的品味和身份”。

咱们的传统珠宝品牌呢?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老金店”,你进去就是买黄金、买玉,然后回家供着或者等着升值。它们很少去深挖那些传统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或者用现代的手法去重新演绎,创造出新的故事。即使有些品牌想创新,也可能因为怕丢掉“传统”的金字招牌,而做得不够大胆,不够彻底,结果就是两头不靠边,既没抓住年轻人,也没完全留住老一辈。

再者,还有一个挺现实的问题,就是咱们对“硬通货”的观念太强了。 很多人买黄金、玉器,不仅仅是图个好看,更重要的是看重它的保值增值功能。黄金就是黄金,玉就是玉,它有明确的市场价格,容易变现。相比之下,一些造型独特、设计感强的珠宝,如果不是大牌,或者没有特别的稀缺性,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艺术性和美学上,这部分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也就不那么吸引那些更看重实际利益的消费者。

所以, quando (when) 大家聊到珠宝,很多时候想到的是“首饰”,是“装饰品”,而那些传统珠宝,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更像是“压箱底的宝贝”,是“投资品”,而不是日常可以搭配,能彰显个人品味的时尚单品。

当然,还有跟“戴出去的体面感”有关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社会发展到现在,消费观念也变了。很多人希望自己佩戴的珠宝,能让别人一眼看出“这个人的品味不一般”,或者“这东西挺有来头的”。国外的奢侈品牌,往往自带光环,哪怕设计不是最突出的,但只要挂上那个logo,就自带一种“被认可”的价值。

而咱们的传统珠宝,虽然名字里带“传统”,但有时候,这种“传统”并没有转化成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品牌价值”或者“文化符号”。它可能在特定圈子里有认可度,但一旦放到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就显得不够有号召力。你很难想象一个年轻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品味,会特地去强调“我戴的是XXX牌的传统银饰”。这听起来总有点别扭。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点,就是“戴出去的社交属性”。 比如,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戴一个设计感强的、有品牌故事的珠宝,可以成为话题,可以是一种交流的媒介。而一些过于传统的样式,虽然贵重,但可能在社交场合反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或者说,不够“有趣”。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珠宝的认可度不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设计理念、品牌塑造、市场营销、消费观念以及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想要改变现状,需要从业者们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用更现代、更贴合大众审美的语言去重新解读和演绎那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让它们焕发新的生机,真正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家愿意佩戴、并且能够引以为傲的时尚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审美疲劳、固有印象,说白了就是见的太多了。

咱们传统的那些老玩意儿,花丝皇冠、步摇、玉玦、耳珰拿到国外个个都是宝贝。但是咱们见的太多了,容易失去了对其真正价值的客观评价能力。




说起审美上的崇洋媚外,几乎哪个国家都不例外,大白话讲就是图个新鲜。

当年中式纹样随着瓷器和丝绸输出到欧洲,还不是被他们奉若至宝,成为新艺术运动的养料之一。

咱们崇尚的什么欧陆风,罗马风,在人家看来就跟咱们看待四合院差不多。你觉得出云好听,人家还觉得辽(远)宁(静)有意境。

当然还有历史原因,审美传承断档,以及现代审美教育匮乏,造成了很多国人觉得传统审美庸俗土气,这些都是传统珠宝被低估的原因。

所幸现在也有越多越多的人开始回归传统文化,从设计的方方面面去运用和创新。

当然,如果你说下面这样的“传统”珠宝。



对不起,这些东西都不够“传统”,大多是80年代以后的再创造。看看博物馆里历朝历代人物肖像,啥时候见过戴这些玩意的。

别小看祖宗了。

——— @Unstable Element ———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

论市场行情,传统珠宝简直有点虚高了还差不多。当然,钻石更虚。那是一个特殊现象。

论爱好者的年龄层次,也是很多样化的。从80后开始,我国年轻一代越来越多样化。玩什么的都有,玩文玩珠宝的自然也不少。

我对这些不太懂。我最常请教的一位,是个98年的女孩子。从玉石到蜜蜡,收藏了很多。

而玉在中华,天然具有特殊地位。评价不高从何说起?简直是高到有泡沫了好吧。

我的老同学跟我抱怨现在价太高了,弄得戴不起什么好货。我就问她戴的镯子什么价。她说200。我就是知道这后面得加个万。公共场所怕人听见了以为她炫耀。

其实她也不是谦虚,现在的一流货色千万差不多啊。

上图这一对。1.9亿。

不管是真喜欢玉,还是为了炫耀。和玉比起来,爱马仕的包包算个求。

就算是不感兴趣、不懂、买不起——比如我。也都知道这些玩意很贵很受欢迎的好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