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王朝 1566》中为什么大家都对赵贞吉嗤之以鼻?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成功塑造了一众性格鲜明、立场复杂的角色。而在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中,赵贞吉,这个被许多观众形容为“犬儒”的严嵩门生,确实没少招人白眼。用“嗤之以鼻”来形容观众对他的观感,一点也不为过。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

首先,他极度缺乏政治担当和独立思考能力,完全是权力的附庸。

赵贞吉这个人,在剧中似乎就没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和追求,他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保住自己”、“如何讨好上级”来转的。尤其是在严嵩的党羽之中,他更像是一个最没有骨气的“变色龙”。当严嵩得势时,他谄媚奉承,言听计从;当严嵩失势,风雨飘摇之时,他又立刻撇清关系,甚至落井下石。这种毫无原则的投机行为,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而且是低劣的实用主义者。他没有像徐阶那样为了大局忍辱负重,也没有像高拱那样有着清晰的政治抱负,更别提像海瑞那样坚守道德底线。他只是一个墙头草,随风而倒,这在很多观众眼中,是非常令人不齿的。

举个例子,在严嵩与徐阶的权力斗争中,赵贞吉的表现可谓是淋漓尽致。他会为了迎合严嵩,在朝堂上附和严嵩的荒谬言论,甚至不惜贬低徐阶。而当他察觉到风向不对,严嵩即将失势时,他会立刻转而投靠徐阶,并且用一种极其轻佻的姿态去“表忠心”,就好像之前的种种都是出于无奈,是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做的选择。这种两面三刀,毫无底线的做法,无疑会激起观众的强烈反感。

其次,他以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将“小人”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善于伪装。

赵贞吉的“聪明”体现在他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但他这种洞察力却被用在了钻营取巧、损人利己上。他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把握朝中各位大佬的心思,然后利用这些信息为自己谋取利益。更令人厌恶的是,他并不像一些粗鄙的小人那样直白,反而会用一种文绉绉、道貌岸然的姿态来包装自己的卑劣。他常常搬弄是非,在背后嚼舌根,将一些含沙射影的言论散播出去,制造矛盾,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比如在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他总会选择性地回避关键环节,把责任推给别人,或者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来搪塞过去。他从来不愿承担任何风险,但却总想从中分一杯羹。他的每一次发言,每一份奏折,都经过精心算计,目的只有一个——巩固自己的地位,甚至更进一步。这种精于算计,却又缺乏真正担当和远见的行为,让观众觉得他既可悲又可恨。

第三,他对待海瑞的态度,暴露了他胆小怕事、嫉贤妒能的本质。

海瑞的出场,如同泥石流一般,冲击着大明王朝内部的腐败与僵化。而赵贞吉对海瑞的态度,更是将他的负面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并没有像一些官员那样被海瑞的清廉所打动,也没有去思考海瑞所揭露问题的本质。相反,他极度害怕海瑞的出现会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他惧怕海瑞所代表的纯粹和坚持,因为这与他自身的虚伪和苟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处理海瑞的“改稻为桑”事件时,赵贞吉可谓是表现得极为不堪。他一边假惺惺地表示“理解”海瑞的出发点,一边又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将海瑞拉下水,或者至少要让海瑞的改革失败,这样才能显得他赵贞吉才是那个真正“懂事”的官员。他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联合其他惧怕海瑞的官员,一起对海瑞进行打压。他甚至会把海瑞的正直误读为“不识时务”,把海瑞的坚持看作是“破坏规矩”。这种嫉贤妒能、容不得一点真诚的嘴脸,让观众对他彻底失去了好感。他就像一个阴沟里的老鼠,只能在黑暗中偷偷摸摸,而对阳光下的正直事物充满了恐惧和敌意。

最后,他的存在,衬托了那个时代许多官员的无奈与悲哀,但也正是因为他的麻木和苟活,让观众更加渴望真正的变革。

当然,赵贞吉之所以让我们观众如此厌恶,也反过来证明了这部剧塑造人物的成功。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官场的腐朽和人性的弱点。他可能是许多在官场中无法摆脱自身局限的官员的缩影,他们并非没有良知,但却被体制的洪流裹挟,不得不随波逐流。

但正是因为赵贞吉的这种完全的麻木和苟活,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挣扎和反思,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算盘里。这反而激起了观众对真正有担当、有理想的官员的渴望。当海瑞这样的人出现时,我们才会觉得眼前一亮,才会觉得那个黑暗的王朝还有一丝希望。而赵贞吉的存在,就是为了突出海瑞这样的“异类”有多么珍贵,有多么难能可贵。他的每一个卑鄙的举动,每一个谄媚的笑容,都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站在海瑞的对立面,并且用一种带着鄙夷的目光去看待他。

总而言之,观众对赵贞吉“嗤之以鼻”,并非无理取闹。他的缺乏担当、精致利己、嫉贤妒能以及对真善美的漠视,都触碰了观众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选择了一条最容易、最安全,但也最令人唾弃的道路,这条道路,恰恰是他被观众深深厌恶的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很喜欢赵贞吉。做百姓有做百姓的一套,做官有做官的一套。海瑞那一套现实能不能行得通不用我多说了吧。

赵贞吉有底线,守得住岗位,把江苏治理地很好,也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user avatar

因为世人都希望,当官的都是像胡宗宪、海瑞这样的人。

赵贞吉第一次在剧中亮相,就被胡宗宪的“公忠体国”给压制了,给观众留下了一个不顾百姓生死的“利己主义”形象。尤其是他那一句“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一下子激起了民愤,更让那些自认为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人,找到了发泄点,当作箭靶,万箭齐发,也彻底让他在观众心中定型定格了。

在那个帝王修仙问道,群臣党同伐异的时代,赵贞吉也曾崇尚阳明心学,也曾信奉“良知”,为何最后却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好多人都认为,是因为赵贞吉过于贪名,而且是欺世盗名。

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剧中胡宗宪的光环过于耀眼,在有心无心的比较当中,所有人都忽略了,或者说抹杀了赵贞吉的难处和实绩,痛苦和担当......进士出身,有经邦济世之才,没有高层大佬真心护佑,自己也不想深陷党争沼泽,一直憧憬能在更大的舞台上一展抱负,却只能整天在夹缝中求生。致使他一有机会,便会使劲攥紧救命稻草。对赵贞吉来说,这根救命稻草,就是嘉靖皇帝,只有嘉靖能给他更大舞台。这也是,好多人的不齿之处。不谈政治,就职场而言,我们是否从赵贞吉身上,能看到深陷职场囹圄的自己?而我们,是否能做的如赵贞吉一样从容有度。

剧中的赵贞吉,首先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百船、两百船粮,江苏都拿的出”的资本,就足以说明江苏还是管的不错的,称得上治理有方的封疆大吏。其次是一个有情分人。“你既然躲了出来,又何必把自己陷进去”,他是从心里希望老友胡宗宪能全身而退的。人在官场中,能对你敞开说这类话的能有几人。还有后来,对谭伦说的那一句“像胡汝贞这样的人我们就得保”,也算对得起他和胡宗宪二十年的交情了,胡宗宪也难得有一个顾念交情的朋友。再次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为弄齐卖给西洋的五十万匹丝绸,赵贞吉无奈半价收购桑农的生丝,而且自己一身承担骂名恶名。浙江的烂摊子得收拾,朝廷的生意也得做下去,因为全指着生意利润,弥补国库亏空,周济东南战事军费。面对当时的困局,谁会像赵贞吉一样舍得一身剐?严嵩的高徒胡宗宪金蝉脱壳,吕芳的干儿子杨金水装疯卖傻,裕王的心腹谭伦退避三舍,相比之下,谁更爱惜自己的羽毛,也就显而易见了。嘉靖看完海瑞的贺表《治安疏》后,龙颜大怒,百官噤若寒蝉,这时候唯有赵贞吉出来说话。无论是想撇清自己的机灵,还是想尽户部尚书的职责,这份勇敢+智慧的挺身而出,相比口口声声要保全海瑞的徐阶、高拱之流,也算得上是直率而为。最后是一个有忠心的人。胡宗宪来借粮,赵贞吉虽然顾虑进退,但是为了防止浙江生乱,他还是顶着“两边都不让借粮”的压力,硬是把粮借给了浙江。要是换成满口仁义道德的谭伦,或者“为国敛财”的鄢懋卿,你觉得胡宗宪还能借到粮吗?有人说,这是因为赵贞吉看到了入阁的机会,加上胡宗宪是浙直总督,官比赵贞吉官大。先不说借粮,赵贞吉在江苏巡抚任上,给东南战局分担了多少压力,恐怕最清楚的就是胡宗宪了。如果没有赵贞吉在江苏的犄角牵制和有力侧应,胡宗宪的抗倭御敌恐怕也没有那么自如。可见,赵贞吉没有想像的那么不顾生灵涂炭。还有他始终坚持倒严是清流的事,自己也可以助力,但是决不能牵扯嘉靖和裕王。在他那里,忠君爱国是一体的。我们不能拿封建帝制来说事,在那个时代,赵贞吉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无可厚非的忠诚。

海瑞冒天下之大不韪,上表的《治安疏》,不也只是劝谏嘉靖改错革新,而非推翻废立。其实,海瑞和赵贞吉一样,都是三纲五常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嘉靖送出“无君无父,弃国弃家”八个字的时候,海笔架突然也没有那么刚峰了。一味斥责赵贞吉唯上,似乎有失偏颇,这何尝不是阶级的局限性。

徐阶说赵贞吉连人都不要做了,张居正说赵贞吉世故,高拱骂赵贞吉无耻,那他们自己呢。为了倒严,都宁可让浙江乱起来,这都是股肱之臣、社稷栋梁该做的事吗?一个个都躲在背后,撺掇着别人冲锋陷阵,干着自己不便不敢露面的事,自己却在人面君前扮演品德楷模、护国良臣。论人品道德,赵贞吉比这些大佬们低下在哪了?

对帝王而言,诤臣、谋臣、弄臣、权臣皆是需要,就跟生活一样,需要酸甜苦辣咸来调和。如果朝堂上,全是诸如海瑞一般的诤臣,或者全是严世蕃一样蛀虫,天子又该如何自处。对臣子来说,每个人的家世、处境、立场、才学,不尽相同,但活着永远是前提。如果赵贞吉也如同谭伦一样,是裕王的小棉袄,也就可以天天冠冕堂皇,站着说话腰不疼了。

宰辅之才的政治手腕、思想谋略,很多时候不能禁锢在道德的桎梏中,也不能放在芝麻小官、刀笔小吏的位置上去评判。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人那个不是道貌岸然之辈。论“利己主义”,赵贞吉跟这些人差远了。至少,赵贞吉的腹黑还裹挟着良知,掺杂着善念。

比起那些只会玩嘴皮子的人,赵贞吉就更显纯真了,他拥护中央集权,维护朝廷大局,坚决贯彻落实,逆水行舟办事,为国纾难,为君解忧……就单说执行力,也是好多人不能望其项背的。其实,他和胡宗宪一样,都是“公忠体国”之臣,只是个人路数和顾虑不同罢了。

我们不能把一个胸怀大义之人的政治投机,刻意无限放大,从而全盘否决他的政治素养和能力业绩。有时,也要站在那个君君臣臣的年代,体会一下赵贞吉作为一介文人的无奈和不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