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王朝1566》中,冯保为什么要打死周云逸?

回答
要说冯保为什么会下狠手打死周云逸,这事儿不能只看表面,得把当时嘉靖朝廷那复杂的棋局给掰开了揉碎了说。简单一个“看不过眼”或者“官官相护”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得明白周云逸这个人。他虽说只是个给事中,官职不高,但脑子灵光,而且一股子“一股拗劲儿”。在严嵩一家独大、百官噤若寒蝉的年代,他却敢于站出来,弹劾严嵩。这份胆识和担当,在那个浑水摸了久了,油腻腻的官场里,确实是一股清流。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他这股清流,恰恰搅动了严嵩这潭浑水,也惹恼了冯保这头护着这潭水的大鳄。

冯保这个人,你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定义他。他是嘉靖皇帝身边的大太监,说白了就是皇帝最亲近的伺候人,也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之一。他的地位,他的权力,都是从伺候嘉靖皇帝开始积累起来的。嘉靖皇帝多疑、多才、多怪,能在他身边稳稳当当待这么久,冯保自然不是个普通人。他深谙帝王心术,也懂得如何在这高位上生存。

而严嵩呢?当时的朝堂上,严嵩是首辅,一手遮天。嘉靖皇帝虽然时而也会敲打严嵩,但总体上还是倚重他的。严嵩的倒台,对嘉靖皇帝来说,意味着朝堂格局的巨大变动,皇帝需要的是一个能平稳过渡的人,而不是一个搅局者。

周云逸的出现,就是个典型的搅局者。他弹劾严嵩,看起来是“忠臣”,但在冯保看来,他太年轻,太冲动,太不懂得朝堂上的“游戏规则”。他以为靠着一身正气就能扳倒严嵩,殊不知这背后牵扯的是多少人的利益,多少年的平衡。

冯保打死周云逸,最直接的原因,我认为是出于对嘉靖皇帝安危和朝廷稳定的“保护”。你看,严嵩专权,皇帝虽然不满,但也不想轻易动摇。如果周云逸闹得太凶,把皇帝逼到必须立即处理严嵩的境地,那么整个朝廷可能会像被撬动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哗啦啦倒下去一连串。皇帝一旦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就会感到不安,就会怀疑身边的人,包括冯保。

冯保作为伺候在皇帝身边的人,他最害怕的就是皇帝因为任何事情而受到惊吓或产生不信任。周云逸不依不饶的弹劾,让严嵩如坐针毡,也让皇帝头疼。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周云逸再闹出什么“意外”,比如被严嵩党羽暗杀,皇帝的怒火肯定会直接烧到严嵩身上,甚至可能怀疑冯保是不是也从中作梗,没能妥善处理。

所以,冯保在那个时刻,选择了“快刀斩乱麻”。他可能觉得,与其让周云逸继续这么下去,把事情闹得不可收拾,不如自己先下手,把这个“麻烦制造者”给“处理掉”。这样一来,既能平息事态,不至于让皇帝过度震怒,又能给严嵩党羽一个警告,让他们知道谁才是真正能做主的人。

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冯保自己在大明王朝权力场上的生存之道。他需要向严嵩示好,表明自己不是个“捣乱分子”,也需要向皇帝展现自己“能摆平事”的能力。周云逸的死,在冯保看来,是“必要之恶”,是为了更大的“稳定”。

而且,你再想想冯保的身份。他一个太监,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能爬到如此高位,靠的是什么?是聪明,是隐忍,是比谁都更懂得揣摩上意,比谁都更会利用手中的资源。他看到的是嘉靖皇帝内心深处的考量,看到的是严嵩能为皇帝带来什么,也看到的是周云逸这样的“愣头青”可能会带来的风险。

在冯保的眼里,周云逸的死,可能就像修剪园子里的枯枝败叶一样,虽然有点心疼,但为了整体的美观和健康,是必须做的。他未必是存心要周云逸死,但当他发现周云逸的存在会威胁到自己、威胁到皇帝、威胁到整个大明王朝的“稳定”(他所理解的稳定)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出那只手。

所以,冯保打死周云逸,与其说是出于对周云逸个人的仇恨,不如说是他作为那个特殊时代、那个特殊位置上的权力执行者,为了维护他所认知的“大局”而做出的一个极端选择。这个选择,既是残酷的,也是他那个位置上必然要承担的某种“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冯保没那么笨,不知道打死未来皇帝的人以后会遭到清算,他只是想进行政治投机。


还记得吗,海瑞上了治安疏,捅了大篓子。

这时候清流商量上书为他求情,徐阶说这样不行啊,海瑞冒犯天威,你为他求情,等于站在外人那边,反倒和自家老子不是一条心的。

所以我们应该反向操作,建议严惩海瑞,以儿子骂老子的不孝罪名定罪。

这样的局面对于嘉靖来说,好不好呢?

不好!因为清流把皮球又提回来了,众所周知,海瑞是忠臣,什么样的皇帝会杀忠臣呢?暴君,昏君。

于是嘉靖陷入了两难境地,杀海瑞,背负昏君暴君的骂名。不杀海瑞,皇权的威严荡然无存。

嘉靖巴不得这时候有一个人出来,暗搓搓弄掉海瑞,然后把锅背了。

但这时候,嘉靖已经没有这样的白手套了……


回到冯保这里,问题也是一样。

周云逸钦天监的监正,属于嘉靖的内臣,偏偏和嘉靖在关于政权合法性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嘉靖想不想弄死他?想,但是没有借口,也不想背这口锅。

裕王清流可以为他求情吗?不可以!理由参照清流不给海瑞求情,且比海瑞的情况更严重。天文在古代事关政权合法性,你一个太子参合进来,怎么着,是想提前上岗吗?

周云逸说了那番话之后,就已经是一个弃子了。

冯保在打死周云逸之前,问了他是否愿意改口。这是周云逸最后生还的希望,然而他拒绝了,可见他是抱了必死的信念来的。

廷杖是有门道的,可以打成皮外伤,可以打成半身不遂,也可以活活打死。全看主刑太监的心意。

按照问题的性质,打成半身不遂,冯保就可以交差了。

打死周云逸就是冯保对嘉靖纳的投名状,是的,我肯背锅,也想上位,且对皇上您忠心耿耿。希望您老人家看我一眼呗。

事实上嘉靖也get到冯保的意思了,冯保是在添乱吗?不,冯保是帮嘉靖。在清算周云逸之死的时候,嘉靖立马来了一套接化发。

(老周这个人还是好滴,只是莽了一些,就这么把人打死了,你让他的家人喝西北风去啊,家属抚恤金必须发足。还有啊,吕芳你也该管管你的人了。)

翻译翻译,这话什么意思。

首先给老周之死定性,不是有意搞事,使得裕王清流安心。放心,我不是想清算你们。

抚恤周云逸的家属,显得仁慈宽厚。

让吕芳管管手下人,意思就是打死周云逸纯粹是临时工个人行为,并非我嘉靖的意思。

可以想象,冯保不会真的受到责罚。就算受到责罚也是轻的,只要嘉靖还活着,以后还有机会被提拔,被重用。


冯保难道不知道周云逸是裕王的人吗?知道,但是这时候裕王能不能顺利继位都成问题。

一是皇帝和太子天然的权力猜忌。汉武帝晚年杀太子,李二父慈子孝。

二是嘉靖迷信,二龙不相见。

三是严党稳坐首辅20年,清流被压得死死的。

机会不常有啊,冯保决定赌一把,杀周云逸给嘉靖纳个投名状。


直到变故产生……冯保打死周云逸之后,小万历降生了……

嘉靖在剧中说过君子抱孙不抱子。从意义上来说,小万历缓和了嘉靖和裕王的猜忌链,嘉靖不必太过猜忌裕王想提前上位,因为迟早是你们父子俩的。裕王也不用太担心嘉靖会弄他,毕竟我是你孙子的爸爸啊!

于是裕王顺利登基的可能性增加了……

冯保遭到清算的可能也大大增加。


这时候,吕芳出场了,作为人生导师,他给冯保指出来一条路。去裕王府做男保姆,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一次没有押中,第二次,冯保押中了……

user avatar

1.古代强调天人感应,天有异象是皇帝失德的表现,也是谋朝篡位的冲锋号,所以皇帝想让他死

2.钦天监只负责观察天象,解释天象是皇帝的特权;就连严嵩,徐阶这些宰辅也是不能主动评论天象的,打二十廷杖没有问题

3.嘉靖后来和徐高张等人说,自己不想杀周云逸完全是甩锅;为的是安抚裕王,这时候他还不想和自己的继承人翻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冯保为什么会下狠手打死周云逸,这事儿不能只看表面,得把当时嘉靖朝廷那复杂的棋局给掰开了揉碎了说。简单一个“看不过眼”或者“官官相护”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得明白周云逸这个人。他虽说只是个给事中,官职不高,但脑子灵光,而且一股子“一股拗劲儿”。在严嵩一家独大、百官噤若寒蝉的年代,他却敢于站出来,弹劾.............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失败并非严嵩本人未曾预料,而是他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出于维护自身政治利益、平衡各方势力以及对皇帝意志的理解,选择了“顺水推舟”和“牺牲局部”的策略,最终导致改稻为桑的整体推行受阻,但这并非他“没有预想到”的无能为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严嵩的政治智慧、嘉.............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之所以推行不下去,尽管嘉靖皇帝和严嵩集团提出了政策并看到了“收益”增加的潜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场看似为国库增收的政策,触及了社会最根本的利益结构,并与现实的农业生产、农民生计、地方官员的考量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权力博弈相互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一、 政.............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浙江农民之所以不愿意“改稻为桑”,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错综复杂,既有现实的经济考量,也有对未来的担忧,更有对过往经验的深刻总结。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上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稻”是稳定口粮,是看得见的生计。 千百年来.............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一党之所以不向唯一的皇储裕王靠拢,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自身权势的过高估计,以及对嘉靖皇帝的绝对掌控力的误判,当然,这背后也交织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野心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失误。首先,我们得明白严嵩一党当时的地位。严嵩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政多年。他的儿子严世.............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毁堤淹田事件是否应该彻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纠葛、权力斗争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关怀。从剧中展现的层面来看,彻查毁堤淹田事件,从道义、法理和长远来看,是应该的。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彻查的难度极大,并且牵涉到极高的政治风险。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沈一石的命运,说实话,是个死局。但如果非要揣摩一下,他在那样的局势下,有没有一点点可能避开那场浩劫,也并非全无迹象。这得从他身上最核心的矛盾点,以及嘉靖和严嵩父子最看重的点去想。首先,必须明白沈一石的“锚”在哪里。 他是严嵩父子安插在江南的钱袋子,是他们最得力的“操盘手.............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往往不是那些阳谋的交锋,而是某些细节里流露出的荒诞与无奈。你提到的严党在最后关头只送皇帝一百万两银子,这事儿,细想之下,确实不是“傻”,而是被当时的情境和严嵩自身的局限性给“绑架”了,犯了极其低级的错误,并且这个错误并非是他们不明白皇帝的贪婪,而是他们当.............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成功塑造了一众性格鲜明、立场复杂的角色。而在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中,赵贞吉,这个被许多观众形容为“犬儒”的严嵩门生,确实没少招人白眼。用“嗤之以鼻”来形容观众对他的观感,一点也不为过。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他极度缺乏政治担当和.............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沈一石身为江南巨富,却过着布衣粗食的日子,这绝对是个令人玩味的角色设定。他并非是那种锦衣玉食、穷奢极欲的商贾形象,反而选择了与普通百姓无异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是刻意为之。这背后,隐藏着多层含义,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精明商人为了生存、为了发展,甚至是为了某种政治考量.............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高翰文初任杭州知府,确如你所说,身陷囹圄,步步维艰。这位年轻的官员,怀揣着改革的壮志,却不幸置身于一个利益盘根错节的漩涡之中,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陷入了被动。要想真正走出这个困局,高翰文需要采取一系列更为主动、更为策略性的行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应对。首先,必须正视并承认问题的复杂.............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咱们聊聊里面哪位女性角色,如果抛开朝代和背景,单论性格和处境,最适合做妻子,最让人觉得“值得嫁”。这剧里女性角色不多,但个个都挺有分量,也挺有代表性。要我说,最让人觉得“靠谱”,最“值得嫁”的,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还得是 吕芳身边的那个贴身侍女,小宫女,名叫胡芳。我知.............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对待吕芳那一声“老祖宗”时的勃然大怒,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反应。这声称呼,触动了他内心最敏感、最不愿被触碰的几根神经。首先,这声“老祖宗”直击嘉靖最核心的权力焦虑和身份认同。嘉靖自认为是大明的“天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他的权力来自于上天,来自于祖宗.............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塑造的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名场面,它们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智慧与权谋,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人性挣扎。要说名场面,那可真是不胜枚举,但我挑几个最有代表性的,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一、严嵩的“父子情深”与嘉靖的“借刀杀人”——裕王府抄家这.............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审讯郑泌昌和何茂才时,对二人的态度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海瑞对郑泌昌相对客气,而对何茂才则毫不留情,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涉及到海瑞个人的道德观和政治判断,也与郑何二人的罪行性质、在案件中的角色,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一、 罪行的性质与各自的角色: 郑泌昌: 郑.............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权谋史诗中,要说谁“最聪明”,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迷惑性。因为这里所谓的“聪明”并非是那种小聪明,也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就能翻云覆雨的孤胆英雄。这部剧展现的是一群站在权力顶端的聪明人,他们都在各自的立场上,用尽浑身解数,玩弄着心机,计算着得失。然而,如果非要找出那.............
  • 回答
    要说欣赏海瑞而非侯亮平,其实并非全然否定侯亮平的价值,只是在我看来,海瑞身上所闪耀的,是另一种更深沉、更具历史分量和理想色彩的光芒。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给我的感受,就像是置身于一个黑暗、腐朽的巨大牢笼中,却有一束摇曳却从未熄灭的烛光。他不是那种能呼风唤雨、玩弄权术的英雄,他的力量源于一种近.............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在荧屏上以其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中,海瑞的形象却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反感,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对历史人物“神化”的期待与现实的反差 传统认知中的海瑞.............
  • 回答
    提到海瑞,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身影。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黄志忠老师饰演的海瑞,更是将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孤独感和那种近乎执拗的理想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容置疑的“纯粹”与“硬核”首先,海瑞的“纯粹”是最大的标签。他不像严嵩、徐阶、张居正这些老谋深算的官僚,他们的每一.............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塑造。如果说这部剧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朝画像,那严嵩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也最引人深思的一笔。初看严嵩,你可能会被他的老谋深算、权倾朝野所震撼。他以一介书生之身,在嘉靖这个多疑、猜忌、又极度渴望长生不老的皇帝身边,稳坐首辅二十载,这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