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行不通,以严嵩老谋深算为什么没有预想到呢?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失败并非严嵩本人未曾预料,而是他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出于维护自身政治利益、平衡各方势力以及对皇帝意志的理解,选择了“顺水推舟”和“牺牲局部”的策略,最终导致改稻为桑的整体推行受阻,但这并非他“没有预想到”的无能为力。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严嵩的政治智慧、嘉靖皇帝的心理、以及当时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等多方面进行剖析。

一、严嵩的政治智慧与“顺水推舟”的策略:

严嵩虽然被描绘成一个贪婪腐败的大臣,但他的政治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够长期执掌朝政,靠的绝不仅仅是谄媚,更是对政治风向、皇帝心理和权力结构的深刻洞察。

洞察嘉靖皇帝的根本需求: 严嵩深知嘉靖皇帝表面上关心国计民生,实则更关心的是皇权稳固、个人享乐以及道教修仙。当改稻为桑触及到普通百姓的生存底线,引发大规模的民怨和地方官的抵制时,严嵩预见到皇帝最终不会为了一个他并不真正“上心”的政策而冒险动摇根基。
平衡各方势力的老道: 当时朝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徐阶、高拱等人是严嵩的对头,他们自然会抓住改稻为桑中的弊病大做文章,以打击严嵩的威信。而以胡宗宪为代表的东南官员,虽然执行政策,但也深知民情,对政策的激进感到担忧。严嵩作为一个老道的政治家,他知道完全推行改稻为桑,会得罪太多人,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政治动荡。
“顺水推舟”的政治艺术: 改稻为桑由嘉靖皇帝提出,虽然严嵩是首辅,但他并非政策的真正发起者。当政策执行出现问题时,严嵩完全可以采取一种“明知有问题,但选择性忽视”的态度,让政策在实践中自行消亡,而自己则不必承担直接的政治责任。他知道,比起政策的成败,维持自己的权力地位更为重要。
避免直接对抗: 严嵩并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如果他强行推行一项民怨极大的政策,那么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他。相反,如果他采取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让浙江巡抚李时召等人去承担责任,他就能巧妙地避开锋芒。

二、嘉靖皇帝的真实意图与严嵩的解读:

嘉靖皇帝推行改稻为桑,其根本目的并非真正为了富国强兵,而是:

榨取民脂民膏以供宫廷享乐: 皇帝需要大量的丝绸来制作龙袍、供奉道教仪式,以及满足宫廷的奢侈消费。改稻为桑能够迅速带来财富,满足了皇帝的短期需求。
考验和敲打地方官员: 嘉靖皇帝也想借此机会敲打一下那些地方官员,看看他们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旨意,以及他们能否有效地执行自己的命令。
对“天下皆可为陛下所用”的自负: 嘉靖皇帝对自己的绝对权威有着极高的自信,认为只要他一声令下,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实现的。

严嵩早已看穿了嘉靖皇帝的这些心理。他知道,皇帝对改稻为桑的“决心”是有其局限性的。一旦政策触及到皇帝的真正底线(例如,影响到他个人的安全、尊严,或者引发他难以控制的政治风险),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

三、改稻为桑的内在弊端与严嵩的预判:

严嵩并非不了解改稻为桑的内在弊端,他只是不将其视为“无法预见”的意外。

经济规律的挑战: 严嵩当然知道,强行改变以稻米为主的耕作模式,在短期内会对农民的生计造成巨大冲击,引发饥荒和动荡。他知道农民不会轻易放弃赖以生存的稻田,转而种植桑树,因为桑树的种植周期长,且需要成熟的产业链配套。
地方官员的阻力: 严嵩知道,地方官员虽然表面上会遵旨,但内心往往是抵制这种激进政策的,因为他们要面对直接的民怨和地方的稳定问题。
产业链的不成熟: 改稻为桑不仅仅是种桑养蚕的问题,还需要强大的丝绸收购、加工、销售网络。当时浙江的这些配套设施并不完善,强制推行只会导致大量的丝绸堆积,没有销路,最终让农民血本无归。

严嵩的“预见”体现在: 他预见到这些弊端必然会显现,并且会成为阻碍政策推行的重要因素。他更预见到,在这些弊端显现时,皇帝最终会因为不想承担更大的政治风险而选择收手,或者减轻政策的力度。

四、严嵩“不作为”的策略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严嵩并没有采取积极的“阻止”或“改进”策略,而是选择了“静观其变”,甚至可以说是“乐见其成”于政策的失败,因为这符合他的利益:

借刀杀人: 他可以让地方官(如李时召)去执行政策,如果政策失败,责任自然在执行者身上,严嵩可以借此机会清除异己,或者至少让他们付出代价。
观望权力斗争: 改稻为桑的推行过程中,必然会引发朝堂上的政治斗争。严嵩可以借此机会观察敌对派系的动向,并伺机而动。
巩固自身地位: 如果政策失败了,严嵩可以以“忠臣”的姿态,劝谏皇帝收回成命,从而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睿智和对民情的关怀,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总结来说,严嵩并非没有预想到改稻为桑会遇到困难甚至失败。 他的老谋深算体现在他对嘉靖皇帝心理、朝堂政治生态以及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他预见到,以嘉靖皇帝的性格和当时的国情,强制推行一项触及民生的激进政策,最终会因为得罪太多人、引发太多问题而难以维系。

因此,他选择了最符合他政治利益的策略:不主动推波助澜,也不积极拨乱反正,而是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自行暴露问题,然后顺水推舟,让皇帝自己做出最终的决定。 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操盘手,在看准一个有风险的项目时,不会全力投入,而是选择等待其自然瓦解,然后从中渔利,或者至少避免损失。他知道,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权力漩涡中,保全自己、维持权力,比一个政策的成败更为重要。

所以,《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没有预见到改稻为桑的失败,不如说他是“预见到并且选择了不阻止”。他的“不作为”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政治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改稻为桑的政策是行得通的,改稻为桑的执行是无法预料的。

严嵩推改稻为桑的时候算过一笔账,这笔账到最后严嵩倒台,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反驳。换句话说,浙江把一部分农田改成桑田,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通过出口丝绸来增加收入的方法,在账面上是成立的。

问题在于:战略与业务脱节,管理层急功近利,以及体制性的极度腐败。

首先,战略与业务脱节。聪明不代表知识丰富,或者说不代表知识无死角。严嵩父子、徐高张、甚至嘉靖本人,都有知识死角——那就是耕作时令。改稻为桑政策刚执行,就碰到了巨大的问题——农民已经完成水稻插秧了,而桑树种植的最佳时机也错过了。意不意外?惊不惊喜?你严嵩再会写青词,再会人情世故,你不知农事啊。战略定的再好,落不了地就是废纸一张。胡宗宪这种前线的能臣,对于业务就熟悉多了,给出来的意见也靠谱——改稻为桑一年落地肯定没戏,分几步走,稳扎稳打才是正道。可是北京城里那些大人,看的是账面,根本不管你能不能落地,反正就把任务拍下来了。后面所说的一切,包括践踏青苗,包括毁堤淹田,根源都在这第一步上。

其次,管理层急功近利。无论是践踏青苗还是毁堤淹田,严嵩都没有说过。谁干的呢?浙江那边是郑泌昌、何茂才、马宁远,北京对接的是严世蕃。这些人就是今天公司里典型的强执行力的官僚——上边派什么活我就一定要完成,至于完成任务要花多大代价,甚至让上面的根本目的发生偏离,那都不是我的事。严世蕃满脑子想着赚银子,宫里能交差他严家地位就稳了。所以,农民不配合怎么办?决堤!你要种水稻,我全给你淹了, 这回你还说个啥?另外,既然是捞银子,自然不肯多花银子买土地。就是让你遭灾,让你吃不上饭,只能贱卖土地。基层的马宁远呢?为了不让胡宗宪难做,就是坨狗屎也可以咽下去。你不改稻为桑我就叫人把你的田踩了,你还不同意我就去把堤坝毁了。你看逻辑完全一样,就是任务到我头上了没二话一定要完成,完全不想深层逻辑是什么。赚了银子严家是稳了,可你想想浙江死那么多人你真捂得住吗?要钱变要命,事情是更大了还是变小了?完成不了任务胡宗宪是难交代,但是你出了人命胡宗宪就好交代了?两个人不管动机是什么,执行起来都是缺少深刻思考的机械执行,这才有了践踏青苗,这才有了毁堤淹田。

最后,体制性的极度腐败。腐败严嵩是想得到的,但没想到能腐败到这个程度。郑泌昌与何茂才,两个严家豢养的狗,到这个时候了居然丝毫不收敛。明知严家危险了,明知海瑞、王用汲、谭纶都是来找麻烦的,您家里有多少丝绸多少拿出来点,过了这关,裕王的人一撤,浙江还不够你俩捞的吗?但是,这俩人就愣是能做到死不吐口,宁可最后抄家充公,自己身首异处,也绝不自掏腰包渡劫。后面严家覆灭的直接原因鄢懋卿,那是同样的货色。按沈一石所说的,那些丝绸就算真织出来了,浙江衙门、制造局分一分,能落到国库账上的也未必就足够。严嵩养起来的郑何鄢,硬是能不顾线上的其他蚂蚱,这让蚂蚱头头严嵩怎么想得到呢?

这三条,严嵩基本都无法提前想到。直到今天,这三条问题依然存在。董事长对于具体业务是无知的,高管为完成业绩破坏性地扩张,以及各个部门各个分公司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明知公司垮了没人能好得了,却依然在倒掉的前一刻仍然挖公司的墙角。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指望严嵩坐在屋子里靠褶子奏本就能解决,显然是难为严嵩了。


user avatar

当正常的生产活动创造的GDP不够严党和嘉靖愉悦分成的时候,严党只能另辟蹊径创造GDP!

你们觉得改稻为桑是昏棋,其实严嵩只是想保命!

从第一集开始严党就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所以清流们才想借着风雨,将严党一锅端,这是大背景,但很多观众没看明白。

大家可能对严嵩有点误解,这个故事一开局严嵩就已经死了一半了,他是想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不借着改稻为桑,来兼并土地,刷一波GDP把国库亏空补了,他立马被踹!

你们都觉得严嵩是给嘉靖捞钱的,准确地说,严嵩的职责是:刷GDP+给嘉靖捞钱!(缺一不可,少一样嘉靖就要把他踹了)

可能是严嵩这个遮风挡雨黑手套的身份太深入人心了,大家忘记了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内阁首辅,大明帝国的总理,抓经济,抓生产才是他的第一职责!你得会赚钱 ,才能给嘉靖捞钱。

所以他得在维持大明这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不激起民变,不给倭寇鞑靼亡国)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为嘉靖的小金库添砖加瓦!但大事嘉靖也不糊涂,不该拿的钱如军费,嘉靖一个铜板都不会要的!

看看原著里官场人精郑泌昌怎么说的吧:


话说郑泌昌郑大人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全剧中他几次分析局势都让人拍案叫绝,这里一针见血地指明了问题:严阁老小阁老不借着这波改稻为桑把国库填了,立马被嘉靖踹下野!所以他和何茂才要往死里搞。

既然情况这么危急,很多观众会问这样的问题:严嵩为什么要冒着激起民变的风险搞改稻为桑啊?直接派鄢懋卿南下巡盐不就好了?一巡盐五百万两白银不就有了?国库的财政赤字不就填平了?严阁老小阁老不就能继续干了吗?干嘛还为难胡宗宪搞改稻为桑呢?

这样问真就too young了,如果第一集严嵩不提出改稻为桑这个高风险国策,而是安安稳稳地派鄢懋卿去南下巡盐,那《大明王朝1566》可能拍到第三集就全剧终了,而事实上严党也确实是在鄢懋卿巡盐结束后冒青烟的……

原因就在于南下巡盐的本质是什么啊?是严党把自己贪的钱吐出来啊!这样只是给嘉靖捞了钱,没有刷GDP啊!没有创造价值啊!你吐钱能吐多久,你今年吐两百万给嘉靖,你明年呢?你还能吐的出来吗?(这就是鄢懋卿为什么巡了五百万,只给嘉靖200万,是怕嘉靖以后继续狮子大张口)当到了不能可持续地给嘉靖捞钱的时候,嘉靖就会像郑泌昌说的,一脚把严阁老小阁老给踹了……你去巡盐,你去吐钱,等于告诉嘉靖自己赚不了钱了,等于证明自己无能了,巡盐吐钱相当于快断气的人不得已来吃人参续命。

所以故事情节到了严嵩让鄢懋卿去巡盐(严党自己割肉)的时候,严党已经死翘翘了…刷GDP+给嘉靖捞钱的职责,严党已经完成不了第一项了,那第二项自然也难以为继,也就是嘉靖自己说的:严嵩老了…

这个严嵩老了不仅仅是严嵩管不了下面的人了,深层含义是:以严嵩为首的贪腐加黑手套集团已经老了,臃肿了,动摇到国本了(臃肿到嘉靖不能三七分成了),该去死了!

平时怎么捞钱?严嵩手下的地方官员,组织百姓进行生产,捞的钱自己分成后,再给严党高层分成,再经司礼监的手送进嘉靖的小金库!(每一层级之间都是三七分成,包括何茂才,锦衣卫也是按三七比例,推算何茂才贪污数额的…细思极恐,另外陈洪这个讨厌鬼是司礼监唯一一个没参与分钱的太监,他压根制衡不了吕芳)这样严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人员臃肿了,蛋糕就不够分了!到了蛋糕不够分的临界点(嘉靖不能拿大头)后,严嵩就该下台了…你赚的不多,分的倒不少…

所以到了《大明王朝1566》的第一集,所有人都知道临界点到了,国库亏空了,严党危险了!从第一集开始,这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了!只是我们这些观众不知道罢了…我们这些观众还觉得严党666…(想我第一次看剧的时候,也觉得小阁老才思敏捷,气吞山河,但其实那时候的小阁老已经是外强中干了!)

不然你以为为啥周云逸一个钦天监的技术人员敢去诽谤朝廷?嘴炮高拱敢去指责诡辩奇才严世蕃的生活作风?深藏不露厚黑无形徐阁老敢亲自下场?张居正敢一口一个预则立不预则废?平时他们敢吗?换以前他们敢吗?当然不敢…政客嘛 ,可懂趁火打劫了…趁着严党快到崩溃临界点了,来个回首掏!(所以《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的财政会议不是年年都能这样开的,导演没有交代为什么第一集从这个时间点开始,这个时间点意味着什么让观众自己去品啦)

这就是为什么严嵩知道高风险也得推行改稻为桑!

当正常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GDP严党和嘉靖不够分的时候,严党只能另辟蹊路创造GDP!借着改稻为桑兼并土地,这样GDP就来了,虽然很危险…但总比立马被踹好的多…万一单车变摩托呢!浙江从胡宗宪到郑何都是自己人,那就在这里搞吧!

但裕王党不会让你变摩托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小阁老从第一集开始就如此暴躁!说话全靠吼,赶走胡宗宪!(胡宗宪从一开始不肯搞改稻为桑,就把严党最后的希望捅死了,后面又肃清倭寇…于是和严阁老同落吧)严世蕃绝顶聪明,但他没有退路啊!他还年轻啊!裕王上台他铁定死翘翘啊!游戏一开局他的严党就臃肿到要崩溃了,所以他只能像郑泌昌,何茂才说的那样:改稻为桑要搞 ,要往死里搞,要把他搞成了!

改稻为桑如果成功,补了亏空,自己再裁剪一下羽翼,精简一下严党,给嘉靖多分点,还可能继续干下去!最好还能把90级的裕王废了,换个60级的景王玩玩,这样严世蕃也能多苟几年!(陈洪也是这个心思,所以不要觉得陈洪蠢,把人得罪光了…也不要觉得严嵩举报裕王用《血经》欺君是蠢棋,是找死,万一嘉靖真的把裕王废了呢,一日杀三子的皇帝又不是没有…严嵩陈洪到最后都是走险棋,但不走险棋他也是个死呀)

大家以为改稻为桑是昏棋 ,其实严党只是想保命…像郑泌昌说的,活着多干几年…悲哀不?


原著我看了n遍,越看越能理解严世蕃的暴躁,他害怕啊,他焦虑啊 ,他抑郁啊!他并不想当什么小阁老啊!他从严嵩手里接的是个烂摊子啊!

徐阶当上首辅后,他的儿子徐璠也当上了工部侍郎…和严世蕃一样的官,细思极恐…估计干个几年也会和东楼兄一样,患上歇斯底里症,重度抑郁症,双相障碍症,摔东西强迫症……

user avatar

严嵩不是没有考虑过改稻为桑会失败,只是没有想到这件事失败之后的影响会如此严重。

在严嵩几十年的首辅生涯中,他也是经历过失败的,但他都安然度过了。

凭的是什么?

凭的是揣摩帝心,方能维持圣眷不衰。

但是严嵩在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错误的高估了自己对整个严党体系内官员的掌控力度。

堵堰口,踏青苗,毁堤淹田,这些事情发生之前他是一概不知,发生之后只能凭着皇帝数十年的宠信蒙混过关。

但是皇帝毕竟是天下共主,他可以原谅你一次两次,但是不会一直原谅你,特别是关于皇家颜面的问题。

所以当浙江地方上的郑何二人打着织造局的名义去淳安买田时,皇帝怒了,严嵩慌了,他知道什么事情皇帝会原谅他,什么问题是皇帝无法容忍的。

不论这件事情严嵩事先知不知情,都已经触及皇帝的逆鳞。

如果严嵩事先知道,那就是为了贱买淳安百姓之田而置皇帝颜面不顾;如果严嵩不知情,那说明内阁对地方官员的行为已经失控了。

无论哪一种,都是嘉靖无法接受的危险行为。

至此,嘉靖对严氏父子的宠信陷入低谷。

老谋深算如严嵩,就是因为知道这些,才明白这件事的严重后果。

这才有了在雨夜中和严世蕃的那一场对话:在大明朝,能呼风唤雨的,只有皇上。

user avatar

因为一层一层的剥削

这本经济账在不同人眼里是不同算法


嘉靖算法:改稻为桑可以赚1000万两银子,老百姓还可以赚一点。

沈一石去执行改稻为桑实际需要赚2100万两银子,只能贱买老百姓田地。

外面有倭寇,里面有灾民,

灾民没有粮食吃,自然必反


嘉靖眼里:

改稻为桑可以赚1000万两银子,

嘉靖觉得他赚700万两银子,官员们赚300万两银子。


严阁老眼里:

改稻为桑必须赚1300万两银子才行,

嘉靖赚600万两银子,宫里太监们赚200万两银子,他家赚200万两银子,下面各级官员赚300万两银子。


严世藩眼里:

改稻为桑必须赚1500万两银子

嘉靖赚600万两银子,宫里太监们赚300万两银子,他家赚300万两银子,下面各级官员赚300万两银子。


郑泌昌,何茂才眼里:

改稻为桑必须赚1800万两银子,

嘉靖赚600万两银子,宫里太监们赚300万两银子,严家赚300万两银子,罗龙文等(他们给郑泌昌写信提供消息)他们赚100万两银子,

他们赚100万两银子,沈一石赚100万两银子,下面各级官员赚300万两银子。


沈一石眼里:

改稻为桑必须赚2100万两银子,才能改成。

嘉靖赚600万两银子,宫里太监们赚300万两银子,严家赚300万两银子,罗龙文等(他们给郑泌昌写信提供消息)他们赚100万两银子,

郑泌昌,何茂才赚100万两银子,沈一石赚100万两银子,下面各级官员赚600万两银子。

为什么下面各级官员赚600万两银子?

因为不给钱,谁帮你忙?

郑泌昌,何茂才可以去公函,命令下面官员改稻为桑,

但赚钱不足,下面官员也可以拖着来啊。


即使郑泌昌,何茂才,沈一石都不赚钱,

改稻为桑必须赚1900万两银子,才能改成

只能贱买老百姓田地。


推荐:

user avatar

谁说改稻为桑行不通?

大家都知道行得通。

大家不光知道行得通,还知道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行得通。比如,不能借机中饱私囊,起码不能捞得太过分。还比如,不能借机鱼肉百姓,起码要有所收敛。

这些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百姓知道,清流知道,严党知道,道长知道,那群阉货狗腿子也知道。就连那个平时连门都不敢出的裕王都知道。

但问题是,大家都指望别人来践行这个道理。

官员指望百姓体谅朝廷的难处。

百姓指望官员体谅草民的艰辛。

道长指望宫里的狗腿子绝无二心。

道长的狗腿子指望严党自律。

严党指望清流不要跳出来搅屎。

清流指望还不如早点爆,早死早超生。

海瑞倒是做得到身体力行,可是更大的摊子他就顾不住了,只能指望道长迷途知返。

你指望我,我指望你。

老谋深算又怎样?

全都在算计别人,唯独不肯严于律己。

user avatar

所以它不现实啊

明朝确实有财政问题,但搞财政问题的方式时增加税负横征暴敛,比如唐朝两税法、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刘瑾摊派税收、清廷摊丁入亩,要么就是重新清查田亩账册,作为征税根据,增加税收,要么就是垄断财富了,比如周历王与民争利、汉武帝垄断盐贴、宋朝盐贴醋茶专利、明朝的盐引制度和矿税问题。靠改稻为桑。百姓一年生活如何解决?桑树种起来一定能盈利?还有把丝绸卖给谁?卖给西欧诸国……我第一次听说明朝有官场推销自家丝绸的,和明朝外夷能进中国内地的,而且哈哈摊牌给商人……在1566年中国近代开端就搞计划经济的事情,丫的,想想都不可能好吧

明朝在嘉靖年间确实有财政危机的,但是财政危机的解决是开源节流两线开管解决的,一方面节缩宗室开支并限制宗室子嗣数量,亲亲之谊和爵位之分就都照顾到了,裁汰宦官勋臣学生翰林院庶吉士地方属僚,另外一方面就是部分地方推行一条鞭法并重新恢复开中法,从而解决了财政问题。

集中看待明朝嘉靖年间的腐败和党争还是歇歇吧,明朝前期是少有的清廉时期,后期虽然进取心衰退但明朝夜吏治夜没有明显的腐败,佞道问题都是个人作风问题了,成化万历弘治年间都有这个问题,所以也就那个样子吧

所以都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你觉得它为什么推行,因为如果不推行,那么这个剧情就没有办法往下演

user avatar

其实严嵩做了两手准备的,改稻为桑最好能成,成不了自己还有后手,那就是让冒青烟去巡盐。

严嵩说了大明只有他严嵩能遮风挡雨,也只有严嵩能在皇帝需求,抗倭,外商三个病根连着发作的时候用巡盐平息,这是他最大的后手,也是他多年来的倚仗。

徐阶等人在嘉靖要银子的时候,是一毛钱都拿不出,清流里自然也有人贪,不仅是严党贪,国库亏空他们也有一份。但是严嵩能倒逼严党掏钱免灾,你徐阶有这个本事吗?

真需要银子的时候,清流那是真铁公鸡,一毛不拔,逼得道长用陈洪痛打百官。

所以严嵩才敢说,大明只有他能遮风挡雨。因为你徐阶对清流的控制力比严嵩对严党的控制力差远了。

所以对严嵩来说,浙江倭寇不能除尽,因为他嗅到了皇帝对他的不信任,然后让胡宗宪养寇自重,只要大明这三道旧疾不能完全康复,就只有严嵩能解决。

然而随着胡宗宪戚继光治好了一道顽疾,让道长觉得大明的财政对付两道顽疾已经足够,所以自然也就不需要严嵩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