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一党为何不向唯一的皇储裕王靠拢?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一党之所以不向唯一的皇储裕王靠拢,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自身权势的过高估计,以及对嘉靖皇帝的绝对掌控力的误判,当然,这背后也交织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野心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失误。

首先,我们得明白严嵩一党当时的地位。严嵩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政多年。他的儿子严世蕃更是权倾朝野,操纵着吏部、户部等关键部门,可以说是遮天蔽日。在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权势巅峰,严嵩父子自然认为自己已经稳固了在朝堂上的地位,甚至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影响皇位的继承。他们更相信的是,只要能讨好嘉靖皇帝,一切皆有可能。

其次,嘉靖皇帝的态度是决定性的。嘉靖皇帝虽然年迈,但其政治智慧和操弄人心的能力依然在线。他享受着严嵩父子带来的便利,将他们作为自己排除异己、平衡各方势力的棋子。在嘉靖眼中,严嵩一党是听话且能干的工具,而裕王,虽然是唯一的皇储,但在嘉靖心中,他更多的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是一个需要被“考察”甚至被“制衡”的对象。嘉靖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他甚至可能在某些场合刻意拉拢裕王,以示“公正”,但这恰恰让严嵩父子觉得,裕王并非皇帝的心腹,甚至可能被皇帝所忌惮。

更重要的是,严嵩父子对裕王本人有着深刻的误判。他们认为裕王年轻、经验不足,缺乏根基。裕王虽然聪明,但毕竟在宫中受到压制多年,少有机会露面,更不用说在朝堂上积累威望。严嵩父子习惯了用自己的方式“办事”,他们习惯了收买、压制、拉拢,而裕王身上似乎没有多少可以被轻易拿捏的“软肋”。相反,裕王身边聚集了一批敢于直言、有操守的官员,比如徐阶、高拱、张居正等,这些人正是严嵩父子最忌惮的,也是裕王能够倚重的力量。严嵩父子习惯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压制或瓦解裕王的力量,而不是去“靠拢”。

再者,严嵩父子深知,一旦他们公开倒向裕王,就等于向嘉靖皇帝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他们不再完全忠于皇帝,而是有了自己的“势力”。这在嘉靖皇帝那里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嘉靖皇帝的权力欲是极端膨胀的,他不能允许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股势力挑战他作为“天子”的绝对权威。严嵩父子若是向裕王靠拢,无异于将自己推到了嘉靖皇帝的对立面。

此外,严嵩一党本身的腐败和罪行累累,让他们很难真正“靠拢”一个想要革新政治的裕王。他们依附的是嘉靖皇帝的旧体制,享受的是这个体制带来的腐败利益。裕王一旦上位,必然会清算他们,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与其去靠拢一个必然会清算自己的人,不如将宝压在嘉靖皇帝身上,寄希望于皇帝能够继续维护他们,或者至少拖延时间,为自己寻找出路。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严嵩父子对“靠拢”这件事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他们看来,他们对嘉靖皇帝的“效忠”本身就是一种“靠拢”,他们不需要向其他任何人“靠拢”。他们认为自己才是最能帮助皇帝维持统治的人,而裕王,他们可能认为是扰乱皇权秩序的因素。

总而言之,严嵩一党不向裕王靠拢,是他们在权势巅峰下的盲目自信、对嘉靖皇帝的错误判断、对裕王实力的低估,以及自身罪行累累的恐惧所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选择了继续押注在嘉靖皇帝身上,试图通过控制皇帝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却最终走向了覆灭。这种政治上的短视和自负,是他们悲剧的根本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嘉靖要的是权利的制衡。不是严嵩不向裕王靠拢,而是只听嘉靖一人话的人才能成为严嵩。如果严嵩心有两主,那么必然会被换掉,严嵩就是顶配版陈洪,他只能在嘉靖这条路上走到黑,别无选择。

user avatar

这不是编剧的硬伤。

自古以来,权臣不能接近王储,这是关键。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嘉靖,手上大量的事情都交给严嵩在办,重要兵事也都交给严嵩的学生在掌握,手上有兵权,朝庭里还有一堆朋党。

这个时候,你突然发现,严嵩还跟裕王关系很好,你会不会突然间觉得自己很危险。

历史上一个个名人的名字从你眼前划过:李渊、李隆基。再往前的,还有赵武灵王、齐桓公……

嘉靖顿时觉得仙丹都不香了。

回头说

大抵中国历史上皇帝给下任安排重臣的时候,都要在自己一朝打击一下。以方便下任皇帝上台起复的时候,获得重臣的忠心。

我在另一个有关《大明王朝1566》的回答里说过,嘉靖等最高一层的人之间,ZZ斗争的关键都是权力斗争,核心都是人事安排。严嵩执掌内阁,对全国大大小小的文职武官的人事安排都有几乎是绝对的决定权。这个决定权让他能够轻易的在朝庭培养自己的势力,形成所谓的严党。

嘉靖做为一个深宫中的皇帝,虽然有司礼监,锦衣卫当眼线耳目,但是毕竟只能针对特定的人进行打探,而且集中在京城,对于远在京城之外的官员就只能靠内阁推荐,何况他还要花大量的精力在修仙上。所以,嘉靖对严嵩的依重,这不仅仅是工具人那么简单,这是整个朝庭官场信息通道决定的。

在这种权力结构里面,皇帝对权臣,即要依重,又不能不怀疑。要不然有权力被架空的危险。像那种因为皇帝年纪小,没办法自己应对政务,最终都被权臣架空,以至于被篡位的,史不绝书。

当然,现在的嘉靖不是毛头小孩,严嵩势力再大,也不可能篡位。但是假如他跟裕王联手呢?严嵩不能篡位,但是裕王可以。

这个问题,不要说嘉靖很敏感、裕王严嵩也很敏感。

别说严嵩不敢向裕王靠拢,裕王也不敢向严嵩靠拢。

大家都明白这里面的关系。

都是千年的狐狸,有些事情不需要明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一党之所以不向唯一的皇储裕王靠拢,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自身权势的过高估计,以及对嘉靖皇帝的绝对掌控力的误判,当然,这背后也交织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野心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失误。首先,我们得明白严嵩一党当时的地位。严嵩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政多年。他的儿子严世.............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塑造。如果说这部剧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朝画像,那严嵩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也最引人深思的一笔。初看严嵩,你可能会被他的老谋深算、权倾朝野所震撼。他以一介书生之身,在嘉靖这个多疑、猜忌、又极度渴望长生不老的皇帝身边,稳坐首辅二十载,这本.............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失败并非严嵩本人未曾预料,而是他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出于维护自身政治利益、平衡各方势力以及对皇帝意志的理解,选择了“顺水推舟”和“牺牲局部”的策略,最终导致改稻为桑的整体推行受阻,但这并非他“没有预想到”的无能为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严嵩的政治智慧、嘉.............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往往不是那些阳谋的交锋,而是某些细节里流露出的荒诞与无奈。你提到的严党在最后关头只送皇帝一百万两银子,这事儿,细想之下,确实不是“傻”,而是被当时的情境和严嵩自身的局限性给“绑架”了,犯了极其低级的错误,并且这个错误并非是他们不明白皇帝的贪婪,而是他们当.............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之所以推行不下去,尽管嘉靖皇帝和严嵩集团提出了政策并看到了“收益”增加的潜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场看似为国库增收的政策,触及了社会最根本的利益结构,并与现实的农业生产、农民生计、地方官员的考量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权力博弈相互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一、 政.............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浙江农民之所以不愿意“改稻为桑”,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错综复杂,既有现实的经济考量,也有对未来的担忧,更有对过往经验的深刻总结。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上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稻”是稳定口粮,是看得见的生计。 千百年来.............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毁堤淹田事件是否应该彻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纠葛、权力斗争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关怀。从剧中展现的层面来看,彻查毁堤淹田事件,从道义、法理和长远来看,是应该的。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彻查的难度极大,并且牵涉到极高的政治风险。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沈一石的命运,说实话,是个死局。但如果非要揣摩一下,他在那样的局势下,有没有一点点可能避开那场浩劫,也并非全无迹象。这得从他身上最核心的矛盾点,以及嘉靖和严嵩父子最看重的点去想。首先,必须明白沈一石的“锚”在哪里。 他是严嵩父子安插在江南的钱袋子,是他们最得力的“操盘手.............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成功塑造了一众性格鲜明、立场复杂的角色。而在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中,赵贞吉,这个被许多观众形容为“犬儒”的严嵩门生,确实没少招人白眼。用“嗤之以鼻”来形容观众对他的观感,一点也不为过。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他极度缺乏政治担当和.............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沈一石身为江南巨富,却过着布衣粗食的日子,这绝对是个令人玩味的角色设定。他并非是那种锦衣玉食、穷奢极欲的商贾形象,反而选择了与普通百姓无异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是刻意为之。这背后,隐藏着多层含义,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精明商人为了生存、为了发展,甚至是为了某种政治考量.............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高翰文初任杭州知府,确如你所说,身陷囹圄,步步维艰。这位年轻的官员,怀揣着改革的壮志,却不幸置身于一个利益盘根错节的漩涡之中,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陷入了被动。要想真正走出这个困局,高翰文需要采取一系列更为主动、更为策略性的行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应对。首先,必须正视并承认问题的复杂.............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咱们聊聊里面哪位女性角色,如果抛开朝代和背景,单论性格和处境,最适合做妻子,最让人觉得“值得嫁”。这剧里女性角色不多,但个个都挺有分量,也挺有代表性。要我说,最让人觉得“靠谱”,最“值得嫁”的,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还得是 吕芳身边的那个贴身侍女,小宫女,名叫胡芳。我知.............
  • 回答
    要说冯保为什么会下狠手打死周云逸,这事儿不能只看表面,得把当时嘉靖朝廷那复杂的棋局给掰开了揉碎了说。简单一个“看不过眼”或者“官官相护”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得明白周云逸这个人。他虽说只是个给事中,官职不高,但脑子灵光,而且一股子“一股拗劲儿”。在严嵩一家独大、百官噤若寒蝉的年代,他却敢于站出来,弹劾.............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对待吕芳那一声“老祖宗”时的勃然大怒,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反应。这声称呼,触动了他内心最敏感、最不愿被触碰的几根神经。首先,这声“老祖宗”直击嘉靖最核心的权力焦虑和身份认同。嘉靖自认为是大明的“天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他的权力来自于上天,来自于祖宗.............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塑造的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名场面,它们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智慧与权谋,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人性挣扎。要说名场面,那可真是不胜枚举,但我挑几个最有代表性的,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一、严嵩的“父子情深”与嘉靖的“借刀杀人”——裕王府抄家这.............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审讯郑泌昌和何茂才时,对二人的态度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海瑞对郑泌昌相对客气,而对何茂才则毫不留情,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涉及到海瑞个人的道德观和政治判断,也与郑何二人的罪行性质、在案件中的角色,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一、 罪行的性质与各自的角色: 郑泌昌: 郑.............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权谋史诗中,要说谁“最聪明”,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迷惑性。因为这里所谓的“聪明”并非是那种小聪明,也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就能翻云覆雨的孤胆英雄。这部剧展现的是一群站在权力顶端的聪明人,他们都在各自的立场上,用尽浑身解数,玩弄着心机,计算着得失。然而,如果非要找出那.............
  • 回答
    要说欣赏海瑞而非侯亮平,其实并非全然否定侯亮平的价值,只是在我看来,海瑞身上所闪耀的,是另一种更深沉、更具历史分量和理想色彩的光芒。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给我的感受,就像是置身于一个黑暗、腐朽的巨大牢笼中,却有一束摇曳却从未熄灭的烛光。他不是那种能呼风唤雨、玩弄权术的英雄,他的力量源于一种近.............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在荧屏上以其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中,海瑞的形象却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反感,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对历史人物“神化”的期待与现实的反差 传统认知中的海瑞.............
  • 回答
    提到海瑞,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身影。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黄志忠老师饰演的海瑞,更是将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孤独感和那种近乎执拗的理想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容置疑的“纯粹”与“硬核”首先,海瑞的“纯粹”是最大的标签。他不像严嵩、徐阶、张居正这些老谋深算的官僚,他们的每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