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要怎样做,才能不死?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沈一石的命运,说实话,是个死局。但如果非要揣摩一下,他在那样的局势下,有没有一点点可能避开那场浩劫,也并非全无迹象。这得从他身上最核心的矛盾点,以及嘉靖和严嵩父子最看重的点去想。

首先,必须明白沈一石的“锚”在哪里。 他是严嵩父子安插在江南的钱袋子,是他们最得力的“操盘手”,更是严嵩“严党”在江南的经济支柱。嘉靖需要他手中的钱粮来维持他那荒唐的“修道”开销,严嵩父子需要他来维系他们的权势和财富。沈一石这条线,一旦断了,对严嵩父子来说是致命的,对嘉靖来说也是损失不小的。

那么,他想活命,最直接的出路就是“保住价值,并转移价值”。

1. 强化自身作为嘉靖“敛财工具”的不可替代性,但要巧妙地操作。

继续为嘉靖输送“活水”,但要学会“藏”和“舍”。 嘉靖最看重的是什么?是他的面子,是他的钱袋子,是他的“修道”成本。沈一石手里有大量的白银,这些白银是怎么来的?是刮地皮刮来的。但要保命,不能再这样赤裸裸地刮。他应该学会“分流”,将一部分本该直接入国库,但实际上是嘉靖私人腰包的钱,通过更“体面”的方式输送。比如,可以以“修宫殿”、“祭祀”、“军费”等名义,但要更注重账面的合理性,让它看起来更像是国家财政的运作,而不是某个人的私人挪用。
展示他对饥荒的“掌控力”,成为“稳定器”。 虽然他制造了饥荒,但要活命,他必须表现出他能“平息”饥荒。他手上掌握着大量的粮食,如果能把这批粮食变成“救命粮”,并且以一种能让朝廷(特别是嘉靖)觉得他功劳巨大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就能为自己增加筹码。比如,他可以偷偷放出部分粮食,但要做的滴水不漏,让外界觉得是“官仓”或“善士”的功劳,但要让少数关键人物(比如严嵩,甚至嘉靖的亲信太监)知道,这是他沈一石在默默地“化解危机”。这会让他从一个“敛财者”变成一个“稳局者”。
成为“善财”,而非“聚财者”。 剧中的沈一石,很多时候是那种只进不出的形象。他太聪明,太能干,以至于让所有人都忌惮他。如果他能适当地“施舍”,比如在江南地区进行一些“公益性”的投入,比如修桥铺路,比如扶持一些需要帮助的士绅,甚至在饥荒时期,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救济一部分百姓,他就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善人”的形象。即使这是做戏,这个戏要做得足够逼真,让一部分人对他产生好感,或者至少让他看起来没那么十恶不赦。

2. 变被动为主动,寻找并培植自己的“保护伞”,但要小心再小心。

更深入地绑定严嵩父子,但要有底线。 沈一石现在已经绑得很深了,但他还不够。他需要让严嵩父子觉得,没有他沈一石,他们严党在江南的根基就会动摇。这可以通过持续不断地向他们输送钱财,以及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关键性的支持来完成。但同时,他也得留有后手。
拉拢一些关键的中间人。 剧中的一些人物,比如浙江巡抚,比如某些有影响力的太监,都可以成为沈一石可以尝试去拉拢的对象。这些人手中握有话语权,如果能让他们觉得沈一石是有用的,是“他们的人”,他们或许能在关键时刻说上一两句好话,或者至少不把沈一石往死里逼。这需要极高的情商和眼光,去判断谁是潜在的盟友,谁是必须避开的敌人。
与徐阶形成一种“默契”,而非对抗。 徐阶代表的是另一股势力,也是沈一石的最终敌人之一。但沈一石并非不能和徐阶打交道。如果他能找到一个与徐阶对话的契机,甚至在某些利益节点上,与徐阶达成一种微妙的“默契”,比如在某些方面顺应徐阶的意愿,或者为徐阶的某些目标提供一些“间接”的便利,那么他或许能在徐阶那里赢得一丝喘息的机会。这很难,因为徐阶看到了他的“原罪”,但只要能让徐阶觉得沈一石比严嵩父子“更容易控制”,或者比严嵩父子“更有用处”,就还有可能。

3. 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找到一条“脱身之道”,但不能是“背叛”。

制造一个“功成身退”的局面。 严嵩父子和嘉靖都依赖沈一石,但他们也可能因为忌惮他而想要“拔掉”他。沈一石需要做的,是主动制造一个“功成身退”的台阶。比如,他可以自己去“主动要求”退隐,但必须带着一份“丰厚”的礼物,而且这份礼物要能让他们觉得,沈一石的退隐,是他们主动给予的恩赐,而不是被逼无奈。这份“恩赐”,必须是他们无法拒绝的。
将部分“不可或缺”的资源,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转移”给别人。 比如,他可以找到一个相对“干净”的代理人,将一部分他掌握的实权或者资金以一种合法的方式转移出去。这样,即使他本人倒下,这些资源依然可以为他曾经的靠山(比如严嵩)所用,或者成为他自己留下的“后手”。但这个代理人必须极其可靠,并且要能解释清楚这笔转移的合理性。
留下“清白”的后路,但不是“举报”。 剧中的沈一石,他知道得太多了,也做了太多不干净的事情。他不可能完全洗白自己。但如果他能提前准备好一些“替罪羊”,或者把一些责任推到一些已经倒霉或者即将倒霉的人身上,并且让这些“替罪羊”的罪名,能够最大程度地转移掉他自己的嫌疑。比如,他可以暗中搜集一些与他业务相关的,但属于其他官员的罪证,在关键时刻,用来交换自己的平安。这非常冒险,也非常阴险,但在这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沈一石也只能走这一步险棋。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在胡宗宪即将被撤职的关头,沈一石如果能主动去接触胡宗宪,并且拿出他手中掌握的,能够证明胡宗宪“忠心报国”但“被奸人所害”的证据,或者能拿出一笔“合理”的钱,去弥补胡宗宪在军费上的窟窿,并且让胡宗宪相信,他的退场是为了让胡宗宪能有机会“卷土重来”,并且在事成之后,能为他沈一石求情。

再比如,当海瑞开始彻查的时候,沈一石如果能早一步,将他搜集到的,关于其他官员贪腐的证据,以一种隐秘的方式送到徐阶的手中,同时向徐阶表态,他愿意配合海瑞的调查,但是希望徐阶能够保全他的性命,并且为他向嘉靖求情,让他能带着积蓄退隐。他可以说自己是被严嵩父子胁迫的,自己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

最关键的是,沈一石的“活路”不在于“不贪婪”,而在于“如何贪婪得更聪明,如何让自己的价值大于自己的罪恶”。 他必须学会“藏拙”,学会“变色”,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去为自己争取一丝生机。他不能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而应该像一个在风暴中小心翼翼驾驶船只的舵手,时刻调整方向,规避风险。

然而,剧本就是剧本,沈一石的结局是注定的。他的聪明才智,最终还是被那个时代最残酷的权力游戏所吞噬。他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机关,一旦触发,就只能走向毁灭。他想不死,就必须打破这个机关,但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将他推向更深的深渊。他能做的,或许只是让这个深渊不那么深,让他的死亡来得晚一些,或者让他的名声不那么臭,仅此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要呆在这个局里,我不认为在坐的有几个比沈老板更厉害的。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沈老板已经做了他当时环境里能做的一切了,除非他找到张三丰,否则他就是送一车血经给道长也是死。

如果跳出这个局,以沈一石的水平想做个汪直第二有什么问题。我就呆在海外截断你整个大明的海运。你胡部堂是会开船还是咋地。

user avatar


沈一石死之前留了一首诗,

王非王,侯非侯,千乘外骑归邙山。

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后,君复伤。

一曲广陵散,再奏待芸娘。

汉灵帝末年,民间盛传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宫变发生时,刘辩已经登基为帝,已非昔日的“史侯”,而当时的陈留王刘协不久就成为皇帝(献帝),所以叫“侯非侯,王非王”,而“千乘万骑走北芒”指的是百官公卿乘车骑马保护少帝和陈留王上了北邙山,至此童谣灵验,形容当时的政局混乱。

这首诗写得很有水平,看似是将死之人给自己写的墓志铭,实则是包含了对局势的隐喻。

“王非王,侯非侯,千乘万骑归邙山”。说得很显然是浙江的官场,沈一石在织造局当差二十年,经历三任总督五任巡抚,再加上织造局,走马灯一般,换了一波又一波。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第一:浙江是富庶之地,大家都想来这里捞油水,挣了一把快钱就走人;第二:浙江的人事任命,内阁和朝廷都格外看重,所以一旦利益分摊不均,换人也不足为奇。

浙江是有钱,可禁得住这一波又一波的人马来搜刮吗?沈一石死后,抄家发现家财少得可怜,杨金水说“他家就是有座金山也挖空了。”可富庶的浙江,某种程度上不就跟沈一石一样吗,一座被挖空的金山。

”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后,君复伤“。这句比较好理解,沈一石纯粹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国运亨通时,他是大明的官商,一句奉旨经商,风头无两;可等到国运衰败需要出钱出力之时,商人就是第一只被放血的羔羊。为什么会如此呢?很简单,上面没有人护着他。织造局不过是朝廷的挣钱机器,你一个商人,再厉害也是朝廷暂时需要而已。杨金水上面有吕芳,郑何上面有严世蕃,沈一石有谁?

看上去风光满面,不过是无根之浮萍,风一吹就断了。

我之后,君复伤。这句话显然是说给郑何杨三人听的,你们上面是有人,可等到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时候,他们还会保你吗?甚至他们能自保吗?

后来的剧情显然是在沈一石的预料之中,郑何被杀,杨金水靠装疯躲过一死,严嵩倒台,吕芳被逐。我们都只是那个人装点门面获取威望的棋子,必要时,谁都可以成为弃子。

“一曲广陵散,再奏待芸娘”。广陵散的原作是嵇康,因为不愿意趋附司马昭而被杀,嵇康是后世所有忠义仕人的信念寄托。在沈一石心里,芸娘是美丽而高洁的,也只有她这样的人才配弹广陵散。可这世间又何止需要一曲广陵散啊,它需要的是能者居位,秉公办事,能撑起社会脊梁的人。

是海瑞,是王用汲,是戚继光,是胡宗宪,也是高翰文。

而如果朝廷和浙江都是这些人在位,那沈一石估计就不用死了。

所以,如果从根上说起,沈一石要想不死一开始就不应该来趟织造局的浑水,趟得越深,死得就越快。

很多人会提另外一个事,血经。对的,就是后来救齐大柱的那个血经。既然血经可以救齐大柱的命,那为什么血经不能救沈一石的命呢?

我们先来分析齐大柱为什么会得救,杀齐大柱是严嵩为了打击海瑞背后的徐高张,甚至是裕王,为浙江损失郑何二人找场子。嘉靖此时因为还不想完全倒严,所以赞成了严嵩这个提议。这个时候,齐大柱刚烈的妻子一路追至北京,裕王府联络高翰文夫妇拿出血经救齐大柱。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对嘉靖来说,血经的意义是战略性的(因为想要修仙,长生不老)。可如果简单认为齐大柱的妻子因为献上血经就能够救齐大柱,就未免有点想当然了。

齐大柱是一介草民,可他背后牵涉到海瑞,再往后就是徐高张裕王。齐大柱死,就是严党压过裕王,而救齐大柱那就是倒严的号角。再加上此时嘉靖对严党虽然确实还有需求,可也没那么强烈了,何况后面的徐高张的气候也已经起来了。模棱两可之间,血经就成了改变局势的战略性因素。所以,反之如果血经由严党献给嘉靖,那严嵩至少可以再安全度过一段时期。

因此,血经发挥作用的关键是什么呢?是朝中两派对立,嘉靖的态度摇摆,这个时候血经是有价值的。以齐大柱夫妻的真情作为底子,又抬出张真人,嘉靖倒严的决心也就被坐实了。说到这儿,不得不佩服张居正的战略眼光,对嘉靖心态的把握不在严嵩之下。

所以,如果沈一石拿出血经会有人如同张居正和裕王妃一样去为他在居中调停,甚至跑到嘉靖面前说话吗?

杨金水会吗?严嵩会吗?裕王会吗?

不会。

因为沈一石的价值还没有大到能够扳倒政敌,左右朝局,因此没有人会帮他去冒险。退一万步说,就算杨金水或者吕芳把血经献给嘉靖了,那浙江国策推行不力的事谁来担责?嘉靖的脸面受损就这样不了了之?胡宗宪前方打仗拿什么去供给军需呢?

杨金水和吕芳能看不到这些吗?

其实沈一石也知道血经救不了自己的命,否则他不会送给芸娘。

从围棋上来说,沈一石就是一颗被围的弃子,想逃生,毫无办法。沈一石自然也看到了这点,所以他绝望地看了一眼高翰文就走进了大火中。

我猜沈一石到死,内心都是绝望到冰冷的。

user avatar

坦率说,没有活路。

逻辑也很简单,谭纶已经说清楚了。只要他在浙江,只要国库还亏空着,只要还得打仗筹饷,他只能被抄家。他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只要抄家,只能一死。

自古国库空虚,要么向百姓要(比如著名的明末三饷),要么向大户要(比如汉武帝的算缗告缗),当然还有懂王那种向别的国家要的。如果向百姓要的成,改稻为桑成了,低价买了田种了桑卖了丝绸有了钱,沈一石或许还能全身而退,可惜改稻为桑没搞成。

沈一石是全剧中最努力自救的人,比郑何二人的缩头大法更努力,比杨金水的装疯卖傻更努力。一开始他希望改稻为桑能成,他的摊子还能撑几年,赚不赚钱都无所谓了。后来看到胡宗宪对改稻为桑的态度,就知道这事要黄;等海瑞一出场,他就完全肯定改稻为桑搞不成,阁老小阁老终究还是不如裕王。

改稻为桑搞不成,他倾家荡产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他只希望自己能留个残躯,哪怕是跟着杨金水进宫当差。所以他祭出了最后的大招:奉旨赈灾。郑何二人逼着他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他自作主张准备了“奉旨赈灾”的招牌。这已经是殊死一博,希望宫里宫外看着他苦劳功劳的份上,放他一条路走。

可惜他还是想当然了。他高看了宫里,也小看了海瑞。海瑞一审,那些虾兵蟹将不堪一击,从毁堤淹田到通倭大案都被审的明明白白,宫里连自己的遮羞布都保不住了,还保得住你?况且,也没人真的想保他。

沈一石能活着吗?这么多年输送过的利益,浙江整个官场,阁老小阁老,冒青烟罗龙文,织造局司礼监,谁也睡不着。

胡宗宪打仗要军饷,嘉靖钦定要查抄你的家产。连海瑞都看不下去了,说于情于理于法不合,那还是得抄。要定罪就要审,一审就宫里宫外都不安,所以想来想去,只能一死。死了,许多人还卖你个好,你还能留下些恩德。

狡兔死走狗烹,我之后复谁伤。一曲广陵散,再奏待芸娘。

有的人选择跳楼,有的人选择跳河,沈一石选择了轰轰烈烈。

刘和平写这部剧的时候,正是中国政商关系最乱的时候。今天这个人起高楼,明天那个人挂白绫。需要你的时候,烈火烹油,风光无限;哪天情形换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沈一石不是个坏人。他起于微末,原本就是织造局的一个伙计。因为聪敏伶俐,被里里外外选择成为了一大堆人的白手套,从此成了江南最大的丝绸商人。他喜欢芸娘,但为了事业,可以把芸娘送给杨金水。是个渣男,但照见的何尝不是一个个向上爬的苦命人。

上学的时候,学古代史,说“明末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理由是已经出现了工厂和雇工,有了专门的产业工人。

我猜大概是韭菜的萌芽吧。

user avatar

当然是996福报,加班不给钱,克扣工资,不发工钱,靠爱发电。只有这样沈一石才不用死。

改稻为桑的目的就是赚钱,国帑没钱了给官员开资,皇帝修宫殿也没钱。从官员到皇帝都没钱了。

因此改稻为桑就是敛财。给皇帝敛财,给官员敛财甚至要给抗倭将士敛财。不需要改稻为桑敛财的,就是百姓。

因此只要沈一石够坏。那么其靠皇商地位。数十年间,就不会仅仅积累区区几百万银两。在行贿官员后如果其有大量剩余资产。改稻为桑发现横着海瑞的情况下。只要拿出市价银钱。足够平息问题。

当然即便按照剧中其本人没有余钱了,只要其领导能力强于现在村支书。其手中数百作坊。数万甚至数十万劳动人员。罢行,罢市,冲击淳安县衙,直接打死海瑞。也就自然解决问题。

暴民暴动动摇的是大明根基,百姓革命革的也是嘉靖的命。关沈一石什么事情?沈一石孜然一身,无妻,无儿,无女。只要干就有一线生机。

自己就认为自己是狗,兔之流。那么烧死也算帮主人把肉烤好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