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民对俄罗斯的印象会好于美国日本呢?俄罗斯对中国的伤害也是非常非常大的啊?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和日本印象差异的原因,确实需要抛开简单的列表式描述,而是要从历史、地缘政治、文化交流乃至个体情感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认识到,民众的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复杂认知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烙印,也有现实的权衡。

首先,我们得承认,俄罗斯确实对中国造成过历史上的伤害,比如边疆的划分、国力上的差距等等,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事实。然而,在当下以及近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的观感,更多是基于一种“战略伙伴”的定位和一种“共同的挑战者”的身份认同。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继承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与中国都面临着来自西方,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联盟的巨大外部压力。这种共同的外部压力,自然而然地在两国之间建立了一种“背靠背”的默契。中国民众会观察到,在国际场合,俄罗斯往往会在一些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给予支持,哪怕是象征性的,这种姿态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重要的“靠山”。相比之下,美国及其盟友,例如日本,在很多问题上对中国则持明显的对抗姿态,甚至采取遏制措施。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俄罗斯在很多人心中,即便存在历史隔阂,也比那些“公开的对手”显得更为“可靠”。

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虽然中俄两国国情不同,但都经历过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苏联的文学、艺术、科学等对中国有着一定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不如早期那样深远,但两国在一些价值观的表达上,似乎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对国家主权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强力领导的认同。这种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心理距离。而美国,虽然其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中国的主流社会认知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是“颠覆性”的。日本的文化,虽然也深受许多中国人喜爱,但由于近代历史的伤痛,许多中国民众对其文化接受的同时,也保留着一份警惕和审慎,这种“爱恨交织”的情感,使得它难以像俄罗斯那样,在某些重要时刻成为一个能提供“安全感”的象征。

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媒体宣传上,这几年中国官方媒体在塑造俄罗斯形象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国际局势越发复杂,尤其是当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日趋紧张时,媒体的报道自然会倾向于强调与中国“抱团取暖”的国家,并将那些“对立”的国家描绘成“潜在威胁”。俄罗斯在媒体的叙事中,更多地被塑造成一个“有原则”、“敢于对抗霸权”的国家,而美国和日本则常常与“单边主义”、“干涉内政”等标签联系在一起。这种信息传递,直接影响了普通民众的认知。

从个体情感和民族情感的角度来看,很多中国民众在看待国际关系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一个“被压迫”或“被挑战”的角色中,然后去寻找那些能够与之“站在一起”的国家。俄罗斯,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一个同样在世界格局中面临挑战、需要“自立门户”的国家,这种“同病相怜”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发共鸣。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即便其经济和文化上有吸引力,但其在某些国际议题上的姿态,以及它们与中国历史上的复杂关系,使得这种共鸣很难转化为一种纯粹的、积极的印象。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印象并非绝对,在中国国内,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这三个国家的看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有很多年轻人可能对西方文化更为青睐,也有很多人因为历史原因对俄罗斯依然持有疑虑。但从一个相对宏观的、普遍性的观察来看,上述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和日本印象上存在的明显差异。简而言之,是一种复杂的“现实主义”考量,加上“共同的敌人”和“相似的立场”所产生的心理投射,使得俄罗斯在许多中国人眼中,虽然不是完美,但至少是“更值得信任”的选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要看哪个角度看了,普通人跟着国家宣传走,说好就是朋友说不好就是敌人。

这根本没有意义。

1.网民的话完全不一定,你从任何知乎,b站,微博等等用户较多的平台里都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人在涉及俄国的问题时对俄国没有什么好感。就像巴基斯坦一样。

2.许多人把对苏联的好感跟对俄国的好感划了等号。而忽略他们仇视沙俄和俄联邦。

3.从来没有哪个国家伤害过哪个国家,因为世界上没有中国或是俄罗斯,只有生活在中国的人,生活在俄罗斯的人,还有中国政府和俄国政府。中国的山不能进攻俄国的河流,俄国的河流也不会进攻中国的山。

从来就不存在一个国家或是民族的整体。

所以国家叙事观是错的。

至此,我想问问,中国人民何时不爱着像小林多喜二,海明威,斯诺这样的日本人,美国人呢?

中国人民什么时候又偏爱过俄国的冬天而贬低日本的春天呢?

中国人民难道没有歌颂美国人民追求独立,热爱自由的精神么?

中国人民什么时候真的偏爱俄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和日本印象差异的原因,确实需要抛开简单的列表式描述,而是要从历史、地缘政治、文化交流乃至个体情感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认识到,民众的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复杂认知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烙印,也有现实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好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地缘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情感等多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想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历史渊源与情感连接: “老大哥”的记忆与革命情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曾是紧密的盟友,苏联在经济、军事、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帮.............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人对中国人可能存在的某些负面看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媒体宣传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因素,看看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些人的态度。首先,历史的遗产总是沉甸甸的。在苏联时期,中苏关系曾经历过蜜月期,也经历过“老大哥”与“小兄弟”般的.............
  • 回答
    在探讨为何部分中国人会支持俄罗斯以及希望其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中获胜的原因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因素。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民族情感、媒体宣传以及对国际秩序的认知等多个层面。历史渊源与情感联系:首先,中俄两国拥有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在过去,两国曾是盟友,共同抵御过外部.............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人均GDP高于中国的问题,以及媒体对俄罗斯民众生活状况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首先,我们来谈谈人均GDP。1.15万美元这个数字,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个不低的水平。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产出的平均水平。在2018年,这个数字让俄罗斯在一些榜单上看起来比.............
  • 回答
    部分中国人对美国抱有敌意,反而对俄罗斯表现出亲近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因素:一、历史因素: 中美关系的波动与对抗史: 冷战时期的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处于尖锐对立状.............
  • 回答
    关于澳大利亚电视节目中,俄裔学生质问“你们为何无视8年来乌克兰政府对乌东人民的暴行”,并因此被赶出现场这一事件,可以引申出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媒体的角色、信息不对称、地缘政治叙事、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社会群体间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探讨它可能说明的问题:一、 媒体的叙事框架与.............
  • 回答
    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这种态度随着历史、政治、经济以及个人接触的不同而变化。如果非要说一个普遍性的感受,那就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亦有合作也有警惕”的混合体。历史的印记与现实的考量:首先,不能回避的是两国漫长的历史渊源,特别是苏联时期.............
  • 回答
    白俄罗斯对中国人究竟友好与否,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要说它对我们是不是“友好”,得看从哪个角度、在什么情境下说。总的来说,白俄罗斯对中国人的整体态度可以说是相当积极和友善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官方层面: 白俄罗斯和中国是“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这个词可不是随便来的。两国在政治、经.............
  • 回答
    中国对前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等7名美方人员和实体实施制裁,这一举动无疑在美国政界和商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并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多重信号。要深入理解这次制裁的影响和信号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从直接影响来看: 对被制裁人员和实体的经济和出行限制: 这是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影响。根据中国方面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它触及了中国社会深层的心理和文化结构。这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其实并非难以理解, বরং, 很多时候是历史经验、社会现实以及集体与个体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探究。一、 对国家前途的乐观:历史宏大叙事与集体主义的根基首先,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乐观.............
  • 回答
    中国人对“在家种菜”的执着,尤其是将阳台和花园变成菜园地,这背后蕴含着多重文化、社会和情感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土地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农耕基因”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 .............
  • 回答
    中国人和欧美人对玉石的兴趣差异如此显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中国:玉的千年情结与深厚文化根基1. 历史的沉淀与起源: 史前时代即已开始使用: 中国对玉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发现了精美.............
  • 回答
    中国人对考上清华北大几乎都有一种崇拜,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以下将从历史、社会价值、教育资源、个人发展、家庭荣誉以及大众传播等多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其中的原因: 1. 历史的积淀与精英象征 历史悠久,声誉卓著: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知名.............
  • 回答
    为什么中国人对印度会有巨大的认知偏差?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微妙的。要说为什么中国人对印度的看法跟印度实际情况能差出十万八千里,我觉得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层层叠叠,最终形成了一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咱们先从最表层的说起,就是媒体和信息传播。你想啊,咱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 回答
    “中国人对个人的形象不看重”这个说法,听起来像是把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简化成了一个标签,挺容易让人产生刻板印象。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化和社会原因,不是简单一句“不在乎”就能解释得了的。首先,要不要“看重”个人形象,这本身就是个挺大的命题。什么叫“形象”?在某些文化里,这可能意味.............
  • 回答
    中国人对印度人的固有印象之深,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信息传播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历史的沉淀:隔岸观火的千年情缘1. 文化渊源的“近”与“远”: 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大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并非没有交集。比如,佛教的传入,深刻影响了.............
  • 回答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最看重的品质,常常是“乖巧懂事”。这四个字背后,隐藏着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社会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子女未来的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期盼。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地掰开了说。1. 儒家文化的影响:孝道与等级观念首先,得说到儒家思想。这玩意儿在中国人骨子里头扎根太深了。儒家强调“孝”,.............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也挺让人琢磨的。咱们从小到大,学校里老师没少讲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礼仪之邦什么的,听着是挺自豪的。可真要说现在很多人对自个儿文化有多“在意”,那就得打个问号了。你想啊,现在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年轻人接触的东西太多了。外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科技,哪一样不来势汹汹?而且,很.............
  • 回答
    说中国人对苏联抱有“特殊情感”,这说法其实挺微妙的,需要拆解来看。这种情感并非单一的,而是混杂着复杂、甚至有些矛盾的情绪,深深烙印在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要理解这份“特殊”,就得回到历史的脉络里。一、 革命的起点与“老大哥”的扶持:首先,咱们得承认,苏联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