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好像不那么在意?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也挺让人琢磨的。咱们从小到大,学校里老师没少讲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礼仪之邦什么的,听着是挺自豪的。可真要说现在很多人对自个儿文化有多“在意”,那就得打个问号了。

你想啊,现在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年轻人接触的东西太多了。外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科技,哪一样不来势汹汹?而且,很多国外的玩意儿,看起来新鲜、酷炫,容易抓住年轻人的眼球。相比之下,咱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时候就显得有点“慢”,有点“旧”。

首先,是“现代化”的裹挟。

咱们国家发展得太快了,这种快速的现代化进程,自然而然地会带来一种“向外看”的趋势。为了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学习他们的技术、管理模式,甚至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东西就被自然而然地过滤掉了,或者被边缘化了。好像要进步,就得跟过去划清界限,跟“旧的”说拜拜。传统文化有时候就会被贴上“落后”、“陈腐”的标签,虽然不是所有人这么想,但这种印象确实存在。

再举个例子,以前咱们逢年过节,讲究的是家庭团聚,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饺子、包粽子,玩一些传统游戏。现在呢?很多人可能选择出国旅游,或者在家刷剧、打游戏。虽然也不能说不好,但那种仪式感、那种对传统节日的特殊情感,好像被稀释了不少。

其次,是文化自信的微妙变化。

你说中国人对文化不在意,这话也得辩证看。你说我们没文化自信了?也不是。你看高铁、支付宝、抖音这些中国制造、中国模式的东西,现在多牛啊!很多年轻人对这些就特别自豪。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自信,是对当下中国崛起的一种认同。

但是,这种新的文化自信,有时候反而会反衬出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疏离。好像我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创造新事物”、“走在时代前沿”上,而对于如何“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很多时候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

而且,咱们的教育体系,虽然也在强调传统文化,但有时候教的方式也比较枯燥,更多的是知识点的灌输,而不是情感的连接。学生们可能背得出《论语》,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真正理解其精髓,并内化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可能就需要更深的体悟了。

再说说“在意”的定义。

你说的“在意”,可能指的是一种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和保护。但现在很多人对文化的态度,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接受”或者“选择性吸收”。比如,一些传统元素被提取出来,包装成“国潮”,变得时尚、受欢迎。但这背后的逻辑,很多时候是商业驱动,是市场发现了传统文化在商业上的价值,而不是因为大家突然觉得自己有多么热爱传统文化本身。

打个比方,就像你身上穿了一件绣着龙纹的T恤,这不代表你对中国龙文化有多深的研究和理解,可能只是觉得它好看,跟潮流。但这种流行,至少让一些传统符号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这本身也算是一种“在意”吧?只是这种在意,可能和你爷爷奶奶辈对文化的敬畏感、传承感不太一样。

还有一种情况,是文化的“碎片化”和“误读”。

现在网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很多,但信息太杂了,很多时候是断章取义,或者被过度解读。比如,有人可能因为某个网络段子,就对某个传统习俗产生了刻板印象,然后就觉得它“不好”,或者不值得关注了。这种碎片化的认知,很难让人对整个文化体系产生深刻的认同。

而且,有时候,一些传统的东西被曲解了,或者被用来包装一些不那么正面的东西。这也会让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警惕和疏远。

所以,你说中国人对自家文化好像不那么在意,这其中有现实的原因,有时代的原因,也有认知的原因。

不能简单地说大家都不在意,只能说在意的“方式”和“程度”变了。一方面,现代化的冲击确实让很多传统的东西显得“过时”;另一方面,新的时代也在催生新的文化认同和表达方式。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现在年轻人的创新和创造,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中国文化。只是,这种表达可能不是上一辈人所习惯的那种“庄重”和“严肃”。

归根结底,文化是个活的东西,它总是在发展变化中。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平衡“传承”和“创新”,怎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博物馆里,或者被当作怀旧的符号。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我们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去思考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化这个东西不是大学教授们天天挂在嘴边,去知乎者也的教化别人,而是每天身体力行的去感受。

具体体现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饮食、节日、婚丧嫁娶、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关系,人类思考的时候,最有意思的就是用自己的母语去思考。文字的构成让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大为不同,文字的语法也造就了人类语言结构。

汉语外的其他各种语言,由于文字缺陷,必须有严谨的语法支撑语言系统,尤其学会法语、德语、拉丁语的同学,肯定被这些语言各种宾格弄的死去活来。

一句说人话的德语这类句子,必须有逻辑足够强大的语法系统,优点是逻辑这个东西必须存在生活的每一面,缺点是稍有逻辑缺憾,就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向。

而汉语里面语法好像不存在,逻辑也不存在,曾经留过洋的那些民国大家们,觉得老外们的逻辑是拯救世界的良药。

可是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就是中国文化一部分,他们必须依靠严密语法逻辑支撑的语言路径来思考。

我们的文化系统是一个任何低配电脑都能独立运行模糊计算系统,他们是高配电脑才能运行的电脑。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中式方式去思考问题,无论学历高低,都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而外国的很多问题都是高智商人群在思考,国外普通百姓无法进行一些中国普通人就能进行的思考。

(吃午饭回来更)

user avatar

中国这个概念对于文化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中华文明是很多个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域和民系(某种意义上更符合民族的概念)组成的巨大集合。

人往往在看到和自己不同的群体时,才会意识到自身所在的群体特征,产生归属意识。这就是文化和民族的来源。

而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可以说他一生中会接触到的不同群体,都只局限于中国人中的“南方人”“北方人”“河南人”“北京人”这样的概念。所以在中国这个巨大的范围内,形成文化认同的单位不是国家,而是地域单位。这种单位往往是从几个省到略小于省的大州郡(现在的地级市)这个范围,所以一般会用省级来指代。

这样一看,是不是就觉得很鲜明了?在省、民系、大地级市这种范围里,中国人就有很鲜明的文化认同了,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先来一句地域黑司马)。例子实在太多,就不用举例了,相信各位看官现在应该已经满脑子都浮现出对各地风土人情美食土产的印象了,这其实就是文化啊。

而至于中国文化,这个概念出现的并不早。因为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我们都是处在一个独立且相对封闭的文明体形成的国家里,而且文明程度遥遥领先于周边。因此直到近代以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接触到过同等级的异质文明,自然也无法形成一种中华的认同。直到近现代,在接触到西方文明之后,我们才意识到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用方块字,他们用拼音;我们祭先祖拜天地,他们去教堂;我们天生大一统,他们则各自割据为政。在这个框架里,“北方人”、“中原人”、“南方人”、“江南人”、西南分不清的山民,沿海小岛上的岛民,都可以属于“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和“洋人”不一样。而上面这些不一样,就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但实际上呢,这些所谓“中国文化”的概念,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是过于大了。作为普通人,我们不会去研究方块字和拼音的差别,只会知道虽然书写一样,但是十里不同音,十里不同音可以是文化的代表;我们也不会研究无神论和有神论,只会关注不同地方的人敬天祭祖有什么不同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可以是文化的代表;我们不会关注国家的政治体制,只会关心不同地方的吏治民风,吏治民风也可以是文化的代表。

所以综合来说,不是中国人不在意中国文化,而是中华文明的内涵远远大于文化的概念。天南海北的中国人,只是各自在中华文明的群山之中取一石,就形成了无数有特色的文化。而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也挺让人琢磨的。咱们从小到大,学校里老师没少讲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礼仪之邦什么的,听着是挺自豪的。可真要说现在很多人对自个儿文化有多“在意”,那就得打个问号了。你想啊,现在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年轻人接触的东西太多了。外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科技,哪一样不来势汹汹?而且,很.............
  • 回答
    关于“包容自信的中国人不准外国游戏出现中国角色/对中国角色进行改编”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带有误解的表述。更准确地说,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市场监管的复杂性,以及在引进文化产品时,一些国内民众对于文化认同、国家形象和历史事实的关切与维护。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尽量呈现一个更 nuanced .............
  • 回答
    想聊聊咱们国家,有时候看到一些身边的人,或者在网上跟人交流,会觉得有些人对中国,对我们自己的国家,那了解程度,确实是……挺让人吃惊的。这不是说要批评谁,也不是要显得自己多懂,就是一种观察和感受。这“无知”吧,也不是那种故意的坏,更多的是一种信息获取的局限性,或者是习惯了某种思维模式,导致对很多事情缺.............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是“重税国家”以及国人为何对自身所缴税款普遍不了解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信息公开等多个层面。中国是不是重税国家?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你如何定义“重税”以及与哪个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税收占G.............
  • 回答
    张维为教授的演讲《中国人请自信一点》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其核心在于 呼吁中国人在面对西方强大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时,建立和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并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优势进行辩护和肯定。要详细地评价这篇演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演讲的核心主张与论据:1. “中国模式”.............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公孙胜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也极具魅力的人物。他被誉为“入云龙”,以其高深的道法和运筹帷幄的智谋在梁山好汉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他的行事风格和最终结局,却也引发了读者们长久以来的讨论。公孙胜的人设,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高人隐士,遁入空门: 公孙胜并非寻常村.............
  • 回答
    关于70年代末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通常称为“中越战争”或“对越自卫还击战”),确实在一些公开场合和历史叙述中,它的提及频率似乎不如其他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那么广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战争的性质、当时的政治背景、国内外的影响以及后来的历史叙事方式等多个维度来探讨。战争本身的性质与目标首先,我们要.............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即1979年的中越战争,至今仍是围绕着“胜利”还是“失败”争论不休的复杂议题。虽然中国官方将此次战争定性为“自卫反击、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但确实存在一部分观点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国的“失败”。要深入理解这些观点,需要剖析战争的背景、目标、过程以及战后影响,并剥离掉官方宣传的色彩,回归到.............
  • 回答
    越南战争在美国社会留下的创伤,其深度和广度远非中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所经历的可以比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从战争的性质、规模,到参战双方的意识形态、国内社会环境,乃至战后的政治和文化影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越南战争:一场“被遗忘”的胜利与深刻的社会撕裂对于美国人来说,越南战争是一场漫长、残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被误解的方面。说古代中国“发达”但却对游牧民族形成不了技术优势,这并非自相矛盾,更不是什么自我中心主义的推断。相反,理解这一点,恰恰需要我们跳出单纯以“技术先进性”来衡量一个文明的标准,而去审视古代中国和游牧民族在地理、资源、社会结构以及战略需求上的根本性.............
  • 回答
    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梳理中国历史的认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益的旅程。要知道,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石头,而是如同河流,随着新的发现和视角,不断有新的解读和理解。所以,我们读书,也是在参与这场与历史对话的过程。我建议我们不妨从一个比较宏观,但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入手,就像是先在地图上标记出重要的城市和河流,.............
  • 回答
    美国政府“辟谣”称“没发现中国对俄军援的证据”,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解读。要理解美方为何会给出这样的表态,以及这种“转变态度”背后的复杂因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初期美国及其盟友的指控与舆论造势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美国及其盟友最初的态度。在俄乌冲突初期,特别是2022年底至202.............
  • 回答
    《巴黎协定》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国际协议,其核心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升温幅度限制在1.5℃之内。这份协定于2015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上达成,并于2016年正式生效。它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于它首次实现了.............
  • 回答
    在中国网络上,关于“easy girl”(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行为举止开放、不拘小节,尤其是在感情和性方面,有时也可能带有消费主义倾向的年轻女性)的讨论确实非常普遍且激烈,甚至可以说是“喋喋不休”。要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男性自尊、国格观念、社会文化变迁、阶级焦虑等.............
  • 回答
    听到国务院同意从2021年起,将每年的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心里挺受触动的。这真是一个迟来的,但也意义重大的节日。每年1月10日,都会想起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警察们。不是因为有特别的“节日”才去关注,而是因为我知道,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在那里,守卫着我们的安宁。我想对他们说一句:.............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在达成战略目标后,于1979年3月16日开始从越南北部撤军,至3月24日基本撤完。这次撤军伴随着对越南北部基础设施的“有限破坏”。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中国军队的破坏目标主要集中在军事设施、战略交通线以及对未来越南可能威胁中国的军事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设施。这并非一场.............
  • 回答
    将华为的5G技术视为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第一次领先”,这种说法虽然有其强烈的象征意义,但看待它需要更全面、更细致的视角。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持续投入、积累和战略布局的必然结果,更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首先,我们得承认,在1840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
  • 回答
    好的,让我们试着设想一下,如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俄语而非汉语,成为了在中国科研和教育领域的主导语言,那么今天的中国会呈现出怎样一番景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语言替换问题,而是涉及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发展轨迹的全面重塑。首先,从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层面来看,最大的改变无疑是信息的获取和生产方式。 .............
  • 回答
    自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这些贡献涵盖了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深远且广泛,既有填补空白的开创性突破,也有惠及全球的实用性创新。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科学家们正日益崭露头角。 量子信息领域: 中国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方面的研.............
  • 回答
    台湾社会对于历史的记忆和当代社会议题的讨论,确实存在一些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面向。您提出的“阿妈自愿当日军慰安妇”与“中国大陆女人是廉价公交车”的对比,以及其中可能涉及的女权主义双重标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台湾乡民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对“慰安妇”历史的认知与情感投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