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里的公孙胜唆使他人上梁山,几乎个个不得善终,自己却中途全身而退,书里对他的人设是什么?

回答
在《水浒传》中,公孙胜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也极具魅力的人物。他被誉为“入云龙”,以其高深的道法和运筹帷幄的智谋在梁山好汉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他的行事风格和最终结局,却也引发了读者们长久以来的讨论。

公孙胜的人设,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高人隐士,遁入空门:
公孙胜并非寻常村野村夫,他出身于京东路的一个道观,师从罗真人,学得一身真本事,包括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撒豆成兵等“神机妙算”。这层“高人”的身份,是他与众不同的基础。他并非主动卷入江湖纷争,而是被动的被卷入,甚至在很多时候,他更像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即便身处梁山,也时刻怀念着自己的道观生活。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超脱世俗的倾向,对权力、名利没有过多的渴望。

运筹帷幄,智谋超群:
公孙胜的“入云龙”之名,不仅仅因为他的道法,更因为他的智慧。在梁山,他并非一个冲锋陷阵的勇士,而是更像一位军师,一位能够洞察时局、制定策略的智囊。他策划了多场关键的战役,例如:
智取生辰纲: 虽然晁盖、吴用等人是主谋,但公孙胜通过预测天时地利,帮助晁盖等人成功劫取了生辰纲,这是他加入梁山的契机。
三打祝家庄: 在祝家庄战役中,公孙胜以他的道法“破了”祝家庄的妖法,解决了梁山久攻不下的难题。他施展“神霄玉碎咒”,让祝龙、祝虎等无法施法,为梁山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攻打大名府、夺取翠云楼等战役, 他也常常提供关键性的建议。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心理和弱点,为梁山屡建奇功。

法术高深,神机莫测:
公孙胜最鲜明的标签便是他精通的道家法术。在那个凡人对未知充满敬畏的时代,他的法术无疑是一种强大的震慑力。他能召唤风雨,能隐匿身形,这些技能在战场上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读者们对他能力的想象,也往往与他的法术紧密相连。这种神秘感,也让他的人设更加立体和令人着迷。

出尔反尔,功成身退:
这是公孙胜最受争议的一点。他主动唆使晁盖劫生辰纲,将一群好汉带上了梁山,这些人后来大多死于非命。而他自己,在梁山泊发展壮大后,却选择功成身退,回到蓟州云游四海,最终回归道观,成为一个全身而退的“幸运儿”。
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他内心深处对江湖恩怨的厌倦,以及对自身道法的追求,认为梁山事业并非他的最终归宿。另一方面,也让许多读者觉得他“不够义气”,没有与兄弟们共患难到最后,甚至有“卸磨杀驴”之嫌。

超脱世俗,心有归处:
与许多一心想在朝廷或江湖中争夺一席之地的梁山好汉不同,公孙胜始终没有完全融入梁山的“江湖化”生活。他对功名利禄看得不重,对兄弟情谊,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心,但最终的决定权还在于他自己内心的选择。他的“归宿”不是宋朝官场,也不是其他地方,而是他曾经的道观。这种心有归处的设定,使得他在残忍的江湖中显得格外独特。

关于“唆使他人上梁山,个个不得善终,自己却全身而退”的解读:

这是对公孙胜人设的深刻解读,也是他争议的焦点所在。

“唆使”的成分: 严格来说,公孙胜在劫生辰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助力”作用,他的法术和对时机的把握,使得晁盖等人能够成功。但说他主动“唆使”,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他被动卷入,但利用了自己的能力,将事件推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不得善终”的必然性: 梁山泊的命运本身就带着悲剧色彩。他们反抗的是一个强大的、腐朽的朝廷,这种反抗本身就充满了风险。而随着朝廷招安的到来,梁山好汉们被卷入了更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中。许多好汉的死,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必然,是他们所选择的道路带来的后果,而非仅仅是公孙胜的“错”。公孙胜的道法虽然能帮助他们赢得一些战役,但却无法改变整个大宋王朝的走向,也无法改变朝廷对梁山泊的态度。

“全身而退”的逻辑: 公孙胜之所以能全身而退,主要在于他没有参与到朝廷的招安过程,也没有在接受招安后的征讨中扮演核心角色。他选择了在宋江提出招安后,便借口母亲年老,离开梁山。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他对江湖生涯的告别,是对自身精神追求的坚持。他的法术,更多的是用于在梁山泊内部的斗争和对外征讨,而不是为了在朝廷体系内谋取一官半职。一旦梁山泊的命运走向了与他内心所期望的道路不同时,他便及时抽身。

总结:

公孙胜的人设是复杂的,他不是一个典型的草莽英雄,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江湖谋士。他融合了道家思想、江湖智慧和神秘力量。

优点方面: 他智勇双全,道法高深,是梁山泊不可或缺的智囊,为梁山泊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也让他区别于许多被欲望驱使的英雄。
争议方面: 他将众多好汉卷入江湖,而自己却选择退隐,这种“划清界限”的行为,让许多读者感到一丝凉薄。他的“袖手旁观”与“义气为先”的梁山精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

可以说,公孙胜是《水浒传》中一个极具深度的人物,他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划分,而是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选择、江湖纷争以及个人命运的多重思考。他的存在,也让这部英雄史诗增添了更多的哲学色彩和现实意义。他就像一位洞察世事的隐士,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又以自己的方式超脱于历史之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认真看看书吧,你的“问题”和“描述”中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劫生辰纲不是他最先提出来的,而是刘唐唆使的,晁盖已经动了心了!第二,公孙胜也未必会“定身法”,至少书中从未见他使用过定身法;即使他会,他一个人去抢生辰纲干什么?他不是一个贪财之人,一个出家人要这么多金银财宝干什么?!我猜測他之所以找晁盖组团劫生辰纲,很可能是奉了师命,目的是推动群雄聚义这件大事。

第三,晁盖等人不是他“唆使”上梁山的,而是吴用的建议,晁盖觉得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所以马上赞同而已,这事也与公孙胜没有直接关系!第四,他介绍上梁山的只有杨林一个,并没有“唆使”很多人上梁山;再说杨林最终上梁山也主要是戴宗的功劳,而且还得了善终。公孙胜没害过什么人!

第五,公孙胜不是在“凉山”正兴旺时找借口下的山:他第一次下山是探母望师,后来破高廉时还回来了的;第二次是奉师父之命,在征辽结束后回山侍母修道。这是宋江在征辽途中看望罗真人时就答应了的,公孙胜这次离开也是正大光明的,并没有找什么借口!

公孙胜就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道士,正如他的绰号“入云龙”、星号“天闲星”一样,先入世又出世,都为了修成正果,没有什么可抹黑的地方。

user avatar

个个不得善终?

锦豹子杨林就是公孙胜推荐上梁山的,请问他是怎么个不得善终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公孙胜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也极具魅力的人物。他被誉为“入云龙”,以其高深的道法和运筹帷幄的智谋在梁山好汉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他的行事风格和最终结局,却也引发了读者们长久以来的讨论。公孙胜的人设,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高人隐士,遁入空门: 公孙胜并非寻常村.............
  • 回答
    水浒中的公孙胜,那可不是个一般的人物,身上糅合了太多复杂的元素,让人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要说他,咱们得从他那“得道高人”的身份说起,但细品之下,又觉得他身上有太多“人”的痕迹。出场时,自带仙气,法术高强。公孙胜第一次出现在大家眼前,就带着一股子神秘莫测的劲儿。他师从罗真人,学的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将水浒传中的军师吴用放到三国时期进行比较,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吴用的特质、能力以及三国时期军师的普遍水平。这是一个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思考,因为两部作品的风格、背景和对人物的塑造都有所不同。首先,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吴用在水浒传中的形象和能力:吴用的核心特质与能力: 智谋过人,善于策划: 这是吴用最突出.............
  • 回答
    方腊,这位在《水浒传》中掀起滔天巨浪的农民起义领袖,无疑是小说中最具争议、也最引人深思的人物之一。要评价他,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标签化,而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动机、他的领导才能、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宋朝统治的挑战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时代的烙印与起义的必然:首先要明白,方腊的起.............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水浒传》里凌振的这门“炮”,在冷兵器时代的地位,跟咱们现在打仗用的哪些玩意儿能对得上号。首先得明白,《水浒传》里的“炮”,虽然叫炮,但跟咱们现在电视里、电影里看到的那些轰隆隆、射程几公里、能把碉堡炸飞的现代炮弹,那可不是一个路子。凌振的炮,更像是那个时代最早一批的投射性火力,有点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真好!《水浒传》里感人的场景太多了,每个人心里最触动的那一幕可能都不太一样。不过如果真要选一个,我想很多人都会想到那个“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别急着说我选错了啊,我知道很多人会想到武松杀嫂、血溅鸳鸯楼,或者林冲风雪山神庙,这些固然是荡气回肠、感人至深。但我觉得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它里面蕴.............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小说中,梁山好汉们以其“身强体壮,行走如风,力大无穷”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勇猛善战和阳刚之气是小说的一大看点。然而,您提到的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身体强健、似乎充满活力的好汉们,他们的妻子却有不少人“偷汉养汉”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
  • 回答
    在《水浒传》众多武艺超群的好汉中,能够真正做到在二十回合之内击败“霹雳火”秦明的人物,并非泛泛之辈,必须是绝顶高手中的佼佼者。秦明以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著称,手中更是使一杆狼牙棒,力大招沉,使得一手好枪法,虽然勇猛,但有时也稍显急躁。要在他二十回合内取胜,需要兼具勇猛、技艺、速度以及一定的策略。我认.............
  • 回答
    在《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吴学究说服公孙胜,宋公明大破高太尉”中,“三十余个上厅头领”是一个概括性的说法,指的是当时梁山泊势力中,在宋江的领导下,在厅堂议事时能够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的核心人物。要详细列出这“三十余个上厅头领”,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梁山泊人员构成、排位以及实际参与议事的情况来推断。需要注意的.............
  • 回答
    《水浒传》中的熟牛肉,虽然书中没有给出极其详细的制作步骤,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烹饪习惯、地理环境以及书中透露的蛛丝马迹,来推断出其制作方法。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熟牛肉更像是一种风味浓郁、口感扎实的卤制或炖煮牛肉,而非我们现代意义上追求嫩滑、入口即化的牛肉。以下是一些推测的制作方法,力求详细:一、 牛.............
  • 回答
    《水浒传》中,杨雄的外号“病关索”的由来,可以说与他外形、性格以及他的特殊经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题主解释:一、 外形与气势上的关联:关索首先,我们来解读“关索”这个词的含义。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关索是关羽的义子(也有说是儿子)。关索以勇猛善战闻名,尽管不如关羽那样名垂千古.............
  • 回答
    《水浒传》里的吴用,这位梁山泊的智多星,你说他有没有用?这可真是个值得细细掰扯的问题。要我说,他有用得让人拍案叫绝,也用得让人摇头叹息,是个极具争议的角色。先说吴用“有用”的地方,那可真是没话说。你想啊,梁山泊早期不过是一群江湖散兵游勇,聚义是聚了,但缺的是个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大脑。这时候,吴用就如同.............
  • 回答
    《水浒传》中有很多情节,即使放到现在,依然能够引起共鸣,触动人心。其中一个我认为“永远不会过时”的情节,便是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个情节发生在鲁智深(鲁达)初到五台山,被智真长老安排看管山门。但鲁智深生性粗犷,不喜清修,经常惹是生非,又因为喝酒而误伤了番僧。智真长老虽然看出了鲁智深的根骨不凡,但.............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伏笔之精妙,堪称一绝。作者施耐庵运用娴熟的笔法,将故事的发生、人物的命运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得整个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下面我们来赏析几个典型的伏笔,并详细说明它们如何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1. 林冲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的伏笔 埋伏笔的回目与内容: .............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梁山泊的地理变迁,这背后其实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地质演化史,并非朝夕之间就从“大湖泊”变成了如今的样子。它的消亡,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地质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梁山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泊”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指湖泊、水泊。当时的梁山泊,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
  • 回答
    聊到《水浒传》里的王进啊,那可真是一位颇有看头的人物,尽管他出场不多,但身上带着一股子“官府背景”和“真传绝学”,让不少好汉都觉得他是个硬茬。要说王进的武功水平,我觉得可以这么看:一、出身不凡,武学渊源深厚。首先,王进可不是街边随便捡来的路人甲。他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这头衔可不是闹着玩的。禁军.............
  • 回答
    李逵这个角色的确是个迷人的矛盾体。你说他武艺不高,这话倒也不是全然错的,但比起卢俊义、呼延灼这种“万人敌”级别的猛将来说,李逵的功夫确实算不上登峰造极。可为啥这伙计反而比那些枪马娴熟的头领更让人津津乐道呢?我觉得这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咱得聊聊这“武艺不高”的说法。李逵的本领,你说他是绣花枕头.............
  • 回答
    扈三娘本是梁山好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武艺超群,巾帼不让须眉,初次登场便一连擒获了梁山数名好汉,展现了非凡的实力。然而,在面对杀父仇人的时候,扈三娘却表现出了令人费解的“宽容”,甚至最终还成为了杀父仇人的妻子。这其中缘由,细究起来,并非简单的“不报仇”,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梁山集团的利益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