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里的梁山泊据说原来是很大的湖泊,是什么样的地质原因让其消亡了?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梁山泊的地理变迁,这背后其实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地质演化史,并非朝夕之间就从“大湖泊”变成了如今的样子。它的消亡,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地质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理解“梁山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泊”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指湖泊、水泊。当时的梁山泊,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确实是一个水域广阔的天然湖泊,位于今山东省西部,地处黄河、淮河、济水、大野泽(今巨野泽)等几大水系的交汇或影响区域。

那么,是什么让这样一个曾经的“大湖泊”逐渐消失或萎缩,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知的地貌呢?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

1. 黄河的“改道”与泥沙淤积:

这是影响梁山泊消亡的最为关键和直接的地质因素。黄河,我们都知道,素有“九曲十八弯”之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地上河”和“善于游荡”。历史上,黄河多次发生大改道,每一次改道都对下游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梁山泊形成的年代,尤其是宋朝时期,黄河的位置和流向是相对固定的,可能比现在更偏北一些,但它的存在对梁山泊有着深刻的影响。黄河携带的泥沙量是巨大的,这些泥沙在河流流速减缓时会大量沉积下来。虽然梁山泊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湖泊,但它并非与世隔绝。黄河的支流或一些泛滥形成的“汊流”(河道分支)会向梁山泊输送泥沙。

更重要的是,历史上黄河曾经长期以淮河作为其下游河道的一部分,或者在黄河下游的河道选择上,常常会选择相对低洼、靠近梁山泊的区域。每当黄河发生特大洪水,其泛滥的河水裹挟着巨量的泥沙,会冲破堤防,溢入低洼的梁山泊区域。这些泥沙在湖泊中流速骤减,便会大量淤积,导致湖泊水面逐渐缩小,水体变浅。长年累月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就像在湖底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毯子,慢慢地将湖泊填平。

你可以想象一下,原本是一个深邃的湖泊,随着黄河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湖底越来越高,水面也越来越窄,最终可能演变成一片沼泽、湿地,再到最后是陆地。

2. 水系调节与自然萎缩:

即使没有黄河的直接大规模淤积,湖泊本身也会经历一个自然萎缩的过程。任何湖泊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它的水量受到降雨量、蒸发量、河流补给以及湖泊排水情况的影响。

在某些历史时期,可能出现降雨量减少、蒸发量增大的气候变化,这都会导致湖泊水源补给不足,水位下降。同时,周围的河流如果改道,或者某些重要的水源性河流的入湖口被泥沙堵塞,也会影响湖泊的水量。

梁山泊作为地理上的低洼地带,其水源的补给和流出必然受到周围水系变迁的影响。当其主要的补给水源减弱,或者湖泊的排水通道被淤塞、改变时,湖泊自然会走向萎缩。

3. 人为因素的介入:

虽然地质作用是根本原因,但后期的人文干预也加速了梁山泊的消亡过程。

围垦与筑堤: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多的耕地和居住空间。梁山泊周边的居民很可能通过围垦(将湖泊边缘的浅水区或湿地圈起来耕种)来扩张土地。同时,为了防御洪水和管理水系,也可能修建堤坝,这会改变原有的水流方向和蓄洪能力,间接影响湖泊的形成和维持。
疏浚与排水: 在一些时期,为了发展农业灌溉或者改善航运条件,人们也可能对河流进行疏浚,或者开凿新的排水河道,这可能会改变流向梁山泊的水量。

梁山泊的“消亡”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 我们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逐渐“窒息”的过程。黄河就像一个不断送来“沙土”的“巨人”,一点点地填埋着这片美丽的湖泊。同时,气候的变化可能让湖泊“缺水”,而人类的活动则像是在湖泊周围不断“圈地”和“改变河道”,最终让这片曾经浩渺的水域慢慢地变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平原、湿地和农田。

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消亡”,更多是指它作为“浩渺水泊”的形态消失了。但在很多时候,这些区域依然会留下湿地、沼泽,甚至在某些季节会形成季节性水面,只是其规模和性质已经与水浒传时代的大湖泊不可同日而语了。

所以,梁山泊的消亡,是自然力量(主要是黄河的泥沙淤积)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是地球表面地貌演变的一个生动例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梁山泊的存废兴衰,是一个非常复杂过程,和黄河的变动息息相关。

要说梁山泊,就必须先说一说它的前身大野泽。

大野泽是古代中国北方最大的湖泊之一,《尚书·禹贡》中就有“大野既储, 东原底平”的记载。它又名巨野泽,秦汉之际,彭越就曾据此为寇,《史记·彭越列传》记载:“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春秋时期的大野泽。

《禹贡》中说“大野即潴”,表明了一点,这个湖泊是由河流潴留形成的。哪个河流呢?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是济水。

济水这条河流很有说道的,虽然现在这条河流已经不存在了,但在古代它可和黄河、长江、淮河并称“四渎”,号为“江河淮济”。济水最牛B之处,是说它发源于黄河之北(现在还有济源市),但济水大部分河道却是在黄河以南,——换言之,也就是说济水穿越了黄河。古代人把这个现象说得神乎其神,但根据史念海先生考证,其实就是和黄河以北有一条河流从济源发源,在荥阳附近汇入了黄河,然后在对岸黄河又分出了一条支津(汇入曰支流,分出曰支津),古人把这两条河流当成了一条,统称之“济水”,以为它是发源于河北,穿越过黄河,而流淌于河南。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济水的事情呢?因为既然大野泽是济水潴留而成,那它的存废兴衰就和济水有着直接关系。而济水实际上又是黄河的支津,那也就和黄河息息相关。

济水既然是从黄河中分流而出的,那自然也就具有黄河同样的特征:泥沙含量很大。古人说济水穿越黄河时,清浊不混,清澈的济水穿越浑浊的黄河之后,从南面流出时依然是清澈的。其实这是因为在济水流出黄河时,正好经过一个湖泊:荥泽。济水泥沙在荥泽中进行了澄降,因此以较为清澈的样子流出。但荥泽是一个较小的湖,它的澄降作用是有限的,大约在汉朝时,荥泽就被淤平了,济水所含的大量泥沙,就只有在大野泽中进行澄降。大量泥沙淤积,使得大野泽湖面愈来愈小。

此外,黄河也以改道而著称,如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都曾决口改道,每次改道,都有黄河水灌注于大野泽中,历次的灌注虽然短暂扩大了湖面,但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在湖中,待到决口堵塞、洪水退去,大野泽就更加萎缩。

黄河王莽年间决口的那次,河水持续泛滥60余年,直到东汉明帝年间,才派王景进行了治理,王景治河,并没有堵塞决口,使之回归故道,而是顺应决口后六十余年来黄河的流向,随着地形高低,勘测出了一条新河道。王景治河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从此之后将七百余年间,黄河再没有发生过较大规模的灾害,实现了近千年的安澜。

但是,由于黄河河道的改变,济水水量减小,逐渐淤塞,使得巨野来水顿减,逐渐干涸,到南北朝时期,大野泽已经不通行船了。桓温北伐时,只能派人“凿巨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了。

到晚唐时,巨野泽已经基本消亡,只剩下北部一点残留。

到五代十国时,距离王景治河已经七百余年了,黄河河道逐渐老化、淤塞抬高,又进入了灾害频发的时期。加之五代时政权更迭频繁,战争频仍,政府不仅没有精力去治理,反而多次使用黄河当武器,从而使得黄河决口更加频繁。

由于这时巨野泽已经淤平,无法滞留洪水,黄河多次决口所溢出的洪水,最后只能在原巨野湖北面、梁山附近的低洼处汇集成湖,从而形成了早期的梁山泊。

北宋是黄河决口、改道的高峰期,几乎每隔三五年就要改道一次,每次黄河泛滥,其洪水大约都流注到梁山泊中,使得梁山泊湖面不断扩大。比如天禧三年( 1019 年) 六月,“河决滑州, 漫溢州城,历沪、曹、军马,注梁山泊”。又如熙宁十年( 1077 年) 七月,“河大决于澶州曹村, 北流断绝, 河道南徙, 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又如元丰五年八月,“河决郑州原武埽, 溢入利津、阳武沟、刁马河,归纳梁山泊”。

正是由于黄河多次决口,使得北宋时期梁山泊规模达到最大,而梁山亦成为湖心岛。《水浒》中说其“八百里水泊”,这不算夸张。北宋时人的记载,也是说“八百里水泊”。比如王安石变法时,有人建议他填平梁山泊,可得耕地八百里,王安石大喜,只是发愁把梁山泊的水如何安顿,这时刘攽(刘贡父)在座,说这好办,在旁边再凿一个八百里的池子不就装下了嘛。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北宋时的梁山泊

北宋灭亡,金人南侵,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李固渡掘开大堤,意图“以水当兵”,其结果和常公扒开花园口一样,丝毫未能阻止敌人南下的步伐,却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杜充这一决堤,从此之后黄河就偏离了原本流淌了一千多年的河道,夺泗入淮,侵夺了淮河流域,使淮河成为了其一条支流,开始了长达727年的南流时期。

刚开始时,黄河水分成数股,大部分夺淮入海,但还有一小股经由原河道东流入海,因此梁山泊虽然来水减少,湖面开始萎缩,但倒也能支撑得住。到了金大定21年(公元1161年),黄河东流完全断绝,全流入淮,梁山泊从此彻底断绝了来水,逐渐干涸。

到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黄河再次泛滥,挟带大量泥沙涌入残存的湖中,水去沙沉,湖面被完全湮灭,从此之后,八百里水泊再无踪迹。

====================补充一点==================

@郑广君 同学又问东平湖和梁山泊的关系,我补充说一点。

前文我说的有点绝对,其实梁山泊淤平之后,在它的北面,由于汶水有部分接济,所以残存了少量积水,被称作安山湖。——本来不值一提的。

但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决口之后,黄河抛弃了流淌了700余年的南流河道,浩浩黄水北转而去,在东阿附近夺大清河入海,这是黄河史上的又一大变迁。——这条河道也就是今天的黄河。

由于原来大清河河道狭小,“深阔不及黄河三分之一”,不能容纳黄河的水量,因此稍有大水,便漫延四溢,溢出的洪水在原安山湖地区汇集,将小小的湖泊再一次扩大,因为新生成的湖泊大部分位于东平县境内,因此名之曰“东平湖”。

其实如果仔细看地图,就会发现东平湖在梁山泊北面,并不是同一个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梁山泊的地理变迁,这背后其实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地质演化史,并非朝夕之间就从“大湖泊”变成了如今的样子。它的消亡,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地质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梁山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泊”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指湖泊、水泊。当时的梁山泊,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的梁山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是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咱们要是把他们一股脑儿扔到三国那个乱世里,让他们去讨个州郡,这事儿可就有说道了。你想啊,梁山好汉们最擅长的,那是野战,是江湖气儿。他们有宋江这样能聚拢人心的头领,有卢俊义、林冲、关胜、呼延灼、董平、张飞(不对,张飞是三国的,这里咱们是假设.............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要是真让我来当晁盖,那梁山泊这把交椅,我可得好好坐稳当,不让那个姓宋的鸟尽弓藏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得一步一步来,不能光凭着一股子莽劲儿。首先,得把“忠义堂”这块牌子,再擦擦亮。我们兄弟聚义,图的是什么?是“替天行道”,是对朝廷腐败、官逼民反的一个反抗。但这“替天行道.............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公孙胜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也极具魅力的人物。他被誉为“入云龙”,以其高深的道法和运筹帷幄的智谋在梁山好汉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他的行事风格和最终结局,却也引发了读者们长久以来的讨论。公孙胜的人设,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高人隐士,遁入空门: 公孙胜并非寻常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设想!水浒梁山好汉大战岳家军,这可不是件小事,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抛开那些花哨的形容,就从兵力、将领、战术和装备这几个硬指标来掰扯掰扯,看看谁更有胜算。兵力对比:数量与质量的较量梁山泊的“主力”自然是那一百零八将,加上附属的喽啰,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他们经历过无数次打家劫舍、.............
  • 回答
    关于梁山泊集团的最终失败,历史上的确是众说纷纭,但仔细梳理,其深层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和失误叠加的结果。要讲透彻,就得把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政治格局的根本性限制,这是最要命的一点,也是梁山集团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宿命。你想啊,宋朝虽然积弱,但毕竟是个成熟的封建王朝,政权稳固.............
  • 回答
    《水浒传》里,梁山一百单八将个个身怀绝技,有的是绿林好汉,有的是官场失意,有的是落草为寇。但要说“不能深交”,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有些人,你表面上看着他义气冲天,背后却未必是那么回事;有些人,虽然本事大,但脾气古怪,跟他们打交道,简直就是随时可能踩雷。我仔细想了想,有这么几位,要是搁在现实生活中,.............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谁最有可能联手推翻宋江的统治,我觉得得数“花荣、秦明、呼延灼、徐宁”这拨人,也就是那些原本在朝廷里有身份有地位、投奔梁山后又被宋江刻意边缘化,但又拥有实际兵权和作战能力的核心将领。他们不是林冲那种被逼上绝路的,也不是武松那种江湖侠义的,他们更接近于宋江一样,原本是体制内的人。为什么是.............
  • 回答
    王伦,那个头戴方巾,身披淡青色长袍,一副书生模样,自称“白衣秀士”的王伦,究竟有没有资格稳坐梁山泊寨主之位,这个问题,恐怕是困扰不少读过《水浒传》的人。从表面上看,王伦确实是凭着自己的“学识”,在外闯荡时以“秀才”身份招摇撞骗,得了个“白衣秀士”的称号。他能说会道,懂得一些江湖上的规矩,更重要的是,.............
  • 回答
    这事儿,得从我一个梁山小兵的角度来说道说道。咱就叫我小李吧,从进山那天起,就被扔进了这几十万人的大染缸里。刚上山那会儿,日子可不像后来传的那么威风。我们这些最底层的兵,白天操练,晚上就睡在地铺上,吃的也都是粗粮,有时候连野菜都得自己去山上挖。上面的头领们,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那是何等.............
  • 回答
    你说到《水浒传》里董平杀程太守全家、抢其女儿的剧情,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令人侧目和引发争议的情节,尤其考虑到董平后来也位列梁山“八骠骑”之一。要理解这个剧情,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水浒传》这部书,它写的是“好汉”,但这个“好汉”的定义,和咱们现在理解的道德模范可不是一回事。.............
  • 回答
    《水浒传》中的熟牛肉,虽然书中没有给出极其详细的制作步骤,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烹饪习惯、地理环境以及书中透露的蛛丝马迹,来推断出其制作方法。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熟牛肉更像是一种风味浓郁、口感扎实的卤制或炖煮牛肉,而非我们现代意义上追求嫩滑、入口即化的牛肉。以下是一些推测的制作方法,力求详细:一、 牛.............
  • 回答
    《水浒传》中,杨雄的外号“病关索”的由来,可以说与他外形、性格以及他的特殊经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题主解释:一、 外形与气势上的关联:关索首先,我们来解读“关索”这个词的含义。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关索是关羽的义子(也有说是儿子)。关索以勇猛善战闻名,尽管不如关羽那样名垂千古.............
  • 回答
    《水浒传》里的吴用,这位梁山泊的智多星,你说他有没有用?这可真是个值得细细掰扯的问题。要我说,他有用得让人拍案叫绝,也用得让人摇头叹息,是个极具争议的角色。先说吴用“有用”的地方,那可真是没话说。你想啊,梁山泊早期不过是一群江湖散兵游勇,聚义是聚了,但缺的是个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大脑。这时候,吴用就如同.............
  • 回答
    《水浒传》中有很多情节,即使放到现在,依然能够引起共鸣,触动人心。其中一个我认为“永远不会过时”的情节,便是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个情节发生在鲁智深(鲁达)初到五台山,被智真长老安排看管山门。但鲁智深生性粗犷,不喜清修,经常惹是生非,又因为喝酒而误伤了番僧。智真长老虽然看出了鲁智深的根骨不凡,但.............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伏笔之精妙,堪称一绝。作者施耐庵运用娴熟的笔法,将故事的发生、人物的命运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得整个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下面我们来赏析几个典型的伏笔,并详细说明它们如何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1. 林冲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的伏笔 埋伏笔的回目与内容: .............
  • 回答
    聊到《水浒传》里的王进啊,那可真是一位颇有看头的人物,尽管他出场不多,但身上带着一股子“官府背景”和“真传绝学”,让不少好汉都觉得他是个硬茬。要说王进的武功水平,我觉得可以这么看:一、出身不凡,武学渊源深厚。首先,王进可不是街边随便捡来的路人甲。他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这头衔可不是闹着玩的。禁军.............
  • 回答
    李逵这个角色的确是个迷人的矛盾体。你说他武艺不高,这话倒也不是全然错的,但比起卢俊义、呼延灼这种“万人敌”级别的猛将来说,李逵的功夫确实算不上登峰造极。可为啥这伙计反而比那些枪马娴熟的头领更让人津津乐道呢?我觉得这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咱得聊聊这“武艺不高”的说法。李逵的本领,你说他是绣花枕头.............
  • 回答
    扈三娘本是梁山好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武艺超群,巾帼不让须眉,初次登场便一连擒获了梁山数名好汉,展现了非凡的实力。然而,在面对杀父仇人的时候,扈三娘却表现出了令人费解的“宽容”,甚至最终还成为了杀父仇人的妻子。这其中缘由,细究起来,并非简单的“不报仇”,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梁山集团的利益考.............
  • 回答
    说起《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那股子豪爽劲儿,可不仅仅体现在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上,也渗透在他们的饮食习惯里,尤其是那份对牛肉的偏爱,简直可以说贯穿始终。这可不是巧合,仔细咂摸咂摸,里面门道还挺多,既有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人物性格的投射,还有点古人的饮食智慧。首先,得说说为啥牛肉在当时算得上是“好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