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梁山泊(集团)最终失败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回答
关于梁山泊集团的最终失败,历史上的确是众说纷纭,但仔细梳理,其深层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和失误叠加的结果。要讲透彻,就得把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政治格局的根本性限制,这是最要命的一点,也是梁山集团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宿命。你想啊,宋朝虽然积弱,但毕竟是个成熟的封建王朝,政权稳固,组织严密。梁山泊作为一个“山头”,无论多大声势,其本质都是对现有统治秩序的挑战和破坏。它缺乏合法的政治身份,没有根基,没有明确的统治合法性叙事。

宋朝统治者,尤其是宋徽宗时期,虽然昏聩,但对于任何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势力,都会毫不留情地镇压。梁山泊起事,打的是“替天行道”的旗号,听着响亮,但在朝廷眼中就是一群造反的贼寇。无论梁山好汉们在打下多少地盘,招揽多少人马,他们始终无法摆脱“匪”的标签。朝廷可以选择招安,但不可能选择承认梁山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合法性。这就好比一条鱼,无论你游得多快,长得多大,你始终是在水里,你不可能变成鸟飞到天上,你改变不了水的本质。梁山集团也一样,他们注定改变不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本质。

其次,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的迷失。梁山泊的兄弟们,虽然都是身怀绝技的英雄好汉,但他们聚在一起,更多是基于一种江湖义气和对官府的憎恨,而不是一个清晰、统一的政治纲领。宋江这个人,虽然有“及时雨”的美名,也确实有领导能力,但他骨子里还是一个渴望被主流社会承认的宋朝官僚。他招安的倾向,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你想,梁山一百零八个头领,成分复杂得很。有的是被逼上梁山的,有的是官迷心窍的,有的是纯粹的草莽。这些人的诉求、价值观、能力差异很大。宋江试图用他那套“忠君报国”的理念去统一大家,但很多基层弟兄并不买账。比如李逵,他的想法就简单粗暴得多,跟着宋江杀人放火,但你让他去为朝廷效力,他未必乐意。这种内部的认知分歧,导致了在战略选择上摇摆不定。

当宋江决定接受招安时,实际上就意味着梁山集团的独立性彻底丧失了。招安不是合并,而是被收编。招安之后,梁山好汉们就成了朝廷的工具,去替朝廷卖命,去镇压其他起义。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用剿灭“贼寇”的手段去剿灭“贼寇”,这本身就很讽刺。更重要的是,一旦成为朝廷的军队,他们就必须接受朝廷的指挥,朝廷的战略。而朝廷当时的战略,就是消耗他们,让他们去打硬仗,去牺牲,去为朝廷的政治利益背书。

第三点,战略选择的根本性错误:招安与征讨。前面提到了宋江的招安倾向,这可以说是梁山集团走向失败的关键转折点。梁山泊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占据了“水泊”这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并且有了一定的军事实力和组织能力。在这个节点上,他们完全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根据地,或者采取更灵活的游击战术,持续消耗朝廷的力量,等待时机。

但是,宋江选择了招安。招安的好处是,至少名义上摆脱了“贼寇”的帽子,获得了朝廷的“合法性”,并且有机会在朝廷体系内寻求一席之地。但招安的代价也异常沉重,那就是主动放弃了独立性,将命运交给了朝廷。一旦招安,他们就不再是梁山泊的主人,而是朝廷的“走狗”。

接受招安后的征讨,特别是征讨方腊,是梁山集团遭受毁灭性打击的主要原因。方腊起义,同样是民间反抗力量,但其规模和组织程度远超梁山泊。梁山好汉们在与方腊作战时,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很多耳熟能详的好汉,比如鲁智深、武松、林冲等,都在这场战争中战死或病逝。这不仅仅是人数上的损失,更是梁山集团核心战斗力的消耗。

更深层来看,招安本身就带有宋朝统治者“以夷制夷”的阴险策略。朝廷根本就不打算真心接纳这些好汉,更不可能让他们在朝廷中拥有真正的权力。他们的作用就是充当朝廷的打手,去消灭其他反抗力量,然后被慢慢消耗掉,最终被边缘化甚至被清洗。这就像是朝廷给梁山好汉们发了一张“卖命券”,让他们去换取一个虚假的“合法性”。

第四,经济基础和民心向背的局限性。梁山泊虽然占据了水泊,但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劫掠,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也无法形成稳固的统治基础。他们没有生产能力,没有税收体系,更没有真正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很多时候,他们的“替天行道”只是口号,实际行动中也难免有扰民之处。

相比之下,宋朝虽然腐败,但它毕竟是一个国家机器,拥有税收、财政、官僚体系等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从这个角度看,梁山集团始终是一个“游击队”,而朝廷才是“正规军”。即使梁山泊的装备和战斗力在某些方面优于朝廷军队,但长期消耗战中,这种经济和资源上的差距是无法弥补的。

所以,当梁山泊集团最终走向失败时,表面上看是败给了朝廷的军事镇压,但深究其底,却是其内在的政治局限性、战略失误、以及无法突破的经济和民心瓶颈,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失败,而是一个政治力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因无法解决自身根本性矛盾而走向灭亡的典型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分两层说,先说为何诏安、后说为何失败。

梁山好汉最终接受诏安的原因书里面写很清楚了,是扛把子•宋江不断引导的结果。

宋江之所以青睐诏安,书里面写很清楚了,他一开始就不想上梁山。

不想上梁山的原因,书里面交待了宋江之前是郓城县押司。级别不起眼,权力(影响力)非常大。

县令大人任期到了流水似的换,宋公明哥哥可是现管。公文经他手,县令的意志要靠他去贯彻,甚至于还得找他协调着办。

同时宋江家族还是当地土豪,有个宋家庄作为经济后盾和他开展社交的核心依靠。因此宋江利用公、私两重优势在江湖上广施仁义,人称“及时雨”。(这种人直到今天都有很多)。

就说宋江在生辰纲事件上的表现吧。

晁盖们智劫生辰纲犯了事,躲到宋江的地皮上。宋江可以帮助窝藏这股头号通缉犯,并且在官府侦破即将逮捕的时候居然可以提前得到绝密消息去通知晁盖,宋江在当地的影响力可见其一。

晁盖们有惊无险地跑到梁山,是因为连宋江大哥都罩不住、说明只有跑到三不管的地带才安全,说小了是占山为王当草寇,说大了就是扯旗造反才能有机会活下来。由此反衬宋江在当地就是晁盖们心中能想到最牛逼的朋友,宋江影响力可见其二。

安顿好以后晁盖派遣赤发鬼刘唐给宋江送金条,宋江以自己以及两个公安弟兄都家私颇丰为理由拒绝,您想到了什么?这比我爸是李刚牛逼多了吧。

随后宋江酒后误杀小老婆阎婆惜,被抓了把柄,最初选择逃亡,县里的公安居然有意不抓、纵容逃跑。回头宋江觉得自己亡命天涯不是个事,决定自首,为什么?家大业大放不下,也没必要。自首以后也不过就是个刺配,还选好了江州,去了以后还有人照应,还能悠哉悠哉过日子。一条命案就这么揭过去了,宋江的影响力可见其三。

以宋江在书中的设定来说,只要活在体制内,违法犯罪不留把柄的情况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郓城县),还有产业、有油水、有行政资源、黑白两道通吃,想有预谋有准备地偷偷弄死个把人简直不要太容易。甚至都没有必要。

同时,宋江还有一整个家族需要兼顾。这些都决定了他的阶级成分同梁山那帮原生态好汉的不同。对宋江来说,即使上了梁山,唯有继续想办法回到体制内,才算如鱼得水回归自然。

————————

再来看为何诏安后会失败。

书中梁山108好汉完全体模式下,队伍成员大致分这么几个大类:

1、原生态好汉,来源主要是北宋的社会流氓。他们不事生产,以偷鸡摸狗打家劫舍收保护费或者受江湖老大资助为生。这伙人只求快意人生,故而反对诏安,其实并无清晰的人生目标。

2、因各种意外不容于主流社会的江湖大哥,是第一类人的主要资助者。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资源,上梁山是为了避祸,也有人是为了实现野心。这类人在晁盖牺牲前后逐渐统一到扛把子宋江的诏安路线上去,但一开始的诉求各有不同。

3、宋江为实现目标而扩大梁山队伍的过程中赚上山来的原体制内军官。这伙人通常都是被逼到走投无路了才投靠(投降)梁山,本质上他们跟宋江是一个成分属性,人生目标也大致想同。

————————

好,现在可以讲清楚原因了。

宋江和第三类好汉的全部都属于书中描写那个北宋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因为各种意外被迫来到梁山,梁山也许很自由、但是总归不如主流社会安逸,同时也不可持续发展(代代相续)。对他们来说尽快回到体制内过他们本来的日子才是王道。这里面不包括豹子头林冲(因为他的家人全死光光了,得罪的还是国家级领导人高俅高太尉)。

而第二类人,那些江湖大哥们,通常跟宋江们的成分近似,除个别有野心的(晁盖)以外,诉求也与宋江们类似,如卢俊义等。后期如鲁智深等表面上抵制宋江大哥的诏安路线,但实际与他的成分属性并不绝对矛盾,因而抵制活动并不积极。

第一类人,他们既无组织能力、又无经济基础,初始创业资金那十万贯生辰纲、它的可持续运作还得依靠江湖大哥们的操作。同时,第一类人还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往小说根本没有人生规划、往大说根本没有革命纲领。就是一帮乌合之众,全靠江湖大哥们组织才有威力。

书中写的晁盖,影响力显然不如宋江,所以抢劫生辰纲以后才躲到宋江那里去。他的影响力实在太弱,后来上了梁山还差点被王伦给干死。多亏林冲冷不丁发难,才得以占山为王。这也就不奇怪晁盖后面会死缠着宋江不放、非得宋江上山了。

咨询不发达的古代,就是造反也得拉社会名流入伙,否则根本得不到社会关注、也就更不利于扩大队伍。比如我们熟悉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义军最后找了俘虏黎元洪出来当都督。

所以晁盖能找到的大佬就是宋江,而宋江之所以有能力是因为他的属性造就,而宋江的属性又决定了他大概率会走上诏安这条回归体制之路。为了要扩大队伍抵御朝廷围剿(实现晁盖占山为王路线),必然需要拉职业军人入伙。这帮人上山得越多、宋江的诏安路线得到的支持力度越大。相对应的,其他江湖大佬的不同声音、得到的支持就相对越少。

看到矛盾所在了吗?晁盖路线执行力度越大、按当时的情况最终就会离他预期的目标越远。

如果“原•扛把子”晁盖不死,凭他的身份那最后还未必能统一意见去诏安,结果作者把晁盖给写死了。。。

——————

再来看诏安后为什么失败。这里有偶然性。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没得到好处,最起码书中还是有大量好汉安度晚年的。

宋江主要是拿捏不准一个“度”。梁山团队对于北宋朝廷来说如果破坏力小了,那高太尉们只会派一次又一次的官军围剿根本不会诏安;如果破坏力太大,那朝廷可能顾忌诏安后尾大不掉、迟早要收拾领头的具有组织力的江湖大哥。

关于这个“度”,宋江的判断是一个值A,高太尉们的判断是另一个值B,A不一定等于B。书里面的结局就是宋江自己大概觉得刚刚好,而朝廷觉得需要剪除之。

其实这也可能是宋江料想的结局之一,毕竟他成功上岸洗白了自己和整个家族,最重要的是朝廷也不大可能冠冕堂皇进行清洗,所以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江湖大哥们被毒死、好歹还能活下来大部分好汉融入主流社会甚至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拥有体制内身份。同时宋江家族得以保全。因此宋江发现自己中毒以后必须确保“悄无声息地去死”,那么他身边最有可能闹事的忠心的李逵,就必须陪他一起去死了。

user avatar

先说军事,梁山有一个最大的短板,就是攻城。看梁山的攻城战例:打高唐州,是靠骗高廉出城伏击;打青州,是靠呼延灼内应;打华州,是靠冒充太尉;打大名府,是靠在城里纵火;打东平府,是靠董平内应。就连打祝家庄和曾头市这两个地主坞堡都是靠孙立和郁保四内应。只有东昌府是强行攻城攻下的,也是太守实在太菜,没有半点军事指挥能力,没了张清直接就麻爪了。这几战除了打华州和东平府之外,梁山基本上都是拿出了核心主力,但是战果依然差强人意。
梁山军队的主要兵源有两个,一是投降的官军,二是四处来投的匪徒。官军同化匪徒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年东北抗联改编了不少土匪,为了整顿纪律也花了大力气,更不要说本来军纪就不怎么样的宋军了,而匪徒同化官兵有一天两天就够了。梁山能把这些人约束得保持基本的令行禁止已经很奇迹了。这样的军队混战冲杀可以,但是与正规军列阵对战就不成了,典型例子就是呼延灼的连环马给梁山造成的威胁。依靠地形使用土办法一时能顶用,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再看梁山的军事科技,呼延灼打梁山的时候,凌振的火炮何等犀利,可是凌振上了梁山之后,火炮基本就是用来听响,因为梁山上无论是铸炮、造弹丸还是配制火药都不可能有官方作坊中的条件。还有单廷圭和魏定国的水火二军,上了梁山也没什么发展了。铸炮用的铁、配火药需要的硫磺、硝石还有配毒水需要的药物都是需要完整的贸易网络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但是梁山好汉的专业技术基本上都是破坏贸易网络,有当过商人的也是小商贩居多,只有卢俊义是真正有大宗交易经验的,但是卢俊义也是个甩手掌柜的,净顾着练武了,商业的本事也没怎么学。没有商业流通,这些原材料,还有粮食布匹这两样最重要的物资就没法从贸易渠道获取,梁山劫掠的大量金银也花不出去,这势必导致梁山周围物价飞涨。梁山又不能竭泽而渔,直接从周围的百姓手里抢,就算抢了,靠在周边地区抢劫也供养不起这几万人马。梁山要么就得高价买粮,要么就得到远处劫掠,到远处劫掠,就又回到刚才的问题,梁山武将的能力固然不错,可是小喽啰就是一帮乌合之众,野地浪战打顺风仗,他们战斗力非常强,但是攻城战和撤退战都不行,而这两种战斗是远离梁山劫掠时不可避免的,总是这样冒险出击,迟早有吃败仗的时候。
那么,梁山就只能用割据州县、征收赋税来解决财政问题了。征税也是个技术活,除了宋江、蒋敬有可能懂之外,估计其他一百零六个人对征税都是两眼一抹黑,必须利用大宋原有的基层组织,税收效率不可能高,还会导致民怨沸腾。这样是不可能积累起足以和大宋抗衡的财富的,没有钱,这仗也就没法打了。
一旦开始建立政权,很多问题就都会暴露出来了,首先是天罡地煞的排名要崩溃。比如说刘唐、李逵、史进、穆弘、三阮、张横、二解这些人,砍人或许很厉害,但是要是让他们独当一面,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不要说和黄信、孙立、宣赞、郝思文、韩滔、彭玘、单廷圭、魏定国、裴宣这些人没法比,就是李云、蔡福恐怕也比他们强。假如黄河决口了,需要一个人来主管水利建设,该选董平还是陶宗旺?在东京要设一个情报站,这个总负责人应该派戴宗还是朱贵?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蛋糕越大,分不平均的问题就越明显。内部可能会产生分歧,一些特别想回到朝廷怀抱的人,比如说呼延灼、杨志、徐宁,就有可能受到朝廷的诱降。在这个时候,又像前面说的那样攻城攻不下来,经济问题解决不了,那梁山离灭亡就不远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