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中,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众好汉们是否能在梁山泊上快活一世?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个老生常谈,但又怎么说都不会腻。咱们聊聊《水浒传》里宋江若是不招安,梁山好汉们能在梁山泊上快活一世吗?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得看看“快活”是啥意思。

要是说快活是吃喝不愁,有肉有酒,兄弟们聚义,那在梁山泊,宋江不招安的情况下,确实能过一段“好日子”。梁山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上水泊的天然屏障,朝廷想要拔掉他们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他们又有宋江这个“及时雨”在,能笼络人心,组织得有条不紊。他们打家劫舍,劫富济贫(虽然这“济贫”有时候也挺勉强),把朝廷搜刮来的钱财拿来给兄弟们享受,日子过得肯定比一般百姓滋润。兄弟们之间有情有义,一起闯荡江湖,也算是找到了归宿。从这个角度看,他们能在梁山泊过一段称得上是“快活”的日子。

但是,这“快活一世”就有点悬乎了。

咱们得想想,梁山泊终究是个“贼窝”,朝廷的正规军怎么可能长期容忍这么一个庞大的武装集团在自家地盘上晃悠?

朝廷的压力不会停止: 宋江不招安,就意味着他和梁山好汉们是朝廷眼中的叛逆。朝廷不可能就这么放任他们不管。就算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也会年复一年地派兵镇压,不断消耗梁山的力量。这就像一条河流,就算一时堵住了,但上游的水一直在流,迟早会找到出路,或者将堤坝冲垮。梁山泊的物资、兵力都是有限的,长期处于被围剿的状态,迟早会耗尽。

内部矛盾的爆发: 梁山泊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英雄好汉,个个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想法。虽然宋江能压制住大部分人,但“强龙不压地头蛇”,一旦遇到什么触及根本利益的事情,或者宋江的领导能力出现问题,内部的矛盾就可能激化。比如,一些好汉的家眷怎么办?他们的出身,他们的家庭,这些都是现实问题。不能招安,就意味着他们和过去的社会彻底决裂,这需要极大的决心和承受力。一旦出现内部不和,有人起了二心,或者有人觉得“这日子没意思了”,梁山泊的根基就会动摇。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梁山泊好汉们的初衷,很多是出于对腐败官场的反抗,对不公的社会现象的愤恨。他们喊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但如果长期不下山,只是在梁山泊自给自足,那么“替天行道”的理想就无处施展了。他们会变成一群脱离了社会、只顾自己享受的“山大王”,这与他们最初的立意是相悖的。久而久之,这种空虚感和理想的落空,也会消磨他们的锐气和士气。

时代的局限性: 宋朝虽然看似文弱,但它依然是当时强大的封建王朝。社会结构是固定的,农民起义能够长期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小。一旦朝廷下定决心,调集全国之力围剿,梁山泊很难抵挡。历史上有多少起义军,一开始多么声势浩大,最后不都是被镇压了吗?梁山泊的规模和力量,在当时也并非无敌。

领袖的作用: 宋江这个人,骨子里还是想做个朝廷的官员,他是有政治野心的,只是不被朝廷认可。他最终选择了招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无法解决梁山泊的出路问题,也无法长久地维持这种“非法的”生存状态。如果宋江自己就没有“快活一世”的打算,而是以招安为最终目标,那么他自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如果宋江真的铁了心不招安,并且有其他的出路设想,比如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或者真的建立一个独立的王国(这在当时可能性极低),那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但从他的性格来看,他更倾向于被主流社会接纳。

如果真的不招安,最有可能的几种“结局”:

1. 被朝廷围剿耗尽: 这是最现实的结局。梁山泊的粮草、兵源都是有限的,长期被围困,终将弹尽粮绝,被朝廷大军一举歼灭。
2. 内部崩溃瓦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矛盾激化,出现分裂,甚至被更小的势力吞并。
3. 分散逃亡: 部分好汉可能选择分散逃离,各自寻找生路,但这样一来,梁山泊的“义气”也就散了。
4. 成为边疆的常年困扰: 少数人如果能逃到边疆,可能成为那里的不稳定因素,但这样也谈不上“快活”。

所以,总的来说,宋江不招安,梁山好汉们能在梁山泊过上“快活日子”的可能性有,但要说“快活一世”,那真是天方夜谭。 梁山泊的“快活”本质上是一种暂时的、反抗性的快乐,它受制于太多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局限。除非他们能找到一个彻底摆脱朝廷控制、并且能够长久维持下去的生存模式,否则,这场轰轰烈烈的聚义,最终的结局很可能还是悲剧。

这就像很多网络上的热点事件一样,一开始大家群情激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实际的解决方案和长远的规划,热度终会过去,生活还得继续,挑战也依然存在。梁山好汉们的“快活”,或许就是那一场短暂的烟花,绚烂过后,终究要归于沉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而且会十分舒心。

因为这是个政治选择题。

梁山泊选择招安,这叫做右倾投降主义。

梁山泊选择造反,进攻北宋统治核心区域,这叫做左倾冒险主义。

梁山泊选择过日子,这叫做山大王思想。

宋江不接受招安,又想过好日子,那就不能继续造反。这就是选择做一个山大王。

古代地方政府从史料记载来看,大部分都没有主动去剿灭土匪的意愿。特别是大股有较强军事实力的土匪。

古代地方政府不能拥有大规模成建制的军队,只有一些维护地方治安的部队。剿灭土匪的经费来源实际上也有限。

从梁山泊招安前的军事行动来看,主要是和地主武装作战,地方政府也搞过几次镇压,但是军事实力有限,冲突还没有梁山泊和地主武装的规模大。后期是地方政府报请中央批准,出动国防军镇压,但是受规模和军费限制,战果有限。原因很简单,北宋的边境军事压力很大,四面都是军事强国,国内的造反武装数量较多,方腊这样的武装已经初步形成了政权,梁山泊也是有根据地的军事武装。北宋政府捉襟见肘,进退失据,危机四伏。

如果梁山泊主动放弃造反,一心要成为一个过好日子的山大王,那么朝廷自然没有必要再出动军事力量去围剿。为什么?因为北宋的敌人太多了,轻重缓急,什么是优先级,北宋朝廷自然要想清楚这个问题。而北宋的外患问题,一直到北宋覆灭也没解决,实际上北宋就是亡于外患。

如果梁山泊不招安,不造反,做一个地方土匪势力,大概率是可以延续金朝时期。

金朝会不会主动重兵出击打梁山泊?

金朝应该也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可以抽调出来镇压梁山泊,因为南宋和蒙古的夹击态势,金朝的日子实际也不好过。

因此,梁山泊只要放弃主动出击,和周边地主武装保持默契,互不侵犯,使得地方保持一个相对安宁的治安环境,北宋地方政府会默许梁山泊军事力量的存在,不会主动打破平衡。这种状况就很像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政权、国民党政权、共产党政权在一个地区同时存在,各占据一片,相互之间保持军事均衡状态。特别是到了抗日战争后期,关卡、税收、海关等政权形式都出来了。最后均衡被打破是因为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惨败,欧洲战场德军覆灭,战火已经烧到日本本土,日军的优势力量遭到严重破坏的结果。当然反过来,均衡也会被打破。不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日军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北宋的当务之急还是外患,内忧上能做到的还是以压制为主。否则,北宋的国防精锐全数压上,梁山泊是招架不住的,也根本没有招安的本钱。能够招安,实际上也是北宋政府的一种妥协态势。宋江所倚仗的谈判条件,就是从这一事实出发。

从梁山泊过好日这一愿望为出发点,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外的问题不大,主要的矛盾就是梁山内部势力的分化。但是不会促使梁山泊根据地的灭亡,最多是实力被弱化,不影响梁山泊的基本形态。因为宋江的威望和实力依然是最强的,梁山泊的各个山头都无法撼动宋江的地位,最多是内部的团结出现问题,军事指挥上会被掣肘,宋江只要加大力度整顿内部,以他的领导经验,大的问题是没有的。

不过要说快活一世,那就是想多了。中国这片土地只要实现了统一,中央政权一定会尽全力消灭大规模土匪武装,特别是梁山泊这种已经开始具备政权形式的割据武装。

政治军事斗争始终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演变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因素很多,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状态。


评论区很有趣,非常关注这支部队的生存问题,认为宋江实施的是以战养战策略。

其实不是,宋江四处出击主动打击周边民团武装的目的,是扩大根据地影响,对宋朝政府施加压力,以迫使中央政府重视这支部队,升格围剿部队的权重,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舆论规模。并且有信心依托梁山泊的地理优势,击退中央军,逼迫宋朝政府正视这支部队的实力,以战促和,为梁山义军争取到最好的和统地位。

宋江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进入到宋朝统治核心,为宋朝出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切的努力都是从以这个目的为出发点。当然,最后沦为被利用的棋子,梁山义军被逐渐消耗殆尽,演变成一场悲剧,也是这本书的写作意图。

如果放弃这一思路,单纯考虑成为一支地方割据势力,就是这个问题的想法。

那么,梁山泊根据地放弃对外扩张,努力经营根据地,能不能成功呢?

答案是可行的。

《水浒传》一书,梁山泊的地理位置在山东,而实际上,梁山泊的位置很像九省通衢的衢州。属于交通要冲,位置很重要。

更早以前的王伦时期,就有喽啰7/8百人。从他很大方送给晁盖等人金银来看,王伦的收入不错,而且并不想接纳这些朝廷通缉犯,危害自己的安全。

这说明王伦时期就有自己的生财之道,而且不会招致地方政府的围剿。

这是为什么?

因为中国王朝时期,没有国家概念,从核心统治区往外延伸,当中央政府的实力有限,难以组织大规模军队进行围剿和军事管制,实际上可以容纳番邦、土司、地方民团、私人武装。只要这些武装集团没有谋反的意图,可以长期共存。

我们在书中也可以看到,祝家庄、曾头市这些武装的力量并不弱,他们也不归属中央领导,都是规模较大的私人武装,甚至是成建制的。这些武装存在于北宋统治最繁荣的宋徽宗时期,说明宋朝对内主要以安抚为主,只要这些武装没有叛乱行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地方治安工作,是可以容忍的。

这就是梁山泊进行组织洗白的思路。只要平衡好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不主动去攻打地方民团武装,努力经营根据地,成为一支不危害北宋政府统治权威的地方武装,但是其军事实力又足以自保,也就是扩大版的王伦组织形态,完全可以生存下来。

我在前面说过,北宋初期最主要的军事压力是辽、西夏、吐蕃、大理国,后期是金以及蒙古。北宋时期对外战争打得比较好的就是征伐吐蕃,对于其他军事力量实际上疲于应付,其军事力量几乎全部用于应付这些军事集团的进攻。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全力围剿和收编国内地方武装。梁山泊可以和北宋军队打的有来有回,最后达成归顺收编协议,就是因为北宋难以组织起有力的剿匪力量的体现。被收编的梁山武装被编入北宋国防军,连建制都没有被打散,进行补充后直接投入到征辽和剿灭称帝的方腊,这只能说明北宋政府捉襟见肘,统治力量并不稳定。要快速利用还没有进行整编的收编叛乱部队用于作战。

大家要搞清楚一个思路,当中国古代王朝能够压制外患,统治力量较强的时期,不要说梁山泊这样的组织,就是祝家庄、曾头市这样规模的武装一样不能容忍。小旋风柴进那样公开对朝廷不满,容纳刑事犯、政治犯的行为,换做其他时期,早就出事了。

北宋的内部统治实际上并不严密,隐患太多,无暇自顾。梁山泊转变为地方武装集团,实施土地经营、武装押运、经商、收厘金也是可行的。

虽然厘金制是19世纪才发明的商业税。但是,通观《水浒传》作者比较熟悉描写商业形态,反而对农业并不熟悉。作者一写到商业、城市就下笔如神,写到农业生产就比较简略,几乎没怎么写。

比如说:孙二娘开黑店、武大郎卖炊饼、狗肉店、牛肉店、酒馆、妓寮、城市住房、街坊、算命的等等,打猎的和渔业写了一些,农业也就是菜园子种菜,鲁智深只是看园子,并不从事种植工作。

这说明作者应该是城市居民,对于农业生产不够了解。这也就使得大家产生了疑问,梁山泊土地不足,粮食供应有问题。

古代一直到中国近代,土匪武装大多数没有常备军。为什么?因为供养不起。就算是政府军队,常备军都不是常态化的。除了战争时期,都是军垦结合,一边务农,一边农闲时训练一边处于随时候命的状态。

土匪头子也不是经常驻守在土匪窝,而是在周围购地,当庄园主。古代通讯和交通不便,土匪只要建立起情报网,大多数都能在官兵围剿的时候,及时逃脱。大多数土匪平时就是当地农民,集结抢劫时,还要化妆。即所谓玉石相混,民匪不清。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之所以损失巨大,就是太平军独特的蓄发制度,很容易和平民区分,难以逃离。

我的老家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发生过一次大规模劫乡场的事件。

以前农村最主要的交易模式就是赶场。不同的乡镇有不同的赶场时间,到了赶场天,周围的农民和商家都赶往同一个乡镇集市,进行集中交易。

这种赶场因为人员众多,又是在比较繁荣的乡镇,当地有镇政府和保安民团,就没有过多考虑安全问题。

当天时近中午,正是人员最多交易最旺盛的时候。土匪头子骑着大马,穿着新郎官的服饰,手持驳壳枪,冲进乡镇中心,朝天鸣枪。大喊:“今日路过贵宝地,向大家筹一笔路资盘缠,请各位慷慨解囊,他日定当重谢。”此时原本是赶集的农民,将事先准备的锅烟煤涂抹在脸上,一边喊“老表”一边拿出土枪大刀控制住路口和镇公所,十分从容地将整个乡镇的金银和粮食布匹药物等抢劫一空,然后撤出去分散。

梁山泊也是这样的形态。并不是几万人全都住在山上,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常态化军事武装的形式。这么大一股军级单位,后勤保障供应单位人员要以百万计。农民和土匪就是当地人的两种状态。而祝家庄的民团武装实际上也是这种形态。“祝”字号衣一穿,就是祝家庄的兵了。

军民结合,形成了古代乡勇和古代土匪武装。

就单纯看《水浒传》也能看出,梁山在附近是有产业的,既是酒家客栈赚钱,也是情报站。梁山水军一边训练,一边捕鱼,也搞水上交通。

土匪、黑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地下社会管理形式,梁山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实质上处于半公开状态。黑社会组织收取保护费、过路费等等实质上就是一种厘金制,他们以维护当地治安,保障商路通畅的名义,收取一定的商业税。

武装力量要实现养活自身的目的还是能够实现的。至于是生存发展还是被剿灭,那就要看当前的形势处于什么状态。


最后说一下蒙古和金朝的问题。

虽然说蒙古是在1206年才成立大蒙古国。

但是蒙古并不是一夜之间就突然出现的,是从一个个弱小的被欺负的部落,经过铁木真的整合,最后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

蒙古是在金朝的眼皮子底下成长起来的,金朝眼看着蒙古由弱到强,最后灭亡金朝,这一切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金朝知不知道蒙古的危害?当然知道,不然不会用木驴处死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但是金朝为什么不能彻底剿灭蒙古?因为内外压力太大,特别是进入中原后迅速腐化,以最快的速度造成政治军事经济下滑,无力进一步讨伐蒙古。

因此当中央政府内外交困,组织力量下降的时候,对于一些没有明显反叛迹象的武装力量就会采取绥靖措施。所谓养虎为患,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九省通衢形容“四冲六达”的大路,并不特指某个城市或省份。最早指滕县:公元1595年,滕县当地为了纪念南北官道修通而留下有碑文:滕县系九省通衢,而地势洼下,道路偏陷。后《政学录》有记载:“顺治十八年二月台臣刘源浚疏称河南为九省通衢,自滋州而下由开归一路达于江浙闽粤诸省,由怀庆一路达于秦晋蜀诸省,自许州而南一由南阳之叶裕等州县、一由汝宁之西遂等州县以达楚粤滇黔诸省……康熙三年十二月山东巡抚周有德疏称山左为九省通衢、水陆交冲。 ” 河南、山东、湖北、江南、安徽等省、以及蒙邑、滕州、武汉、淮安、定远、正定等城市都有“九省通衢”之称,九省多为泛指。也写作九省通津、九省冲衢、九省之冲、九省之衢、九省之冲衢等。

但是上述地区皆是北宋统治核心区域,不可能构成梁山泊根据地建设条件。《水浒传》作者比较熟悉南方江浙一带地理,故而衢州的位置比较符合作者的想象。衢州的地理位置较好,临近江西。也是交通要道,属于浙江省比较偏远的地区。更重要的是衢州附近的大山曾经就是根据地。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实际上就是将不同地理环境进行结合想象的产物。作者甚至于可能从来没有去过山东。而梁山泊在书中是一个“四冲六达”的地方,而交通条件如此好的地方,却没有大城市,没有较大规模的驻军。长期存在一支大股土匪武装,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忽略小说的想象能力,生搬硬套,就很难去理解梁山泊的地理重要性。


有些人看《水浒传》从来不思考这本书是围绕着什么来写的吗?

招安是这本的核心内容,不然金圣叹为什么搞出个七十回本?

宋江招降纳叛和扩军的目的,就是在给招安做准备,必须要引起北宋高层的注意,以雄厚的军事力量让北宋中央军啃不动,在武力无法解决的情况下,选择和梁山泊和谈,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这是最基本的因果关系。

而这个题目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将宋江核心战略思想进行了修正,放弃招安。

招安是核心任务,招降纳叛和扩军是手段。在核心任务改变的情况下,宋江就没有招降纳叛和扩军的必要性了。

偏安一隅的生存原则是低调,是要和地方政府合作,大家都要有钱赚,有生意做。养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一大堆出类拔萃的军事干部,但是不打仗,这现实吗?肯定是不现实的,任何情况下,最优选择都是裁军。

评论区认为招安是招安,扩军是扩军,两者互不矛盾。这就是犯了常识错误。

二战美军兵力,1941年12月7日,美军总兵力1685403人 ,1945年美国总兵力1300万人 ,累计动员2000万人

你能想象美国在和平时期需要这么多的军人吗?

美国在二战时期为什么会扩军到这个规模?

就是把他们养在国内吃干饭吗?

肯定不是,而是为了参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好人员上的准备。

美国参战是目的,扩军是手段。不能倒过来。

不能将梁山的扩军行为放在任何一状态下都认为是合理的。这本身违背最基本的发展规律。

宋江动员那么多的北宋地方部队干部加入梁山,是因为这些人不是北宋国防军编制内的干部,隶属于北宋州县地方武警部队,吃地方财政的饭,以维护地方治安为主,职业上升天花板很低,难以有大的作为。加入到宋江的招安计划当中,就可以摆脱地方编制,有机会进入到国防军体制内。甚至于这当中还有地主武装的军事头目,说好听点属于雇佣军性质,说难听点,就是个物业保安。跟着宋江混,这是有出头之日的。宋江本身也不满意自己的职业定位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凌云志是什么?

是为了实现宋江的政治理想。

这当中有机会,任何有想法,有能力的人都愿意赌一把。

这是宋江展开招降纳叛工作的政治动员基础。

如果宋江放弃招安,那么基础就没有了,也就没有北宋编制外的军事干部愿意和宋江合作。反过来,宋江反而要和他们搞好关系,一起求财。

既然《水浒传》这本书的基本设定都被改变了,核心任务都被修改了。就像你原本在游戏里当法师,后来修改任务当武将,却想不通为什么武器库里面的装备不能用了。武将的生命值、技能、战斗力和法师完全不一样,游戏开发者当然要做设定,不然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这也就不好玩了。

美军不参加二战,那么它养那么多兵干什么?是财政富裕到要如此挥霍的程度吗?

不动脑筋的抬杠,那就是没有脑筋可动。

user avatar

宋江和晁盖是完全不同的领导风格,晁盖属于健身达人,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只想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吃饱了健身,偶尔劫富济贫,快活一生。但是宋江是想借梁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回归朝廷,为国效力,青史流名的。所以他肯定会招安的。

从梁山发展来看,从草台班子几十个人到后面成千上万人,本身没有产业,如果不招安,怎么生存。除非学方腊,但是恐怕他没有那个实力割据一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个老生常谈,但又怎么说都不会腻。咱们聊聊《水浒传》里宋江若是不招安,梁山好汉们能在梁山泊上快活一世吗?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看看“快活”是啥意思。要是说快活是吃喝不愁,有肉有酒,兄弟们聚义,那在梁山泊,宋江不招安的情况下,确实能过一段“好日子”。梁山泊地势.............
  • 回答
    这事儿啊,可真是让人挠心挠肺,也让人心痒痒想。想当年,那一百单八条好汉,哪个不是身怀绝技,一身反骨?宋江这个及时雨,能把这帮龙盘虎踞的江湖汉子聚拢到一起,本事不小。要是真不招安,直接拉杆子自己干,那场面,那格局,啧啧…… 我给你说道说道,这宋江要是称王,会是个啥样的王朝。一、 龙穴之地与根基稳固首先.............
  • 回答
    如果宋江选择在梁山自立为帝,虽然梁山好汉们许多都对宋江忠心耿耿,但考虑到梁山好汉们的性格、出身、以及他们加入梁山的原因,我认为会有以下几位梁山好汉可能会明确表示反对:1. 李逵:最直接、最不计后果的反对者 理由: 李逵的反对是最直接、最不计后果的。他虽然对宋江有着一种近乎盲目的忠诚,但这种忠诚是.............
  • 回答
    方腊能否击败宋江的军队,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水浒传》中的描写,方腊的势力在宋江的征讨下最终被摧毁,但如果从军事角度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方腊本可以利用但未能充分发挥的优势,以及一些宋江军队的弱点。要让方腊有机会反杀宋江的军队,并非不可能,但这需要他在战略和战术层面进行一系列更加大.............
  • 回答
    抛开作者“作者要他死”这个笼统的安排,我们仔细审视《水浒传》征方腊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宋江集团的“胜利”几乎是踩着无数兄弟的尸体堆积起来的,而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军事上的失误,才导致了那般惨重的伤亡。这并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作者的阴谋”,而是深层次的战略战术以及领导层问题所致。一、 .............
  • 回答
    98央视版《水浒传》宋江形象的塑造:删减与正面化背后的考量98央视版《水浒传》无疑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改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但在对原著人物的塑造上,尤其是宋江这一核心角色,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删除原著中宋江滥杀无辜的情节,并将其塑造成正面形象,是广受关注的改编方向。要理.............
  • 回答
    哈哈,我太理解你这种“被宋江气死”的心情了!这绝对是《水浒传》的魅力之一,宋江这个角色,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又气又无奈的矛盾体。无数读者都有过和你一样的感受,而且大家对他的看法,可以说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极具争议性。咱们就来详细扒一扒,为什么宋江能引起这么大的情绪波动,大家都是怎么看他的:一、 .............
  • 回答
    如果梁山好汉没有被招安,那中国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截然不同。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梁山泊当时是个什么局面。他们聚了一百单八将,都是当时社会上的“不良人”,有的是被官府逼上绝路,有的是看不惯朝廷腐败,还有的纯粹是江湖上的好汉。这伙人武艺高强,组织严密,占据着水泊天险,对朝廷来说就是个巨大.............
  • 回答
    这事儿换我杨志来,那肯定是得不一样。说实话,那帮泼才跟我使性子,我都能忍,毕竟是公事,得有官威。但说到底,这趟生辰纲,押送得太顺了,顺得我都觉得不对劲。先说这批官兵,都是从各地抽调来的,鱼龙混杂,看着就不是什么精兵强将。我杨志打小习武,带过八十万禁军,知道怎么打仗,知道怎么带兵。这帮人,说句不好听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讨论性的问题,关于《水浒传》一百零八将是否能凭一己之力推翻朝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梁山泊好汉们起初并非真的想造反,他们更多是被逼上梁山,求个安身立命之所,顺便“替天行道”,劫富济贫。招安的念头,贯穿了他们大部分的历程,甚至成为很多头领的人生目标。所以,假设.............
  • 回答
    水浒传中杨志两次押送生辰纲都失败了,如果他回去认罪,后果恐怕会非常严重,甚至可能比他后来落草为寇的命运还要悲惨。咱们就来细细掰扯掰扯,看看那时候的官场和律法,会让杨志面临怎样的境地。第一次送纲失陷:黄金失窃,泼皮闹事杨志第一次领受的是替生辰纲送礼的任务,这可是个肥差,也意味着责任重大。结果呢?在青州.............
  • 回答
    高衙内这厮,仗着他叔叔高俅的权势,横行霸道惯了,这回看上了林冲娘子,又要我陆谦去使绊子,真是岂有此理!我陆谦虽然也算个人物,但也不愿做这等昧良心的事情,去毁了一个好人家的夫妻。可高衙内这人,油滑得很,你若不顺着他,他定然会把你往死里得罪,到时侯,我陆谦一家老小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思来想去,我陆谦虽然.............
  • 回答
    要说张伟丽穿越到水浒世界,能否成为梁山泊徒手格斗第一人,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得从张伟丽的本事说起,也得从水浒世界那帮猛人手里拆解。首先,咱们得说说张伟丽。这姑娘可不是吃素的,在UFC那种顶级擂台上,能把一帮世界级的格斗高手打得服服帖帖,靠的是啥?那是实打实的硬功底,是力量.............
  • 回答
    在水浒传的排座次章节,一百零八将早已是固定且脍炙人口的名单。然而,若真要打破常规,强行从水泊梁山众多的绿色小人物中选拔一位作为“第109将”,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脑洞。要在一众不起眼的人物里找一个能提拔的,我们不能只看武艺,还得看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比如忠诚、能力,甚至是一点点“人情味”。在我看来,若真要.............
  • 回答
    水浒传里,郑屠这人,说起来也是够倒霉的。他本是开肉铺的,在东京城里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但偏偏惹上了鲁智深,那可真是撞到枪口上了。话说鲁智深,本名鲁达,他当时还是个提辖,管着一片地方。这日,他在街上闲逛,正巧遇见了金翠莲父女。那金翠莲父女被郑屠逼着,要在她家唱曲,还要受郑屠的侮辱。鲁达见状,是个顶.............
  • 回答
    关于晁盖的死,在《水浒传》这部巨著中,确实是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细细品味之下又疑点重重的事件。他这位梁山泊的“托塔天王”,英勇盖世,一贯是顺风顺水的,偏偏在一次并非绝顶危险的战役中,被一支冷箭射中,最终一命呜归西,这其中的蹊跷,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晁盖率领.............
  • 回答
    说起“小霸王”,《水浒传》里的周通和《三国演义》里的孙策,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也展现了“霸王”二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先说说周通,这位梁山好汉,他的“小霸王”名号,更像是他早期在桃花山“占山为王”时给自己脸上贴的金。周通这人,说白了,有点江湖气,有点仗势欺人的小毛病。他年轻,冲动,行事也比较.............
  • 回答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所得的1000贯钱不留一部分给自己娶亲或给哥哥用,其原因十分复杂且深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武松的性格特质: 豪迈仗义,不拘小节: 武松是一个极具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他性情刚烈,恩怨分明,一旦认定的事情便会全力以赴。对于打虎所得,他更多地是将其视为一件了结恩.............
  • 回答
    《水浒传》中的诗词,并非全部是作者施耐庵亲笔所作,而是作品整体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融合了多种来源和创作手法。其文学价值也非一成不变,需要具体分析。关于诗词的来源和作者:《水浒传》中的诗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作者(施耐庵/罗贯中)创作的原创诗句: 这是最主要的部分。施耐庵(或与罗贯中合作)在.............
  • 回答
    理解《水浒传》中的林冲,是一个非常深入且具有挑战性的过程。他绝非一个简单的脸谱化人物,而是复杂人性、时代背景和社会压力的集大成者。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读林冲,并重点回答“他有没有出卖鲁智深”这一问题。 一、 林冲的人物性格与精神内核林冲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命运与那个黑暗的北宋末年紧密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