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水浒传》中的林冲?他有没有出卖鲁智深?

回答
理解《水浒传》中的林冲,是一个非常深入且具有挑战性的过程。他绝非一个简单的脸谱化人物,而是复杂人性、时代背景和社会压力的集大成者。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读林冲,并重点回答“他有没有出卖鲁智深”这一问题。

一、 林冲的人物性格与精神内核

林冲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命运与那个黑暗的北宋末年紧密相连。理解林冲,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1. 武艺高强,名震京师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这是林冲的第一个标签。他拥有非凡的武艺,是体制内顶尖的武力人才。这为他带来了荣耀、地位和安稳的生活。然而,也正是这份荣耀,成为了他被权贵盯上的诱饵。他的武艺,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既是他的资本,也是他的软肋——因为他有得守护,所以才失去得更多。

2. 安分守己,随遇而安的居家好男人: 在被高俅迫害之前,林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好男人形象。他爱妻如命,顾家恋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无反叛之心。他信奉“好汉不吃眼前亏”,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体制内获得一份安稳的职业和幸福的生活。这种性格在太平盛世是优点,但在乱世,却让他显得被动和软弱。

3. 忍辱负重,步步退让的“受气包”: 林冲前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忍”。他面对高衙内调戏妻子,他选择了隐忍,寄希望于自己的上司高俅能主持公道;他被诬陷误入白虎堂,他选择了自辩,试图洗清冤屈;他发配沧州,他一路忍耐着牢人的欺凌。这种忍耐,源于他对法律和朝廷的信任,也源于他不想连累家人。但每一次的退让,都换来更深的陷害和屈辱。他的“忍”不是懦弱,而是一种不得已的求生方式。

4. 被逼上梁山,从“良民”到“贼寇”的转变: 林冲的命运转折点是风雪山神庙。这是他性格上最关键的蜕变。在柴进庄上,他依然抱有幻想,希望得到重用。在发配路上,他依然相信“一纸公文”能改变命运。但当他发现高俅的迫害无处不在,当他的家破人亡(妻子被逼自尽),当他亲手杀死陆谦等仇人时,他内心的最后一层枷锁才被打破。风雪山神庙的那一把火,烧毁的不仅是草料场,更是他昔日安分守己的理想。从此,他走上了落草为寇的道路。

5. 梁山上的矛盾与挣扎: 即使上了梁山,林冲的内心依然充满了矛盾。他渴望光明正大,不愿与那些粗鄙的盗匪为伍。他依然保留着自己昔日的骄傲和对“体制”的某种惯性思维。在水泊梁山,他虽然武艺高强,但却不善于政治斗争,也无法完全融入山寨的江湖习气。他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忠诚的执行者”,而不是一个“领导者”。他对王伦的死,表面上是因为王伦不容贤才,实际上也夹杂着他对王伦虚伪和狭隘的厌恶,以及对晁盖等人的认可。

6. 结局的悲凉: 林冲的结局是被毒酒毒死,这也是他一生悲剧的延续。他跟随宋江征讨方腊,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却在杭州六合寺圆寂。这个结局,既是对他武艺的最终肯定,也是对他一生颠沛流离、心力交瘁的终结。他就像一团烈火,在被点燃后,燃烧了自己,最终熄灭。

二、 林冲的“忍”与“不忍”

理解林冲,关键在于理解他的“忍”与“不忍”。

“忍”的时机和原因: 林冲的“忍”并非没有底线,而是在他有顾虑(家人)和对体制抱有幻想时。他希望通过法律和规矩解决问题,希望获得公正。他相信“一人做事一人当”,不希望将自己的事情牵扯到家人身上。这种“忍”是对社会秩序和家庭责任的担当。

“不忍”的爆发点: 林冲的“不忍”爆发于家破人亡,生死绝境之时。风雪山神庙,是他人生绝境的最低谷,也是他彻底爆发的时刻。当他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退让,都无法保护妻儿,甚至连生命都受到威胁时,他便抛弃了所有的“忍”,选择了血腥的复仇。这种“不忍”,是对压迫的最终反抗,是对失去一切的绝望呐喊。

三、 林冲有没有出卖鲁智深?

答案是:没有。林冲不仅没有出卖鲁智深,他甚至在关键时刻帮助过鲁智深。

这是对林冲的误解,主要源于他们之间短暂的接触以及一些读者对情节的臆测。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

1. 林冲与鲁智深的关系: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鲁智深是提辖。在体制内,他们是同僚,属于同一军方系统,而且都是江湖上的好汉,有一定的交集。
在林冲被发配沧州之前,鲁智深曾经在野猪林保护过他,并安排了孙定点和庄家好生照料他,表现出了对林冲的仗义相助。这足以说明鲁智深非常欣赏林冲。
在林冲被发配沧州之后,虽然书中有描写林冲在沧州的一系列遭遇,但并没有明确记载鲁智深主动去找林冲,或者他们之间有过深入的联系。鲁智深当时主要是在五台山和二龙山活动,两人地理位置上并不近。

2. 关于“出卖”的误解来源:
巧合的时间线? 有一种可能的误解是,在鲁智深被从五台山赶出来,之后准备去二龙山落草的时候,正好是林冲在沧州被陷害的那个时期。但这种巧合并不能构成“出卖”。
对细节的忽略? 《水浒传》虽然详细描写了林冲的遭遇,但对于梁山好汉们在各自的活动时期,并不会事无巨细地描写。鲁智深的行动有自己的逻辑和轨迹。
“出卖”的逻辑不成立: 林冲此时最大的敌人是高俅,他的目标是生存和复仇。他没有任何理由去陷害鲁智深,而且鲁智深与他的利益也毫无冲突。鲁智深当时并没有做什么对林冲不利的事情。

3. 林冲的实际作为:
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 这是事实,体现了鲁智深对林冲的仗义。
林冲上梁山后,从未告发或陷害鲁智深: 当鲁智深上梁山后,两人是同一战壕的兄弟,虽然鲁智深后来又离开梁山去了大相国寺,但林冲从未有过任何不当言行。
林冲是真心敬佩鲁智深: 在梁山聚义时,鲁智深是大名鼎鼎的“花和尚”,武艺也高强。林冲作为老资格的好汉,不可能去“出卖”一个值得尊敬的同行。

总结来说,关于林冲出卖鲁智深的主张,完全没有任何原著依据,是一种没有根据的猜测和误读。 事实上,鲁智深是少数几个在林冲最落魄时给予帮助的人之一,两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江湖情义。

四、 林冲在水浒中的意义与价值

官逼民反的典型缩影: 林冲的故事是《水浒传》“官逼民反”主题最生动的例证之一。他从一个体制内的精英,一步步被腐败的官僚体系逼到绝路,最终不得不反。
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 林冲的悲剧在于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以及他个人性格中那一丝不易察觉的软弱和犹豫。他的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在强大外部压力下,个体命运的无力感。
对“忠义”的拷问: 林冲的经历也引发了对传统“忠君报国”思想的拷问。当忠诚换来的是陷害和死亡,当朝廷不再是公正的代表,所谓的“忠义”又该如何体现?
悲剧英雄的形象: 林冲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成功的悲剧英雄形象。他的不幸遭遇引起了读者的同情和共鸣,他的反抗也激起了读者心中的正义感。

总而言之,理解林冲,需要看到他从安分守己到被迫反抗的曲折历程,看到他内心的挣扎与矛盾,看到他身上所体现的时代悲剧。而关于他出卖鲁智深的说,是站不住脚的。林冲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人物,他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可能存在着被黑暗力量吞噬的“林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记得高中学到挥泪斩马谡的时候,老师问丢失街亭的责任主要在谁。全班无一例外地说,责任在诸葛亮,因为他任命的人不得当。
中国人看文学作品的逻辑很奇怪,一旦认为一个人牛逼,那么只要不成功就要怪他。因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是现实当中并非如此,一个人再牛逼,面对现实的不确定性他也不过可能真的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是被美化得太过份了,简直成了牛鼻子老道,能掐会算。所以鲁迅说他近妖很中肯,老百姓被一误导纷纷表示这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牛鼻子如果不能打胜仗,一定是他偷懒了。呵呵

扯回来看林冲,林冲的智慧或者说评论他是上上等人,并不是说他已经完美无缺,而是因为林冲识大体。识大体这种东西,指得是对形势判断的能力。在林冲逼上梁山的整个过程里,我们虽然看得很憋屈。但是如果大家真的工作过,真的离开父母自己养活自己,就会发现林冲其实做得每一个选择都是最优解。娘子被调戏,他能硬生生忍住不发飙。就这一点梁山上能做到的人就没有几个。
而后误入白虎堂,被发配跟娘子离婚。很多人过度解读说这属于是献妻。其实并非如此,林冲的本意显然是在跟老丈人说,我林冲保护不了女人,现在离婚了,你们还可以在想办法。比如嫁一个更有背景的人,比如赶紧跑路。很多人不明白,古时候光棍比现在更多,所以女人是一种稀缺资源。从逻辑上来说,只要林娘子愿意做小,甚至愿意离开东京找一户普通人家再嫁,活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这个前提是,林冲要跟林娘子离婚,否则一般人可不敢乱娶已婚少妇,那是通奸罪。

“诸奸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


大家一定要明白,林冲被发配,这个时候他跟他老婆的婚姻无法给他老婆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所以离婚是给他老婆或者说他老丈人更多选择。林冲的脑子自始至终都很清醒,那就是他根本斗不过高俅。在这个大前提下,尽其所能,其实是很务实的。


我们看水浒,往往觉得林冲懦弱。但如果你把水浒整个读完,你就会发现林冲从头到尾的判断都是正确的。管你一百零八将如何,最终的命运不是被剿灭,就是招安被人玩死。亡命天涯从来都不是一件浪漫的事,不到万不得已,不跟朝廷决裂,这才是一个真实生活的人的态度。
基于一旦跟朝廷决裂,得罪了高俅就天大地大再无安身之地这个认识。林冲的选择或者说隐忍就不算是懦弱。而且林冲对朝廷的认识其实比宋江要更加深刻。
接下来,我要特别谈的问题是林冲不是小人!重复一遍,林冲不是小人!
林冲之所以相信陆谦是因为他不是小人,他根本想不到有人会为了巴结上司致自己于死地。
林冲之所以认为自己忍气吞声就能让高俅放过自己是因为他不是小人。小人的逻辑是我得罪了你,就要斩草除根!我才不管我有没有道理,正义不正义。因为小人会记仇,小人无道义,所以小人以己度人。不会相信你就这么算了,越是得罪你就越要置你于死地。林冲知道跟朝廷对立的后果,但他不知道小人的性格。他做出忍让也是以己度人,换而言之,他如果是高俅遇到这样的自己,就会放他一马。这才是林冲愿意隐忍的真正原因。
同样,林冲在董超薛霸面前称赞鲁智深,也是因为他不是小人。他想不到这两个人竟然完全不顾自己求情,鲁智深饶他们不死的恩情(完全可以在这两个挫鸟会来的路上做掉他们)竟然就这么把鲁智深给卖了。需知道,即便他们不把鲁智深确切地说出来,也不过是个办事不利的罪名,供出鲁智深对他们并无太大好处。林冲赞叹鲁智深了得,是在潜意识里认为董超薛霸不会告密,因为换作他,他就是如此。

当然,林冲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水浒好就好在这里!正如灭门后的武松也不是之前的武松。风火山神庙的豹子头,杀气已经外泄。
梁山之上,林冲又一次碰到了同样是小人的王伦。百般刁难不让他上山,拉拢杨志制衡林冲,明里暗中处处穿小鞋。这次林冲充分理解了小人,知道了被小人得罪或得罪小人的后果只有你死我活,所以林冲果断地先下手为强。
我不想洗地林冲最后杀王伦的不义,这里林冲做得确实不厚道。但这恰恰是林冲性格的转变。那个温文尔雅,为人考虑的林冲其实在山神庙已经被陆谦和高俅戕害了。走出山神庙的那个林冲,是一个真正的煞星,他已经不会再一直忍让,他会抓住时机给人致命一击。唯一留下的顿良大概只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底线。

林冲是水浒里几乎唯一一个真正被逼上梁山的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这不是水浒原著里的话,但贴切地描述了林冲的心境。埋葬自己,亡命天涯。

------------------------------/------------------

我注意到楼下有人骂林冲。其实一个人看一本书的态度是会随着时间和境遇而改变的。林冲被当作正面人物传颂了五百年,证明他的故事是被多数人认可的。
文学作品当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但是我们依然应该有一些基本的出发点。施耐庵的林冲显然是个正面人物,如果这一点都不接受,那是太过于随意了。
不喜欢林冲很正常,但把林冲解读为胆小怕事,卖友求荣,无信无义。那是太过于儿戏了。林冲真的如此,高衙内调戏自己老婆的时候就该跪倒在地,大呼您耍得圣明,今晚就给你把人送去。要这样哪里轮得到陆谦?他林冲就会是高俅的大红人!
所以说林冲休妻是为了自己苟且偷生,这是荒唐。

----------------------------------------补充-----------------------------------------------------------------------------
宋朝女子是不能主动提出离婚的,李清照因为家暴打官司要离婚,最后赢了官司却还要依法坐牢。
所以林冲如果不休妻,那么林娘子是无法离婚也无法另嫁的。一旦另嫁就是通奸罪,是可以判死刑的。

而林冲发配充军并不是下基层改造,那是脸上刺了金印,能否活命都未有可知。自己尚且照顾不了,跟林娘子的婚姻更是有名无实。如果不离婚,那么林冲还能为林娘子做什么呢?
好比有人判了无期徒刑,服刑前跟老婆离婚,这难道是自私?
林冲只是把自己能做的都做到了而已,离婚了,林娘子还有可能另嫁他人。不离婚,高衙内的骚扰也不会因此就中断,林娘子若是另嫁他人还是违法。高衙内可以不讲法律,但林娘子却不能。林冲的作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至于,带着娘子闯荡江湖。对不起,这是水浒不是神雕侠侣。海盗船有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绝对不能带女人。山贼其实也有类似的规矩,水浒里除了男人婆能上梁山,可曾见过其他女性?

各位在这件事情上骂林冲的人,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给出更好的具有可行性的办法。

user avatar

随着读者的增多,自媒体的发展,近年来关于林冲的争议也逐渐多了起来。一个比较有名的争议,就是“林冲出卖鲁智深”之事。

说法缘由

误入白虎堂后,林冲被刺配沧州。野猪林内,董超薛霸要动手时,鲁智深及时出现,救了林冲。等鲁智深走后,林冲说了这样一句话。

林冲道:“这个直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二人只把头来摇,方才得知是实。

林冲这句话,等于说出了鲁智深曾在相国寺内拔树,因为暴露了鲁智深的壮举(拔树)和地方(大相国寺),所以很多人认为,林冲出卖了鲁智深。还有很多人分析,林冲之所以出卖鲁智深,是为了保证自己安全、巴结高俅等。

问题是,林冲说这句话,真的是为了出卖鲁智深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其一,从林冲为人及其与鲁智深交情来看

在原著中,林冲并不是个小人,许多事迹可以证明林冲的为人。比如,李小二曾经偷店家钱,林冲曾出钱出面地帮过李小二;被发配到沧州后,林冲用银子接济其他犯人;看守草料场时,林冲因为在山神庙而躲过大火,作者也说“原来天理昭彰,庇护善人义士”

林冲与妻子感情很好,结婚三年都没吵过架,去沧州之前,林冲怕因为自己而耽误妻子的青春前程,还忍痛写下休书,因为休书可以让妻子自由改嫁。后来,林冲在梁山稳定,第一时间就是想着接妻子上山,并派人前去,可惜那时候他妻子已经自缢而死。

总之,林冲是个善人义士,他并非小人,更不是恶人。

从这一点来看,善良的林冲会出卖鲁智深吗?当然不会!作者既然认定林冲是善人义士,就不可能写他出卖鲁智深。如果林冲这么做,就不可能是善人义士。

林冲不会出卖鲁智深,从他与鲁智深的交情也能看出来。

鲁智深在大相国寺内耍禅杖,林冲与他一见如故,鲁智深还认识林冲的父亲,两人算得上“世交”。结义为兄弟后,林冲和鲁智深交情深厚。结交当天,林娘子被高衙内调戏,鲁智深还要来帮忙打架。后来林冲被陷害,鲁智深暗中护送,并在野猪林救了林冲。可以说,鲁智深对林冲有救命之恩。

鲁智深与林冲交情好,又救过林冲,且为了林冲的安全,还千里迢迢护送。这种情况下,说林冲转眼就把鲁智深出卖了,可能吗?出卖鲁智深对林冲有何好处?

有人说林冲出卖鲁智深是为了巴结高俅,保证自己安全。

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道理。林冲从来都没有巴结过高俅,如果要巴结,直接对高俅说就行了,何必要等到高俅杀他时,还模糊不清呢?至于说林冲为了自己安全,更是毫无缘由。林冲看守草料场时,还差点被高俅派去的陆谦烧死,如果他出卖鲁智深是为了巴结高俅,保证自己安全,还至于差点葬身火海吗?难道高俅看不出来?

如果作者要写林冲出卖鲁智深,一定会作铺垫,哪怕只是一句话。

比如同样是林冲好友的陆谦,他为了巴结高衙内和高俅,就出卖了林冲。第七回中,作者就特意强调过,“陆虞候一时听允,也没奈何,只要衙内欢喜,却顾不得朋友交情”。这一句话,就是陆谦背叛林冲的铺垫和证明。倘若作者也说一句“林冲没柰何,只要自己安全,高太尉放过自己,却顾不得和鲁智深的交情”,那样的话,林冲才是出卖鲁智深。

所以,说林冲出卖鲁智深,是为了巴结高俅,保证自己安全,不但不符合林鲁二人的交情,连故事逻辑上也不符。

其二,从当时的情节来看

林冲得救之后,迫于鲁智深的神威,董超和薛霸不得不言听计从,小心服侍林冲。但为免被高俅责罚,这二人很早就考虑推卸责任。推给谁呢?两人决定推到鲁智深头上。

二人暗商量:“我们被这和尚监押定了,明日回去,高太尉必然奈何俺。”薛霸道:“我听得大相国寺菜园廨宇里新来了个僧人,唤做鲁智深,想来必是他。回去实说,俺要在野猪林结果他,被这和尚救了,一路护送到沧州,因此下手不得。”

这番话,在林冲说鲁智深拔树之前。可以说,董超和薛霸已经猜出来,眼前的这个和尚是鲁智深了,只是没能证明。两人这番猜测也不是凭空而来,因为鲁智深比较胖大,力大无穷,说话是关西口音,一口一个“洒家”,特征太明显了。

鲁智深在大相国寺整天和一帮泼皮打交道,又是个喜欢喝酒吃肉的和尚,加上大相国寺出名,所以他的名气也很大。也正因如此,所以董超薛霸猜测是鲁智深。

可以说,即便林冲不说那句话,董超和薛霸依然会说出鲁智深的名字。林冲的话,不过是印证了董超薛霸的猜测,根本不影响结果。如果作者要说林冲出卖鲁智深,就不会在之前写董超薛霸猜出来是鲁智深了,否则就是多此一举。

再者说,当时鲁智深已走,林冲要出卖鲁智深,直接说出鲁智深的名字不就好了,何必还这么拐弯抹角呢?

其三,林冲的本意到底如何

有人说,不能因为董超薛霸猜出来,就说林冲不是出卖鲁智深,因为林冲那句话的确让董超薛霸知道了鲁智深。对此,我们必须要弄清楚,林冲说这话的本意是什么。

林冲的本意是出卖鲁智深吗?当然不是。前面说过,林冲不是这样的人,他不可能出卖与他交情很好、且刚救过他的鲁智深。既然如此,林冲为何说这话呢?

道理很简单,林冲就是由衷地赞叹鲁智深,并以鲁智深为骄傲。鲁智深刚打折一株树,董超薛霸已经吓呆了,但对于林冲来说,这根本算不上什么,所以他才会张口说出鲁智深更厉害的事——倒拔垂杨柳。

多年前我和几位好友喝酒,其中一人多年不见。席间,好友A已经喝了半斤烈酒,不想再喝,就说自己酒量不行了。多年不见的B连说厉害,还说自己能喝六两,基本没人比他能喝了。我很了解A,深知其酒量,听到这话后,不以为然,脱口而出:这算啥,前几天他(A)还喝一斤多呢!当时的情况下,我为何说这话?出卖好友吗?没有,就是赞叹好友而已,最多就是口误。

当时的林冲,也是这样,赞美鲁智深而已,最多就是失口了。

有人说,林冲明知道这话说出来会暴露鲁智深,他却还说,不是出卖是什么?拜托,马有失蹄,人有失口,生活中失言、漏言不是很正常?

说白了,林冲顶多是激动之余说漏嘴而已,算是失言,怎么能算是出卖呢?林冲又不是完人,他有个绰号叫“小张飞”,冲动、失言很正常。

什么叫出卖?是指为了功名、利益、权势等条件,做出有利于敌人的事,背叛了国家和民族,或朋友和亲人。林冲既没有为自己利益,也没有背叛鲁智深,两人后来在梁山相聚,关系依旧不错,鲁智深还关心林娘子。

连金圣叹点评这段时,都认为“不知者反责林冲漏言,可为失笑”。显然,说林冲漏言都是可笑的。

一些题外话

很多读者认为,鲁智深上梁山后,称呼林冲为“林教头”,是疏远林冲。这不对,称林冲为教头,这属于尊称,不是生疏,鲁智深之前也这么称呼过,而且是两人结为兄弟之后。

还有人说,齐聚梁山后,鲁智深和林冲两人不说话了,这更可笑。宋江和宋清说过什么?孔明和孔亮说过什么?水浒又不是流水账小说,难道梁山好汉的吃喝拉撒,谈话娱乐等等,作者都要写出来?

“出卖”是个很贬义的词,轻易不要使用。

试想,如果你因为失言说漏嘴,连累到了朋友,朋友很理解你,不以为意,依旧与你同好。但是,总是有很多人揪住你这一点,说你出卖兄弟,说你人品不佳,对你来说,这种评价公正吗?客观吗?

从作者角度来说,从一开始,林冲和鲁智深就被设定为好兄弟。在第七十八回,排名之后的赞文中,作者也说过“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明确表示梁山108将都亲如一家人。这样来看,作者会把林冲写成是出卖好兄弟的小人吗?根本不可能!

综上而言,无论是从林冲的为人,林冲与鲁智深的交情,林冲的本意,还是作者的态度来分析,林冲都不可能出卖鲁智深。说“林冲出卖鲁智深”,不过是阴谋论罢了。

很多自媒体作者,所谓网络大V,为了眼球流量,又或者拿“一千个哈姆雷特”做幌子,硬生生把林冲抹黑为献妻、背叛兄弟的人,还以为自己读懂了名著,看透了好汉,实在可笑。

user avatar

小时候看水浒传,把它当做杀人放火行侠仗义的爽文来看,所以喜欢看前面不喜欢看后面梁山好汉一个个送死的结局。

长大了看水浒传,把它当做黑暗深沉的现实主义著作来看,发现水浒传简直是封建社会的活标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教科书。从这个角度来说,金瓶梅不愧是继承了水浒传核心精神的同人,甚至某些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施耐庵老爷子可不简单,他生活的时间是元末到明初这段时期,早年曾经中过元朝的进士(还是刘伯温的同科),后来辞官回家,又做了张士诚的幕僚,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由此可见,施老爷子的确是见过各种风风雨雨并参与过历史大势的人物,难怪能写得出如此看透世情人心的小说了。再联想到水浒传的结局,那些被招安的“好汉”们的下场:除了隐居或者出家的还有善终之外,其他人都是不得好死,尤其是宋江、吴用和李逵这三个铁杆。再联想到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对功臣的大肆剪除,是不是觉得别有一番意味呢。

为什么说水浒传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教科书?这不是因为毛爷爷曾经称赞过,而是我个人的体会:那就是水浒传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活灵活现,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身和特点。如果你从这一点上来理解人物,你就理解的更加透彻。

就拿林冲举例,有些人阴谋论的觉得林冲是一个隐忍刻毒的小人,还有人觉得林冲就是粗枝大叶没啥心眼的活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但是其实两者都不是。分析林冲,从他的职业和社会基层来入手是最恰当的,阶级存在决定阶级意识。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在东京有房有媳妇,生活安乐。所以,最佳的类比方式,林冲就是今天的首都走技术官僚路线的基层公务员,业务骨干,本地有房有车有媳妇,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社会秩序永远稳定,自己的生活永远继续。这种人如果按照阵营分类,应该属于守序中立,本来他应该是任何社会体制下都最坚定的当前秩序支持者。

然而水浒传书中世界的黑暗之处就在于,哪怕林冲这种天生的顺民、秩序的基石,也要被逼迫上了梁山。林冲的命运,就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深刻揭露,也是水浒传的艺术魅力所在。

纵观全文,林冲的表现,完美的符合我上面所说的定义。作为一个前公务员,林冲他自始至终,不惜一切代价,忍受所有的痛苦和欺辱,其最终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回到曾经的秩序中去,回到那“good old days”中去。从这个角度来说,央视水浒让林冲由于招安郁闷而死,说明央视根本没有读懂林冲这个人。林冲是不可能去碰高俅一根手指头的,在逼上梁山之后,他走正路回归秩序的努力已经失败了,通过招安来回归秩序,已经是林冲唯一的救命稻草了。(其实这里还有一条回归秩序的路,那就是举旗造反,改朝换代,不过作者不能公然这么写,否则就是挑战封建主流意识形态了)所以哪怕林冲再怎么仇恨高俅父子,为了招安大业,他也只能忍下去。如果说梁山谁最渴望招安,除了宋江,大概就是林冲了。

水浒传里面的人物,你要通过他们的出身、职业和经历来分析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看得出背后作者的深意了。如果你详细分析下梁山的政治派系和路线斗争,可以明确的看到,招安派以宋江这个前地方小领导为首,支持他的人要么是曾经的体制内军官,要么是卢俊义这种地方豪强。而反对招安派的,多半都是底层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出身,由于过往被压迫的经历,他们天然就充满了对朝廷和秩序的不信任。

唯一的几个例外,比如武松和鲁智深,按照金圣叹的说法,叫做“天人”,换句话说,超出了自己的阶级局限性,看到了封建朝廷的黑暗和压迫本质,因此醒悟过来,坚决不再与其同流合污。但是又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看不到别的出路,所以也只能隐退和出家了。在这些人物上面,寄托的是作者本人的情怀。

所以水浒传的故事,不是江湖义气,表面的兄弟义气是假的;也不是行侠仗义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大旗是糊弄人的;更不是神怪志异仙侠小说,玄女显灵和天罡地煞下凡的故事和狐狸叫独眼石人是一个套路。作者真正描写的,是市井人性,社会黑暗,权谋算计,政治斗争。水浒传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施耐庵老先生的某种人生回忆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水浒传》中的林冲,是一个非常深入且具有挑战性的过程。他绝非一个简单的脸谱化人物,而是复杂人性、时代背景和社会压力的集大成者。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读林冲,并重点回答“他有没有出卖鲁智深”这一问题。 一、 林冲的人物性格与精神内核林冲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命运与那个黑暗的北宋末年紧密相.............
  • 回答
    抛开作者“作者要他死”这个笼统的安排,我们仔细审视《水浒传》征方腊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宋江集团的“胜利”几乎是踩着无数兄弟的尸体堆积起来的,而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军事上的失误,才导致了那般惨重的伤亡。这并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作者的阴谋”,而是深层次的战略战术以及领导层问题所致。一、 .............
  • 回答
    《亮剑》这句“老鼠衔着火钻进了火药库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让猫口里含着水去追”,乍一听,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有点荒诞。但细细一品,这背后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智慧,也契合了李云龙那种粗犷但又异常有效的行事风格。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比喻,更是一种对复杂、危急情况的应对哲学。咱们来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
  • 回答
    《我是余欢水》里的栾冰然,这个角色,说实话,挺让人纠结的。她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好人”或者“坏人”,更像是一个在生活泥沼里挣扎、又带着点小聪明和小算计的普通人。要理解栾冰然,我觉得得从她身上几个突出的特质入手:1. 极强的生存本能与现实主义:栾冰然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她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
  • 回答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俗语流传已久,说的是年轻人不适合看《水浒传》,老年人不适合看《三国演义》。看似简单一句,背后却蕴含着对人生阅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塑造的深刻洞察。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说法,并且尽量说得接地气,没有那些生硬的“AI腔”。 少不看水浒:江湖义气,少年易.............
  • 回答
    这句出自《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之口的话:“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是对嘉靖皇帝政治哲学和用人思想的精辟概括,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嘉靖皇帝的个人性格、统治策略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一、字面意思的解读: “不因水清而偏用”: 意思是不能因为一个人品德高尚、能力出众(如同.............
  • 回答
    将知乎用户@Creamy络、@红茶魔术猫、@理水、@申鹏等被作为“正能量宣传事例”登上新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舆论生态、内容生产机制以及官方宣传策略的复杂 interplay。要评价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现象本身:谁被“正能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DOTA、LOL 这类 MOBA 游戏的平衡性,说到底是个永无止境的追求,是制作者们与玩家群体之间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博弈。理论上,它能否达到“玩家满意”的水准?这得打个问号,因为“满意”本身就是一个动态且高度主观的概念。从玩家的角度来看,他们渴望的是一个公平竞技的环境,一个能让技术、策略和团队合作真正.............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 回答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夸张色彩,但其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对传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产业领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它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