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回答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俗语流传已久,说的是年轻人不适合看《水浒传》,老年人不适合看《三国演义》。看似简单一句,背后却蕴含着对人生阅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塑造的深刻洞察。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说法,并且尽量说得接地气,没有那些生硬的“AI腔”。

少不看水浒:江湖义气,少年易冲动

首先,咱们说说“少不看水浒”。《水浒传》讲的是什么?是梁山好汉,一百零八个人,聚义起事,杀富济贫,行侠仗义,最终落得个招安、征方腊、分崩离析的结局。这书里充满了江湖豪情,兄弟情深,当然,也少不了血腥暴力、替天行道式的“快意恩仇”。

为什么说少年不宜看?

江湖义气,易被误导: 少年人正值血气方刚,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很容易被梁山好汉那种“有仇必报”、“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江湖义气所吸引。在他们眼里,可能觉得施耐庵笔下的英雄们,虽然行为有些极端,但至少是“有担当”、“有骨气”的。这种“替天行道”的简单粗暴逻辑,很容易让少年人觉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公平,就可以效仿梁山好汉,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甚至不惜触犯法律。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很可能导致他们行为冲动,走上歧途。

暴力血腥,影响心智: 《水浒传》里描写打斗、杀人的场面那真是毫不含糊,各种兵器、各种招数,血肉横飞,场面激烈。少年人的心智还在发育阶段,过早接触这些过于血腥暴力的内容,容易对暴力产生麻木感,甚至产生崇拜。他们可能把这种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忽略了和平、理性沟通的渠道。

价值观扭曲,是非不分: 《水浒传》中的人物,很多都是被逼上梁山,有一些是本性不坏,但也有不少人本身就有些“恶”的基因,只不过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被放大。比如一些好汉杀人如麻,为了点小事就能取人性命,甚至奸淫掳掠。少年人如果不能分辨其中的复杂性,很容易把这些行为当成“英雄的特质”,从而模糊了对善恶的界限。他们可能觉得,只要是为了“兄弟”或者“义气”,做什么都可以,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很难再纠正。

缺乏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水浒传》毕竟是一部小说,它带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和理想化色彩。现实生活中的“江湖”和“侠义”与小说中的描绘是大相径庭的。少年人如果将小说中的情节照搬到现实,很容易碰壁,甚至遭受打击,因为现实世界的规则更加复杂和残酷,不是一句“替天行道”就能解决一切的。

打个比方: 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你让他去攀岩,那肯定不行。少年人就像刚接触社会的“雏鸟”,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还在建立中,让他们一下子接触《水浒传》这种充满江湖恩怨、暴力色彩的书,很容易让他们“跑偏”,学到不该学的东西。

老不看三国:权谋斗争,老年易叹息

接下来,我们说说“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讲的是东汉末年,群雄逐鹿,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归于晋朝的故事。这书里充满了政治斗争、军事谋略、权谋诡计,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

为什么说老年人不宜看?

权谋斗争,勾心斗角: 《三国演义》是权谋斗争的教科书。无论是刘备集团的“桃园结义”之后的艰难发展,还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亦或是孙权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背后都是精密的政治算计和无情的权力博弈。老年人经历了更多的人生风雨,他们对人性的复杂、政治的险恶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如果再去看《三国演义》里那些无休止的权力争夺、尔虞我诈,很容易联想到自己过往的经历,勾起一些不愉快的记忆,甚至感到心力交瘁,对人性失去信心。

英雄迟暮,壮志难酬: 《三国演义》中,很多英雄人物,无论是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还是在政治上运筹帷幄,最终都面临着“生老病死”、“成王败寇”的结局。比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最终北伐无功,三国还是未能统一;关羽武艺绝伦,却因骄傲轻敌而败走麦城;曹操统一北方,却最终未能一统天下。老年人正值“夕阳红”的年纪,看到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都走向了衰败和结局,很容易引发“英雄迟暮”的感慨,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梦,终究是一场空。这种“壮志难酬”的无力感,可能会加剧他们的失落感和悲观情绪。

历史的沉重,徒增烦恼: 《三国演义》描绘了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虽然其中有英雄人物的传奇,但更多的是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生灵涂炭。老年人可能更看重平静安稳的生活,如果让他们沉浸在那样一个充满斗争和灾难的历史背景中,很容易感到压抑和烦躁,徒增对当下社会稳定性的担忧,而无益于身心健康。

易生“看破红尘”的消极心理: 看到书中那些为了权力不择手段、为了利益背叛盟友的事情,老年人可能会对社会和人性产生一种“看透了”的消极看法,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虚伪和无意义的。这种“看破红尘”并非是一种超然,而可能是一种因为无法改变现实而产生的无力感和犬儒主义,对积极面对生活不利。

打个比方: 就像一位经历了大半辈子宦海沉浮的老臣,你再让他去研究那些朝堂上的勾心斗角,他可能只会觉得“何苦来哉”。老年人更希望享受晚年生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过多的权谋斗争和悲情结局,反而会搅乱他们平静的心绪。

总结一下

这句俗语,其实是老祖宗们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书籍内容与读者心理相互作用的一种经验总结。

年轻人 处于心智塑造的关键时期,容易被《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快意恩仇所吸引,但如果不能辨别其中的是非曲直,就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导致行为偏激。
老年人 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更看重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过于沉浸在《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斗争和英雄迟暮的悲情中,容易引发消极情绪,影响晚年生活质量。

当然,这并不是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就完全不能读,也不是说年轻人就一定会被带坏,老年人就一定无法承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如何阅读,以及读者自身的成熟度。

对于年轻人来说,阅读《水浒传》时,需要有引导,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批判性思维,懂得分辨其中的夸张和现实,理解英雄背后的无奈,而不是一味地模仿。

对于老年人来说,阅读《三国演义》时,可以更多地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人物的智慧谋略中汲取养分,理解历史的进程,而不是沉溺于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

这句俗语,更像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和人生阅历的经验之谈,它告诫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精神食粮,让阅读真正地滋养生命,而不是带来烦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问题是错的,老一辈的正确的民间说法是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

据我爷说,人老奸,马老滑,看三国是坏上加坏,因为三国演义原本就不是一本教人向善的书,里面大部分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故事什么的更坏,比如诸葛吊孝用掌心雷拍死准备还魂的周瑜等。

少不看西游,这个就更好理解,年轻人不干正事,成天琢磨修仙习术,御剑飞升,那能好么。我小时候隔壁吴老二就崇拜孙悟空,结果练习筋斗云把脖子扭了,后来更伙同老王,小明,李雷等一干闲散人员离家出走去西天取经,结果现在屁股上依稀可见当年他爹发的通关文牒。

user avatar

回答为何【少不看水浒】,因为年轻人三观尚不成熟,少有立场,易入魔怔。我大一时曾经极度反感梁山好汉,写过一篇批判水浒的文,这里贴出来,反映当时的心境:

———————————————————

幼时读水浒,以为草莽英雄梁山好汉,上匡社稷,下庇黎民;星宿有名,人间义气,善恶之彰,贫富之济,绝烁古今,隋唐世一十八好汉,贾柳店三十六兄弟,多仿其行,流弊至今。后稍闻“少不读水浒”之言,渐渐三观尽改。虽有金圣叹一刀腰斩,李卓吾所谓童心,笑笑生春风化雨,俞万春天将雷神,我之所书,盖不相干。

一说【逼上梁山】。遑论他辈,便说那梁山魁首正副元帅、左右军师,究竟何以落草,还是石碣感召?

按宋公明所以为寇,论罪不过三桩,言情只是一厢。罪之一,私放晁天王, 罔顾刀笔,此间“义释”,毕竟朝廷不查,姑且不论;罪之二,怒杀阎婆惜,勾结梁山在前,刀斩风尘于后,张文远犹存而宋公明已遁,以是落草,未免贻笑;罪之三,提诗浔阳楼,汉有腹诽,清有文狱,其凌云之志,血染浔阳,黄巢之笑,那堪配在,自作死也,何言逼上?入狱未甫而假信已传,刽刀将落则神箭先至,通贼实矣,反情实矣,其心黑炭,无谓“冤仇”。

玉麒麟所以为寇,惹得三打大名,火烧翠云,杀伤万千,屠灭无数,舍吴加亮外,未知谁人“逼之”?纵无贾氏、李固,也有童谣、谶诗,卢员外早晚为草寇,玉麒麟姓名在石碑。

吴加亮所以为寇,与入云龙同,一个儒家子弟,一个玄门道士,何以剪径于途,劫财于路?反之实也;用者智赛诸葛,胜者术通鬼神,但见熬刑白胜,神探何清,反之明也。坐地分赃,未见济贫;走马夺命,难称好心。不甘寂寞,搅乱天下,道心安在,加亮为谁?并非朝廷相逼。

四大魁首如是,以下罡煞不必细论,此所谓【逼上梁山】耳。

又云【替天行道】。取梁山泊大事而论。

七星聚义,失一白日鼠;三阮撞筹,夺一梁山泊,劫富其实,济贫其名。且晁保正一方绅豪,岂少金银;公孙胜修道之士, 何求富贵?吴加亮治学经义,应知圣训;阮小三赌博成性,倒有贪心。至于刘唐,金圣叹所谓“中上人物”,出场见擒,张口认亲,中上如此,其它勿论,金银担各自瓜分,此生辰纲也,休言智取。

三打祝家庄,祝家尽屠,李家焚户,扈家灭族,而逐其本,盖偷鸡不成,反伤人命,于是跳蚤落网,关索、三郎都赴梁山。其事已明,师出何名?李应庄户何辜,扈家满门何负?夷灭之后,钱粮掠尽,稍俵生者,此祝家庄也。

梁山盗人之鸡,则灭其三庄;人盗梁山之马,必斩其五虎,是曾头市之事也。天王中箭,尔出兵在前,无谋在后,怪得甚人?以是推之,团练黄安,缉捕何涛,又向谁要头邪?秦明之妻,三娘之父,又向谁诉冤邪?此普净所劝关云长,奈何公明哥哥不悦。

三山聚义打青州,时迁火烧翠云楼,东平误陷九纹龙,宋江弃粮擒壮士,此四城也,天道何在?东平太守贪墨,是以董平杀其家而夺其女;东昌太守清廉,仍有张清叛其主而饶一命:以此论之,清浊都要征伐,百姓总是遭殃!大名军民,梁山烧其屋而俵其米;青州知府,呼延蒙其恩而斩其头:呜呼,道义安在耶?

劫江州法场,救死囚也,李逵斧下未曾歇,劈尽围观群众; 闹东岳华州,见太尉也,公明口中曾生莲,道尽梁山苦衷。而山寨强人日满,金银能敷,钱粮不绝,往来商户多少,其命谁怜?

荀子尝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丁仲礼亦曰:“人类自救而已,干地球底事?”此所谓“替天行道”之举,比天公将军何如,比天父天兄天王谁负?替得哪家之天,行的何方之道?


再者【兄弟义气】。后世结拜,人寡则效桃园,人众必追水浒,殊不知单雄信曾道:“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炷香”,盖指其弊耳。

汤隆之与徐宁,表兄弟也,金枪手上侍道君,优容无比而一朝落草,其弟之功,宁心何伤?

李云之与朱富,师徒情也,且不云终生为父,一坛绝情酒,从此恩义休。

朱仝之与李逵,切齿恨也,亦恨不过三娘之与黑厮,不共戴天;

关胜之与呼延,卖友仇也,亦仇不过活闪婆险道神之于双枪将,势同水火。

儒雅如神医,人命官司,浪里白条所为;风流如没羽,世态炎凉,一十六将当愤。

至于花容献其妹,孙立叛其友, 金毛犬叛附无常,混江龙私结大江,打虎将招骗其徒,九纹龙焚弃其庄,此皆忠义也。最要的是那拼命三郎石秀,既见其嫂,“黑鬒鬒鬓儿”以下,几乎春光窥尽,后来诉杨雄,灭如海,杀巧云,斩迎儿,种种一言难尽矣!

征方腊时,萧让乐和辈安坐京师,享尽荣华清闲终身;安道全中道折返,徐宁毒发在后,杨志卧病在前。独松关上,李忠抛了周通;昱岭关前,无人去救史进。此临敌之时,本心见矣。

末语【农民起义】。此大抵今人所扬,学界钦定。然如人言,百单八人中,农林牧副渔一概而论,身处底层者究竟几人?

农事者,九尾龟陶宗旺,人所谓唯一之农民,亦是黄门山上一强人,无关农耕;倒是铁扇子宋清虽为王弟,好为农事,姑作一人。

林事者,两头蛇之与双尾蝎,蛇蝎其号,禽兽其行,以一虎之争族人满门;然横向对比,毛头星之与独火星,争闲气而诛九族,二解亦良善也。

牧事者,段景住勉强可从,盗马之贼,须精驹类,所不同者,牧者生产,段氏强夺。

副事者,或泛及餐饮住宿农家乐云云。浔阳江之板刀面、馄饨,十字坡之肉包,揭阳岭之菜谱,清风山之醒脑酒,梁山泊之断魂汤,皆舌尖上水浒名菜,多少无辜食客,多少过路商贩,多少梦中猛张飞,多少水下玉麒麟,不忍卒读!

渔事者,当推三阮,阮家老娘明言:“说不得,鱼又不得打,连日去赌钱,输得没了分文,却才讨了我头上钗儿,出镇上赌去了”,晒网也久。盖其上山,如小五所云:“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我们弟兄三个,空有一身本事,怎地学得他们”,此般觉悟,却在宋江仁义之上了。

故农民起义一桩,不必再言。然前人所倡“打倒宋江招安派”,吾人深以为然,这百单八人倘真离草莽,为一方父母,吴用之才尚不堪军师之职,此间猛虎,教天下苍生如何受用?

于是“一百单八好汉”之后,便有李卓吾独尊鲁智深,以为“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而曰“天下那有强盗生封侯而死庙食之理”;金圣叹腰斩水浒,聚义之后一并删去,独亦卢梦而终。大抵今人读水浒,或恨宋江,或骂李逵,然恭敬者亦多,林鲁武外,或慕其它,予姑且言之。

豹子头林冲也,人言其忍,发妻受辱,而衙内终得逍遥,可笑处,在那荡寇志中方为教头雪恨;而王伦容他安身,水寨并火却是亲刃其主,怯其敌,忍其妻,杀其主,未免凉薄。领投名状时,剪径三日,逢人便杀,若非青面兽尚有武艺,教头身上,岂非平添人命?当年落草,原为逼迫,世人所道;后来招安,恭拜殿前,又为那般?朝廷逼之耶?宋江逼之耶?恩仇自销耶?自落草后,更云“打家劫寨”,山神庙中,安知此日?

行者武松也,天字神力,世号英雄。金瓶梅诸事姑且不论,鸳鸯楼一十五条人命, 其十二者为那般?所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蜈蚣岭上,一刀劈了门童,堪比小衙内,惨乎;双刀斩了道人,或类韩伯龙,怪也!至于威震平安寨,醉打蒋门神,施恩德行可知,武二人品几何?果是那“顶天立地噙齿带发男子汉”,孟州府衙,如何熬刑不住,居然苟且招供?果是那“荡尽天下不平之事”,十字坡上,为何不仗义锄奸,居然结为兄弟。而李卓吾更以“若庙堂之上得有一曹正、张青其人者,亦何至此哉!”其于庙堂种菜耶?屠猪耶?或人肉也。

花和尚鲁达,遍看一生,除却与相国寺泼皮为伍,以打砸庙门为豪壮,破尽戒规为英雄外,尚称正人,不复多喙。

俞万春曾曰:“既是忠义则不必做强盗,既做强盗则不必言忠义”,此言未必苟同,然梁山忠义,其实伪也。荡寇志一本,多受非议,盖其文笔不均,神怪近妖,褒贬可憎也,然尚可一观,鲁迅所谓“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摩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吾素好三国而此水浒,亦为此也,梁山之主宋公明,既不类刘玄德之枭雄,又无孙行者之威武,更欠贾宝玉之风流,而为四大名著之一男主,亦奇也!虽今古价值观不同,各人观点有异,想来亦不至天地之遥,死生之距,其善恶之分,当共鸣也,便以水浒书末结尾: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

若干年后,再看水浒,心境已变,不复这般激动。

用鲁迅的话说,“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梁山好汉未必称的上“战士”“英雄”,但若论起“苍蝇”,至少还有徽钦二帝、四大贼臣应当在前。站在今人道德观的干岸上嘲讽草莽,总有一种“不做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的既视感,水泊、黄巾,出于一脉;白莲、长毛,原非彼此,若是细细考究起来,所谓英雄时代的汉末三分,曹孟德屠城虐民,酷行胜于赵佶;刘玄德夺川窃蜀,刘璋可比王伦;诸葛亮呼风唤雨,神异远超公孙;赵子龙占山为寇,诏安方归皇叔;张翼德鞭挞士卒,凶顽吓死李逵;孙仲谋合肥走秀,战绩不如宋江。然而世人多仰慕三国,而鄙夷水浒者,只因水浒传贴近生活,市井气、烟火味,感同身受,所有缺点、伤痕一览无余,而使人先入偏见,年轻人尤其如此:
偏左者极崇斗争精神,要把投降派宋江批倒批臭,因他诏安、枉送梁山大业;
偏右者极崇道德主义,要把大魔头宋江打烂打趴,因他造乱、割据水泊一方。
如此看来,左右皆不讨好,少年如何喜欢?所以【少不看水浒】是矣。

依我看来,只看热闹足矣,何必发散太多,以下是我近年几篇关于水浒的热闹文,寻个乐子,欢迎一观:

你能设计一个“没用,但不是完全没用”的三国杀技能吗? - 高雅的王司徒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799

LPL 选手的名字代号都有哪些? - 高雅的王司徒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824

请问英雄联盟中的哪些英雄与水浒中的各路豪杰在背景故事、性格、武艺(技能)、武器(兵器)上能比较匹配? - 高雅的王司徒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813

水浒传的座次还可以怎么排? - 高雅的王司徒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34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俗语流传已久,说的是年轻人不适合看《水浒传》,老年人不适合看《三国演义》。看似简单一句,背后却蕴含着对人生阅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塑造的深刻洞察。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说法,并且尽量说得接地气,没有那些生硬的“AI腔”。 少不看水浒:江湖义气,少年易.............
  • 回答
    “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这句流传甚广的老话,初听之下,似乎有些武断和不近人情。但仔细揣摩,它背后其实蕴含着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女情感、价值观念以及人生阅历的一些深层理解和“劝诫”。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第一层:字面意思与潜在的“警告” “男不看红楼”: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碰撞,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与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老师说王阳明的话“你不看事物,事物就不存在”违反现实,而量子理论中的“薛定谔的猫”似乎又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种“不存在”的可能性。我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其中的联系和区别。一、 王阳明的心学与“你不看事物.............
  • 回答
    世卫组织(WHO)对日本的“封国”措施表示“难以理解”,并强调“病毒不看国籍或滞留许可证”,这一评价触及了日本当时边境管控政策的核心争议点。为了详细评价日本的封国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日本封国举措的背景和目的:1. 应对新变异株的出现: 日本的“封国”措施,尤其是在2021年底奥.............
  • 回答
    “不懂政治,别学历史”这句话,初听上去或许有些激进,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文不对题”——历史的宏大叙事,不就是关于那些过去的帝王将相、风花雪月、文化传承的故事吗?和天天吵得不可开交的政治有啥关系?然而,细细品味,这句话道出了学习历史的一个非常核心、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维度。它并非要我们成为政治评论员,也不是.............
  • 回答
    “不违法就是合法”,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细细琢磨,其中蕴含着对法律基本精神的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它勾勒出了法律的边界,同时也点明了公民权利的底线。首先,我们得明白“合法”和“违法”这两个概念。“违法”,顾名思义,就是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法律是一套规则体系,它规定了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
  • 回答
    “智者不入爱河”这句话,以一种比较概括和略带戏谑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对情感的审慎态度。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字面意思与引申含义 字面意思: 最直观的理解就是,聪明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地、盲目地陷入爱情之中。 引申含义: 这句话暗示了爱情可能带来的“风险”、.............
  • 回答
    这句话,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温情的回忆,另一面是理性的警醒,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人们对苏联时代复杂的情感光谱。要理解它,我们得一层层剥开,看看它到底在说些什么,又为何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是没良心。”这句话的“怀念”二字,往往指向的是苏联解体后,许多俄罗斯人(以及其他前苏联加盟.............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自然数集合“大小”的有趣问题。我们通常认为,自然数集合是指 ${0, 1, 2, 3, dots}$。而一个集合的“真子集”是指它的一部分,但不是它本身。比如,${0, 1, 2}$ 是 ${0, 1, 2, 3}$ 的真子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找到一个自然数,让这个自然.............
  • 回答
    这句话,初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甚至有人觉得是句口号式的空话。但仔细咂摸,它所说的“说话的权利”,其实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含义,远不止是“能开口说”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句话的背景往往是在一个“分歧”之中。说话者之所以要强调“说话的权利”,是因为他不同意对方的观点。这意味着,对方的观点可能挑战了说.............
  • 回答
    这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对诸葛亮一向推崇备至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但细细想来,还真有点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故事的起点:诸葛亮为何不还政?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他承担的是一个近乎“摄政”的角色。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那个场景大家都耳熟.............
  • 回答
    “法律不强人所难”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朴素,但细细品味,它蕴含着深刻的法律智慧和对人性、社会运行的洞察。它不是说法律没有强制力,也不是说法律不会要求我们做些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是说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该建立在一个“合理”和“可能”的基础之上,避免设置那些明显违背人的基本意愿、超出其能力范围或会造成.............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巴菲特这句话“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是一句充满智慧的投资格言,它深刻地揭示了巴菲特核心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这句话看似简单直接,但背后蕴含着对市场、公司和投资人自身心态的多重洞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并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核心含.............
  • 回答
    克苏鲁神话体系中,“不可知”与“疯狂”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核心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面对宇宙真相时的终极困境。这一关系不仅体现在洛夫克拉夫特的文本中,更深刻地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认知局限与人类心理的冲突。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不可知的本体论意义1. 宇宙的终极荒诞 克苏鲁神话中的“不可.............
  • 回答
    “明朝300年,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没哪个朝代有这种魄力”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明朝在对外关系和国家意志上的独特之处,也正是这些特质,使得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 明朝对外关系的原则与实践这.............
  • 回答
    理解“我爱国,但是我不买国产东西”这句话,其实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中一个非常复杂和微妙的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个人的考量、现实的无奈,甚至是对“爱国”本身理解的差异。要详尽地剖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展开:一、 爱国的具体内涵与个人理解的差异:首先,“爱国”这个词本身就不是铁.............
  • 回答
    “宇宙出现前时间不存在”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挑战性的概念,它触及了我们对现实、存在和宇宙最基础的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包括物理学、哲学以及我们日常经验的局限性。核心思想:时间是宇宙的内在属性,而非独立于宇宙的背景简单来说,这个说法的核心在于:我们所理解的时间,并不是一.............
  • 回答
    这句出自《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之口的话:“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是对嘉靖皇帝政治哲学和用人思想的精辟概括,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嘉靖皇帝的个人性格、统治策略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一、字面意思的解读: “不因水清而偏用”: 意思是不能因为一个人品德高尚、能力出众(如同.............
  • 回答
    话说回来,“政治上幼稚”和“政治上不成熟”这两个词啊,听起来好像挺刺耳的,但也确实挺实在地描绘了有些人对待政治的态度和行为。我试着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聊聊,希望能说得够明白,也尽量不那么像教科书里出来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这玩意儿,它不是过家家,也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比如“好人”和“坏人”。它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