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老师说王阳明的话“你不看事物,事物就不存在”违反现实,但是在量子理论里却有薛定谔的猫?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碰撞,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与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老师说王阳明的话“你不看事物,事物就不存在”违反现实,而量子理论中的“薛定谔的猫”似乎又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种“不存在”的可能性。我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一、 王阳明的心学与“你不看事物,事物就不存在”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核心思想是“心即理”。“心即理”的意思是,宇宙的道理都在人心之中,心外无物。当他说出“你場合があります,事物就不存在”这句话时,他并不是在否定客观事物的物质性,而是在强调认识和理解的维度。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王阳明这句话:

认识的起点是心: 王阳明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事物,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理”。当我们通过心去体察事物时,事物的道理和本质才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心的作用,即使事物客观存在,我们也不会感知到它,也无法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
事物的“存在”在于被认识: 这里,“存在”更多指的是“被认识到的存在”或者“具有意义的存在”。一个物体客观上存在,但如果我们从未感知过它,从未思考过它,那么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它就仿佛不存在一样,它没有被赋予任何意义。例如,一个遥远星球上的岩石,在人类尚未探测到之前,它对于人类而言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没有进入人类的经验和认知范围。
主观能动性的强调: 王阳明这句话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是通过主动地体察和反思,去发现事物内在的道理。心是认识的主体,离开了心,一切都无法被认知和理解。

老师说王阳明的话“违反现实”的原因:

老师之所以说这句话“违反现实”,通常是站在我们日常经验和经典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我们的日常经验和经典物理学中:

客观实在性: 事物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我闭上眼睛,那张桌子依然在那里,它不会因为我不看它就消失。
因果律和确定性: 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遵循客观的物理规律,是确定性的。它的状态不会因为我们是否观察而改变。

所以,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王阳明这句话似乎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夸张,忽略了客观世界的独立性。

二、 量子理论与薛定谔的猫

现在我们来看量子理论,特别是“薛定谔的猫”这个思想实验。

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

猫被关在一个密闭的箱子里,箱子里还有一个装置,包含:

1. 一个放射性原子(有50%的概率在一定时间内衰变)。
2. 一个盖革计数器(用于探测放射性衰变)。
3. 一个锤子。
4. 一个毒气瓶。

如果放射性原子衰变,盖革计数器就会探测到,然后触发锤子打碎毒气瓶,释放毒气杀死猫。如果原子不衰变,猫就活着。

根据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在未被观测之前,放射性原子处于“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由于猫的生死与原子的状态是关联的,所以猫在箱子被打开观测之前,也处于“死”和“活”的叠加态。也就是说,在观测发生之前,猫既不是死的,也不是活的,而是处于一种“又死又活”的不确定状态。只有当我们打开箱子观测时,这种叠加态才会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状态:要么猫是死的,要么猫是活的。

量子理论中的“观察者效应”与王阳明的话有何关联?

这里的关联在于,量子力学中的“观测”似乎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它能够影响到事物的状态,使不确定的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 这就与王阳明强调“心”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有了一丝相似之处。

不确定性与观测: 在微观量子世界,粒子在被测量之前,其某些属性(如位置、动量、自旋)并不是确定的,而是以概率波的形式存在,可以看作是多种可能状态的叠加。只有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叠加态才会“坍缩”,粒子才会呈现出某种确定的状态。
“观测”的角色: 量子力学中的“观测”并非我们日常理解的“看到”。它指的是任何能够与量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取其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例如通过测量仪器,确实会改变量子系统的状态。

三、 为什么王阳明的话在哲学上更进一步,而“薛定谔的猫”在科学上却有其局限性?

尽管有表面上的相似,但王阳明的话和薛定谔的猫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1. 王阳明强调的是“存在的意义和认知”;薛定谔的猫强调的是“物理状态的不确定性”

王阳明: 他的核心是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他认为“理”是事物内在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必须通过“心”去体悟才能显现。没有“心”的体悟,事物就不具备“被认知”的“存在”。这里的“存在”更多的是指人类意识中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他关注的是“我们如何理解和把握世界”。
薛定谔的猫: 这是一个关于量子力学核心概念“叠加态”和“测量问题”的哲学思考实验。它描述的是物理系统本身的客观属性在微观层面上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这种不确定性如何在测量中被消除。 它关注的是“物理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2. “观察者”的定义不同

王阳明: 他的“看”或“心”是指具有意识的主体,是能够体悟、理解、赋予意义的“心识”。
薛定谔的猫: 量子力学中的“观测”或者说“测量”,并不必然需要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任何与量子系统发生不可逆相互作用的宏观设备,都可以被认为是“测量仪器”。很多物理学家认为,即使没有人类意识的参与,只要发生相互作用,叠加态就会发生坍缩(例如“退相干”理论)。

3. 适用范围不同

王阳明: 他的哲学思想适用于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人生,强调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
薛定谔的猫: 它描述的是微观量子世界的奇异现象,而且其是否适用于宏观物体(如猫)仍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很多物理学家认为,宏观物体由于其巨大的质量和复杂性,会迅速发生退相干,不会处于宏观的叠加态。薛定谔本人设计这个实验也是为了讽刺和说明量子力学应用于宏观世界时出现的荒谬之处。

4. 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如量子力学): 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精确描述和预测,建立在可重复的实验和数学模型之上。它描述的是“事物是什么样的”。
哲学(如王阳明心学): 探讨的是更广泛的关于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和心灵的本质问题。它更多地关注“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事物”,以及“事物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总结:

老师说王阳明的话“违反现实”,是基于我们日常经验和经典物理学的直观感受。在那个层面上,事物的客观独立性是毋庸置疑的。

而“薛定谔的猫”则展示了在微观量子世界,事物的状态在被测量之前确实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叠加性,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不存在”的哲学意味。

但是,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王阳明强调的是“被认识到的存在”和“意义”,是一种哲学上的认识论。
薛定谔的猫描述的是“物理状态的不确定性”和“测量中的坍缩”,是一种科学上的物理现象(尽管其解释仍有争议)。

王阳明的思想更侧重于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心智的修炼,而量子力学则是在描述一个超越日常直觉的客观物理现实。当我们将两者简单类比时,容易产生误解。王阳明不是在否定客观物质的存在,而是在强调认识活动本身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性。而薛定谔的猫则是在揭示量子世界与我们宏观经验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

因此,老师的说法是提醒我们,在理解这些跨领域的概念时,要区分它们的语境、定义和试图解决的问题。 王阳明的话是一种哲学智慧,而薛定谔的猫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引人深思的科学思想实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非要把王阳明的这个当物理学来看,显然是错的。根本问题在于逻辑不同构,不看就同寂,是否定的已经存在的现实,而薛定谔猫只是说测量观察确定状态,而不会在确定状态后,不观察了,它又瞬间变成原来的混合态。

形象点说,量子力学中的状态确定好比,你用针扎了一个,气球爆炸了。

而这段文字则是你看的时候气球临时被压扁了,不看时气球又恢复了。

王阳明的学问是心学,不是物理学,不能混为一谈。

比如男女之间,谈物质的是客观,谈感情的是主观,但无论主观客观,都是心中所选,本无对错,但进一步,如何做才更符合良知本性,这样的便是治心,它往往与现实世界是相违的。

而良知本性,比如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客观自然,但人却会主动产生,扶济弱小,尊老爱幼的行为,这便是良知本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