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卫批日本封国措施「难以理解」,称「病毒可并不看国籍或滞留许可证」,如何评价日本的封国举措?

回答
世卫组织(WHO)对日本的“封国”措施表示“难以理解”,并强调“病毒不看国籍或滞留许可证”,这一评价触及了日本当时边境管控政策的核心争议点。为了详细评价日本的封国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日本封国举措的背景和目的:

1. 应对新变异株的出现: 日本的“封国”措施,尤其是在2021年底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在全球迅速传播后,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新变异株的输入。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最严格的边境管控,为国内的疫苗接种、加强针推广以及医疗资源的准备争取时间,避免疫情失控。
2. 吸取过往经验: 在新冠疫情初期,许多国家在边境管控方面反应迟缓,导致病毒在国内迅速蔓延。日本政府可能也汲取了其他国家的教训,认为在面对未知威胁时,采取“先发制人”的封锁策略是必要的。
3. 国内民众的担忧: 随着疫情的持续和新变异株的出现,日本国内民众对疫情的担忧也在加剧,普遍希望政府能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民众安全。

二、 世卫组织批评的核心点:

世卫组织之所以认为日本的封国措施“难以理解”,并强调“病毒不看国籍或滞留许可证”,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 普适性与歧视性: 日本当时实施的措施,虽然名义上是针对所有外国人,但实际上对一些特定群体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响,例如已在日本居住但因临时出境而无法返回的外国人、长期居留者、国际学生、与日本公民结婚的配偶等。这些措施未能充分区分不同风险等级的入境人员,显得过于一刀切。
2. 有效性的质疑: 病毒传播的复杂性在于,即使是最严格的边境管控,也很难完全阻止病毒的流入。一旦病毒在国内出现社区传播,边境管控的边际效应就会迅速减弱。世卫组织可能认为,日本的封锁措施在阻止病毒传播方面的实际效果,与其付出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不成正比。更有效的方法可能是加强国内的检测、追踪、隔离以及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措施。
3. 人道主义和基本权利的考量: 严格的封锁措施可能限制了基本人权,例如家庭团聚、教育权(对于国际学生而言)、以及合法居民的自由迁徙权。世卫组织作为一个关注全球公共卫生和人道主义的组织,对可能损害这些基本权利的措施持谨慎态度。
4.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在全球大流行病时期,国际社会的合作和信息共享至关重要。过度封闭的边境政策可能会影响国际合作,并给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带来障碍。

三、 对日本封国举措的详细评价:

积极方面(尽管存在争议,但也有其合理性考量):

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初期,确实为日本国内的科研机构、医疗系统和政府部门争取了时间来了解病毒的特性、传播力、致病性以及制定应对策略。
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病毒输入: 在最严格的时期,大幅减少了国际航班和旅客数量,客观上降低了病毒通过境外输入传播到国内的风险,为国内疫情的控制提供了缓冲。
满足了国内民众的恐慌情绪: 在民众对新变异株高度恐惧的背景下,采取强硬的边境管控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抚民众情绪,展示政府的决心。
可能避免了更早期的医疗挤兑: 如果新变异株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输入并传播,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医疗挤兑,甚至比实际情况更糟。

消极方面(与世卫组织的批评相呼应):

对经济的巨大冲击: 日本经济高度依赖旅游业和国际贸易。封锁措施导致外国游客锐减,留学生和商务人士流动受阻,对旅游业、航空业、酒店业以及许多依赖国际人才和市场的行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对特定群体的歧视和不便:
长期居留外国人: 如上所述,许多在日本合法居住、工作、学习的外国人,因为临时出境,却被阻止返回,这在情感和生活上造成了巨大困扰,也引发了关于公平性和歧视的批评。
国际学生: 阻碍了许多国际学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也影响了日本吸引国际人才的长期战略。
家庭团聚: 阻碍了日本公民与其外国配偶或家人的团聚。
有效性上的局限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即使是严格的封锁,也难以完全阻止病毒的传播。一旦社区传播开始,边境管控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其他国家通过更灵活的策略,如疫苗接种、快速检测和精准防控,也取得了控制疫情的效果。
国际形象受损: 严厉的封锁措施和对外国人的限制,在国际社会引发了负面评价,可能损害了日本在国际上的开放和包容形象。
资源和精力错配: 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进行边境管控,可能挤占了用于国内疫情应对、疫苗接种推广、医疗系统建设等更重要领域的资源。
未充分考虑差异化风险: 世卫组织强调“病毒不看国籍”,意味着风险并非仅取决于身份,而是取决于旅行史、疫苗接种状态、检测结果等。日本的措施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化风险,而采取了较为普遍性的限制。

四、 总结:

日本的封国举措是在新冠疫情初期,面对未知变异株和国内民众担忧的双重压力下,政府采取的一种防御性策略。其初衷是为了保护国民健康,争取应对时间。然而,这种“一刀切”式的严厉封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病毒输入,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并对合法居留的外国人、国际学生等群体造成了不公平的影响,这正是世卫组织对此表示“难以理解”的关键所在。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疫情的应对策略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随着病毒变异株的演变、疫苗接种的普及以及科学认识的深化,各国都在逐渐放宽边境管控,转向更加精细化、风险导向的防控措施。日本的封国政策,在特定时期可能有其必要性,但在其执行过程中,未能充分平衡公共卫生安全、经济发展以及人道主义考量,特别是未能更精细地区分风险等级,从而招致了国际组织的批评。

评价日本的封国举措,需要理解其决策背后的复杂因素,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和潜在的负面效应。世卫组织的批评提醒我们,在应对全球性健康危机时,国际合作、信息共享以及基于科学证据的、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政策制定,远比过度封闭的措施更为重要和有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令人难以置信,但日本的临时性全面封关措施,已经相对比中国的应对还要严格了。

因为中国自疫情暴发以来始终执行“动态清零”政策,不论外面疫情好坏,想进来一律14+7,不够再随时再+7,再+7,再+7……

所以这样的政策就算Omega变种也能给你基本上防住,就用不着对非洲国家看起来像是歧视性政策了,这就是平时留有容错空间的好处。

WHO做批评日本的表态是为遵循反歧视的基本原则,反歧视不是看人下菜碟,不能说反对歧视中国就是反歧视,反对歧视南非和尼日利亚就是没有必要,反对歧视英国(当Alpha病毒未被命名时)就是滑稽可笑的,任何类型的区别对待都应该一律反对。

而且WHO批评一下又不具备强制力,人家该封还是封,这种惠而不费的嘴上功德当然说比不说要强。

今天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总结了目前为止“动态清零”政策的基本经验及其成效,且认为“国际上一些国家执行不清零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

包括我自己在内,曾经也因为对新冠病毒的狡猾,人性的脆弱和世界互通的需要,而认为长远来看,我们终究绕不过“与病毒共存”的最终结局,并且需要评估动态清零和共存策略对比的性价比、投入产出比。

之前的几个答案都有这样的意思,认为当时看,长期维持清零的代价过高。但Omicron的出现以及出现后各国的反应,则刷新了我和很多人对两条路线“代价”的认识。

因为很明显当各国发现,它们原来还有机会让事情不会变得更糟的时候,它们都会努力去抓住这个机会。而这就是不清零政策在较长时期的Delta毒株为主的时间里,尚未充分体现出来的额外成本。计算了这个成本之后,动态清零方面的比较优势又凸显出来了。

相信随着时间继续推移,两条路线仍然会不断彼此比较,得失仍有可能此消彼长。相信国家可以根据未来的走势,及时调整,使我们走在一条相对最优解的路线上。

user avatar

那么多美军需要入境,而且美军没有人可以隔离他们,所以日本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变异毒株的侵入,“封国”并没有意义。况且日本所谓的“封国”也只封外国人不封日本人。

这么看来,日本的“封国”本质上是政治做秀而已,从防疫的角度而言作用微弱。

WHO批判的,正是这种“形式化防疫”的措施——要么你就学中国、不丹,真防疫;要么你就学阿富汗、美国,躺平完事。

”封国“这种“表面防疫“的措施,必然会导致最差的结果。

user avatar

新首相上任,宁严勿宽,况且上一任就是完蛋在疫情失控上面,WHO以为自己是who,就随便指责?

user avatar

日本政界都是老油条啊,被病毒打一个耳光立刻就警觉起来,哪像越南,被几顶高帽就忽悠瘸了彻底躺平。

user avatar

看起来世卫组织和新华社、外交部立场一致


抖机灵了。事实上,世卫组织的意思是说日本按照旅居史来筛选是否可以入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按照国籍来筛选就不合理了。比方说同样有疫区旅居史,应当一视同仁不得入境,而不是说日本人可以入境,外国人不能入境,因为病毒并不是只会感染外国人,不会感染日本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