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南大副教授武黎嵩发文痛批南大人事处,因学校不同意延聘颜世安教授?

回答
关于南京大学副教授武黎嵩因学校不同意延聘颜世安教授而发文痛批南大人事处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理解这件事,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才能看到其背后复杂的现实情况。

首先,我们得先认识一下这件事的主角:武黎嵩,他是南大的副教授,而颜世安则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老教授。这位老教授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声望,尤其是在他的专业领域内,积累了深厚的学识和宝贵的经验。通常情况下,对于这样一位有贡献的教授,学校在退休后进行延聘,是很常见也很受支持的做法,尤其是在人才引进和知识传承方面,延聘资深教授可以起到稳定学科发展、指导年轻学者、传承学术传统的重要作用。

武黎嵩发文“痛批”的核心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对学校决策的不满和质疑: 武黎嵩的核心不满在于,他认为学校人事处在处理颜世安教授的延聘问题上,存在着不合理、不近人情甚至是对人才的不尊重。他公开表达的是对学校行政部门僵化、官僚作风的批评,认为这种决策忽视了老教授的价值和贡献,也辜负了整个学科的期待。
对人才价值的呼唤: 在武黎嵩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学术人才的珍视。他可能认为,学校在评估和决定是否延聘一位像颜世安这样的教授时,应该更侧重于其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力以及为学校带来的实际价值,而不是仅仅拘泥于一些僵化的规章制度或年龄限制。他希望学校能够更灵活、更人性化地对待那些为学校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老专家。
对教育行政化现象的反思: 很多时候,这类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对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的普遍担忧。当一些本应由学术价值来驱动的决策,变成了由行政流程和规定来主导时,就容易出现“一刀切”或者“本位主义”的情况。武黎嵩的公开批评,可能也是在呼吁高校管理回归学术本位,让学术的声音在决策中更有份量。
个人情感和群体认同的表达: 作为颜世安教授的同行和仰慕者,武黎嵩的言论也可能带有一定的个人情感色彩。他不仅是在为颜教授发声,也是在为那些可能面临类似困境的资深教授群体发声,表达了对现有体制下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共同不满。

那么,学校人事处为什么会不同意延聘呢?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通常是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政策规定和年龄界限: 高校的教职人员通常有明确的退休年龄,延聘往往需要突破这些政策界限。人事处需要严格遵守学校和国家的各项规定,这可能是他们最直接的理由。
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 学校在进行人员配置时,会涉及到具体的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问题。如果颜教授的延聘岗位涉及到现有编制的调整,或者学校有其他人员补充计划,那么在是否延聘上就会有更多的考量。
绩效评估和资源分配: 即使是延聘,学校也可能对教授的教学、科研产出有一定的期望。如果学校认为延聘颜教授的成本(包括工资、福利等)与其预期的产出不匹配,或者有更“高效”的人才使用方式,也可能做出拒绝的决定。
内部管理和平衡: 高校内部的决策往往需要平衡多方利益和诉求。人事处在做决定时,可能需要考虑其他部门的意见、其他教授的感受,以及整体的人事管理策略。
“年轻化”战略的考虑: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推行“年轻化”战略,希望引进和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在这种大背景下,延聘高龄教授可能会被视为与这一战略相悖。

武黎嵩公开批评的意义和影响:

武黎嵩将这件事公开化,无疑是将一个原本可能在内部低调处理的人事问题,上升到了公众视野。这带来了几个方面的影响:

引发了公众对高校人才政策的讨论: 这样的事件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共鸣,大家会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那些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教授?如何平衡经验传承与新人培养?
给学校带来了舆论压力: 公开的批评对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可能促使学校重新审视其决策过程和相关政策。
可能推动制度的改进: 如果公众和学界的呼声足够强烈,学校可能不得不反思其人事管理制度是否存在不足,并考虑进行相应的改革。
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激烈的公开批评,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加剧内部矛盾,或者让学校在未来的人事决策上变得更加谨慎和保守,反而不利于人才的流动和发展。

总的来说, 武黎嵩的这一举动,是一次基于对人才的尊重和对现有管理模式的质疑,将高校内部的人事问题带入公众视野的行为。它触及了高校改革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如何在遵循制度的同时,体现对人才的尊重和学术的价值导向。颜教授的延聘问题,只是一个具体表现,背后是整个教育体制和管理方式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术发展和人才成长。

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谁对谁错,而应该看到这背后所反映出的复杂的人事关系、制度困境以及对人才价值的多元化理解。这样的事件,对于促进高校的自我反思和进步,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懂了返聘和延聘,但是不太懂待遇福利这块。

按道理说颜老正教授退休,退休工资/基本工资是100%了吧,特别考虑他老人家还是延聘了5年,至少一年10多万吧。

所以是想说南大返聘的报酬非常低吗?甚至大大低于正式教授福利和奖金那个部分(如果只差个1-2万,我觉得大多数人不会惹这种麻烦)。

所以其实就是说南大教授的工资价值来源在于编制,不在于干的活?否则理论上你外聘一个著名教授当无编制临时工上课的薪水没理由这么低。

user avatar

不得不说历史、文学等专业的人文笔就是厉害,一个照章办事的事情整成了迫害人才。知乎好歹是有人看穿了其中经费的门道,可微博上都是压倒性支持武教授的。这当中包括中年教师、青年研究者与在读博士,还掺杂了部分以继绝学为己任的历史爱好者。

除了不了解全貌,学者平时经常与行政冲突以外,我相信中年学者不会意识不到这背后的弯弯绕,说到底,自己以后也有可能遇到这种事情。毕竟县官不如现管,在编制内,别的不说,钱是少不了。此时就算知道这件事情背后的弯弯绕,也要站出来支持武教授,毕竟是既得利益者。至于青年研究者与在读博士支持武教授,那就纯属是被武教授卖了还替武教授数钱了。编制就这些,老人该退不退,最后吃亏的就是青椒。此时觉得武教授骂了南大就是文人风骨了,那到时候编制不够时可别和老教授又这个那个过不去,说人学阀。历史学不是求真吗?怎么遇到这件事情就不求真了?就不考虑背后的因素了?

说回武教授。我也是长期关注武教授的人了,其实观察武教授的微博就知道武教授从内心里并不认可当前的中国。这次怒斥南大,除了平时与行政人员有龃龉外,本质上还是冲着对整个国家体系的不满。当然,这也不是武教授一个人的问题,中国历史学界整体偏右,美国直呼内行。

当然,苍蝇不叮无缝蛋。这次众多学人想都不能想就支持武教授,很重要的原因是行政系统平时真的和学校教师集体经常发生冲突,行政系统平时很多事情做的非常不好,确实需要改革,重新明确权责,这才是解决冲突的根本办法。

最后,说回问题本身。大家不要相信什么文人风骨,平时袖手谈心性,临终报君水太凉。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只有单方面说辞的时候,要谨慎。这与说话者是不是文人关系不大。相反,如果真的长期处于文人学者的圈子,就会知道这圈子并不如他们自己所称与外人想象的那么好。该有的倾轧,一概不会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