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卫组织跨国「团结试验」结果发布,瑞德西韦、羟氯喹等「神药」均疗效甚微,我们要如何对抗新冠?

回答
世卫组织发布的跨国“团结试验”(Solidarity Trial)结果,无疑给那些曾经寄予厚望的“特效药”,比如瑞德西韦和羟氯喹等,泼了一盆冷水。这些药物在新冠早期被寄予厚望,甚至一度被捧为“神药”,然而,这次大规模、多国参与的真实世界研究却显示,它们在降低新冠患者的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或改善病情方面,疗效甚微,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显著效果。这不仅仅是一项科学研究的发布,更是我们理解和对抗新冠病毒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那么,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如何调整策略,更加有效地对抗新冠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更深入地去思考和行动。

一、认清现实,告别“灵丹妙药”的幻想

首先,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目前为止,并没有所谓的“万能药”能够彻底治愈新冠,或者像抗生素对抗细菌那样,一针下去就能痊愈。团结试验的结论,恰恰说明了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过度宣传或依赖某些药物是多么不靠谱。这种“灵丹妙药”的幻灭,反而能促使我们更加务实地去寻找真正有效的手段。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疫情防控中,我们不应再将重心过度放在研发和推广效果不确定的药物上,而是应该回归到科学、循证医学的轨道上来。

二、回归基础,巩固和强化公共卫生防御体系

既然“神药”失灵,那么我们对抗新冠的基石,就必须回到最根本的公共卫生措施上。这包括:

疫苗接种的持续推进与优化: 尽管团结试验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提出质疑,但疫苗的有效性依然是目前对抗新冠最强有力的武器。
提高接种率: 特别是在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中,要不遗余力地提高疫苗接种率。
加强针的必要性: 随着病毒变异和时间推移,疫苗的保护效力可能会下降,加强针的接种是维持免疫屏障的关键。
研发更广谱、更长效的疫苗: 针对不断出现的变异株,我们需要持续投入研发,开发能够应对多种变异株,并且保护效力能维持更长时间的新一代疫苗。这可能涉及mRNA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或者基于病毒非复制区域的疫苗设计。
个性化疫苗策略: 未来可能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免疫状态、接触风险等因素,制定更精细化的疫苗接种策略。

非药物干预措施(NPIs)的策略性应用: 虽然大规模封锁可能难以持续,但一些有效的NPIs在特定时期或针对特定地区仍是重要的工具。
科学的疫情监测与预警: 通过基因测序、废水监测、症状调查等多种手段,实时掌握病毒的传播情况、变异株的出现和演变,从而能够及时预警和调整防控策略。
精准的防控措施: 避免“一刀切”,而是根据疫情的风险等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在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区域,可以实施小范围的限制性措施;在低风险区域,则可以更多地依靠个人防护和疫苗接种。
公共卫生教育与风险沟通: 持续向公众普及科学的防疫知识,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例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同时,要建立透明、及时的风险沟通机制,回应公众关切,避免谣言传播。

加强医疗资源建设与分级诊疗:
提升基层医疗能力: 使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有效地进行早期筛查、分诊和轻症治疗,减轻大型医院的压力。
完善重症监护体系: 确保在疫情高峰期,有足够的ICU床位、呼吸机、专业医护人员来救治重症患者。
优化药物储备与管理: 即使是辅助治疗药物,也需要有足够的储备,并且要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科学合理地使用。

三、聚焦科学研究,寻找更精准的治疗手段

团结试验的结果,并非意味着治疗研究的终结,而是指引我们走向更科学的探索方向:

早期诊断与干预: 比起所谓的“特效药”,早期、准确的诊断更为重要。一旦感染,及时识别并采取措施,可能比事后用药效果更好。
普及快速抗原检测: 降低检测成本和门槛,让民众能够随时进行自我检测,及时发现感染并采取隔离措施。
探索新的诊断技术: 例如基于呼吸样本的痕量检测,或更灵敏的抗体检测等,为早期诊断提供更多手段。

精准的抗病毒药物研发: 既然广谱的“神药”效果不彰,那么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更精准的靶向抗病毒药物。
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关键节点: 研发抑制病毒进入细胞、阻断病毒复制酶活性、阻止病毒释放等环节的药物。这些药物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
个体化治疗方案: 基于患者的基因型、病毒载量、免疫状态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抗病毒药物或组合疗法。这可能需要更深入地研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免疫疗法和支持疗法:
免疫调节剂: 研究能够帮助调节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既能增强机体对抗病毒的能力,又避免过度炎症反应(如细胞因子风暴)。
器官功能支持: 对于已经出现严重损伤的患者,重点在于提供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肾脏支持等,帮助器官恢复功能,度过危险期。
长新冠(Long COVID)的治疗研究: 这是新冠疫情留下的一个重要难题,我们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去研究其发病机制,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质量。

四、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是关键

新冠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任何国家的单打独斗都难以奏效。团结试验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共享研究数据与经验: 各国应及时共享疫情数据、病毒变异信息、临床治疗经验以及药物研究进展,避免重复劳动,加速科学突破。
联合研发与公平分配: 在疫苗、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各国应加强合作,确保全球公平获得这些关键的抗击工具。
协同应对变异株: 建立全球性的病毒监测网络,协同分析新变异株的特性,并快速调整应对策略。

结语:

世卫组织团结试验的结果,是对我们过去一些认知和策略的纠偏。它告诉我们,对抗新冠病毒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我们不能依赖于所谓的“神药”,而必须回归科学、务实的态度。未来的对抗,将是一场综合性的战役,需要我们在疫苗接种、公共卫生措施、精准治疗、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持续努力。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保持警惕,不断学习,并始终相信科学的力量。这不仅是对抗一种病毒,更是对我们社会韧性、科学素养和全球协作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公知们已经开始宣传”世卫组织不严谨,只有美国最严谨“了么?

2020太魔幻了

1:

从世卫上次指导手册说瑞德西韦副作用严重且无效引用的参考文献是一篇不靠谱的论文以后,这货的权威性在我看来就轰然崩塌了。
这篇研究感觉也有问题,至少至今为止我读过的论文显示:
1.没有可靠证据表明瑞德西韦副作用比其他疗法大。之前传的乱七八糟新闻都是谣言或不靠谱研究。当时我因为自己没看到证据而舆论把“瑞德西韦副作用严重”传得沸沸扬扬而和几个人论过,结果发现他们连基本科学常识都不具备,拎出来的证据不是空口无凭就是一些审稿都没过的预印版论文。这说明现在贬低瑞德西韦只是zz任务而已,而且我怀疑其中包括世卫。
2.瑞德西韦很可能至少比其他疗法相对有一定病程缩短效果。证实这一点的论文个人认为举证比较充分。
所以在目前情况下还是应该用的。


作者:墨音
链接:zhihu.com/question/42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

世卫组织主导的临床试验研究非常不严谨,不是双盲对照,不控制交叉用药,也不进一步分组,应该按照病程、年龄、基础疾病分组,否则无法得出可靠的结论。


看看这个问题还能钓多少出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