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卫组织称全球 70% 人口接种疫苗才能保证疫情结束,为什么是 70%?目前疫苗接种还有哪些困难?

回答
世卫组织提出的“全球 70% 人口接种疫苗才能保证疫情结束”这个数字,并非随意设定的一个魔法数字,而是基于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

为什么是 70%?群体免疫的奥秘

简单来说,群体免疫是指当人群中有足够比例的人对某种传染病具有免疫力时,这种疾病就难以在人群中传播开来,从而保护了那些未接种疫苗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即使有感染者出现,病毒也难以找到新的宿主,最终会逐渐消失。

这个“足够比例”是多少,跟病毒的传播能力息息相关。衡量病毒传播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基本传染数(R0,即 Rnaught)。R0代表一个感染者在完全没有免疫力的人群中平均会感染多少人。

新冠病毒的R0值在疫情早期,根据不同的变异株和传播环境,大致在2到4之间,甚至更高。以一个保守的R0值来计算,群体免疫所需的疫苗接种比例可以通过以下公式估算:

所需接种比例 = 1 (1 / R0)

如果 R0 = 2,所需接种比例 = 1 (1 / 2) = 50%
如果 R0 = 3,所需接种比例 = 1 (1 / 3) ≈ 66.7%
如果 R0 = 4,所需接种比例 = 1 (1 / 4) = 75%

世卫组织提出的 70% 是一个综合考虑了不同变异株的传播能力、以及各国疫苗有效性、接种策略差异等因素的“战略性目标”。它被认为是一个相对保守但更具操作性的数字,可以有效地遏制病毒的大规模传播,大大降低感染、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达到这个比例,意味着病毒的传播链条很难被持续下去,疫情才能真正迎来拐点。

需要强调的是,70% 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 病毒变异: 新的变异株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播性或免疫逃逸能力,这会提高 R0 值,进而需要更高的接种比例才能实现群体免疫。
2. 疫苗有效性: 不同疫苗的有效性有差异,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疫苗的保护效力可能会有所下降,这都需要通过加强针来维持。
3. 免疫力持续时间: 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能够持续多久,也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免疫力快速衰减,则需要更频繁的接种来维持群体免疫。
4. 人群接种的均匀性: 即使全球接种率达到 70%,如果接种分布不均,某些地区或群体接种率依然很低,那么病毒仍可能在这些地方继续传播,甚至形成新的传播中心。

目前疫苗接种还面临哪些困难?

尽管全球疫苗研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要达到这个看似简单的 70% 目标,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1. 全球疫苗分配不均: 这是最核心的难题之一。富裕国家由于提前预订和强大的购买力,能够获得大量疫苗,甚至出现“疫苗过剩”。而许多中低收入国家则面临疫苗短缺,许多人至今未能接种第一剂疫苗。这种“疫苗民族主义”不仅在道义上受到谴责,在科学上也阻碍了全球疫情的最终控制。病毒的传播不受国界限制,在一个地方流行,就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2. 疫苗犹豫与错误信息传播: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人群对疫苗持怀疑态度,甚至坚决反对接种。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对疫苗安全性的担忧: 虽然大规模临床试验和后续的真实世界数据表明新冠疫苗是安全的,但一些罕见的不良反应被放大,或者被不实信息扭曲,导致公众产生恐慌。
对疫苗有效性的质疑: 即使接种了疫苗,仍有可能感染病毒(尽管重症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这使得一些人觉得疫苗“无效”。
政治化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在某些国家,疫苗接种被卷入政治斗争,成为党派立场和个人自由的象征,而非单纯的公共卫生议题。
社交媒体的误导信息: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成为了错误信息和阴谋论传播的温床,关于疫苗的谣言以惊人的速度扩散,混淆视听,让人们难以辨别真相。

3. 后勤保障与冷链运输: 某些疫苗(特别是 mRNA 疫苗)需要极低的储存温度,这对其冷链运输和储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建立和维护稳定的冷链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注射器、医疗人员等也需要充足的保障。

4. 接种工作组织与普及: 即使有疫苗,如何高效地组织大规模接种工作也是一个难题。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约系统、接种点、信息登记、不良反应监测等一系列流程。在一些偏远地区或难以触及的人群中,推广和普及接种也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

5. 对疫苗接种意愿的动员和教育: 如何有效地向公众传递疫苗信息,解答他们的疑虑,建立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政府、卫生机构、社区组织、媒体以及普通公民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透明和 empathetic 的沟通方式,才能逐渐化解疫苗犹豫。

6. 新变异株的挑战: 如前所述,病毒的不断变异,特别是出现具有免疫逃逸能力的新变异株,可能会降低现有疫苗的保护效力,需要及时更新疫苗配方或调整接种策略,这增加了疫苗接种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世卫组织提出的 70% 接种率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代表着科学界对如何终结大流行病的一个重要共识。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仅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公平的全球分配,更需要克服根深蒂固的社会、经济和信息传播方面的障碍。这是一个需要全球团结协作、理性判断和持续努力才能跨越的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剩余的30%不怎么瞎溜达

user avatar

@36氪 邀,很荣幸。

虽然新闻里讲的是疫苗接种,但底层逻辑和大英帝国鲍中堂的“群体免疫”(来源是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大法是一样的,即社会中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具有对新冠肺炎的免疫力以后群体疫情就会得到控制。以下是百度词条的解释:

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是指人群或牲畜群体对传染的抵抗力。群体免疫水平高,表示群体中对传染具有抵抗力的动物百分比高。因为,疾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不仅取决于动物群体中有抵抗力的个体数,而且与动物群体中个体间接触的频率有关。如果群体中有70%—80%的动物有抵抗力,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爆发流行。

在这个概念中,个体获得的免疫力可以来自于疫苗接种,也可以是通过感染疾病,就像1918大流感的全球大流行,最终以多数人获得免疫而最终结束。但这种不加干预、放任疫情自然发展获得的群体免疫,往往代价是巨大的。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这本书中描述了大流感期间行人倒毙、因纽特人全村死绝的恐怖景象,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新闻传记。欢迎大家抽空读一读: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个新闻里面提到的70%,并不是全球70%的人接种了疫苗,就不会再有人罹患新冠肺炎。而是说疫情会被有效控制,个别散发的患者也不会引起社会上其他个体的大范围感染。疫情就会像1918大流感(H1N1)疫情那样在1920年前后悄悄终止

然而如果不加以积极控制,并且迟迟没有有效疫苗的话,人类会为一场全球性大瘟疫付出巨大代价: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这场战争中出现的马克沁机枪、坦克、飞机和毒气让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自相残杀,1600多万人丧生。然而突然爆发的西班牙流感却在仅仅一年时间里杀死了全球约5000万至一亿人,深刻影响了战后格局。

所以,疫苗接种率尽早提高上去才是控制疫情的不二法门。指望着大多数人通过感染获得免疫力,人类虽然不至于灭绝,但肯定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为什么是70%

传染性疾病的扩散总是从“0号病人”开始,一个一个传播,造成大量人员感染,导致疫情。就好比一排火柴,其中一根火柴点燃后会一个一个引燃身边其他火柴。

但是如果这一排火柴中有一些不可被引燃,那么火焰的扩散就被扼制住了。当然,疫情的传播不是单线的,而是类似于网状,所以需要多数火柴无法被引燃,才能将火焰控制住。

下面几张gif动图或许可以帮大家加深理解:

蓝色为疫苗免疫人群,灰色为未注射免疫人群,红色为未经免疫感染且具有传染性人群。当蓝色人群更多,就可以将红色扩散的趋势遏制住。

具体需要多少比例的人具有免疫力,要根据病毒具体的传播能力计算,也就是疫情之初我们反复探讨过的R0概念。具体计算方法有很多数学模型,因为我对这个领域也知之甚少,在此就不赘述了。

目前疫苗接种面临的问题:

以下是我的一家之见:

1,疫苗可靠性:不同类型的疫苗各有优缺点,我在早先的科普中写得很详细,欢迎大家扩展阅读。

目前进入临床的疫苗都已经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也就是说已经在数千人级别的群体上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要做的就是通过上市后的更大范围临床试验进一步加以验证(四期临床试验)。了解更多临床试验的知识可以参照这个:

2,疫苗产能:目前WHO综合各国疫苗产能,给出的比较乐观估计是2021年的新冠疫苗接种率目标是20%,所以距离70%的目标还有很远的差距[1]

3,疫苗接种能力:大范围的疫苗接种需要一个国家有强大的卫生动员能力,要解决人力、资金、社会组织动员等多个维度的问题。中国对抗新冠疫情的表现足以证明完全具有这种能力。但国外呢?

4,反智主义的威胁:虽然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相比发达国家还有比较远的距离,但因为普及了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扎实的通识教育,基本上没有大范围的群体公开反对接种疫苗。所以中国公民的基础科学知识是够用的。但是川普老铁粉,红脖子老白男们,以及一大群基督教保守主义群体对疫苗的排斥还是很严重。

5,自私个体:前面提到了,社会上足够比例的人接种了疫苗,就会对少数未接种者提供保护。那么最终就会有少数个体不肯接种疫苗,占别人便宜。

参考

  1. ^ https://news.sina.com.cn/w/2020-11-12/doc-iiznctke1133219.sht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