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中,方腊有可能防住甚至反杀宋江军队吗?如果有该怎样操作呢?

回答
方腊能否击败宋江的军队,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水浒传》中的描写,方腊的势力在宋江的征讨下最终被摧毁,但如果从军事角度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方腊本可以利用但未能充分发挥的优势,以及一些宋江军队的弱点。

要让方腊有机会反杀宋江的军队,并非不可能,但这需要他在战略和战术层面进行一系列更加大胆、果断且精准的调整。以下是我认为方腊可以操作的方向,力求详细且接地气:

一、 战略层面的根本性改变: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的哲学

1. 避免成为被围剿的对象: 方腊最致命的失误在于,他基本上是将自己锁在了几个核心的据点中,等着宋江来打。这使得宋江可以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如果方腊想反杀,他必须打破这种被动局面。
“化整为零,分散敌人”策略: 在宋江大军压境之前,方腊应该将大部分兵力分散开,形成多个互不依赖但又能相互策应的军事区域。甚至可以将部分精锐部队化整为零,深入宋江的后方,进行袭扰和破袭。这样,宋江军队在追击和围剿时会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战线拉长,补给线暴露。
“诱敌深入,疲敌致胜”战略: 方腊完全可以利用江南复杂的地形,比如水网密布的河道、险峻的山峦、茂密的丛林,来设置陷阱。他可以假装不敌,逐步将宋江的主力引诱到他熟悉的、对他有利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他可以利用水战、伏击、夜袭等多种手段,不断消耗宋江的兵力、士气和补给。
“重点打击,瓦解其核心”策略: 宋江的军队虽然人多,但其核心力量在于那一百零八将。方腊应该集中力量,通过情报网,找出宋江军队的弱点和关键节点,比如粮草转运、军官集结地,甚至直接尝试刺杀一些关键将领(虽然这在冷兵器时代难度极大,但可以作为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

2. 争取时间和内部消化: 宋江的征讨部队是一支由不同山头、各自为战的梁山好汉组成的联合部队,虽然战斗力强悍,但其内部的整合程度并不如一支正规军。方腊可以利用这一点。
“拖延战术”: 在正面战场上,方腊可以避免与宋江主力进行大规模决战,而是采取游击战、消耗战,利用地形和精兵进行局部胜利,从而拖延宋江的征讨进程。这样做的好处是:
消耗宋江的士气: 长期的拉锯战,会消耗宋江军队的锐气,尤其是那些原本抱着“招安”心思的宋江手下,会开始动摇。
为自身争取时间: 方腊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实力,训练新兵,补充武器装备,甚至寻求外部的支援(尽管在当时比较困难)。
等待时机: 寄希望于宋朝内部出现更大的动荡,或者宋江军队内部出现严重的裂痕。

二、 战术层面的精细操作:扬长避短,克敌制胜

1. 充分利用江南的地理优势: 这是方腊最大的本钱。
水战的极致运用: 江南水网是宋江陆军的巨大障碍。方腊可以组织强大的水军,占据河道制高点,利用水寨、芦苇荡作为掩护,频繁发动对宋江船队的袭击。比如,在长江沿岸的某些关键水道,设置水上陷阱,用火攻、撞击等方式摧毁宋江的运输船队,使其粮草补给断绝。一旦宋江军队陷入断粮的困境,其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城市攻防的智能化: 方腊的据点如杭州、睦州等,都是有城墙的坚固城市。他可以利用城市本身的防御工事,结合火药、毒药(如果能研制出来的话)、滚石檑木等,让宋江军队付出惨重代价。更重要的是,在城市防御中,可以设置多个层级的防线,不断消耗宋江的兵力,避免一次性决战导致全盘崩溃。
山地游击的艺术: 在山区地带,方腊可以组建精锐的山地部队,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进行隐蔽突袭、伏击。例如,在山谷、隘口设伏,用箭雨、落石、陷阱等方式,打击宋江的行军队列,使其难以展开。

2. 发挥“农民起义军”的灵活与狂热:
“人民战争”的模式: 方腊的起义军在宣传和动员上可以更进一步,将宋江军队描绘成压迫人民的官军,煽动民众的反抗情绪,形成全民皆兵的局面。即便是在失守的地区,也可以组织游击队,不断袭扰宋江的占领军,使其难以巩固统治。
精锐部队的特种作战: 方腊可以挑选一部分最忠诚、最精锐的战士,进行特殊的训练,让他们成为能够执行斩首行动、破袭补给线、渗透敌后等任务的“特种部队”。比如,在夜间突袭宋江的营帐,制造混乱,打击士气。

3. 战术上的出奇制胜:
利用火攻: 《水浒传》中火攻的描写虽然不多,但在古代战争中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方腊可以利用其控制的地区,囤积大量的易燃物,在适合的时机,对宋江的军营或集结地发动大规模的火攻,制造混乱并造成大量伤亡。
心理战术: 方腊可以散布谣言,制造恐慌,比如宣扬宋江军队内部的腐败、疾病传播等信息,离间宋江和他的部下,或者在宋江军队内部制造不信任感。
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战: 在分散宋江军队的同时,方腊也要抓住机会,利用其对战场的熟悉和兵力上的局部优势,对宋江的某个偏师或者后勤部队进行猛烈打击,争取“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以提振士气,打击宋江。

三、 关键人物与情报的运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 加强情报网的建设: 方腊起义军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情报上的不足。他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忠诚的情报网,提前获知宋江军队的动向、兵力部署、粮草补给情况,以及宋江军队内部的矛盾和弱点。
招揽奸细与利用当地人: 积极收买宋江军队的士兵或官员,利用江南百姓对宋江军队的抵触情绪,获取关键情报。
“双面间谍”: 如果可能,方腊可以尝试安插一些可靠的“双面间谍”到宋江的军营中,传递错误信息,干扰宋江的决策。

2. 善用将领的特长: 方腊麾下也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如杜壆、陈丽卿、张集成等。方腊应该根据他们的特长,进行合理的部署。
杜壆: 精通兵法,可以让他负责整体战术的制定和指挥。
陈丽卿: 武艺高强,可以让她带领精锐骑兵进行突袭或侧翼攻击。
张集成: 勇猛善战,可以让他作为攻坚力量,或者负责正面牵制。
最关键的是,方腊本人需要有强大的军事素养和决策能力,不能仅仅依靠几个将领。

具体的操作设想(以一个假设的转折点为例):

假设宋江大军抵达浙江地区,方腊没有选择在杭州坚守,而是采取了“化整为零”的策略。

第一阶段:分散与袭扰。 方腊将主力部队化整为零,一部分藏匿在钱塘江北岸的山区,一部分退守睦州,同时组织大量的游击部队在沿海和河道附近活动。他将一部分精锐水军埋伏在杭州湾的一些隐蔽港湾。
第二阶段:疲惫宋江的后勤。 当宋江军队主力开始向杭州逼近时,方腊的游击部队和水军开始行动。他们并非正面作战,而是抓住一切机会袭击宋江的粮草运输队。利用小船在夜间突袭,破坏粮草,同时在山区设伏,用弓箭和火油攻击运输车辆。宋江军队,尤其是远离水路陆路运输的部队,将很快陷入缺粮的困境。
第三阶段:诱敌深入,利用地形。 当宋江军队的粮草开始紧张,士气有所下降时,方腊可以利用一些较小的据点(比如临安附近的山城)故意示弱,吸引宋江的注意力,让他认为有机会可以快速瓦解方腊的抵抗。等宋江主力部队深入到方腊精心布置的陷阱区域,比如钱塘江北岸的沼泽地带或山区隘口。
第四阶段:伏击与反杀。 在夜间或大雾天气,藏匿在山区或芦苇荡中的方腊精锐部队突然发动攻击。利用火攻点燃宋江军队的营帐,利用事先布置好的陷阱(比如削尖的木桩、滚石)制造混乱和伤亡。同时,预先埋伏在港湾的水军,趁宋江水军的警戒松懈时,发动突袭,焚烧或缴获其运输船只。杜壆可以带领精锐骑兵从侧翼发起冲锋,配合步兵的攻击。陈丽卿的部队则可以对宋江的指挥部进行突袭。

结论:

方腊军队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战略上的被动和战术上的保守所致。《水浒传》的描写着重于宋江的英雄主义和“天命所归”,但从军事角度来看,如果方腊能够更主动地运用其地理优势,更灵活地进行战略部署,更注重情报的获取和运用,并在战术上采取出奇制胜的手段,那么他并非没有机会在某些战役中重创宋江的军队,甚至有可能在漫长的消耗战中,通过瓦解宋江军队的内部矛盾,或者等待宋朝朝廷内部出现新的变故,最终得以延续甚至发展其政权。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宋江麾下的梁山好汉们确实是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他们在个人武艺、战斗经验以及战术配合上都有过人之处。想要彻底击败宋江,对于方腊来说,仍将是一场极其艰难的战斗,需要运气、决心和极高的军事才能的结合。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部队分散驻扎是必须的,梁山就几万人,总兵力只比得上方腊在一个州的部队,就成天说粮饷不足,如果方腊的几十万大军集中到杭州或者别的什么地方,要不了多久就把这块地吃得寸草不生了,一场战斗方腊能投入十万人也就是极限了,这是没办法的事,后勤制约谁都逃不过。

先看看方腊和梁山的历次战斗情况。

首先,润州之战,方腊的士兵表现得还算过得去。五万人被穆弘、张横、史进等人指挥的两万五千宋军突袭,一开始还能坚持,之后关胜等人带着两千骑兵加入战斗,终于把他们打崩了。虽然和梁山比明显有差距,但是比宋朝官军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但是,他们的主帅吕师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蠢才。首先,在江北除了一个新投降的陈将士之外,没有眼线,连宋江大军走到哪里了都不清楚,把江北的船的拘到润州就以为没事了,两万多人渡过长江来打他,愣能打成突袭。自古以来,有困守长江南岸成功的战例吗?如果彻底放弃了江北,那么敌人打过长江是迟早的事,宋朝官军还怕没船吗,从上游钉封民船,搞几百艘船轻而易举。

吕师囊接见穆弘和李俊假扮的陈益、陈泰时,摆足了架子,把十二个统制官都带到了江边,全都是全副披挂,他自己还坐了把银交椅,仪仗队搞得倒是不错,可惜这种布置打起仗来就是样子货。军官都带着核心部队到江边去了,城里连个主事的人都没有。李逵等人潜入到城门口杀起来时,不过才二十个人而已,就算梁山二十个头领个个以一当百,只要城里有几个统制官,立刻带兵来镇压,至少能把这二十人压制在城门口,不至于破城,其余几个统制官在江边抵挡张横、史进他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慢慢往回撤,也不至于崩了。这回可好,城里没人主事,直接乱成一团,吕师囊又好死不死地下令城外的部队保护城门,你好歹留下几个人断后啊!命令一下,江边的十二个统制官全都带着兵往城门赶。试想,背后没有友军掩护,大队敌人正在不断压过来,几万军队挤向一座城门,这不败才见鬼呢。

吕师囊在大军败退进城之后还能组织起巷战,而且打死了梁山三个头领,算是他在此战中唯一的亮点,但是总体来看,完全是蠢猪式的指挥。把自己的主力一窝蜂地挤到江边,又被二十几个人吓得一窝蜂地挤回城里,我都怀疑大部分南军应该是被自己人踩死的。

而且,这一战暴露了南军最致命的问题。

却说那三百只船上人,见半日没些动静。左边一百只船上张横、张顺,带八个偏将,提军器上岸;右边一百只船上十员正将,都拿了枪刀,钻上岸来。守江面南军,拦当不住。

南军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以优势兵力迎战敌前登陆的宋军,结果硬是打不过。野战能力不行,只靠守城无论如何也翻不了盘。如果没有一支可以解围的强大援军,困守孤城就是等死。

吕师囊丢了润州,损失了六个统制官和一大半部队,来到丹徒又得到了邢政的援兵,数目不详,推测此时丹徒南军总兵力应该在三万左右。可是吕师囊对自己部队的状况一点不了解,本来他应该在丹徒紧闭城门,重新整编部队,把死了的六个统制官手下败兵分给活下来的六个,先恢复士气,守住丹徒,再考虑润州的问题。没想到,吕师囊的胆子可真肥,到达丹徒的第二天,就又带着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的残兵败将和邢政一起朝润州反攻,甚至没在丹徒留人防守。这哪里是打仗,简直就是赌徒输急了当裤子。结果,关胜带着五千人追杀过来,直接把他打了个落花流水。这回吕师囊打不了巷战了,兵败如山倒,直接丢了丹徒逃去常州。因为他的部队士气已经被彻底打崩了,邢政再一死,援军的士气也崩了,一群失去了勇气的丧家之犬就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也还是丧家之犬。所以才发生了以六倍的优势兵力被吊打的这种荒唐事。也可以看出吕师囊的指挥能力多么低下。

宋军占领丹徒第二天就分兵南下,宋江带着三万人追杀吕师囊来到常州,吕师囊的兵现在已经完全指望不上了,常州统制官钱振鹏出战被关胜砍了,但是吕师囊手下的张近仁、高可立杀了韩滔、彭玘,关胜又坠马,这下子南军占了便宜,一路追杀了关胜二十多里。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虽然死了个钱振鹏,但是正好可以让吕师囊统一常州的指挥权,而且打了一场胜仗,部队的士气也有所恢复。结果吕师囊这个废柴,给他条活路就开始浪。

宋江连折五将,被打急了,率主力直扑丹徒,前锋是李逵、鲍旭、项充、李衮的五百精兵。吕师囊不知道李逵的厉害,随随便便就派了张近仁和高可立带着一千人出城对付李逵。于是,李逵突击队的巅峰战绩诞生了。

宋军内有几个探子,却认得高可立、张近仁两个,是杀韩滔、彭玘的,便指着黑旋风道:“这两个领军的,便是杀俺韩、彭二将军的。”李逵那里听了这说,也不打话,拿起两把板斧,直抢过对阵去。鲍旭见李逵杀过对阵,急呼项充、李衮舞起蛮牌,便去策应。四个齐心滚将过对阵。高可立、张近仁吃了一惊,措手不及,急待回马,那两个蛮牌早滚到马颔下,高可立、张近仁在马上把枪望下搠时,项充、李衮把牌迎住。李逵斧起,早砍翻高可立马脚,高可立攧下马来,项充叫道“留下活的”时,李逵是个好杀人的汉子,那里忍耐得住,早一斧砍下头来。鲍旭从马上揪下张近仁,一刀也割了头。四个在阵里乱杀南军,黑旋风把高可立头缚在腰里,轮起两把板斧,不问天地,横身在里面砍杀。杀得一千马步军退入城去,也杀了三四百人。直赶到吊桥边,李逵和鲍旭两个,便要杀入城去,项充、李衮死当回来。城上擂木炮石,早打下来。四个回到阵前,五百军兵依原一字摆开,那里敢轻动。本是也要来混战,怕黑旋风不分皂白,见的便砍,因此不敢近前。

李逵和鲍旭像捏小鸡子一样杀了张近仁和高可立,一千南军被他们四个人歼灭了三分之一,很显然,这一千兵肯定是主将一死就抱头鼠窜,争着往城里逃,否则就算是四个变形金刚也不至于打出这么离谱的战绩。还是在润州就存在的老问题,以一倍的兵力迎战,可就是打不过,只有拿滚木擂石才能挽回颓势,但是滚木擂石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人家宋军可以选择不到城墙下面来挨打。

张近仁和高可立刚得瑟了一天就被人把脑袋摘走了,经过李逵等人这一场大杀,常州城中的情况是“众人都胆颤心寒,不敢出战。问了数声,如箭穿雁嘴,钩搭鱼腮,默默无言,无人敢应。”吕师囊自己都打算跑路了,凌振还在炮击城楼,军队根本没有士气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城里有人投降宋江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吕师囊打仗不行,跑路的本事还是不错的,金节降宋,宋江破常州,吕师囊又逃到无锡,会合卫忠的一万援军。万万没想到这帮南军记吃不记打,还和在丹徒县时一样采用一模一样的战术。援军和败军混在一起,就冒冒失失地出城迎战,结果一头撞上李逵。常州的败兵都是让李逵杀得闻风丧胆的,这仗还打个茄子。于是,和在丹徒时一模一样,南军溃败,宋军占领无锡。

吕师囊第四次弃城而逃,这次逃到苏州了。守苏州的方貌智力也没比吕师囊高到哪去,吕师囊怎么浪,他还接着怎么浪,硬逼着吕师囊出战送了人头。好在方貌手里掌握着五万主力军团,他还浪得起,出战不利之后智商重新上线,把策略改成了坚守不出。梁山还是用老办法,假扮南军混进城中里应外合。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人:郭世广。他是宋军过江到目前为止南军将领中表现最好的。南军在润州吃过亏,郭世广对于宋军有可能化装潜入是有充分准备的。

管门大将却是飞豹大将军郭世广,亲自上城来,问了小校备细,接取关防文书,吊上城来看了。郭世广使人赍至三大王府里,辨看了来文。又差人来监视,却才教放入城门。郭世广直在水门边坐地,再叫人下船看时,满满地堆着铁甲号衣,因此一只只都放入城去。放过十只船了,便关水门。三大王差来的监视官员,引着五百军在岸上跟定,便着湾住了船。

可以说,郭世广已经用尽了可以用的防范措施,如果对付的是实力差距没那么悬殊的对手,是绝不会出岔子的。可是……

李逵、鲍旭、项充、李衮,从船舱里钻出来。监视官见了四个人形容粗丑,急待问是甚人时,项充、李衮早舞起团牌,飞出一把刀来,把监视官剁下马去。那五百军欲待上船,被李逵掣起双斧,早跳在岸上,一连砍翻十数个,那五百军人都走了。

五百人砍不过人家四个人,这还能说啥?这能赖人家郭世广吗?不是老郭不努力,奈何宋军有李逵。宋军冲进苏州城,方貌等人落荒而逃,被宋军追杀,死得毫无尊严,只有郭世广血战到底,和宣赞同归于尽。老郭应该是那种有理想有抱负才跟着方腊造反的,比方貌这种靠亲戚关系上位的废柴强得多了。方貌的表现还不如吕师囊,吕师囊把主力放在城外,但是城破之后还能缩回城里打巷战,方貌的部队原本就驻扎在城里,却被一波打崩。吕师囊在润州还想着要抵抗,方貌听说宋军进城,第一个带头逃跑。有这样的主帅,这仗打得赢才怪。

从润州、常州、无锡、苏州这四仗也可以看出,很多人说李逵武功不行,排得靠前全靠和宋江关系好,这是没有道理的。李逵虽然单挑不行,但是清兵是梁山第一,简直就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宣州之战、湖州之战,卢俊义打得中规中矩,虽然死了三个头领,但是指挥没什么大毛病。南军守军也没犯什么严重错误,就是硬实力拼不过,略过不提。水路战斗也是一样。

秀州的段恺投降之后,就该打杭州了。段恺说杭州方天定部有七万人,这个数字是不对的,我们后面再说。

宋军的部署是,宋江率主力直取杭州,卢俊义攻独松关,呼延灼攻德清县,阮小七率水军从海路袭扰,另派柴进、燕青去方腊那边卧底。

杭州城里方天定的布局是:司行方率三万人救德清县,厉天闰率三万人救独松关,石宝率三万人迎战宋江。由此可以看出,杭州守军最少也有十万。此时方天定的部署还是不错的,直接无视了阮小七的袭扰部队,反正他们就那么点人,也折腾不出什么花样来。敌军刚到,守军不可能一开始就窝在城里不出来,要较量一下,判断敌军的状态,再制订下一步的方案。

在前哨战中,石宝吃了亏,他面临的问题和润常苏宣湖五州的守将其实是一样的,正面冲突打不过宋军。于是石宝果断选择了撤回杭州。改策略为长期消耗和小股偷袭,果然,宋江吃了亏,损失了徐宁和郝思文。之后张顺不请示宋江,私自偷袭失败阵亡,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首先,张顺的死证明南军的防御十分严密,不是靠投机冒险就能攻破的。其次,张顺的死导致宋江一直绷着的心态开始崩了,徐宁死是因为安道全走了,张顺是宋江私交极厚的好兄弟,他们的死给了宋江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开始急躁冒进,导致了更大的损失。

方天定趁着宋江祭奠张顺的机会出城袭击,结果这是宋江下的套,中了埋伏,反而折了四将,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南军野战是真打不过。

独松关方向,周通阵亡挑不出什么毛病,是正常战损,董平和张清纯粹是自己浪的,而且是私自出战,没通知卢俊义。守关的厉天闰武力不错,但是智力上也是个大废物点心。孙新、顾大嫂、李立、汤隆、时迁、白胜他们六个人从小路绕过去放火,就吓得厉天闰弃关而逃。要知道,厉天闰带到独松关的援军就有三万,还有原来关上的部队,比卢俊义多至少一倍。卢俊义的军队分了一半给呼延灼,带到独松关的只有一万五千人。厉天闰的三四万人能被六个人吓跑,充分说明了之前的历次败仗已经严重挫伤了南军的士气,从将领到士兵都不相信自己能打赢。厉天闰所部还不是有组织地撤退,而是乱哄哄地溃逃,被兵力连自己一半都不到的卢俊义追杀四五十里,斩了主将厉天闰。这仗打的,简直丢死个人了。呼延灼也打下了德清县,雷横和龚旺是在正面对决中阵亡的,也是正常战损。

卢俊义、呼延灼取得了胜利,杭州就孤立无援了,宋江可以集中全部主力围攻杭州。宋江派李逵去增援卢俊义,同时再次对杭州发动攻击。鲁智深大战邓元觉,武松斩贝应夔,关胜对战石宝。梁山略占上风,最重要的是牢牢牵制住了方天定、石宝、邓元觉,让他们没办法增援厉天闰和司行方,导致这两部的败军全军覆没,司行方也被卢俊义赶下水淹死了。

但是这一回,轮到宋江作死了。

得知董平、张清、雷横、龚旺、周通战死的消息,宋江自徐宁、郝思文、张顺阵亡以来就开始渐渐失控的情绪已经彻底无法遏制了,连吴用的心态都开始焦躁了。他们制订的攻打杭州的计划完全就是硬碰硬。卢俊义、林冲、呼延灼打候潮门,花荣、秦明打艮山门,穆弘、李俊打靠湖门,朱仝、史进、鲁智深、武松打菜市门、荐桥门,宋江自己打北关门。没有助攻,全他娘的是主攻。

和坚固无比的杭州城死磕硬打,结果就是宋军连吃三次败仗,索超、邓飞、刘唐、鲍旭四人阵亡。总算这个时候,解珍和解宝带回了袁评事的运粮船,吴用的智力回来了,又制定了假冒运粮队混进城的计策。

这可是吴用第三回用这招了,方天定的防御手段比郭世广又进一步升级,五百人不顶用,他直接带着一万人来监视。可惜还是被吴用算到了,宋军没当场进攻,只是让解珍、解宝等十八个将领混进了城。到了晚上,凌振在吴山顶上架起意大利炮开轰。

其实,方天定并没有犯什么大错误,杭州守军总不能不吃饭,运粮是必须的,混进十几个奸细也是难免的,正常来说,十几个奸细干得了什么?就算他们有三头六臂,又怎敌得过数万守军。可是……

众将各取火把,到处点着。城中不一时鼎沸起来。正不知多少宋军在城里。方天定在宫中听了大惊,急急披挂上马时,各门城上军士已都逃命去了。宋兵大振,各自争功夺城。

连敌人的影子都还没见呢,大家都忙着逃命去了,这还打个毛线。

关键在于,梁山已经把胜利当成了习惯,而南军把失败当成了习惯。梁山自王伦落草到征方腊,经历了几十场大小战斗,败仗也打得不少,但是每次最终都能干掉对手,已经养成了强烈的自信,南征之后尽管损失惨重,可是对于士气的影响却是大家心里窝着火,急着要破城杀人。而南军连遭惨败,被打断了脊梁,尽管石宝、邓元觉等人全力维持,甚至杀了梁山几个将领,但是还是没能治好士兵的“恐宋症”,导致南军根本不敢和宋军正面对抗,隔着城墙还有勇气作战,一旦觉得城墙无法依仗了,立刻掉头逃跑。与其说他们是被宋江打败的,倒不如说他们是被自己吓死的。

鲁智深那么高的武功,在华州时一群衙役一拥而上就抓住了,李逵四人组却能追砍上千南军,难道他们真的就所向无敌吗?其实南军只要有二三十个意志坚定的勇士端着长枪一拥而上,多半就能捅死他们,可是他们都怕了李逵,谁也不敢挺身迎战,全都在逃命,所以只能伸着脖子等李逵来砍。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恐惧是比任何强敌都可怕的敌人。

有人认为,这种十几个人吓退一城守军的事不过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然而,《水浒传》成书两百多年后,小说却变成了现实。

1646年年末,嘉定三屠的元凶李成栋进犯广东,他率领三百骑兵星夜兼程前往广州。来到广州城外,他派了十几个人,以布巾包头,混入了城中。

这十几个人一直走到布政使司衙门前,突然扯下头巾,露出辫子,高呼:“大清兵到!”开始满街砍杀广州军民。

没有人反抗,所有人都在抱头鼠窜,李成栋趁机攻城,这座有数十万人口的天南第一城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沦陷了,南明绍武皇帝和十六个藩王被清军一网打尽。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加荒诞,《水浒传》中的方天定尚且试图抵抗,而主持广州防务的苏观生却根本不相信清军来了,连杀了好几位报告敌情的传令兵。等到他最后终于发现清军已经来了,也完全没有组织任何抵抗,直接一索子吊死了。一支没有勇气的懦弱军队,靠着城墙维持虚幻的安全感,其实不过是羊圈里的绵羊而已。

方天定被杀,石宝和邓元觉出逃,杭州被宋军拿下。由于在攻打杭州的战斗中损失很大,又遭遇瘟疫,宋军在杭州休整了十几天,然后继续南进。宋江打睦州,卢俊义打歙州。梁山南下之后,在常州、苏州休整的时间都很短,这个进兵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石宝和邓元觉逃到了富阳县,会合了白钦和景德指挥的一万援军。这时的宋江根本不用什么计策,一路碾压平推,连破富阳县、桐庐县,石宝、邓元觉等人只能一路奔逃,一直退到乌龙岭天险,这才扎住阵脚。此时的南军如果没有地形优势,根本没办法和宋军对抗。然而,宋江已经崩坏的心态依然没有恢复,连打了几个胜仗,他就又开始浪了。

首先,他派李逵、项充、李衮去探路,这三人是用来在平地虐步兵的,让他们去山地探路有什么用,当然是被南军一顿滚木礌石赶回来了。宋江还没浪够,又派阮小二、孟康、童威、童猛带水军往上冲。宋军人多,南军人少,水陆配合正面攻击才是正道,宋江却在陆路没有丝毫进展的情况下在水路冒进。阮小二指挥的先锋部队只有一千人,却一头撞进了五千南军水军的埋伏之中,结果就是阮小二和孟康阵亡。紧接着,解珍和解宝又提出要爬岭偷袭。根据之前的经验,解珍和解宝认为“我两个装做此间猎户,扒上山去,放起一把火来,教那贼兵大惊,必然弃了关去。”其实他们俩想得也不能说不对,但是只考虑了胜利的后果,没考虑失败的后果。吴用反对这么做,认为乌龙岭地形太过险要,防御严密,很难得手。宋江和二解不听吴用的,坚持要执行这个计划。于是,解珍和解宝也战死了。

宋江又一次不听吴用的劝阻,坚持要去抢回解珍和解宝的尸体,中了石宝和邓元觉的埋伏,但是吴用筹划在先,安排了伏兵。结果想也知道,打野战,南军怎么可能赢,石宝和邓元觉又吃了败仗。

这个时候,南军的兵力已经几乎枯竭了,邓元觉向方腊求援,只带来了夏侯成指挥的五千部队。宋江留下吴用和石宝对峙,绕道走小路袭击乌龙岭背后。守卫这条路线的南军将领伍应星不战而逃,结果导致来增援他的邓元觉反而成了被埋伏的一方。按照南军野战必输定律,邓元觉果然阵亡了。这一回,宋江还是太浪,明明背后还有一个大敌石宝,他却仅仅试探性攻击了一下乌龙岭背后,就直接进攻睦州,在背后留下了重大隐患。

这时宋江面对的敌人与以往不同,是一万五千方腊的御林军。这支军队是南军中的最强嫡系,而且没有受到之前历次大败的影响。这一次,宋军失去了恐惧的武器,双方又兵力相当,只能靠实力硬碰硬地对战了。南军占着地利,又有包道乙和郑彪的法术,于是一开始占了上风。王英和扈三娘指挥的三千先锋败给了郑彪,王英夫妻战死。此时的宋江已经杀红了眼了,自己带着李逵和项充、李衮带五千人冲上来报仇。双方一场血战,宋江不敌,鲁智深和武松又来增援。尽管南军占据着有利条件,可是他们的野战能力实在太弱。梁山军最终击溃了南军,但是王英、扈三娘为郑彪所杀,项充、李衮中伏被杀,武松断臂,宋江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这是自南征以来宋军损失最惨重的一仗。

吴用方面,则得到了童贯、王禀、刘光世等人的增援,他留下李俊等人继续和石宝对峙,自己也绕过乌龙岭来增援宋江了。这时,宋江得到了龙君邵俊托梦,要他赶快打睦州。邵龙君的主意是有道理的,因为睦州的这支南军已经是南军最后的野战军团了,梁山付出巨大代价,已经打掉了他们的锐气,现在宋江得到吴用的援军之后恢复了进攻能力,绝不能容许他们喘过气来。然而,邵龙君让他打睦州,可没让他不管石宝,宋江和吴用此时都急昏了头了。在乌龙岭方向只留了燕顺和马麟,第二天天亮就开始不顾一切地开始猛攻睦州。

包道乙的法术固然厉害,但是宋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牛鬼蛇神都斗不过真理。

却令凌振施放九厢子母等火炮,直打入城去。那火炮飞将起去,震的天崩地动,岳撼山摇。城中军马,惊得魂消魄丧,不杀自乱。
……
包道乙见宋军中风起雷响,急待起身时,被凌振放起一个轰天炮,一个火弹子正打中包天师,头和身躯,击得粉碎。

再强的法术也没有大炮厉害,就算斗法术,郑彪也败给了樊瑞。南军还没有从昨天的大败中恢复过来,今天宋军就又添了生力军来猛攻,南军的士气再一次被打崩,全军覆没。但是这个时候,石宝和白钦留下景德抵挡王禀、刘光世、李俊等人,从乌龙岭杀了出来,燕顺和马麟当然不可能挡得住石宝,被石宝和白钦杀死。但是由于睦州实在破得太快了,石宝尽管击破了燕顺所部,却没能来得及夹击宋江,反而变成了宋江和王禀两面夹击石宝,付出吕方和郭盛阵亡的代价之后,宋军全歼了石宝所部。而之前大败梁山水军的方腊水师,在这时也失去了勇气,居然自己散伙了。

而卢俊义那一路,则遭遇了与宋江这边不相上下的惨重损失,卢俊义这一回实在是浪得要命,明明是一名小彪将带几十个骑兵就能完成的任务,他非派史进、石秀、陈达、杨春、李忠、薛永带着三千步军去,结果就在昱岭关被庞万春全歼了,这一命令的愚蠢程度几乎不亚于吕师囊。朱武之前也不知道干嘛去了,吃了败仗才想起来自己是军师,采用了一力降十会的策略,直接一路放火烧过去,就什么伏兵都没用了。最后破关,还是靠时迁潜入放火。

关上众将不杀自乱,发起喊来,众军都只顾走,那里有心来迎敌。庞万春和两个副将急来关后救火时,时迁就在屋脊上又放起炮来。那火炮震得关屋也动,吓得这南兵都弃了刀枪弓箭,衣袍铠甲,尽望关后奔走。时迁在屋上大叫道:“已有一万宋兵先过关了,汝等急早投降,免汝一死!”庞万春听了,惊得魂不附体,只管跌脚。雷炯、计稷惊得麻木了,动掸不得。

可见,庞万春的水平也没比前面那几位高多少,方天定被十八个人吓死,厉天闰被六个人吓死,庞万春更厉害了,被时迁一个人吓死。

庞万春逃出昱岭关,到歙州投奔方垕,卢俊义追到歙州,初战不利,折了欧鹏、张青,这个是难免的,碰上新的敌人,总得先打一仗才好估摸敌方的深浅,吃几个亏是难免的,只要不是昱岭关那样闷头送死就行。朱武当夜设了个套骗庞万春来劫营,庞万春就老老实实钻进来送死了。

紧接着,尚书王寅又在斗智中占了上风,杀了单廷圭、魏定国,但是双方在战斗力上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暴怒状态的卢俊义一招秒了方垕,众头领在损失了李云和石勇之后群殴死王寅,最终夺下了歙州。庞万春、王寅这些人也算是竭尽全力了,几度占了卢俊义的上风,可是战斗力的差距实在过于悬殊。宋军一旦损兵折将,其他人的第一反应是报仇,南军一旦损兵折将,其他人的反应却是逃跑,就冲这个,怎么都打不赢。

最后清溪决战,方腊已经没有什么可打的了。被人堵在老巢,家里还有宋军内应。虽然最后垂死挣扎,杀了秦明、郁保四、孙二娘、邹渊、杜迁、李立、汤隆、蔡福、阮小五九人,但是完全于事无补。

本来,南方政权抵抗北方强军,地形和气候是最好的武器,只要拖得够久,炎热潮湿的天气就会让北方军队大量生病。但是对宋江,这种影响要小得多,他的军队中有很多南方人。而且,梁山的攻击力实在是比南军强得太多了,南军没有一座城池能坚守,想拖延时间都无从拖起。

从在润州坚持巷战,到在苏州仅有小规模抵抗,到在杭州被十八名宋军吓得落荒而逃,方腊军队的士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下降。最后拿出御林军的家底拼了一次,还是打输了。方腊想要阻止这种士气滑坡式的下跌,必须在一开始就和宋江斗得旗鼓相当才行。南军的组织度实在是太弱了,只要打上几个败仗,士气就会迅速崩盘。因此,方腊得一开始就御驾亲征,带着最精锐的御林军,抽调精兵猛将,把战线推到润州甚至扬州,在最初的战斗中就连战连捷,直到把宋江打败。一旦让宋江过了江,歼灭几支南军,方腊军的士气就完蛋了,接下来根本就没法打了。

然而方腊就算一开始就全力出击,难道能打得赢有103个头领,近乎于满状态的梁山军吗?方腊在野战之中斗不过宋江,守城又防不住梁山将领的渗透,宋江哪怕吃几次亏,整顿败兵之后还能卷土重来,而方腊只要输一次,就全完了。他打赢宋江的概率微乎其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