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中关于“消灭洪泽湖”的水利方案?

回答
关于睡前消息节目中提到的“消灭洪泽湖”水利方案,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其中涉及的工程规模、生态影响、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审慎评价。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方案的核心思路和主要内容。睡前消息在节目中提及的,并非一个简单粗暴的“填平”方案,而是可能围绕着对洪泽湖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或“利用”,以达到特定水利目标。这里的“消灭”更可能是一种对湖泊功能进行颠覆性重塑的代称。具体来说,这类方案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1. 泄洪与调蓄功能强化: 洪泽湖作为淮河中下游重要的蓄洪区,在淮河防洪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些极端情况下的洪水,可能导致其超警戒水位,威胁下游地区安全。因此,所谓的“消灭”方案,可能旨在通过更强大的水利工程,例如修建更庞大的堤防、疏浚河道、增加湖泊的排洪能力,甚至将湖泊的一部分区域进行围垦,转化为耕地或建设用地,从而减少其滞洪面积。这是一种将湖泊的“蓄”转化为“排”或“用”的思路。

2. 水资源配置与利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洪泽湖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其水量调配和利用也成为考量因素。方案可能涉及将湖泊的部分水量通过引调水工程输送到其他需要水资源的地区,或者通过改造湖泊水系,使其更便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甚至城市生活用水的抽取。这本质上是将湖泊从一个自然存在的“水库”转变为一个可控、可调配的“水资源供应基地”。

3.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 围垦湖泊土地,将其转化为可耕种的农田或用于城市建设,是历史上许多地区解决人地矛盾、发展经济的常见手段。这个方案可能也包含类似的考虑,即通过围垦等方式,将洪泽湖的相当一部分面积从水域转变为陆地,以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

4. 生态环境的“优化”与改造: 传统的“水利工程”思路,往往将自然生态视为需要“控制”和“改造”的对象,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因此,方案可能包含对洪泽湖现有生态系统的“优化”,例如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改善水质,甚至通过工程手段调整湖泊的水文节律,以期达到某种“理想”的生态状态。但这种“优化”是否符合生态规律,以及对原有生物多样性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值得警惕的。

评价这个方案,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审视:

一、 利弊权衡:潜在的收益与风险

潜在收益:
防洪能力提升: 如果方案能有效提升淮河流域的泄洪和调蓄能力,对于减少下游洪涝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供给增加: 通过更有效地调配和利用洪泽湖水资源,可以缓解区域性水资源短缺问题,支持经济发展。
土地资源开发: 围垦土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或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用地。
经济发展拉动: 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潜在风险:
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是最令人担忧的一点。洪泽湖作为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栖息地,也对区域气候调节、水质净化有重要作用。大规模改造甚至“消灭”,将不可避免地导致:
湿地功能丧失: 蓄洪、调节径流、净化水源等湿地原有功能将大幅减弱或消失。
生物多样性锐减: 依赖湖泊生存的动植物将失去家园,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水文情势改变: 对下游水系、甚至区域气候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围垦土地后,如果管理不当,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降低土地利用价值。
社会影响:
居民生活受到影响: 如果涉及移民搬迁、渔业资源的丧失,将对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
文化遗产的威胁: 湖区可能存在与湖泊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也可能影响当地的渔文化传承。
公众意见的采纳: 如此重大的工程,必然涉及到广泛的社会群体,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充分听取和采纳公众意见,是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工程技术与经济可行性:
工程难度: 改造如此巨大的湖泊,其工程量、技术难度和建设周期都是巨大的挑战。
经济成本: 工程建设、生态修复、居民补偿等各项费用将极为高昂,其经济效益是否能覆盖成本,并产生长远的可持续效益,需要严谨的评估。
运营与维护成本: 即使工程建成,长期的运营维护成本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二、 理念的冲突:人定胜天与生态优先

这个方案触及了一个核心的哲学和发展理念的冲突:“人定胜天”还是“生态优先”?

传统的水利工程往往是“人定胜天”思想的体现,强调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在过去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压力较小的时代,这种思路或许能带来显著的物质进步。然而,在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态危机严峻的背景下,这种思路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将洪泽湖这样的自然湿地视为一个可以“消灭”或“改造”的对象,可能反映了一种过度工程化、过度功利化的倾向。它可能将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低估,仅仅看到其作为潜在的水源、土地资源而被“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反,生态优先的理念则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识到生态系统自身的价值,以及它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在这种理念下,我们会更加审慎地对待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考虑如何保护和修复其功能,而不是将其“消灭”或“重塑”。

三、 与现有水利政策的契合度

中国目前的水利发展战略,在强调防洪抗旱、水资源配置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国家政策,都明确了保护水生态、湿地生态的重要性。

一个可能“消灭”洪泽湖的水利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当前主流的水利发展理念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如果方案的实质是大规模围垦、改变湖泊性质,那么它很可能难以获得合法性批准。

四、 睡前消息的定位与信息传播

睡前消息作为一档以“信息传播”为核心的节目,其报道的目的通常是揭示问题、引发讨论、推动社会关注。因此,节目提到这样一个极端性的“消灭洪泽湖”的水利方案,更有可能是为了警示潜在的、不合理的开发思路,或者揭露某些地方政府、利益集团可能存在的激进开发冲动。它可能是一种“反向操作”,通过提出一个极端化的设想,来反衬出理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评价睡前消息的这个报道,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具体工程方案。它更多的是一种话题引爆,是对一种潜在的、但可能存在的开发思路的审视和反思。

总结来说,对“消灭洪泽湖”的水利方案,我的评价是:

动机可能出于解决现实问题(如防洪、水资源短缺),但其思路极其激进,可能触犯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从长远来看,大规模改造或“消灭”洪泽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很可能远大于其在短期内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
这背后反映了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工程化思维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挑战,以及对“人定胜天”传统观念的反思。
睡前消息提出此类方案,更可能是为了引发公众对洪泽湖保护及其相关水利规划的讨论和警惕,呼唤更审慎、更符合生态规律的决策。

在面对涉及如此重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时,我们必须坚持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公开透明的原则,充分考虑各种长短期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的影响,绝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的生态福祉。与其说是“消灭”洪泽湖,不如说是思考如何更智慧地与洪泽湖相处,如何通过科技和管理手段,实现其在防洪、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来地理话题和史地学,在知乎上是个少有人涉足的冷门……

睡前消息以往每一期播出后,在知乎上都能很快出现讨论话题和很多答案。但307期播出后,迄今为止只有这一个问题,还没有人回答。

就让我继续在史地学领域装个逼吧~

首先由必要强调下,“水往低处流”是很多还没上小学的孩童都应该知道的物理现象。但是在知乎喜欢讨论历史问题的群体当中,不乏有先立即结论、再找证据的神人,这些人的地理知识普遍亟待提高的,他们是不知道这个道理的。如果您对“水往低处流”持不赞同观点,坚持认定水长腿了,自己能往高处爬的话,那么请就此打住,不用往下看

“消灭洪泽湖”这个声音,是本世纪初中国水利有关部门已经论证过的课题,即“河湖分离”。但是略遗憾的,督工这一期说了很久,却没有提到这个课题。

在本期中,督工对这个话题讲述时间超过9分钟,占据一半时长,可惜在画一张很大的烧饼,但是面没有发好,还忘了蘸芝麻,烙出来的没那么香了。感觉就是论述了很多现象,但是没有总结和突出要点。

1、盘带过人都不错,从中场一路杀到门前,一脚踢歪了

2、结论错了

我来做一些补充。



1、先保漕 后治水

节目中提到了北宋末年为了抵抗金军而导致的黄河改道夺淮,提到晚明万历初年修筑的高家堰大堤,提到了明清大运河,提到了“运河穿黄”等问题,提到了明清两代漕运和治河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利益集团问题与民生问题。

但是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明朝修高家堰大堤,此后清朝还不断持续施工/巩固,明清两代都投入巨大的财力来维持江淮地区治水,目的不仅仅是治水防洪,更要保证运河漕运。所谓运河漕运/治水过程中产生的腐败利益集团等,不过是“保漕”这个大前提下的若干小副产品,即只要漕运和治水官员能保持好漕运,哪怕他们雁过拔毛贪得无厌,在北京的最高当权者也能容忍。

京杭大运河本身就是和老天爷拧着干,与自然规律对抗的工程。高家堰不过是为了维持大运河这个“大逆天工程”,而操作的一个“小逆天工程”。

只要是天然河流,哪怕是黄/淮/辽河这种中下游河道位于大平原上,经常发生淤积溃漫的河流,他们也有固定不变的流向,有自己的上下游河道,有自己的源头和诸多支流河。滚滚长江东逝水,黄河淮河也一样,千万年来都如此。我们都没听说哪天黄淮江这些大河从东往西倒着流的新闻。

但是京杭大运河不是天然河流,他没有稳定的流向,没有源头,没有上下游河段之分。运河里的水是基本不流动的死水,需要通过外界自然河湖为他补水。

给运河补水,是难事;已经流到运河河槽里的水和泥沙想排出去,更不容易。

天然河流携带泥沙,冲进运河河槽后,因水不再流动,泥沙会迅速下沉。这就造成一个难题——大运河的淤积速度更快、更明显。

清初康熙三年,荷兰使团经大运河前往北京。使团成员彼得·冯·霍姆测量山东济宁河段的水深,发现河道底部是厚厚的淤泥,水深只有3.5英尺。运河漕船都是平底船,载货之后吃水仅3~5尺之间,但大运河河道依然不能满足通航需求。

明清两代的河工,为此琢磨过各种奇思妙想和偷懒怪招。清代道光年间出任江南河道总督的完颜麟庆,写过一册《河工器具图说》,书里讲两样东西,一个叫“水耙子”,一个叫“混江龙”,就是用铁杆、铁丝、铁片和重木等捆扎的搅拌器,小的论尺,大的超过一丈。

漕船经过大运河淤积严重的河段,让几条吃水浅的小船在前面鱼贯开路,船尾站着几名水手,把连着锁链的器具扔到河底。沉重的铁质器具陷入淤泥深处,水手拉住锁链拼命扯拽,将泥沙搅起来,泥就薄了,水就深了,趁着泥沙还没沉下去的工夫,后面吃水深的载重大船赶紧逐次而过。


如果花费一些时间去看下《河工器具图说》这本书,就会发现,大部分内容都是总结如何挖泥刷沙,大部分治河工具也都与清淤有关。这恰好反映了大运河泥沙淤积的严重性。

这些办法确实能管点用,可惜是耍小聪明,治标不治本,泥沙只能专门组织人力清理,到晚清时,甚至还从国外购买清淤船,但因为大运河本身存在严重缺陷。他总体上是逆自然规律的产物,泥沙淤积等等问题,相当于他身上的绝症,甭管吃药开刀还是找偏方请大仙,各种治疗手法只能延缓病情,救不了他的命。

古人因此只能采取相对被动的办法——拦沙——尽量避免让类似黄河等含沙量过多的天然河流直接冲入运河。

但是中国中原地区的整体地形是西高东低,几大水系都是自西向东流的,而运河却是南北走向,且必须穿过黄河,纵贯南北几大水系,这就是典型的和老天爷对着干。漕运又关系到首都和北方的物资补充,绝对不能中断。

洪泽湖与黄河相汇的河口,叫清口,而大运河恰恰也要在清口实现“穿黄”,这增加漕运和治水的难度。我们看下同样是完颜麟庆著的《黄运河黄运河口古今图说》当中,所反映的清乾隆后期清口枢纽——



大运河从淮安的城西经过,向北绕一个“几”字弯。因为大运河水位低,而洪泽湖和黄河水位高,所以必须先修若干道提水船闸,让漕船从运河进入清口。

同理,黄河和洪泽湖水位高,他们可以为运河船闸和闸槽补水。为了预防带有泥沙的黄河水流入运河船闸,在清口以北还修了多道针对黄河的拦水沉沙坝,保证只让泥沙含量低的洪泽湖水流入船闸。漕船汇集到清口之后,再通过北侧的拦水沉沙坝进入黄河,最后通过黄河北岸的北运河河道。

明清两代治理黄淮水患,就是必须要先保住漕运,然后再想办法治水患。如果没有漕运,治水的难度要小的多。



2、河水灌湖

接下来,就要照着地图来解释和论述了——


注意我用红圈标出的两个地方。这是明清时期,大运河位于江苏的两段河道。

其中位于扬州—高邮—宝应—淮安的南侧河道,紧贴着高宝湖(高邮湖前身)的东岸。位于苏北地区,靠近苏鲁豫三省交界处的淮阴—宿迁的北侧河道,又紧贴着黄河河道,与黄河平行。

黄河夺淮入海后,其豫东—徐州—宿迁—淮阴这段河道也极不稳定,河道经常因泥沙淤塞而发生溃堤洪灾,而运河又在这段黄河河道的东北侧。

为了保证这段运河不受影响,避免黄河水冲进运河,明清政府一直采取“保北弃南”政策:雨季汛期,发现黄河水位上涨,要漫过大堤溃出去时,就扒开南侧河堤,让洪水往南流,保住北岸的运河。

而洪泽湖恰恰就在这段黄河的南岸。黄河南堤决口,河水夹带泥沙,往南冲进洪泽湖,这即是洪泽湖迅速形成“地上悬湖”的主要成因,也是江淮地区几百年来水患持续不断的重要原因。

而洪泽湖又位于西高东低的江淮平原,湖东岸肯定比西岸低。为了保护宝应—淮安的南侧的运河河道,还要防止洪泽湖向东/东南方向溃堤漫出形成的洪水。

晚明隆万年间修高家堰,主要目的有两个——

A、预防洪泽湖东岸溃堤,保护淮安—宝应—高邮段的运河漕运。

B、试图利用洪泽湖“蓄清刷浑,束水冲沙”。

黄河水浑,但是淮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现象并不严重,泥沙相对含量少。黄河水能灌入洪泽湖,是黄河水位高,而洪泽湖水位低。所以潘季驯修高家堰,是打算让洪泽湖水位升高到黄河之上,在洪泽湖积蓄足够多的清水,灌入黄河(即夺淮之前的旧淮河河道)。让洪泽湖的清水从高处冲进黄河,即能提高流速流量,把黄河的泥沙搅起来,带入大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黄河河床的淤积问题,还能提高洪泽湖在汛期的泄洪能力,一举多得。

但是这个设想操作起来,人为负面影响因素太多。主要原因是老朱家的祖陵就在盱眙,靠近洪泽湖中游入湖口的西南岸边上。一旦把老朱家祖陵给淹了,潘季驯的脑袋也要搬家了。所以明朝高家堰不敢修的太高,潘季驯不敢把洪泽湖水位提的过高。

一方面担心皇陵被淹,高家堰不敢修的过高,潘季驯束手束脚;另一方面黄河淤积、改道和决口。明朝修高家堰,最后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即没有达到束水冲沙的效果,也没有解决黄河水灌入洪泽湖的老问题

后来清朝就没这顾虑。朱家祖陵淹了就淹了,和我没关系。在清代,黄河照样决口,清朝官方也采取再次大幅加高高家堰,提升湖水水位,防止黄河水灌入的方案。康熙年间,位于安徽的泗州城和明祖陵就都泡在水底下去了。

现在有第一个结论:

淮河的下游流段,已经不是天然河流;洪泽湖也不是天然湖泊,而是人工湖。

淮河的下游流段位于江淮平原,千百年来,人类在这里和洪水对着干,已经多次改变了海河的河道和整个淮河下游流域的地理水文情况。淮河下游,已经足以称得上人工河了。

而洪泽湖的出现,就是人为操作的结果,他同样是人工湖(只不过总体而言,操作很不成功了)。

从明朝到清朝,在保证大运河漕运的大前提下,洪泽湖和黄河就如同两个竞争对手,进入“你高一尺,我高一丈”的状态,谁的水位高,就能灌对方一肚子水。两位比着修大堤。


2、淮水入江与江淮水患

既然黄河夺淮入海了,那么淮河水只能改走其他路径入海。尤其是清口这个地方还要保证漕运。这导致洪泽湖水难以从黄河东流入海。

但是淮河上游流下来的水,都汇入洪泽湖,也必须排出去。所以洪泽湖是从东南岸、位于高家堰最难测的蒋坝(三河坝),入三河(淮河入江水道),在进入高宝湖(高邮湖),最后流入长江。这样。淮河不再独立入海,改为长江的一条支流河。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把洪泽湖水入长江这块内容表现的比较清楚了,截取地图局部——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在明清两代,洪泽湖和黄河比着修大堤,水位猛涨,且洪泽湖还沉积了黄河灌入的泥沙。由此导致对于洪泽湖以东的江淮平原而言,他是“地上悬湖”;对于洪泽湖以西的皖西丘陵地带而言,他还是“地上悬湖”。

就是说,位于淮河中游沿岸、今天江苏的盱眙、安徽省五河、蚌埠、怀远……,包括老朱家的凤阳老家,都在洪泽湖的水位以下

黄河和淮河较劲,经过人类几百年的操作,最终影响到淮河中游的安全,给淮河中游造成更严重的水患问题,就是这么纠结~

淮河的泥沙问题相对并不严重,但是因洪泽湖的原因,中游沿河地区这些城镇,也只好通过持续增修河堤的方式来解决了。

一旦进入夏季汛期,水位暴涨,因洪泽湖湖底海拔高,湖水上涨过快,淮河中游的来水不仅不能及时进入洪泽湖,反而还会受到洪泽湖的顶堆效应。水患就更严重了



三、河湖分离

对洪泽湖和困扰安徽的江淮水患问题,本世纪初,水利有关部门的课题,是“河湖分离”——在盱眙与高邮湖之间,修一条人工河渠,让淮河水不再流入洪泽湖和三河(淮河入江水道),改由该人工河渠直接流入高邮湖,再流入长江。

这样一来,即能大大缩短淮河的下游河道长度,而且能大幅降低淮河中游的水位,同时也会让淮河流域的面积大幅缩小再次。淮北、淮安、徐州、枣庄、济宁等城市和地区,就不再属于淮河流域了。

淮河本来是洪泽湖最大的来水源。当淮河不再流入洪泽湖,洪泽湖必然也要有水表面积缩小等后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消灭洪泽湖”。

接下来这是重点。

《睡前消息》307期,最让我纠结的地方,是督工这家伙嘴上说“消灭洪泽湖”,但是他不仅没有提这个“河湖分离”的方案,反而反复提到是当初论证时,反对一方的方案!

当初反对“河湖分离”方案的一些专家,他们提出的方案,就是在洪泽湖以东、属于江苏省的江淮平原东部,大力兴修入海人工河渠,拓宽现有的苏北灌溉总渠,修建新渠,在保留洪泽湖的前提下,为洪泽湖提供更多、更宽畅的通道,让淮河水能顺畅的流入东海。

再次必须 @睡前消息



最后,我复述自己在知乎上经常说的一些话:

人类历史也是和大自然做斗争的漫长过程。某一地域的地理形势、气候变化和物产资源等等因素,都会对人类造成直接影响,让在该区域活动的部族群落,形成特定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历史学是一门杂糅了地理学和环境气候学的综合性学科。不能光翻历史书,不能局限在仅在史料里挑挑捡拣。历史必须和地理结合,做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数据测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