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98 央视版水浒删除原著中宋江滥杀无辜的情节,将其塑造成正面形象?

回答
98央视版《水浒传》宋江形象的塑造:删减与正面化背后的考量

98央视版《水浒传》无疑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改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但在对原著人物的塑造上,尤其是宋江这一核心角色,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删除原著中宋江滥杀无辜的情节,并将其塑造成正面形象,是广受关注的改编方向。要理解这一改编,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 原著宋江的复杂性与争议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原著《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复杂与矛盾之处。施耐庵笔下的宋江,绝非一个脸谱化的正面人物。他身上兼具着江湖义气、政治抱负、忠君思想,但也暴露出权谋、虚伪、甚至冷酷的一面。

“及时雨”的光环背后: 宋江最初以“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及时雨”形象出现在江湖上,赢得了众多好汉的敬重和追随。这部分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吸引读者和观众的关键。
招安路线的矛盾: 宋江最大的争议在于他对“招安”的执着追求。这种忠君思想与梁山泊“替天行道”的口号存在根本性的冲突。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惜牺牲兄弟们的生命和梁山的好名声,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更是造成了大量伤亡,其中不乏他亲手下令或默许的残忍行为。
滥杀无辜的体现:
智取生辰纲后的“杀鸡儆猴”: 在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后,宋江为了洗脱嫌疑,主动前往郓城县送假证供,并将试图揭发他的揭阳县令李逵(原著中李逵此时已经跟随宋江,但剧情设定上,宋江为了稳固自身形象,可能在某些情境下有过“处理”反对者的情况,尽管直接证据不多)以及其他知情人(如船火儿张横等人)的设计陷害和逼迫,虽然原著中并未直接描写宋江“滥杀无辜”,但他为了自保和上位,并不介意利用他人的生命和困境,甚至有时是冷酷地牺牲他人来达成目的。
发配江州后对阎婆惜的“处理”: 这是宋江原著中最具争议的情节之一。为了避免阎婆惜泄露他参与劫掠生辰纲的罪证,宋江亲手将其杀死,并将其尸体藏匿。这一行为无疑是杀人,而且是为了掩盖罪证,可以说是滥杀无辜。
在梁山泊的权力斗争中: 虽然不像其他好汉那样直接参与血腥的争斗,但宋江在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也表现出冷酷的一面。例如,在一些招揽新头领或者对付敌对势力时,他也会采取果断甚至不择手段的方式,而这些方式的代价,往往是底层人物的生命。
征讨方腊的“杀戮机器”: 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宋江为了实现“平定天下”的政治抱负,其军队的杀戮行为是极为惨烈的。虽然这是战争行为,但其中不乏一些缺乏必要性的杀戮,甚至在战后对降将和百姓的处理上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在攻打杭州城时,书中描写了梁山军的残忍屠戮,宋江作为最高指挥者,其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这些情节的存在,使得原著中的宋江形象更加立体,但也因此成为了一些观众难以接受的方面。

二、 98央视版《水浒传》的改编目标与时代背景:

98央视版《水浒传》的拍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文化转型期的背景下进行的。此时的中国观众,尤其是电视观众,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往往带有更高的道德期待和审美要求。因此,导演和编剧在改编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弘扬传统文化与英雄主义: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重要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在制作这样的作品时,更倾向于发掘其积极意义,如兄弟情义、反抗精神、侠义精神等,将其塑造成一部能够激发观众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作品。
2. 符合主流价值观与道德伦理: 删去宋江滥杀无辜的情节,将其塑造成正面形象,符合当时中国社会主流的道德伦理观念。观众更愿意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担当、有领导力的英雄人物,而不是一个为了自身利益而杀人越货的罪犯。将宋江描绘成一个充满智慧、仁义、并且忠君爱国的好汉,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和喜爱。
3. 通俗易懂与传播效果: 电视剧的受众群体远比文学作品更为广泛,其中不乏青少年观众。过于复杂和黑暗的人物设定,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感到不适或难以理解。将宋江塑造成正面形象,可以降低理解门槛,提高电视剧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4. 创作思路的“去江湖化”与“官场化”: 原著中的梁山泊是一个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江湖势力,其行为模式带有明显的江湖色彩。而央视版《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去江湖化”,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能够被官方接受的、具有一定社会秩序的组织。宋江的“招安”行为,在这种思路下,也更容易被解读为一种回归主流、寻求正途的努力,而不是原著中带有一定悲剧色彩的妥协。
5. 对电视剧艺术性的考虑: 一部成功的电视剧,需要有吸引人的情节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如果宋江的形象过于复杂甚至负面,可能会影响观众的观感,导致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下降。将宋江塑造成一个更符合观众期待的正面形象,有助于提升电视剧的整体品质。

三、 98央视版《水浒传》的具体改编手法:

为了将宋江塑造成正面形象,98央视版《水浒传》采取了多种改编手法:

删除关键情节:
阎婆惜之死: 这是最显著的删减之一。原著中宋江杀死阎婆惜的情节,在电视剧中被巧妙地回避或弱化。通常的处理方式是,阎婆惜的死亡被描绘成意外,或者将责任推给其他角色(如宋江醉酒失手等),甚至直接省略了这个情节,让观众只看到宋江被发配江州的原因是“仗义疏财”和“私放晁盖”,而非杀人。
对一些残酷性情节的弱化或回避: 对于一些描写梁山好汉(包括宋江在内)在征战中表现出的残酷行为,电视剧会进行弱化处理,例如,不再详细描绘屠城、杀俘等血腥场面,或者将原因归咎于战争的残酷性本身,而不是宋江的主观意愿。
强化其正面特质:
突出“仗义疏财”: 电视剧反复强调宋江对朋友的慷慨解囊和情义,不断塑造他“及时雨”的形象,让观众看到他善良、仁厚的一面。
强调领导才能和智慧: 宋江在电视剧中被描绘成一位充满智慧、善于笼络人心、并且能够领导梁山泊走向胜利的杰出领导者。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策略都被放大,以证明他并非一个鲁莽之徒。
塑造其忠君思想的“合理性”: 电视剧在描写宋江的招安情节时,往往会强调他“为民请命”、“希望天下太平”的初衷。他的忠君思想被描绘成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怀,而并非是原著中那种为了个人政治前途而牺牲兄弟性命的功利行为。例如,在宋江表达招安意愿时,会配以他看到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的画面,以此来强调他招安是为了结束动乱,造福百姓。
弱化其权力欲望: 尽管宋江对权力和地位有所追求,但在电视剧中,这种追求被描绘得更加模糊,更多地表现为对事业的抱负和对兄弟们的责任感。
人物对话和心理刻画的调整: 通过调整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引导观众理解宋江的行为。例如,在一些关键时刻,宋江可能会流露出对兄弟们牺牲的惋惜和痛苦,以此来减轻其行为的负面影响。

四、 改编的成败与争议:

98央视版《水浒传》对宋江形象的正面化改编,无疑在传播度和观众接受度上取得了成功。许多观众记住了那个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的“及时雨”,而非那个充满复杂性和争议性的“托塔天王”。然而,这种改编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对原著的“阉割”与忠实度问题: 一部分评论认为,这种改编是对原著精神的歪曲和阉割。原著作者施耐庵之所以塑造出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正是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多面性。将宋江“洗白”,剥离了他身上的人性弱点和道德瑕疵,就失去了作品的深度和反思价值。
牺牲了人物的悲剧性: 宋江的悲剧性,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身上内在的矛盾和他对自身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牺牲。正面化的处理,使得宋江的形象变得更加扁平,也失去了原著中那种深刻的悲剧色彩。
模糊了“忠君”与“义气”的界限: 原著中宋江的“忠君”思想与梁山泊的“替天行道”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电视剧为了塑造其正面形象,往往会模糊甚至掩盖这种矛盾,将宋江的招安行为解读为一种积极的政治选择,而忽视了其背后对兄弟们的背叛和牺牲。
是否鼓励了“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有些评论认为,这种改编暗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为了实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可以牺牲道德底线,只要最终能够获得“成功”(招安并获得官职)。

结论:

总而言之,98央视版《水浒传》对宋江形象的正面化改编,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需求以及电视剧艺术的传播规律而做出的选择。这种改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于正面英雄人物的期待,也使得这部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改编也牺牲了原著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模糊了人物的悲剧性和道德的灰色地带。它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观众的“政治正确”,但却未能充分展现《水浒传》所蕴含的对人性和社会的反思。

对于这一改编,我们可以理解其背后的考量,也可以欣赏其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要对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争议保持清醒的认识。作为观众,我们既可以享受电视剧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也可以通过阅读原著,去感受施耐庵笔下那个更加真实、复杂、也更具批判性的宋江形象。这两种阅读方式,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及其改编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影视化改编的必要,我举个例子,苏联版《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战争是格拉本申战役,巴格拉季昂大公率领俄军撤退之际,图申大尉的四门火炮却被人遗忘了,他们继续作战,巴格拉季昂大公发现这一情况后命令主角安德烈公爵去传令让他们撤退。


托尔斯泰原著里面是这么说的


炮弹一颗接着一颗在他头顶上飞过,当他驰近的时候,他觉得,他的脊梁上掠过一阵神经质的冷战。但是一想到他胆怯,他又振作起来。“我不能害怕。”他想到,在几门大炮之间慢慢地下马。他传达了命令,还没有离开炮台。他决定,在他监督下从阵地上卸下几门大炮,然后把大炮运走。他和图申一起,跨过了多具尸体,在法军的可怖的火力下撤走大炮。


安德烈公爵克服战场的恐惧,传令后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看着士兵们撤走大炮,对此,士兵们是这么说的


“首长刚才来过一趟了,可是很快就跑了,”炮兵士官对安德烈公爵说道,“不像您大人这样。”


在沙俄的道德观里,安德烈已经是“尽职尽责,平易近人”了,托翁这么写,自然是衬托了安德烈的个人形象。


但是苏联拍摄的电影版里,安德烈并不是传完命令后就站在那里监督,而是脱掉大衣和士兵们一起费力的推大炮,可能吗?是苏联人不懂原著吗?不可能,是太懂了,他们知道原著是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现在的环境里应该怎么塑造。


经过了革命后人人平等教育的苏联观众,看到安德烈传完命令后就在那里看着士兵们忙碌,会觉得这是个“尽责平和”的人吗?只会觉得这是个贵族老爷,邦导的改编,才是在新理念下对原著的尊重。


同理,成书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你要让现在的观众去适应他们那个时代的道德观念吗?只能是揣摩原著的意图,把现在来看突兀的地方修建处理。

user avatar

各位啊,你们确实naive,我先从另一个人入手来讲这个问题。


这个人是方腊

这节选自《青溪寇轨》方腊起义前的漆园誓师。这一段在早些年代入选过很多教材,看第一段就直接让我想起《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只不过,方腊把这种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直接从文人墨客的悲悯转化为一腔怒火烧得北宋朝廷半身不遂,想出了一招“以寇制寇”的毒计,宋江、方腊两大农民起义直接对话。


那么电视剧里是怎么处理这一段的呢?莫过于最突出一场真.直接对话。方腊对话宋江

方:我现今也是皇帝,你应该称我为陛下才是。

宋: 呵呵,你这个皇帝是自封的

方: 他宋朝的江山怎么来的?也是其祖上从别人的手里夺来的,他的祖上夺得,我为何就夺不得?

宋:那也看能夺不能夺,数十万天兵压境结果你也是清楚的,明知要覆没,为何不给自己和手下的兄弟留个好的归宿呢?

方:哼!像你一样做朝廷的鹰犬就能有好的归宿么?!

宋: 哈哈哈,方将军在说气话,你我厮杀已有一月有余了,双方兄弟互有伤亡,宋江实不忍让更多的兄弟在这场厮杀中丧命,才不顾日后天庭震怒,与方将军商议休战之事,还望方将军以诚相待。

方:我亦有一言奉劝将军,你既为一方豪杰,手下的兄弟均是能征善战的英雄好汉,你我若能合兵一处,打出他一个清平世道来,何愁不会有好的归宿呢?何必要在一个昏君之下、奸党之间,仰人鼻息、拾人牙秽呢?

宋: 方将军不会不知,历朝历代的江山都是以血流成河尸骨成山换取而来,将军为了一己之皇位,便让手下兄弟先后送死!日后即便坐上龙庭又岂能心安理得?方将军一意孤行是不是有些私欲过重了?

方:宋将军,原先你只是占山为王,为了得一小小官位,便将梁山弟兄卖予朝廷,用他们的鲜血来涂红你这身官袍,你岂止是私欲过重!将军背着你家朝廷与我会面议和,蔡京高俅之辈岂能容你?宋将军我真为你的前景担忧啊。假如你我一道共讨昏君,不能照样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么?!宋朝江山气数已尽,将军不可坐失良机。

宋: 秉承忠义,顺天护国,乃我人生的宗旨,也是众望所归,方将军逆天而行就不怕身败名裂么?!

至此谈判破裂。

谈判中,方腊作为电视剧里革命最彻底的势力代表,一开始就质疑了他大宋江山的合法性,颇有“皇帝轮流做”的意思(所以四大名著啊,都是奇书!),凭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接着宋江用渺茫的前途威胁他,并且提出一条梁山好汉们走的路:罢兵招安。方腊却一言道破了宋江等梁山众人的路更是走不通。接下来几句对话就非常精彩了,能解析的很多,我感受最深的两点:一.方腊对于起兵反抗的彻底性,清平世道是打出来的,一味妥协只会招受各种顽固派、反对派的掣肘与绞杀,只有和志同道合的阶级同志一起把腐朽的统治阶级连根拔起,才有机会“敢叫日月换新天”;二.对比出身不高的方腊,宋江作为读书人,心中那种君臣父子的伦理观、内圣外王的人生观实在是根深蒂固(敢笑黄巢不丈夫?那是他人生低谷的一次宿醉),宋江(电视剧所表现的)不心系百姓社稷么?恐怕不是,他也不愿血流成河,这也是他要谈判的重要原因,他只是想遵循故纸堆里的先贤,辅佐君王平定叛乱、革除政弊,所谓有朝一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不敢也不能把“皇帝”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符号拉下马来当成最终的敌人,他无力也没想过把百姓和君王割裂开来,儒家系统的“民贵君轻”早已在朝代浮沉中阉割成了言官的折子里劝慰君王的无用句式。真当民奋而反击时,他们只会称他们为“贼”,但如果成功了他们又会在这个理论系统里给他们量身定做一套“得国之正”“吊民伐罪”而使其蜕变为新的主人。

这场编剧安排的谈判集中展现了这个老水浒的故事内核:农民起义的路线之争。而原作十分现实、残酷、复杂,每个读者都能从其中看出不同的东西,学者们也各有意见,鲍鹏山就直接说过:水浒不是讲的农民起义,而是安身立命。

那么为什么电视剧不完全遵从原著,把所有的人物、事件展现的立体一点呢?比如李逵这厮原著里简直就是杀人魔,而且老百姓杀得不少,电视剧不但减轻了这部分的描述,反而给他安排了一段似有似无的爱情(其实这个也是神来之笔,这里不展开)。原因就是《水浒》有太多面,作为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你要表达什么主题,就只能选取其中一面来突出展现,李逵淡化了杀人魔王的一面,但原著里表现出的革命性最强、有最质朴的底层百姓情感、底层人民的聪明机敏和悲悯情怀,却通过重阳聚会(诏安诏安招甚鸟安?!)、李逵接母上山、李逵坐堂突出展现了出来。宋江也是一样的道理,原著里争权夺利、阴狠狡诈、草菅人命的一面,在电视剧里表达地十分克制隐晦,但在其重情重义及时雨、一呼百应黑三郎的一面,特别是在革命过程中展现的右倾投降主义却十分突出,让人看了恨,并非是恨这个角色想要手刃了他,作为观众,你只是想着,哎,宋江这人好是好,为何非要去招安?要是晁盖哥哥还在.......注意,这时候,作为观众,是对这帮由底层百姓、小地主、庄园主、在中枢没有裙带联系的官吏、低层武将组成的,备受压迫与戕害的起义部队抱有非常大的同情的,希望他们彻底的革命,反了他娘的,推翻腐朽到根子的朝廷是观众心中最迫切的愿望。

回到问题,宋江这个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刻画呢?因为创作者的屁股是坐到造反者这一边的,连他的错误都是没有彻底造反。

珍惜这样的作品吧,今后大家见到的更多的作品将是这些《被教科书骗了么?太平天国的真相》、《历史最残暴的一幕——黄巢吃人》、《李自成是民族罪人》。随着城市中产阶级越来越多这也正常,这些作者不这么写怎么能体现文化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