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梁山排名次为什么关胜会在林冲前面?

回答
在《水浒传》梁山泊好汉的排名中,关胜位列第五,而林冲则位列第六。这个排名顺序确实引发了很多读者的讨论和疑问,毕竟林冲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无论是武艺、战功还是在梁山的重要性,似乎都不亚于甚至超过关胜。

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关胜会排在林冲前面,我们需要从《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所设定的逻辑、书中人物的背景设定、以及梁山泊的实际情况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这并非简单地以武艺高低来衡量,而是综合了多重因素的考量。

一、 作者的设定与意图——“五虎将”的特殊地位

《水浒传》中最重要的一个排名体系就是“马军五虎将”和“步军十三头领”。关胜作为“马军五虎将”之首,享有特殊的地位。作者将关胜排在林冲之前,有其深层的用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代表正统与权威: 关胜是三国时期名将关羽的后代,姓关,名胜。这个“关”姓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正统的意味。在古代,“姓”往往比“名”更能代表一个家族的荣耀和地位。关胜的出现,不仅是武艺高强,更是带有“关帝后裔”这一层光环,这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对梁山泊泊位的一种“合法性”的补充。虽然梁山不是朝廷,但这种带有历史传承的背景,在作者塑造的江湖世界里,也是一种重要的“名望”资本。
“五虎将”的荣誉与象征意义: “五虎将”是梁山马军的最高荣誉。第一位虎将通常是最高统帅之下最重要的武将代表。作者将关胜放在这个位置,是为了突出他的重要性,并将他塑造成梁山军事实力的象征之一。如果将林冲放在“五虎将”之首,可能会让读者觉得少了些“名正言顺”的感觉,因为林冲毕竟是草莽出身。
平衡与象征: 施耐庵在塑造梁山好汉时,会考虑人物的代表性。关胜代表的是一部分接受朝廷征召、却又因为各种原因被逼上梁山的官军将领,而林冲则更多地代表被奸臣所害的忠良将士。将关胜置于林冲之前,可能是为了在梁山的核心武力层级中,体现出这种“官逼民反”但又不失威严的色彩。

二、 人物背景与出身——“名门之后”的加分项

关胜的出身是其排名靠前的重要因素:

关帝后裔的特殊身份: 这是关胜最大的优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关公)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是忠义、武勇的化身。他的后裔自然会受到更多尊重和重视。在施耐庵的笔下,虽然梁山好汉大都是被逼上梁山,但他们依然沿用着一些传统的价值观,比如对英雄的崇敬。关胜“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抹丹,胸阔,齿白,身长八尺”,外貌上就与关羽有几分相似,这无形中增加了他的人物魅力和历史联想。
堂堂正正的朝廷将领: 关胜是朝廷册封的“大名府猛将”,是正规军的将领,有封官在身,有品级。他不是流寇出身,也不是被逼上山后才开始积攒战功。他“奉旨前来征讨梁山”,虽然最终归顺,但其本身的出身和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比“被迫反抗”的林冲,在“江湖规矩”里更显“体面”。
林冲的背景相对“不利”: 林冲虽然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但他的“禁军教头”身份,在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并非是最高级别的将领。而且,林冲是被高俅陷害,经历了一系列的屈辱才走上梁山。他的经历虽然悲惨动人,但也带有“落魄”的色彩。

三、 梁山泊的具体情况——招安与“五虎将”的意义

梁山泊的最终目标是“招安”,这在排名中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招安的需要与“名望”: 梁山泊接受朝廷招安,虽然是为了更好的前程和洗白,但选择什么样的“代表人物”去与朝廷谈判,或者说,在招安后代表梁山去为朝廷效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像关胜这样出身正统、有官职背景的将领,在梁山走向招安的过程中,更能代表梁山“接受收编”的姿态。
“五虎将”的军事统领地位: “五虎将”不仅是荣誉,更是梁山马军的最高军事指挥系统。关胜作为“五虎将”之首,其地位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战绩的唯一指标。虽然林冲在水浒中也常负责军务,并且是梁山重要的战将,但在“五虎将”这个明确的军事体系下,关胜作为第一名,地位自然更高。

四、 书中描写与实际战绩的权衡

虽然作者在排名上可能有所偏重,但林冲的实力和贡献也不容小觑:

关胜的战绩: 关胜初上梁山时,曾大战林冲、秦明,不落下风,表现出极其高强的武艺。他被封为“五虎将”中的“大刀”,这与他“关家”的背景相得益彰。在后期的征讨方腊等战役中,关胜也有不少出色的表现。
林冲的实力与贡献: 林冲作为“豹子头”,是梁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顶级武将,也是“五虎将”之一。他的武艺在书中几乎是顶尖的存在,曾经“马上使枪,步下使刀”,枪法精绝。他从早期就为梁山做出巨大贡献,是梁山军事体系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曾“火并王伦”,帮助晁盖上位,并在此后成为梁山的核心战将。

总结来说,关胜之所以能在林冲前面,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武艺或战功绝对超越了林冲,而是作者施耐庵在构建梁山泊的整体形象和人物体系时,出于以下多重考虑的综合结果:

1. 代表性与象征意义: 关胜作为“关帝后裔”和原朝廷将领,带有正统和名望的光环,更符合作者塑造梁山势力时的一种“平衡”和“代表”。
2. 招安的铺垫: 关胜的出身背景,更适合在梁山走向招安的过程中,扮演一个能与朝廷对接的角色。
3. “五虎将”体系的内部逻辑: 作为“马军五虎将”之首,关胜的排名就奠定了他高于其他虎将的地位,林冲虽然也是虎将,但排名靠后。
4. 作者的文学创作手法: 施耐庵在描写人物时,会综合考虑人物的出身、性格、经历以及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排名并非纯粹武力值比拼,而是一种“综合评价”。

虽然许多读者认为林冲的武艺和对梁山的贡献可能更胜一筹,但从作者的叙事逻辑和人物设定来看,关胜排名林冲之前,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这正是《水浒传》的魅力之一,它的人物塑造并非是简单的线性排名,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层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关于蓝本形象和历史原型,已有洋和尚 @岳麓韶阳 的回答,珠玉在前,此处不赘述,仅就原著情节讨论一二。

讨论之前首先要明白一点,排位天定。水浒里是有鬼神的,由玄女和罗真人的话不难知道,所谓宋江定关胜在前自然是扯淡。水浒里,谁是天,自然是作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定关胜在前?

原因一,作者有意促成关林小“关张”组合。

两位小关羽中,朱仝、雷横已经组成关张组合,只有武力和综合地位足以匹敌林冲的关胜来与“小张飞”形成关张cp。而出于书里人物、书外作者对于关羽的崇拜,关在张前自无疑问。

依据:林冲初见关胜时并不服气,而关胜在降水火二将时,林冲身为元老、监军,又救了关胜一回,在这种情况下,林冲仍然以关胜为尊,呼为兄长。且以年齿论,林冲年纪(前面出场时已三十四五)明显大于关胜(后面出场才三十二)。

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太师大喜,便问:将军青春多少? 关胜答道:小将三旬有二。』

『林冲谏道:兄长,人心难忖,三思而行。”关胜道:“好汉作事无妨。

旁证:《结水浒传》里另一对与关林影子一般的宿敌小“关张”,表现更为极端。能力、功劳、年岁均大于云天彪的陈希真,仍不免关前张后,左云右陈。

原因二,作者视角与读者视角不同,作者自然能提前看到未来的事迹和功劳,并且因为个人好恶有所偏心。读者视角则相对看重已有的表现。

作者的偏爱较为明显,不仅仅是降水火二将以林冲为关胜作衬,关胜投梁山后到招安前,作战全勤,相比之下林冲姑且还缺席了第二次攻打曾头市。再以boss战为例,林冲在招安后作为纯打手,仅参与围攻王寅一次boss战,而关胜则先后参与对抗兀颜光、石宝、方杰等三次,还在后期梁山人物表现机会整体稀缺、日常石乐志的情况下,通过石宝反过来补强关胜的形象和能力。

综上所述,关胜作为一个后出场的、形象较虚的人物,位次能在林冲之前,根由自然还是关羽崇拜+历史原型叠加后的根正苗红,放在书中则具体表现为作者的偏爱,全书都不舍得让关胜负伤一次,还在通行本中给了一个相对不错的结局。

反之,如果林冲要在关胜前,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当个梁山武艺第一,成为全书武艺第一的有力竞争者?

当个梁山谋略第一,成为全书谋略第一的有力竞争者?

当个梁山法攻第一,成为世俗法攻第一的有力竞争者?

那不行,都撞人设了。相对可行的办法是,改姓刘、诸葛,并照着“祖先”整容、重置属性作为血统证明。否则,当角色定位偏向小张飞时,就已经输了一多半了。

user avatar

关胜的排名确实值得一说。

正巧,鄙人近期阅读了一些研究《水浒传》以及关公崇拜的书籍,冒昧一答,敬请各路高人指正。

一些普通读者乃至专业的《水浒传》研究者都认为关胜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人物形象塑造比较单薄,只是照着所谓的祖先关公捏出来的人物。虽然从外貌到行为做派都模仿关公,但缺乏神韵,有如庙宇中的木偶泥胎。

第二,关胜从本事到功劳,并无特别突出之处,只靠着关公后裔的名头,忝居高位。

《水浒论衡》和《水浒二论》的作者马幼垣先生,即为此类观点的持有者之一。

另外,萨孟武先生在其随笔《〈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中认为,梁山排座次时关胜压过林冲,说明宋江待人也看出身。这是立足于社会学角度的评论。

鄙人斗胆,认为这些说法都有失偏颇。

本回答从“今本《水浒传》关胜形象的形成过程”角度来分析,以求说明关胜何以能够在水泊梁山高居第五把交椅。

一、水浒蓝本中的关胜

关胜在早期的水浒蓝本中都有出现,但各种蓝本之间存在差异。

《宣和遗事》中,关胜首次登场于《元集》(按:《宣和遗事》共分为“元、亨、利、贞”四集),在被派遣押运花石纲的“十二指使”中名列第十一位。但在《亨集》列出的天书三十六人名单中,其名号作“大刀·关必胜”,排名第十二,紧随其后的便是“豹子头·林冲”。

也就是说,早在《宣和遗事》中,关胜的排名已位于林冲之前,只是二的人排名都较今本为低。

附《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名单:

智多星·吴加亮,玉麒麟·卢(李)进义
青面兽·杨志,混江龙·李海
九纹龙·史进,入云龙·公孙胜
浪里百跳(条)·张顺,霹雳火·秦明
活阎罗·阮小七,立地太岁·阮小五
短命二郎·阮进,大刀·关必胜
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
小旋风·柴进,金枪手·徐宁
扑天雕·李应,赤发鬼·刘唐
一撞直·董平,插翅虎·雷横
美髯公·朱同,神行太保·戴宗
赛关索·王雄,病尉迟·孙立
小李广·花荣,没羽箭·张青
没遮拦·穆横,浪子·燕青
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
铁鞭·呼延绰,急先锋·索超
拼命二郎·石秀,火船工·张岑
摸着云·杜千,铁天王·晁盖

关胜在元、明水浒杂剧中亦多有出场,包括《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王矮虎大闹东平府》、《豹子和尚自还俗》、《争报恩三虎下山》等剧目。《豹子和尚自还俗》中亦作“大刀·关必胜”,排名第十四;《争报恩三虎下山》中排名第十一,都较今本为低。另外,在《争报恩三虎下山》中,关胜下山执行任务用光了盘缠,解决办法竟然是偷狗、杀狗、卖狗肉,堪称爱狗人士的一生之敌,与读者今日所见的翻版关公形象相去甚远。

将关胜地位拔高的始作俑者,当为宋末元初画家龚开(字圣予,一作“与”)。在其《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列出的名单中,关胜高居第四位。排名前四的依次为:

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学究、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

再来看龚开写给关胜的赞词:

大刀关胜,岂云长孙?
云长义勇,汝其后昆。

前面用了一个问句“岂云长孙”,译为“难道是关云长的玄孙吗”,有猜测的含义在内。后面话锋一转,说关胜如同关羽一般义勇,应当是关羽的后裔(按:“后昆”意为“后代、后嗣、子孙”之意)。这四句赞词颇有自问自答的意味。

今本《水浒传》描写的关胜,显然是将龚开的说法进一步落实,并大加渲染。由赞词便可窥其一斑:

汉国功臣苗裔,三分良将玄孙。
绣旗飘挂动天兵,金甲绿袍相称。
赤兔马腾腾紫霞,青龙刀凛凛寒冰。
蒲东郡内产豪英,义勇大刀关胜。

这一头一尾,恰与龚开的赞词呼应。

二、关胜的历史原型

龚开与施耐庵们,为何如此盛赞关胜?

那是因为《水浒》故事中的关胜捏合了史料中抗金将领关胜的形象与事迹。

《宋史》、《金史》中均有大汉奸刘豫杀骁将关胜,投降金国的记载。刘豫降金的原因,一为贪利,二乃衔怨。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刘豫传》载:

豫善中书侍郎张悫,建炎二年正月,用悫荐除知济南府。时盗起山东,豫不愿行,请易东南一郡,执政恶之,不许,豫忿而去。是冬,金人攻济南,豫遣子麟出战,敌纵兵围之数重,郡倅张柬益兵来援,金人乃解去。因遣人啖豫以利豫惩前忿遂畜反谋杀其将关胜率百姓降金百姓不从豫缒城纳款

《金史·卷七十七·刘豫传》载:

康王至扬州,枢密使张悫荐知济南府。是时,山东盗贼满野,豫欲得江南一郡,宰相不与,忿忿而去。挞懒攻济南,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豫遂杀关胜出降

关于刘豫手下骁将关胜,王象春《齐音》亦有载:

金兵薄济南,守将关胜善用大刀,屡战兀术。金人贿豫诱胜杀之

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得知:靖康之难中,时任济南知府的刘豫手下确有一将名唤关胜。这位关将军惯使大刀,骁勇善战,坚持抗金,最终遭刘豫杀害。

余嘉锡先生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说:

龚氏之赞皆就姓名、绰号字面牵合以成文,以此人姓关,遂曰“岂云长孙”,非真以为壮繆后昆也。《水浒传》即从此附会,其实皆出臆造,无足深论。唯是圣与自言“即三十六人,人为一赞,而箴体在焉”。故其各赞皆语言规讽。独胜赞略无贬辞,且谓不愧云长之义勇,此间必有事实可据,绝非空言称叹。岂龚氏亦以济南守将拒金被杀者即此关胜,故从而许之欤?

站在历史考证的角度,认为济南骁将关胜即为龚赞的素材来源,余嘉锡先生此论很有见底。

值得一题的是,《水浒》中的大名府梁中书很可能糅合了历史上刘豫的形象。侯会先生曾给出理由,大致如下:

其一,刘豫降金后被扶植为伪齐皇帝,而伪齐初建时,其都城便设在大名府。

其二,历史上的关胜为刘豫部将,而小说中的关胜与大名府留守梁中书关系密切。小说中关胜登场是为解救大名府梁中书之围;受招安建功立业后又敕封大名府正兵马总管,成为梁中书的部署。

其三,历史上的李成本是流寇首领,自号“李天王”,善使双刀,曾投靠伪齐并成为刘豫的得力干将。小说中李成的设定显然因袭自历史,且被安排为梁中书的左膀右臂之一。另一位“闻大刀”闻达,其绰号又与关胜相仿,有脱胎于关胜的可能。

另外,盛巽昌先生认为,关胜的名号还有可能取自南宋海州抗金名将魏胜。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魏胜传》载:

金人多伏兵,胜兵遇伏,皆赴砦。金人袭之胜单骑而殿以大刀奋击。金人望见胜,知其为将,以五百骑围之数重。胜驰突四击金阵开复阖战移时身被数十枪冒刃出围。金兵追之,马中矢踣,步而入砦,无敢当者
……胜尝出战矢中鼻贯齿不能食犹亲御战

魏胜这些表现,与历史上关羽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以及刮骨疗毒的事迹有些许相似,更兼海州在历史上曾是“寇首”宋江的活动地区之一。由此可见,盛先生的推测确乎有理。

三、今本《水浒传》中关胜的定型

《水浒传》从蓝本逐步演变为今本,历经了南宋、元、明三朝。

这三代的更迭,充斥着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尖锐矛盾——这是不争的事实。故而在这样一个大历史时期内,抵御民族侵略成为从官方至民间较为一致的思潮。

《水浒传》的作者群熟知靖康之难,且又亲历了宋元、元明之变。《水浒传》的故事广泛取材于勾栏瓦肆的说话、戏曲等民间艺术,并融汇正史、野史的记载。因此,抵御侵略的思想对今本《水浒传》的故事创作、人物塑造影响深远。

相关例证不胜枚举。

譬如今本《水浒传》中梁山受招安抗辽的情节,便影射了历史上两宋之间的起义军受南宋朝廷招安抗击金军的史实。

再如小说中辽人的姓氏如“兀颜”、名字如“孛堇”,实则来自金人的姓氏、官职(按:“孛堇”略同于清代“贝勒”)。

另及,梁山头领中,以抗金为结局的人物不在少数,如呼延灼、朱仝等。另有张横、张顺、杨雄、彭玘、李忠、张青、燕青等人物,均脱胎自抗金、抗元英雄(按:呼延灼亦为其中之一)。这些内容对后世其他作品如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钱采《说岳全传》、陈忱《水浒后传》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元、明三朝又恰好是官方、民间大举神话关羽、崇拜关羽的时期。正所谓:“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代加尊号。”

今本《水浒传》假托北宋末年为时代背景,称关胜为“义勇武安王玄孙”。而“义勇武安王”正是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给予关羽的封号。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宋孝宗赵昚又加封关羽为“壮繆义勇武安英济王”;南宋末年,宋廷又特封荆门玉泉寺关羽神主为“忠壮义勇武安英烈王”。荆门地区正是南宋年间抗金、抗元的前线。

两宋官方对关羽进行册封,军民作战前也会祭拜关公神明。

南宋朝廷册封关羽,褒奖其忠义精神,并要求军民学习,乃是为了维护自身岌岌可危的脆弱统治。关羽庙在军旅和民间则发挥着团结军民、鼓舞士气的作用,促使大家同仇敌忾,英勇抗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关公忠义勇武的精神便同抗敌御侮的思潮合流了。

然而南宋朝廷总是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赵构、秦桧绥靖卖国,酿成了抗金名将岳飞的千古冤狱。

岳飞尽忠报国,矢志北伐;以克复中原,振兴大宋为己任。他屡挫金兵,直捣黄龙,却被己方的昏君、奸臣陷害,含恨而终。

(按:《水浒传》中宋江、卢俊义功成名就后为“四贼”所害,也有暗合岳飞结局的成分。)

关公作为蜀汉集团的第一名将,也以克复中原,振兴大汉为己任。他挥师北伐,围困襄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不料竟被盟友背刺,死于非命。

关羽死后谥“壮繆”,岳飞死后谥“武穆”。在当时人看来,二人的忠勇义烈、悲剧结局以及身后谥号,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按:从古至今,一直有不少学者认为“繆”通“穆”,尤其关公被作为神明崇拜之后,这种观点占据主流)。

现在我们知道了关胜的历史原型以及水浒故事流传的历史背景。将二者结合来看,关胜在今本《水浒传》中获得如此崇高地位的原因,也便呼之欲出。

历史上,不论济南骁将“大刀”关胜,还是抗金名将“大刀”魏胜,都是抵御民族侵略的英雄人物。虽然史书对他们着墨不多,但他们都义勇可嘉,忠烈感人。

关胜被奸贼刘豫所害的史实,又让人联想到关羽、岳飞的惨烈结局,不由得悲从中来。

《宋江三十六人赞》的作者龚开以及今本《水浒传》的故事创作者、最终编订者都生活在那个时代,熟谙这些掌故。他们愤慨于时事,同情良将的悲剧,缅怀烈士的英灵。

因此,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将关胜写成关公的嫡派子孙。他们不仅赋予关胜乃祖一般的外貌、智勇,而且让关胜坐上梁山第五把交椅——仅次于两大寨主与两大军师,在马步军头领中首屈一指。以历史原型来看,合流后的关胜完全当得起这份殊荣。

今本《水浒传》中,关胜最为人熟知的结局是醉酒落马,染病身亡。这个结局,或许是某些整理者同情关胜的遭遇而为其重新做出的安排。然而在鄙人看来,这反而弄巧成拙,矮化了关胜的形象。

幸而在其他版本中,我们还能见到关胜的另一种结局。在繁本系统的钟伯敬批评本、容与堂本(日本内阁文库藏本)以及简本系统的金阊映雪草堂本中,关胜的结局都同历史一样,坚持抗金,终为刘豫所害。

但也只有这样的结局,才配得上云长后昆的英雄形象,才更加震撼人心。

四、附:明代熊大木《大宋中兴演义·卷二·刘豫激怒斩关胜》

本书以岳飞等抗金名将为主角。如前文所述,其内容、思想显然与《水浒传》有莫大渊源。

金挞懒闻(宗)泽已死,南朝无甚勇将,复引十万金兵南下,围了济南府。是时镇守济南府乃刘豫,听得金挞懒部兵攻打城池,唤众人商议,骁将关胜曰:“兵来将对,水来土掩。愿明公假吾轻骑五千,教杀他片甲不回。”刘豫依其说,以精壮五千付之。关胜引兵去了。又唤子刘麟曰:“与汝人马三千,从西门绕出敌后,会合关胜兵。”刘麟拜辞而去。刘豫亦率众登城守护。遥望见金挞懒自坐中军,督胡兵攻城,忽南门金鼓齐鸣,一彪军从内拥出,为首将乃大刀关胜,跃马持刀,如天崩地裂之势杀出。金国先锋斡里讹抵住交战,不两合,关胜手起刀落斩于马下。五千骑乘势杀来,无不一当百,金兵大败,金挞懒拨回马落荒便走。刘麟一支军截出,又杀一阵。挞懒不敢恋战,刺斜杀奔东乡,走离济南府五十里。关胜夺得马匹车仗无数,回见刘豫。刘豫大喜,重赏之。
却说金挞懒引败残人马屯扎东乡,与副先锋黄朵儿议曰:“关胜只五千军,杀败我四万人马,斩了先锋斡里讹。倘遇宋家大队军来,我等不够杀也。”黄朵儿曰:“关胜昔乃梁山泊之徒,最骁勇,曾随童贯征方腊,多有战功,莫非正是此人?“挞懒曰:“尝闻其勇,果的不虚。”黄朵儿曰:“吾观刘豫易以利动,主将可遣人赍金帛华丽之物啖之,更许以归降则用王爵加封。彼既得金帛等物,又说有王爵,必率众来降。众若不允,自亦纳款。”挞懒喜曰:“此计甚妙。”即遣人以金帛等物,言称欲来与刘府君讲和。守城军报知府中,刘豫令开门放入。差人进见刘豫,具上金宝曰:“金主将多多拜上府君,别无敬意,聊奉金帛些须,少慰访劳之意,外有书一角,亦令奉与府君。”刘豫最爱贪财,即令人受了金帛,接过书拆观之,备知书内来意,遂藏于袖,打发差人曰:“尔回见主将,吾自有主张。”差人拜辞而去。豫唤其子麟与之议曰:“金挞懒赍奉若干金宝送我,具书来招我降,许封高爵。吾每恨初选济南府时,因见金兵南侵不欲行,告改选东南别府,执政官不准。今日莫若以城降,久后不失封侯位矣。”麟曰:“只恐部下不肯从。”豫曰:“他人无妨,惟有关胜恃骁勇不从,吾以便宜杀之。”父子商议已定。次日关胜入禀曰:“明公不乘金兵挫刃长驱剿敌,倘胡虏复聚人马来到,一时预备未齐,何以御之?“豫曰:“金人远遁,不可轻袭。不如坚守为上。”胜曰:“吾军以逸待劳,何故避之?吾手下自有三千人马,愿去东乡与金挞懒交锋。如不胜,当受罪诛。”刘豫不从。关胜曰:“刘府君固不示兵,莫与金人通谋乎?“刘豫怒曰:“吾令不从,安制诸将?“令众人簇下关胜斩之。关胜未及分辩,部下已押出辕门,临刑大叫曰:“关某自幼从戎,身经数百余战,岂惜死耶!第恨不能恢复中原,削平胡虏,少伸吾志也!”言罢,群刀斧手斩讫回报。后人有诗赞云:
南来鼙鼓逐腥颫,降虏堪羞不丈夫。
海内小臣知取义,甘心就戮志吞胡。
刘豫既已斩了关胜,即扬声曰:“目今朝廷政出佞臣,中原日蹙,我将投降金国,免尔百姓三军锋镝之苦,愿从者同开城出降。”豫言罢,无一人应声肯从者。刘豫父子恐军民生变,是夜收拾家小,从北门缒城而下,诣金营纳降。金挞懒大悦。
次日部领人马抵城下,城中始放下吊桥开门。挞懒入了济南府,以刘豫复原职。

五、简析今本《水浒传》中的关、林排名

今本关胜压过林冲原因,简要分析如下:

一方面有作者玩关、张梗的原因。

另一方面,今本排名显然参考了《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等前作。相对前作,今本中关、林二人的排名同时获得提升。

林冲的排名提升自然不是问题,毕竟林冲是梁山元老级人物。所以我们还需要将关、林二人进行对比。

关胜的武勇在山寨中仅次于卢俊义,稳居第二(五虎中唯一曾以一敌二的存在,其中一人正是林冲),统率能力在五虎将中也首屈一指。至于关胜的功劳,他投效梁山后攻打大名府,擒获索超,救出卢俊义,这已经算大功一件了。再加上后来力擒水、火二将、从攻东平、东昌,劳苦功高。所以,关胜排名高的原因,出身只是其中一方面——这显示了当时人们对关公的无比敬仰,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关胜的能力与功劳。

林冲的遭遇的确令人同情,他的武力在山寨中亦名列前茅,打仗时头脑冷静,偏技术流。由于上山时间早,林冲的功劳自然也能够碾压晚于其上山的大多数头领。但林冲更偏斗将类型,统率和谋略还是略逊关胜一筹。

综上所述,关胜排在林冲之前并不为过。

至于相关情节的具体分析,鄙人还想请 @应弦吹笛 兄补充指正。


本回答插图均来自戴敦邦先生画作

部分参考资料:

《水浒传》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

《水浒传》补证本:盛巽昌 补证,上海书店出版社

《水浒人物谱》:盛巽昌 著,学林出版社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萨孟武 著,北京出版社

《从“山贼”到“水寇”——〈水浒传〉的前世今生》:侯会 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关羽——从人到神》:濮文起 著,商务印书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水浒传》梁山泊好汉的排名中,关胜位列第五,而林冲则位列第六。这个排名顺序确实引发了很多读者的讨论和疑问,毕竟林冲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无论是武艺、战功还是在梁山的重要性,似乎都不亚于甚至超过关胜。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关胜会排在林冲前面,我们需要从《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所设定的逻辑、书中人物的背.............
  • 回答
    《水浒传》中梁山泊三打祝家庄的情节,究竟是“义举”还是“掠夺”,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评判。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分析,从而得出更 nuanced 的结论。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起因和过程: 起因:扈三娘被祝家庄的祝彪强行提亲并羞辱,其全家被.............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谁最有可能联手推翻宋江的统治,我觉得得数“花荣、秦明、呼延灼、徐宁”这拨人,也就是那些原本在朝廷里有身份有地位、投奔梁山后又被宋江刻意边缘化,但又拥有实际兵权和作战能力的核心将领。他们不是林冲那种被逼上绝路的,也不是武松那种江湖侠义的,他们更接近于宋江一样,原本是体制内的人。为什么是.............
  • 回答
    如果梁山好汉没有被招安,那中国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截然不同。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梁山泊当时是个什么局面。他们聚了一百单八将,都是当时社会上的“不良人”,有的是被官府逼上绝路,有的是看不惯朝廷腐败,还有的纯粹是江湖上的好汉。这伙人武艺高强,组织严密,占据着水泊天险,对朝廷来说就是个巨大.............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的梁山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是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咱们要是把他们一股脑儿扔到三国那个乱世里,让他们去讨个州郡,这事儿可就有说道了。你想啊,梁山好汉们最擅长的,那是野战,是江湖气儿。他们有宋江这样能聚拢人心的头领,有卢俊义、林冲、关胜、呼延灼、董平、张飞(不对,张飞是三国的,这里咱们是假设.............
  • 回答
    《水浒传》里,梁山一百单八将个个身怀绝技,有的是绿林好汉,有的是官场失意,有的是落草为寇。但要说“不能深交”,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有些人,你表面上看着他义气冲天,背后却未必是那么回事;有些人,虽然本事大,但脾气古怪,跟他们打交道,简直就是随时可能踩雷。我仔细想了想,有这么几位,要是搁在现实生活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水浒传》中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的复杂性。扈三娘的经历确实充满悲剧色彩,而她对宋江的态度也显得与她的遭遇不符,这在读者中引发了很多讨论。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扈三娘的悲惨遭遇与梁山团伙的“仁义”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扈三娘遭受的巨大不幸.............
  • 回答
    这事儿,得从我一个梁山小兵的角度来说道说道。咱就叫我小李吧,从进山那天起,就被扔进了这几十万人的大染缸里。刚上山那会儿,日子可不像后来传的那么威风。我们这些最底层的兵,白天操练,晚上就睡在地铺上,吃的也都是粗粮,有时候连野菜都得自己去山上挖。上面的头领们,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那是何等.............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公孙胜离开梁山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背叛”或“厌倦”,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既有他个人的追求,也有现实的无奈,更有对时局的考量。想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他的背景、能力、以及与梁山整体发展方向的冲突来分析:一、公孙胜的独特背景与能力: 修道之人,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而非“功名.............
  • 回答
    王伦,那个头戴方巾,身披淡青色长袍,一副书生模样,自称“白衣秀士”的王伦,究竟有没有资格稳坐梁山泊寨主之位,这个问题,恐怕是困扰不少读过《水浒传》的人。从表面上看,王伦确实是凭着自己的“学识”,在外闯荡时以“秀才”身份招摇撞骗,得了个“白衣秀士”的称号。他能说会道,懂得一些江湖上的规矩,更重要的是,.............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要是真让我来当晁盖,那梁山泊这把交椅,我可得好好坐稳当,不让那个姓宋的鸟尽弓藏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得一步一步来,不能光凭着一股子莽劲儿。首先,得把“忠义堂”这块牌子,再擦擦亮。我们兄弟聚义,图的是什么?是“替天行道”,是对朝廷腐败、官逼民反的一个反抗。但这“替天行道.............
  • 回答
    在《水浒传》的世界里,方腊起义军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而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也同样声名赫赫。如果将这两股势力放在对立面,并假设方腊一伙被朝廷“诏安”后,转而攻打梁山,那将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级冲突,其结局将比征讨方腊本身更加复杂和富有戏剧性。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推演这一假设情境:一、 诏安的背景与动.............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中,公孙胜作为梁山泊108将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入云龙”的称号和出神入化的道法,为梁山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征讨方腊这一梁山泊最后的重大战役前夕,公孙胜却选择了离开,这一举动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好奇和猜测。要详细解释公孙胜离开梁山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如果宋江选择在梁山自立为帝,虽然梁山好汉们许多都对宋江忠心耿耿,但考虑到梁山好汉们的性格、出身、以及他们加入梁山的原因,我认为会有以下几位梁山好汉可能会明确表示反对:1. 李逵:最直接、最不计后果的反对者 理由: 李逵的反对是最直接、最不计后果的。他虽然对宋江有着一种近乎盲目的忠诚,但这种忠诚是.............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也挺有挑战性的。要说水浒传里“只有鲁智深一个英雄”,那确实是有点偏激了,不过也触及到一个关于“英雄”定义的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会这么说,以及其他的梁山好汉到底算不算英雄。为啥会觉得鲁智深是“真英雄”?我觉得之所以会有人觉得鲁智深是唯一一个“真英雄”,大概是因为.............
  • 回答
    你说到《水浒传》里董平杀程太守全家、抢其女儿的剧情,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令人侧目和引发争议的情节,尤其考虑到董平后来也位列梁山“八骠骑”之一。要理解这个剧情,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水浒传》这部书,它写的是“好汉”,但这个“好汉”的定义,和咱们现在理解的道德模范可不是一回事。.............
  • 回答
    关于梁山泊集团的最终失败,历史上的确是众说纷纭,但仔细梳理,其深层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和失误叠加的结果。要讲透彻,就得把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政治格局的根本性限制,这是最要命的一点,也是梁山集团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宿命。你想啊,宋朝虽然积弱,但毕竟是个成熟的封建王朝,政权稳固.............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的“跳涧虎”陈达,其是否有来自《宣》《赞》两作品之外的直接原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需要细致考证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陈达在《水浒传》中的角色定位、人物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民间传说等多方面进行梳理。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陈达在《水浒传》中的形象和情节:陈达在《水浒传.............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梁山泊的地理变迁,这背后其实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地质演化史,并非朝夕之间就从“大湖泊”变成了如今的样子。它的消亡,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地质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梁山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泊”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指湖泊、水泊。当时的梁山泊,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设想!水浒梁山好汉大战岳家军,这可不是件小事,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抛开那些花哨的形容,就从兵力、将领、战术和装备这几个硬指标来掰扯掰扯,看看谁更有胜算。兵力对比:数量与质量的较量梁山泊的“主力”自然是那一百零八将,加上附属的喽啰,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他们经历过无数次打家劫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