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中的梁山好汉跳涧虎陈达有无可能在成书前有来自《宣》《赞》两作品之外的直接原型?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的“跳涧虎”陈达,其是否有来自《宣》《赞》两作品之外的直接原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需要细致考证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陈达在《水浒传》中的角色定位、人物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民间传说等多方面进行梳理。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陈达在《水浒传》中的形象和情节:

陈达在《水浒传》中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排名靠后的好汉,属于“地妖星”,排第七十八位。他身材高大,勇猛无比,擅长使用刀枪,善于跳跃,尤其善于在涧河两岸跳跃作战,因此人称“跳涧虎”。他在书中首次登场是在智取生辰纲之前,与李忠一同在黄泥冈劫掠杨志,后来被梁山泊的王伦收留。在梁山泊期间,他参与了多次战斗,但总体来说,他的个人表现和故事线相对较为简略,不像宋江、武松、鲁智深等核心人物那样有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刻画。

接下来,我们探讨“《宣》《赞》两作品”可能指向的内容:

在谈论《水浒传》的成书和原型时,“《宣》《赞》两作品”通常是指明代早期一些关于宋江起义故事的早期文献。
《宣和遗事》 是最早的宋江起义的记载之一,成书于元代,虽然内容与《水浒传》有很大不同,但包含了宋江、卢俊义等早期人物的雏形,以及一些基本的情节框架。
《赞》 则可能指向一些与宋江故事相关的戏曲、鼓词、民间故事等文本,这些口头文学的传播也为《水浒传》的最终成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那么,陈达是否有来自《宣》《赞》之外的直接原型?

结论:非常有这种可能性,但要找到“直接”的、明确指向陈达的史实原型,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陈达的形象和绰号与民间传说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可能性:

绰号“跳涧虎”的含义: “跳涧虎”这个绰号非常生动,暗示了他擅长在崎岖的地形,特别是涧河边跳跃作战的特点。这种勇猛善战、身手矫健的形象,很符合民间对猛士的想象。在古代,很多地方性的英雄传说中,都会有擅长某种特定技巧或在特定环境中作战能力极强的英雄人物。陈达的绰号可能来源于某个民间传说中擅长在山涧跳跃的勇士,这个勇士的名字可能不一定叫陈达,但他的事迹或某个特征被后来的说书人或作者融入到了陈达这个角色身上。
地域背景的暗示: 陈达和李忠是早期被王伦收留的梁山好汉,他们的出场似乎也带有一定的江湖草莽气息。梁山泊周边地区,特别是水泊、山林地带,本身就孕育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江湖故事。陈达的形象可能也与当时生活在这些地区、以武艺和搏杀为生的人群的形象相符。

2. 《水浒传》作为综合性文学作品的特点:

《水浒传》并非一部完全基于史实的编年史,它是一部融合了宋代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戏曲、话本等多种文学形式的综合性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对原有的故事和人物进行加工、提炼和再创造。

典型人物的塑造: 很多《水浒传》中的人物,尤其是排名靠后的好汉,他们身上的特征往往是作者为了丰富人物群像而创造出来的,并非一定有完全对应的历史人物。陈达的“跳涧虎”形象,很可能是作者为了让这个角色在众多好汉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而设计的。就像“铁板桥”的裴宣、“没羽箭”的张清一样,他们的绰号和技能都高度概括了他们的特点。
人物的组合与移植: 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可能会将不同故事中的人物特征、事迹甚至名字进行组合和移植。可能在某个民间故事中,有一个勇士擅长跳跃,而这个勇士的姓氏或名字与陈达有所关联,但具体的事迹可能与《水浒传》中的陈达不完全一样。

3. 寻找“直接原型”的难度:

要找到一个“直接原型”,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史实记载或民间传说,能够清晰地对应到陈达这个名字,并且他的主要事迹、性格特征与《水浒传》中的陈达高度一致。

史料记载的局限: 宋代农民起义虽然有过记载,但对于起义队伍中所有参与者的详细信息,尤其是那些没有担任核心领导职务的底层人物,史料的记载是非常有限的。即使有一些关于宋江起义的零散记载,也难以一一对应到《水浒传》中的具体人物,尤其是像陈达这样相对次要的角色。
口头传说的模糊性: 民间传说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变异性。很多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人物的姓名、事迹都可能发生变化。即使陈达的形象来源于某个民间传说,要追溯到最初的源头,并证明其“直接性”,是非常困难的。

4. 陈达的特殊之处(或缺乏之处):

与其他一些有较强原型指向的好汉(例如说鲁智深的原型可能与某个僧人有关联,武松的故事可能来源于某些地方性的打虎传说)相比,陈达在《水浒传》中的个人故事线非常有限。他更多的是作为梁山大军中的一员出现,其个人事迹的描写不突出,这使得我们更难从他的情节中找到具体的原型线索。

总结来说:

陈达作为《水浒传》中的一个角色,他的“跳涧虎”形象和勇猛的特点,很有可能来源于民间关于勇士的传说或对特定地域作战特点的描写。这种来源于民间传说、带有地域色彩的素材,是《水浒传》成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这些素材并不一定直接来源于《宣和遗事》或某一个单一的“《赞》”文本。

更详细地推测,陈达的原型可能是一种“融合”或“象征”:

地域性勇士的代表: 可能在宋江起义的传说中,存在一些在山林或水边作战能力极强的勇士的记载或传闻,他们可能以各种绰号闻名。陈达的“跳涧虎”可能就是对这类人物的一种概括和提炼。
作者的创造: 也有可能陈达的这个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为了丰富梁山队伍的构成、增加人物的生动性而进行的创作。他可能是作者根据“梁山泊”这个地理环境的特点,构思出的一个适合在 such terrain 战斗的形象。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陈达的名字和这个鲜明的“跳涧虎”绰号,很有可能在《宣》《赞》这些早期关于宋江故事的文本之外,从更广泛的民间传说、地方故事中汲取了灵感,或者甚至是作者的原创性发挥,但具体指向一个明确的、可考证的“直接原型”则非常渺茫。

研究《水浒传》人物的原型,与其说是寻找一个历史上的“真人”,不如说是理解作者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历史片段中提炼和重塑人物,赋予他们鲜活的生命和象征意义。对于陈达这样的角色,他的原型可能更是一种“类型化”的英雄形象,而非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的复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现存的古典小说、话本当中,与“跳涧虎”陈达形象最接近的人物,是《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里的“跳涧虎”樊达。

两者至少有下列五处相似点:

1、除了姓氏以外,绰号和名字都相同。

2、大哥都叫“神机军师”。《水浒》中是““神机军师”朱武,《残唐》中是“神机军师”周德威。

3、赞诗相似。

《残唐》第三十回,樊达出场时的赞诗为:

生居邺郡称英勇,惯使长枪气最雄。
跳涧虎名夸有力,试看此战可成功。

《水浒》第五十九回(容与堂百回本),陈达的赞诗为:

生居邺郡上华胥,惯使长枪伏众威。
跳涧虎称多膂力,却将陈达比姜维。

除了最后一句,前三句都很相似。

4、这两部书可能有相同的作者。

今存的数种明代刊本的《残唐》,都题署“罗贯中”编辑。

只是,这种说法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受到了质疑,有学者认为真正的罗本可能已失,今天我们看到的本子是明代人重新写的。

5、都是一出阵即溃败,而且对手都是“手拿团牌,背插飞刀”的人。

樊达在《残唐》里作为李嗣源的副将,对战高思继。

这位高思继“左手执一面金兽面防牌,背插飞刀二十四把。右手使一条浑铁点钢枪,坐下一匹银色梅花马”,百步取人,无有不中。

然后,李嗣源很快中了埋伏,周德威、樊达也被杀得溃散。

《水浒传》中,陈达作为史进的副将攻打芒砀山,项充、李衮都是“使一面团牌,背插飞刀二十四把,百步取人,无有不中。左手挽牌,右手仗一条标枪(或剑)”。

结果,“史进等拦当不住,后军先走。朱武等中军呐喊,各自逃生。史进险些儿中了飞刀。杨春转身得迟,被一飞刀,战马着伤,弃了马,逃命走了。”

补充说明两点:

第一、我在之前一个回答中提过,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的前十三回是后起的,是较晚才加上去的。

侯会先生提供的证据之一,就是在第二回中就出现的朱武、陈达、杨春三人,赞诗却在第五十九回攻打芒砀山时才出现。

因此,少华山三人组最初可能是戏份更少的龙套,攻打芒砀山是他们的首次亮相,而且一登场就遭遇了败绩,和樊达相似

相关链接如下:

第二、《残唐》中,有大量的情节、文字与《三国》、《水浒》两书雷同。

这里举其中一个例子。

《残唐》第三十回里,周德威的赞诗是:

天意生贤佐,残唐周德威。
胸中藏武略,心上运玄机。
智勇张良并,才能范蠡欺。
扫除巢贼乱,青史誉皆知。

《水浒》第五十九回中,朱武的赞诗是:

道服裁棕叶,云冠剪鹿皮。
脸红双眼俊,面白细髯垂。
智可张良比,才将范蠡欺。
军中人尽伏,朱武号神机。

两首诗的第三句相似。

同一回中,周德威还有一首《西江月》赞词:

如意冠玉簪翠笔。绛绡衣鹤舞金霞。精神凛凛映桃花,环珮玎珰斜挂。素道服皂罗沿襈。紫丝绦碧玉钩环。手中羽扇动天关,头上纶巾微岸。贴里暗穿银甲,垓心稳坐雕鞍。胸中韬略鬼神瞒,文武双全师范。

再来看《水浒传》第七十六回,《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当中,吴用的《西江月》赞词:

白道服皂罗沿襈,紫丝绦碧玉钩环。手中羽扇动天关,头上纶巾微岸。贴里暗穿银甲,垓心稳坐雕鞍。一双铜链挂腰间,文武双全师范。

两首词的后面部分几乎一模一样。

几乎可以断定,《残唐》与《三国》、《水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相借鉴关系,但是由于作者和成书年代存疑,所以无法判断这三部书到底孰先孰后。

仅考察《残唐》一书的话,樊达,作为与陈达相对应的小说人物,是否一定就是更早期的原型,还不能下定论。

但是,题主的描述中提到,在杂剧《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中,陈达曾经与杨志作为一组,同时登场。

在这里,需要参考另一个宋元时期的话本《拦路虎》

这部记录在南宋罗烨《醉翁谈录》里的“杆棒类”话本,也是《水浒》早期故事原型之一,所幸被保存了下来,收录在《清平山堂话本》里。

故事的主人公杨温(杨三官人),是杨令公的曾孙。这个身份后来被《水浒传》放到了押送花石纲的十二制使之一,杨志的头上,而早期的《宣和遗事》、《三十六人赞并序》中都没有提到杨志的家世。

杨温娶冷氏为妻,一日忽然兴起,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说他近日有“大凶”,要出百里之外,方可免灾。

于是,杨温携妻子去东岳泰山烧香,祈禳加避灾。结果,在客店里遭遇强盗,将冷氏和财物全都劫去。

这是《拦路虎》的第一部分,在其中已经可以看到杨志、卢俊义、林冲等人的故事。

杨温故事的第二部分,是他遇到了开金银铺的财主杨玉员外,得到救济,又和杨玉的好朋友马都头比棒,赢了之后,获得推荐去泰山庙会上和山东夜叉李贵打擂,将其一棒打翻。

这里面包含了柴进、王进、史进、燕青、林冲等人的故事。

杨温故事的第三部分,是他见到了杨玉员外的父亲秃尾虎杨青,发现杨氏父子都非善辈,与强盗有往来,而且抢了冷氏做压寨夫人的,正是杨家的朋友、山大王细腰虎杨达。

杨温后来又遇到杨家将旧部、现已落草为寇的陈千,并与马都头等人一起,打败杨达,夺回了妻子。

这一部分表面上看,没有水浒相关的人物、故事出现,但仔细再分析一下,恐怕还是有的。

《水浒传》第五十九回中“白花蛇”杨春的出场赞诗是:

蒲州生长最奢遮,会使钢刀赛左车。
瘦臂长腰真勇汉,杨春绰号白花蛇。

这里写着杨春的形象特征,是“长腰”。

而故事刚开始时,算命先生曾预言杨温将要“塍蛇入命,白虎临身”。可最终,他只遇到了秃尾虎杨青、细腰虎杨达两只“虎”,却没有“蛇”。

正如杨温一人的故事,后来分化出了多位天罡的事迹一样,杨青、杨达、陈千三人,很可能后来被组合成了陈达、杨春这一虎一蛇。

在这里,他们与五侯杨令公之孙在同一个故事里发生了交集。

同样也要补充两点:

第一、“拦路虎”杨温的最终结局,是上边关立功,做到安远军节度使、检校少保。

而在《水浒传》第七十八回,“十节度使征梁山”中,就有一位江夏零陵节度使杨温。

看起来,杨温把“杨家将后人”的名头让给了杨志之后,自己也走上了落草受招安的相同道路。

第二、百二十回的《水浒传》袁无涯本和一百回的容与堂本,其中朱武、陈达、杨春三人赞词都有出入。

朱武改得最少,只把“军中人尽伏”,改成了“今堪副吴用”,其余都相同。但陈达、杨春两人就完全不一样了。

陈达的赞诗变成了:

每见力人能虎跳,亦知猛虎跳山溪。
果然陈达人中虎,跃马腾枪奋鼓鼙。

杨春的赞诗则是:

杨春名姓亦奢遮,劫客多年在少华。
伸臂展腰长有力,能吞巨象白花蛇。

因此,《水浒传》的百回和百二十回两个版本之间,绝不仅仅是增加了二十回“征田王”故事那么简单,在细节和赞诗上都有很多的不同。

相比起来,一百回的容与堂本更接近《水浒》故事早期的模样,而百二十回的袁无涯本,则在情节上更加合理,能够前后照应,是后期修改的结果。


注:插图来源葛饰北斋作品

2021.9.2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的“跳涧虎”陈达,其是否有来自《宣》《赞》两作品之外的直接原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需要细致考证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陈达在《水浒传》中的角色定位、人物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民间传说等多方面进行梳理。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陈达在《水浒传》中的形象和情节:陈达在《水浒传.............
  • 回答
    《水浒传》里,梁山一百单八将个个身怀绝技,有的是绿林好汉,有的是官场失意,有的是落草为寇。但要说“不能深交”,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有些人,你表面上看着他义气冲天,背后却未必是那么回事;有些人,虽然本事大,但脾气古怪,跟他们打交道,简直就是随时可能踩雷。我仔细想了想,有这么几位,要是搁在现实生活中,.............
  • 回答
    你说到《水浒传》里董平杀程太守全家、抢其女儿的剧情,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令人侧目和引发争议的情节,尤其考虑到董平后来也位列梁山“八骠骑”之一。要理解这个剧情,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水浒传》这部书,它写的是“好汉”,但这个“好汉”的定义,和咱们现在理解的道德模范可不是一回事。.............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谁最有可能联手推翻宋江的统治,我觉得得数“花荣、秦明、呼延灼、徐宁”这拨人,也就是那些原本在朝廷里有身份有地位、投奔梁山后又被宋江刻意边缘化,但又拥有实际兵权和作战能力的核心将领。他们不是林冲那种被逼上绝路的,也不是武松那种江湖侠义的,他们更接近于宋江一样,原本是体制内的人。为什么是.............
  • 回答
    王伦,那个头戴方巾,身披淡青色长袍,一副书生模样,自称“白衣秀士”的王伦,究竟有没有资格稳坐梁山泊寨主之位,这个问题,恐怕是困扰不少读过《水浒传》的人。从表面上看,王伦确实是凭着自己的“学识”,在外闯荡时以“秀才”身份招摇撞骗,得了个“白衣秀士”的称号。他能说会道,懂得一些江湖上的规矩,更重要的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设想!水浒梁山好汉大战岳家军,这可不是件小事,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抛开那些花哨的形容,就从兵力、将领、战术和装备这几个硬指标来掰扯掰扯,看看谁更有胜算。兵力对比:数量与质量的较量梁山泊的“主力”自然是那一百零八将,加上附属的喽啰,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他们经历过无数次打家劫舍、.............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的梁山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是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咱们要是把他们一股脑儿扔到三国那个乱世里,让他们去讨个州郡,这事儿可就有说道了。你想啊,梁山好汉们最擅长的,那是野战,是江湖气儿。他们有宋江这样能聚拢人心的头领,有卢俊义、林冲、关胜、呼延灼、董平、张飞(不对,张飞是三国的,这里咱们是假设.............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公孙胜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也极具魅力的人物。他被誉为“入云龙”,以其高深的道法和运筹帷幄的智谋在梁山好汉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他的行事风格和最终结局,却也引发了读者们长久以来的讨论。公孙胜的人设,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高人隐士,遁入空门: 公孙胜并非寻常村.............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要是真让我来当晁盖,那梁山泊这把交椅,我可得好好坐稳当,不让那个姓宋的鸟尽弓藏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得一步一步来,不能光凭着一股子莽劲儿。首先,得把“忠义堂”这块牌子,再擦擦亮。我们兄弟聚义,图的是什么?是“替天行道”,是对朝廷腐败、官逼民反的一个反抗。但这“替天行道.............
  • 回答
    这事儿,得从我一个梁山小兵的角度来说道说道。咱就叫我小李吧,从进山那天起,就被扔进了这几十万人的大染缸里。刚上山那会儿,日子可不像后来传的那么威风。我们这些最底层的兵,白天操练,晚上就睡在地铺上,吃的也都是粗粮,有时候连野菜都得自己去山上挖。上面的头领们,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那是何等.............
  • 回答
    若由我来续写《水浒传》后半部分,宋江这个角色,绝不会是书中那个善于笼络人心,却又被“忠义”二字绑架得死死的“及时雨”。我会让他成为一个更复杂、更挣扎,也更令人扼腕的人物。宋江,自踏足梁山的那一刻起,就如同投入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他的人生轨迹,从那时起,就注定要被“招安”这口井底的鬼魅所吞噬。我不会让.............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梁山泊的地理变迁,这背后其实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地质演化史,并非朝夕之间就从“大湖泊”变成了如今的样子。它的消亡,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地质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梁山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泊”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指湖泊、水泊。当时的梁山泊,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
  • 回答
    关于梁山泊集团的最终失败,历史上的确是众说纷纭,但仔细梳理,其深层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和失误叠加的结果。要讲透彻,就得把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政治格局的根本性限制,这是最要命的一点,也是梁山集团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宿命。你想啊,宋朝虽然积弱,但毕竟是个成熟的封建王朝,政权稳固.............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的招安,这实在是个复杂又令人唏嘘的话题,可以说是贯穿了整部书的精神内核之一。要看懂招安,得把这事儿放到宋朝那个大背景下,再结合梁山泊众人的处境和他们的出身,才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首先,得明确为什么会有招安这个概念。梁山泊众兄弟,说白了,都是被“逼上梁山”的。他们有的是被奸臣陷害,有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把英雄联盟的英雄们和水浒里的好汉们对对号,就像给他们找了个老乡一样。仔细琢磨一下,确实有不少可以聊的。下面我就来扒一扒,看看哪些英雄能跟咱水浒里的英雄们沾点亲带点故。1. 诺克萨斯之手——德莱厄斯 与 浪子——燕青 背景故事: 德莱厄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诺克萨斯最高指挥官的位.............
  • 回答
    关于《王者荣耀》为何至今没有出现《水浒传》中的角色,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涉及到不少游戏设计、IP联动以及内容取舍的方方面面。与其说是“为什么没有”,不如说是一种“为什么是这样的选择”。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王者荣耀》的IP来源其实非常广泛,但它早期和核心的IP构成,更多的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水浒传》中对女性角色处理的复杂性以及读者们的普遍认知。简单来说,潘金莲遗臭万年而卢俊义的妻子(贾氏)却没啥恶名,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事件的性质和动机的差异: 潘金莲与西门庆: 潘金莲弑夫的核心动机是情欲的膨胀和对自由的渴望。她与武松不伦之恋受挫,转而与西门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水浒传》里凌振的这门“炮”,在冷兵器时代的地位,跟咱们现在打仗用的哪些玩意儿能对得上号。首先得明白,《水浒传》里的“炮”,虽然叫炮,但跟咱们现在电视里、电影里看到的那些轰隆隆、射程几公里、能把碉堡炸飞的现代炮弹,那可不是一个路子。凌振的炮,更像是那个时代最早一批的投射性火力,有点像.............
  • 回答
    关于《老三国》、《老西游》、《老水浒》三部电视剧在偏离原著程度上的对比,我的观点是:老水浒偏离原著的程度确实相对更甚一些,尤其是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改编上。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1. 人物塑造的侧重点与改编: 《老三国演义》(1994年版): 忠实度: 《老.............
  • 回答
    98央视版《水浒传》宋江形象的塑造:删减与正面化背后的考量98央视版《水浒传》无疑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改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但在对原著人物的塑造上,尤其是宋江这一核心角色,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删除原著中宋江滥杀无辜的情节,并将其塑造成正面形象,是广受关注的改编方向。要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