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中的梁山好汉跳涧虎陈达有无可能在成书前有来自《宣》《赞》两作品之外的直接原型?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的“跳涧虎”陈达,其是否有来自《宣》《赞》两作品之外的直接原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需要细致考证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陈达在《水浒传》中的角色定位、人物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民间传说等多方面进行梳理。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陈达在《水浒传》中的形象和情节:

陈达在《水浒传》中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排名靠后的好汉,属于“地妖星”,排第七十八位。他身材高大,勇猛无比,擅长使用刀枪,善于跳跃,尤其善于在涧河两岸跳跃作战,因此人称“跳涧虎”。他在书中首次登场是在智取生辰纲之前,与李忠一同在黄泥冈劫掠杨志,后来被梁山泊的王伦收留。在梁山泊期间,他参与了多次战斗,但总体来说,他的个人表现和故事线相对较为简略,不像宋江、武松、鲁智深等核心人物那样有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刻画。

接下来,我们探讨“《宣》《赞》两作品”可能指向的内容:

在谈论《水浒传》的成书和原型时,“《宣》《赞》两作品”通常是指明代早期一些关于宋江起义故事的早期文献。
《宣和遗事》 是最早的宋江起义的记载之一,成书于元代,虽然内容与《水浒传》有很大不同,但包含了宋江、卢俊义等早期人物的雏形,以及一些基本的情节框架。
《赞》 则可能指向一些与宋江故事相关的戏曲、鼓词、民间故事等文本,这些口头文学的传播也为《水浒传》的最终成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那么,陈达是否有来自《宣》《赞》之外的直接原型?

结论:非常有这种可能性,但要找到“直接”的、明确指向陈达的史实原型,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陈达的形象和绰号与民间传说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可能性:

绰号“跳涧虎”的含义: “跳涧虎”这个绰号非常生动,暗示了他擅长在崎岖的地形,特别是涧河边跳跃作战的特点。这种勇猛善战、身手矫健的形象,很符合民间对猛士的想象。在古代,很多地方性的英雄传说中,都会有擅长某种特定技巧或在特定环境中作战能力极强的英雄人物。陈达的绰号可能来源于某个民间传说中擅长在山涧跳跃的勇士,这个勇士的名字可能不一定叫陈达,但他的事迹或某个特征被后来的说书人或作者融入到了陈达这个角色身上。
地域背景的暗示: 陈达和李忠是早期被王伦收留的梁山好汉,他们的出场似乎也带有一定的江湖草莽气息。梁山泊周边地区,特别是水泊、山林地带,本身就孕育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江湖故事。陈达的形象可能也与当时生活在这些地区、以武艺和搏杀为生的人群的形象相符。

2. 《水浒传》作为综合性文学作品的特点:

《水浒传》并非一部完全基于史实的编年史,它是一部融合了宋代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戏曲、话本等多种文学形式的综合性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对原有的故事和人物进行加工、提炼和再创造。

典型人物的塑造: 很多《水浒传》中的人物,尤其是排名靠后的好汉,他们身上的特征往往是作者为了丰富人物群像而创造出来的,并非一定有完全对应的历史人物。陈达的“跳涧虎”形象,很可能是作者为了让这个角色在众多好汉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而设计的。就像“铁板桥”的裴宣、“没羽箭”的张清一样,他们的绰号和技能都高度概括了他们的特点。
人物的组合与移植: 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可能会将不同故事中的人物特征、事迹甚至名字进行组合和移植。可能在某个民间故事中,有一个勇士擅长跳跃,而这个勇士的姓氏或名字与陈达有所关联,但具体的事迹可能与《水浒传》中的陈达不完全一样。

3. 寻找“直接原型”的难度:

要找到一个“直接原型”,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史实记载或民间传说,能够清晰地对应到陈达这个名字,并且他的主要事迹、性格特征与《水浒传》中的陈达高度一致。

史料记载的局限: 宋代农民起义虽然有过记载,但对于起义队伍中所有参与者的详细信息,尤其是那些没有担任核心领导职务的底层人物,史料的记载是非常有限的。即使有一些关于宋江起义的零散记载,也难以一一对应到《水浒传》中的具体人物,尤其是像陈达这样相对次要的角色。
口头传说的模糊性: 民间传说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变异性。很多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人物的姓名、事迹都可能发生变化。即使陈达的形象来源于某个民间传说,要追溯到最初的源头,并证明其“直接性”,是非常困难的。

4. 陈达的特殊之处(或缺乏之处):

与其他一些有较强原型指向的好汉(例如说鲁智深的原型可能与某个僧人有关联,武松的故事可能来源于某些地方性的打虎传说)相比,陈达在《水浒传》中的个人故事线非常有限。他更多的是作为梁山大军中的一员出现,其个人事迹的描写不突出,这使得我们更难从他的情节中找到具体的原型线索。

总结来说:

陈达作为《水浒传》中的一个角色,他的“跳涧虎”形象和勇猛的特点,很有可能来源于民间关于勇士的传说或对特定地域作战特点的描写。这种来源于民间传说、带有地域色彩的素材,是《水浒传》成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这些素材并不一定直接来源于《宣和遗事》或某一个单一的“《赞》”文本。

更详细地推测,陈达的原型可能是一种“融合”或“象征”:

地域性勇士的代表: 可能在宋江起义的传说中,存在一些在山林或水边作战能力极强的勇士的记载或传闻,他们可能以各种绰号闻名。陈达的“跳涧虎”可能就是对这类人物的一种概括和提炼。
作者的创造: 也有可能陈达的这个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为了丰富梁山队伍的构成、增加人物的生动性而进行的创作。他可能是作者根据“梁山泊”这个地理环境的特点,构思出的一个适合在 such terrain 战斗的形象。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陈达的名字和这个鲜明的“跳涧虎”绰号,很有可能在《宣》《赞》这些早期关于宋江故事的文本之外,从更广泛的民间传说、地方故事中汲取了灵感,或者甚至是作者的原创性发挥,但具体指向一个明确的、可考证的“直接原型”则非常渺茫。

研究《水浒传》人物的原型,与其说是寻找一个历史上的“真人”,不如说是理解作者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历史片段中提炼和重塑人物,赋予他们鲜活的生命和象征意义。对于陈达这样的角色,他的原型可能更是一种“类型化”的英雄形象,而非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的复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现存的古典小说、话本当中,与“跳涧虎”陈达形象最接近的人物,是《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里的“跳涧虎”樊达。

两者至少有下列五处相似点:

1、除了姓氏以外,绰号和名字都相同。

2、大哥都叫“神机军师”。《水浒》中是““神机军师”朱武,《残唐》中是“神机军师”周德威。

3、赞诗相似。

《残唐》第三十回,樊达出场时的赞诗为:

生居邺郡称英勇,惯使长枪气最雄。
跳涧虎名夸有力,试看此战可成功。

《水浒》第五十九回(容与堂百回本),陈达的赞诗为:

生居邺郡上华胥,惯使长枪伏众威。
跳涧虎称多膂力,却将陈达比姜维。

除了最后一句,前三句都很相似。

4、这两部书可能有相同的作者。

今存的数种明代刊本的《残唐》,都题署“罗贯中”编辑。

只是,这种说法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受到了质疑,有学者认为真正的罗本可能已失,今天我们看到的本子是明代人重新写的。

5、都是一出阵即溃败,而且对手都是“手拿团牌,背插飞刀”的人。

樊达在《残唐》里作为李嗣源的副将,对战高思继。

这位高思继“左手执一面金兽面防牌,背插飞刀二十四把。右手使一条浑铁点钢枪,坐下一匹银色梅花马”,百步取人,无有不中。

然后,李嗣源很快中了埋伏,周德威、樊达也被杀得溃散。

《水浒传》中,陈达作为史进的副将攻打芒砀山,项充、李衮都是“使一面团牌,背插飞刀二十四把,百步取人,无有不中。左手挽牌,右手仗一条标枪(或剑)”。

结果,“史进等拦当不住,后军先走。朱武等中军呐喊,各自逃生。史进险些儿中了飞刀。杨春转身得迟,被一飞刀,战马着伤,弃了马,逃命走了。”

补充说明两点:

第一、我在之前一个回答中提过,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的前十三回是后起的,是较晚才加上去的。

侯会先生提供的证据之一,就是在第二回中就出现的朱武、陈达、杨春三人,赞诗却在第五十九回攻打芒砀山时才出现。

因此,少华山三人组最初可能是戏份更少的龙套,攻打芒砀山是他们的首次亮相,而且一登场就遭遇了败绩,和樊达相似

相关链接如下:

第二、《残唐》中,有大量的情节、文字与《三国》、《水浒》两书雷同。

这里举其中一个例子。

《残唐》第三十回里,周德威的赞诗是:

天意生贤佐,残唐周德威。
胸中藏武略,心上运玄机。
智勇张良并,才能范蠡欺。
扫除巢贼乱,青史誉皆知。

《水浒》第五十九回中,朱武的赞诗是:

道服裁棕叶,云冠剪鹿皮。
脸红双眼俊,面白细髯垂。
智可张良比,才将范蠡欺。
军中人尽伏,朱武号神机。

两首诗的第三句相似。

同一回中,周德威还有一首《西江月》赞词:

如意冠玉簪翠笔。绛绡衣鹤舞金霞。精神凛凛映桃花,环珮玎珰斜挂。素道服皂罗沿襈。紫丝绦碧玉钩环。手中羽扇动天关,头上纶巾微岸。贴里暗穿银甲,垓心稳坐雕鞍。胸中韬略鬼神瞒,文武双全师范。

再来看《水浒传》第七十六回,《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当中,吴用的《西江月》赞词:

白道服皂罗沿襈,紫丝绦碧玉钩环。手中羽扇动天关,头上纶巾微岸。贴里暗穿银甲,垓心稳坐雕鞍。一双铜链挂腰间,文武双全师范。

两首词的后面部分几乎一模一样。

几乎可以断定,《残唐》与《三国》、《水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相借鉴关系,但是由于作者和成书年代存疑,所以无法判断这三部书到底孰先孰后。

仅考察《残唐》一书的话,樊达,作为与陈达相对应的小说人物,是否一定就是更早期的原型,还不能下定论。

但是,题主的描述中提到,在杂剧《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中,陈达曾经与杨志作为一组,同时登场。

在这里,需要参考另一个宋元时期的话本《拦路虎》

这部记录在南宋罗烨《醉翁谈录》里的“杆棒类”话本,也是《水浒》早期故事原型之一,所幸被保存了下来,收录在《清平山堂话本》里。

故事的主人公杨温(杨三官人),是杨令公的曾孙。这个身份后来被《水浒传》放到了押送花石纲的十二制使之一,杨志的头上,而早期的《宣和遗事》、《三十六人赞并序》中都没有提到杨志的家世。

杨温娶冷氏为妻,一日忽然兴起,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说他近日有“大凶”,要出百里之外,方可免灾。

于是,杨温携妻子去东岳泰山烧香,祈禳加避灾。结果,在客店里遭遇强盗,将冷氏和财物全都劫去。

这是《拦路虎》的第一部分,在其中已经可以看到杨志、卢俊义、林冲等人的故事。

杨温故事的第二部分,是他遇到了开金银铺的财主杨玉员外,得到救济,又和杨玉的好朋友马都头比棒,赢了之后,获得推荐去泰山庙会上和山东夜叉李贵打擂,将其一棒打翻。

这里面包含了柴进、王进、史进、燕青、林冲等人的故事。

杨温故事的第三部分,是他见到了杨玉员外的父亲秃尾虎杨青,发现杨氏父子都非善辈,与强盗有往来,而且抢了冷氏做压寨夫人的,正是杨家的朋友、山大王细腰虎杨达。

杨温后来又遇到杨家将旧部、现已落草为寇的陈千,并与马都头等人一起,打败杨达,夺回了妻子。

这一部分表面上看,没有水浒相关的人物、故事出现,但仔细再分析一下,恐怕还是有的。

《水浒传》第五十九回中“白花蛇”杨春的出场赞诗是:

蒲州生长最奢遮,会使钢刀赛左车。
瘦臂长腰真勇汉,杨春绰号白花蛇。

这里写着杨春的形象特征,是“长腰”。

而故事刚开始时,算命先生曾预言杨温将要“塍蛇入命,白虎临身”。可最终,他只遇到了秃尾虎杨青、细腰虎杨达两只“虎”,却没有“蛇”。

正如杨温一人的故事,后来分化出了多位天罡的事迹一样,杨青、杨达、陈千三人,很可能后来被组合成了陈达、杨春这一虎一蛇。

在这里,他们与五侯杨令公之孙在同一个故事里发生了交集。

同样也要补充两点:

第一、“拦路虎”杨温的最终结局,是上边关立功,做到安远军节度使、检校少保。

而在《水浒传》第七十八回,“十节度使征梁山”中,就有一位江夏零陵节度使杨温。

看起来,杨温把“杨家将后人”的名头让给了杨志之后,自己也走上了落草受招安的相同道路。

第二、百二十回的《水浒传》袁无涯本和一百回的容与堂本,其中朱武、陈达、杨春三人赞词都有出入。

朱武改得最少,只把“军中人尽伏”,改成了“今堪副吴用”,其余都相同。但陈达、杨春两人就完全不一样了。

陈达的赞诗变成了:

每见力人能虎跳,亦知猛虎跳山溪。
果然陈达人中虎,跃马腾枪奋鼓鼙。

杨春的赞诗则是:

杨春名姓亦奢遮,劫客多年在少华。
伸臂展腰长有力,能吞巨象白花蛇。

因此,《水浒传》的百回和百二十回两个版本之间,绝不仅仅是增加了二十回“征田王”故事那么简单,在细节和赞诗上都有很多的不同。

相比起来,一百回的容与堂本更接近《水浒》故事早期的模样,而百二十回的袁无涯本,则在情节上更加合理,能够前后照应,是后期修改的结果。


注:插图来源葛饰北斋作品

2021.9.23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