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三国、老西游、老水浒中,偏离原著最多的是不是老水浒?

回答
关于《老三国》、《老西游》、《老水浒》三部电视剧在偏离原著程度上的对比,我的观点是:老水浒偏离原著的程度确实相对更甚一些,尤其是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改编上。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1. 人物塑造的侧重点与改编:

《老三国演义》(1994年版):
忠实度: 《老三国》在人物塑造上总体而言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它力求还原书中人物的性格、经历和政治抱负。例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奸雄、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等都得到了比较完整的呈现。
改编之处(相对较少): 有些次要人物的戏份有所增减,个别情节的顺序或表现方式略有调整,但核心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基本遵循原著。例如,为了戏剧性,可能会增加一些对话或场景,但不会根本上颠覆人物的性格特征。
侧重点: 更侧重于展现波澜壮阔的政治斗争和历史格局,人物的性格是服务于这个宏大叙事的。

《老西游记》(1986年版):
忠实度: 《老西游记》在保留故事主线和人物基本设定的前提下,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改编,但整体基调和核心精神是贴合原著的。
改编之处(较为显著,但核心不变):
神魔色彩与世俗化: 电视剧在展现神魔世界的奇幻的同时,也注入了更多世俗化的元素和情感。比如师徒四人的感情更加生动,唐僧的慈悲,孙悟空的顽皮与忠诚,猪八戒的好吃懒做,沙僧的勤恳都得到了突出。
情节的精简与整合: 为了电视剧的篇幅和可看性,一些原著中重复或略显冗长的章节被精简或整合。例如,一些妖怪的背景故事可能会有所简化。
人物形象的强化: 一些角色的性格被进一步强化,使其更加鲜明。例如,孙悟空的英雄主义色彩,猪八戒的喜剧色彩。
寓意的解读: 电视剧可能会通过某些场景或对白,对原著的某些寓意进行更直接的解读,使其更易于理解。
侧重点: 更侧重于神魔世界的奇幻想象和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磨难与成长,充满了童趣和励志色彩。

《老水浒传》(1998年版):
忠实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人物情感和部分情节上): 《老水浒传》在保留了原著的大致故事框架和主要事件的基础上,对许多人物的形象、动机和某些情节进行了较大的改编,有时甚至与原著的意图有所不同。
改编之处(较为突出):
人物的“脸谱化”与情感的增强: 电视剧为了增强戏剧冲突和观众的代入感,对许多人物进行了更为鲜明的“脸谱化”处理。比如,宋江的“招安”思想在剧中被赋予了更复杂的内心挣扎和情感驱动,不再仅仅是原著中那种“替天行道”的政治考量,而是带有更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渴望功名色彩的解读。林冲的隐忍和爆发,武松的血性,鲁智深的豪爽,在电视剧中都被放大和戏剧化了。
情感的极端化与道德的模糊: 为了展现好汉们的“义薄云天”,电视剧有时会将人物的情感处理得更为极端和炽热,例如对兄弟情谊的强调甚至超越了国家大义。同时,一些人物的善恶边界也变得更加模糊,例如宋江后期的“招安”行为,在剧中被赋予了更多无奈和悲情的色彩,但其对梁山事业的破坏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或合理化了。
情节的删减与修改以服务于戏剧冲突: 一些在原著中重要的情节,如部分山寨间的战争、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等,可能被精简或修改,以更聚焦于梁山好汉的个人命运和集体叙事。
对“招安”主题的独特解读: 《老水浒》对宋江“招安”的态度进行了比较独立的诠释。原著中,宋江的“招安”有其政治上的考量,也包含着对自身前途的规划。而电视剧则更侧重于表现宋江在“造反”与“归顺”之间的痛苦抉择,以及他内心深处对体制的复杂情感,甚至暗示了一种“曲线救国”的意味,这与原著中那种更多是基于“江湖豪情”与“政治现实”交织而成的“招安”有所不同。
结局的处理: 电视剧在结局的处理上,虽然也遵循了原著中大部分好汉的悲剧命运,但对某些人物的结局,以及整体的悲剧氛围的渲染,可能与原著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 改编的哲学思想与侧重点:

《老三国》: 更侧重于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权力斗争、历史兴衰的探讨,人物的行为和命运都与宏大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老西游》: 更侧重于对佛教因果报应、人性善恶、修心养性的探讨,通过取经过程展现了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的普遍主题。
《老水浒》: 更侧重于对“义”、“忠”、“孝”等传统价值观的解构与重塑,对个体在混乱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江湖道义与国家法度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对“忠义”的复杂性进行了更具争议性的探讨。它更多地是在表现“英雄末路”的悲剧,以及这种悲剧背后个人选择和时代洪流的裹挟。

总结来说:

《老三国》的改编是“忠实于精神,略微调整于形式”。
《老西游》的改编是在“保留核心,强化艺术感染力”。
《老水浒》的改编则是在“保留框架,大幅调整人物情感和行为逻辑,以服务于更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更具现代视角的解读”。

为什么说《老水浒》偏离得更多?

主要是因为《老水浒》在对核心人物(尤其是宋江)的动机和价值判断上,以及对“招安”这一关键主题的解读上,与原著相比,有更明显的差异。原著中的人物行为逻辑虽然复杂,但其“人设”是相对稳定的。而《老水浒》则通过强烈的戏剧化处理,让一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更加矛盾和复杂,有时甚至让观众对原著作者的原意产生疑问。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老水浒》就是“不好”的。作为一部成功的电视剧,《老水浒》通过其精湛的制作和演员出色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荧幕形象,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但从“偏离原著程度”这个角度来看,它确实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解读上,与其他两部相比,进行了更为大胆和个人化的改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如此。

央水编剧杨争光本人就是反水浒的。最早提出把水浒传踢出四大名著的人里面,他就是其中之一。

央水的整体基调,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批水浒那一套。都九十年代了,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呢。

最讽刺的是,央水搞了这么多魔改和删减,到头来最能被观众认可的、好评度最高的、央水粉整天挂在嘴边的,恰好是杨志卖刀到生辰纲再到武十回这几段最尊重原著,删减最小魔改最少的单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