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老三国安排曹操令陈琳当众念讨伐自己的檄文成就经典,而军师联盟这么做却贻笑大方?

回答
老三国与军师联盟:为何曹操念檄文是经典,而司马懿念檄文却贻笑大方?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对两部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的差异。简单来说,老三国之所以能成就经典,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历史的厚重感、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事件的戏剧性;而军师联盟的模仿则显得生硬和尴尬,是因为它脱离了自身作品的语境,未能达到相似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历史背景与作品基调的差异

《三国演义》的基调: 《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史诗般宏大叙事的古典小说,其风格偏向于歌颂英雄、褒扬忠义,同时展现乱世中的权谋斗争。老三国的电视剧改编,则很好地继承了这种厚重、严肃的基调。曹操念檄文的场景,发生在官渡之战前夕,当时曹操刚刚经历了赤壁之战的惨败,袁绍的势力如日中天,他自身正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在这种背景下,陈琳的檄文直接攻击曹操的出身、祖宗十八代,对其个人品德和统治合法性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军师联盟》的基调: 《军师联盟》则是一部以司马懿为主角的“权谋剧”,它更侧重于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权谋的巧妙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虽然也涉及战争,但其核心驱动力更多的是人物之间的智斗和权衡。剧中,司马懿“念檄文”的情节,通常是发生在相对平缓的政治斗争中,或者是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政治目的,而不是像老三国那样,是一场生死存亡的危机。

二、 人物塑造的差异

曹操的塑造: 在老三国中,曹操被塑造成一个雄才大略、既有奸诈一面也有豁达一面的复杂枭雄。他虽然面临着陈琳檄文的攻击,但他的内心强大,能够承受这种侮辱。陈琳的檄文虽然尖锐,但同时也展现了曹操在逆境中展现出的惊人气度。他不仅没有因为檄文的侮辱而气急败坏,反而能从中看到陈琳的才华,并最终将陈琳收归麾下,这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也凸显了他“唯才是举”的品格,进一步巩固了他作为一代雄主的形象。
司马懿的塑造: 《军师联盟》中的司马懿,虽然也极其聪明,但在很多时候被塑造成一个忍辱负重、步步为营的政治家。他不像曹操那样外放张扬,而是内敛得多。让这样一个人物,在公众场合以一种近乎“自污”的方式去念一段攻击自己的檄文,与他一贯小心谨慎、韬光养晦的性格设定有所冲突。观众看到的是司马懿在为他人做嫁衣,而不是他化解危机,反而会觉得这种行为不合逻辑,显得滑稽。

三、 事件发生的背景与目的的差异

老三国:曹操“念檄文”的目的:
化解危机,展现气度: 当时,曹操面对袁绍的围攻,陈琳的檄文在各处散发,严重动摇了曹军的士气,也让许多人对曹操产生了疑虑。曹操当众念檄文,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高明的“以退为进”的策略。他首先承认了檄文的存在,并主动朗读,以此来化解人们因为被动接受信息而产生的抵触情绪。
展现才华,收服人才: 曹操在念檄文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被檄文激怒,反而能指出其中不准确之处,甚至表现出对陈琳才华的欣赏。最后,他主动招降陈琳,并将陈琳纳入幕僚。这不仅让陈琳看到了曹操的豁达和用人唯才,也让曹军内部士气大振,大家都看到了曹操在逆境中的强大心理素质和政治手腕。
戏剧性冲突: 这一幕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冲突。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主帅不怒反笑,还能从敌人的攻击中找到机会,这种强烈的反差极具震撼力,成就了经典。
军师联盟:司马懿“念檄文”的目的(假设): 假设《军师联盟》中也有类似的桥段,通常是为了:
策略性利用: 司马懿可能会为了某个政治目的,故意让别人写檄文来攻击自己,然后自己再借机回应,以达到声东击西或者转移视线的效果。
表现隐忍: 也可能是一种表现司马懿忍辱负重、受尽委屈的手段,以此来博取同情或积累力量。
然而, 这种策略在《军师联盟》的叙事中,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显得过于刻意和做作。例如,如果檄文的内容只是小打小闹,或者司马懿的回应显得过于轻描淡写,那么整个桥段就会失去应有的张力,反而显得有些“戏精”的成分,从而引发观众的“贻笑大方”。

四、 叙事节奏与观众接受度的差异

老三国: 老三国作为一部改编作品,继承了古典小说的章回体叙事特点,节奏相对舒缓,能够让观众沉浸在历史的厚重感中。曹操念檄文的场景,是在积累了一定的铺垫之后出现的,其突然性和戏剧性能够产生巨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军师联盟: 《军师联盟》作为一部现代电视剧,节奏更快,更注重情节的紧凑和戏剧点的密集。如果把“念檄文”这样的桥段,用一种和曹操类似的方式来处理,很容易显得过于突兀,甚至有些“强行制造经典”的嫌疑。观众可能会觉得,为什么司马懿不采用更符合他性格的、更隐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反而要如此“高调”地去念一段攻击自己的话?这种不契合人物设定的处理,自然会引起反感。

五、 艺术处理的细节

老三国: 在老三国中,曹操念檄文的场景,演员的表演、场景的布置、音乐的运用都非常到位。曹操的表情从一开始的凝重,到念到某些侮辱性词汇时的淡然,再到最后看到陈琳才华时的赞赏和欣赏,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张力。观众能感受到曹操的强大内心和政治智慧。
军师联盟: 如果《军师联盟》中模仿类似场景,而演员的表演不够到位,或者剧情的铺垫不足,观众就会觉得司马懿的念诵是一种无谓的自我伤害,或者是一种做作的表演,从而产生“贻笑大方”的效果。

总结来说, 老三国中曹操当众念陈琳檄文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 精准契合了历史背景、人物塑造、事件的戏剧性以及宏大的史诗基调,并通过精湛的艺术处理,展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过人气度,化危机为机遇,收服了人才,完成了对自身形象的升华。

而《军师联盟》如果模仿类似桥段,却因为 脱离了其作品自身的人物设定、叙事节奏和作品基调,使得这种行为显得不合逻辑、不够自然,甚至有刻意为之的痕迹,从而让观众觉得滑稽可笑,难以接受。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并非简单模仿其形式,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内核和逻辑,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自身作品的语境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都完结了,还作死地拉着经典干嘛

老三国的那一幕,有以下数个明确的指向性,大家也可以在下面补充,我先抛砖引玉了

第一,符合曹老板的英雄气

这一幕,让陈琳念讨曹檄文不是孤立的,它是与之前的段落呈互相关照作用,用来突显曹操英雄气概的。

前面,曹操官渡大胜,缴获大批自己阵营里写给袁绍的投降书信,看都不都看,全部付之一炬。

这是啥,是人杰,是英雄。

他有容人的雅量与豪气,宋代的赵匡胤有次坐着车出游,有人暗杀,一箭射在赵匡胤的马车上,全体侍卫都紧张死了,赵匡胤怎么做的,大大方方站出来,让左右闪开,也不让人去追,去找。就站那扯开嗓子就喊,老子就是赵匡胤,老子是天命之人,你丫射我啊,老子站着让你射,你丫肯定射不死我。

虽说有一定作秀成分,但赵匡胤这种英雄豪气也是跃然纸上。

回看老三国,重点不是让陈琳读檄文,而是曹老板其后说的话。

这段话是怎么说的?在什么场景下说的?

诸将大惊,集体跪倒,让曹老板不要让陈琳念下去了。这是为啥,因为下面的人觉得不妥,不知道老板这是唱哪出。然后曹老板才说

念!为何不念?当年此文传至许都,我方患头风,卧病在床。此文读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才能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与其决一死战。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却又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灿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补天哉!

司马懿念的时候,可有人觉得不妥?司马懿念出师表的时候,可有与之匹配的感怀?

曹老板虽然让陈琳念檄文,但自己却是鄙夷袁绍的。吴秀波那却甘为诸葛亮之妾妇。这逼格论起来,岂不是高下立判?

第二,论关系

曹老板年少的时候跟袁绍是什么感情?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偷鸡摸狗主谋曹操,主犯袁绍。洛阳恶少暴走族的核心人物。

现在故友让自己打败了,气死了,人躺在里面了。让陈琳念这篇檄文,未尝不是曹操对故友的怀念,现在你死了,我来看你。我知道你心里有气,所以我让陈琳念这篇檄文,也让你出出气。除此以外,我也不知道该对你说什么好了。

你司马懿跟诸葛亮有这交情?

口口声声说诸葛亮是自己的老师,你就整这出?你是二皮脸呢,二皮脸呢,还是二皮脸呢?

第三,人文关怀

在满足人物性格塑造以后,还要向观众传递价值,这才是文艺作品要做的

二十万人的大军(当然这水分也大,估计也就在三万左右。也不少了。),血战之后,多少战士尸沉沙场,多少战士魂归西天,多少战士夜枕青山。

战争不能只看到胜利的英雄,那下面的累累白骨也要被看见,也要有反思。但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人物的精气神与对战争的反思,功业的渴望,以及普世的人文关怀完美融为一体。

敢问,大军师司马懿里的那一段有这一层意思吗?

恰似泼皮无赖一般,效妇人状,在那跟神经病一样手舞足蹈地念出师表,你能从中看到一丝的有正能量的价值?

活儿砸了,就别逮着经典捆绑了好不啦?

人家一场戏能完成三重意义的展示,到你这就剩下所谓成功者对失败者泼皮无赖式的冷嘲热讽,你还好意思比?

这剧已经完结了,就别费劲巴力的找补了,你找补不回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