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三国时期从不见由交州进攻益州?

回答
三国时期,交州与益州之间,就像隔着一片难以逾越的鸿沟,以至于我们几乎从未看到从交州大举进攻益州的军事行动。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地理、经济、政治、军事策略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地理的隔绝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想象一下,从交州(大致范围在今天的广东、广西、越南北部)想要抵达益州(今天的四川盆地),你需要穿越的是怎样的地形?

崇山峻岭,崎岖险阻: 两地之间,尤其是从交州北部向西,是连绵不断的、海拔极高的山脉。这些山脉不仅阻碍交通,更隐藏着无数的崇山峻岭、茂密的原始森林,以及那些在现代地图上都显得触目惊心、密密麻麻的等高线。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道路、隧道和桥梁,穿越这些地区简直是项艰巨的任务。军队的行进速度会大大减慢,补给线也变得异常漫长和脆弱。
湿热瘴气,疾病丛生: 交州地区,特别是早期,气候湿热,植被茂密,常年降雨充沛,这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也意味着瘴气、毒虫、蛇蝎以及各种传染性疾病的肆虐。南方的湿热环境对北方士兵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很多人可能在到达战场之前就已经被疾病击垮。而穿越山脉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只会变本加厉。
河流阻隔,溯流而上: 即使选择水路,也并非易事。从交州沿着海岸线北上,再考虑如何进入内陆,通常需要沿着长江的支流或者其他的内河系统向上游进发。但这些河流往往湍急,水流复杂,尤其是在山区地段,很容易遇到险滩、瀑布,这些都是舟船难以逾越的障碍。更何况,许多关键的水路并非直接通往益州腹地,还需要陆路接驳,再次面对翻山越岭的难题。

其次,经济和战略价值的考量。

交州本身的开发程度和价值: 相较于中原和益州,交州在三国时期的经济和城市发展相对落后。虽然拥有一些港口城市和农业区域,但整体的财富和人力资源储备都无法与曹魏、孙吴、刘汉(蜀汉)的腹地相比。从交州出兵,意味着动用了相对有限的资源,而这次进攻的潜在回报,也需要仔细衡量。
益州的地形优势与防御: 益州,也就是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同时也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它被秦岭、大巴山、青藏高原边缘的山脉环绕,犹如一个天然的 fortress。想要从外部进攻益州,最经典的路线是经由汉中,而这条路也已经被蜀汉牢牢控制。从交州方向绕道进攻,需要穿越比这更险峻的山脉,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蜀道难”的现实: 古人有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并非虚言。就算是从汉中进攻益州,也已经异常艰难,何况是从南方更加崎岖的山区。任何一支试图从交州翻山越岭攻入益州的军队,都将面临补给困难、行军缓慢、容易被分割包围等致命问题。

再者,政治与军事策略的现实。

地理决定了主要战线: 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下,曹魏、孙吴、刘备(蜀汉)三方主要围绕着长江、汉水、中原地区展开争夺。交州虽然在孙吴的势力范围之内,但它更像是一个战略缓冲区和资源输出地,而非进攻中原或益州的出发点。孙吴的主要战略方向是北伐中原,争夺天下正统,或者巩固长江防线。
孙吴的战略重心: 孙吴政权建立在南方,其战略重心在于巩固江东,并伺机北上。交州虽然被纳入版图,但对其统治力的控制程度、当地民情以及军事潜力,都与江东本土存在差异。动用交州的力量去攻打远在天边、地势险要的益州,既不符合孙吴的战略方向,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军事压力。
刘备的迁徙与经营: 刘备集团从荆州失利后,主要依托益州这个根据地。而交州当时虽然有士燮势力,但后来也逐渐被孙吴控制。如果孙吴真的想从交州进攻益州,那么这意味着它需要先彻底消化交州,然后组织一支能够克服极端地形的军队,并且要与控制益州的蜀汉政权进行一场大规模的、难度极高的战役。这在当时的军事能力和资源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侧翼的顾虑: 即使孙吴有心,它也要考虑进攻益州会给自己的侧翼(东部、北部)带来什么影响。一旦主力从交州出发,益州蜀汉军队是否会利用这个机会从巴西、阴平等地进行反击?北方曹魏会不会趁机南下?这种战略上的顾虑,也会让冒险从交州进攻益州的计划变得更加不明智。

举例说明: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蜀汉是如何从益州(以成都为中心)向外扩张的。诸葛亮两次北伐,都是从汉中出兵,汉中是连接益州与关中的重要门户。即使是这条相对“平坦”的路线,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从交州北上,再翻过崇山峻岭,进入汉中,其难度可想而知。

再比如,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主要都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战役的战略意义和地理位置,都更加符合当时各大势力的主要战略方向和资源部署。

总结来说,交州与益州之间,地理的隔阂如同天堑。 崎岖的山脉、恶劣的环境、遥远的距离,使得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变得极其困难和不切实际。同时,经济上的差距、政治上的战略重心偏移,以及对攻防双方有利的地形考量,都使得从交州进攻益州成为一种极度低效且风险巨大的选择。因此,在三国纷争的大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围绕中原、荆州、汉中等地的激烈角逐,而交州与益州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遥远的、难以逾越的界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交州郁林人来答一下。

东汉是一个军事力量较弱的王朝,对地方支配力一直走下坡,常年奔波于解决羌乱的中央政府,根本无力加强交州的统治。故而以交州的经济、文化、建设、交通而论,在东汉末年没有争夺天下的战略价值。尽管士燮称雄于交趾,可从来没敢往外扩张一步,士燮是有自知之明,以交趾的实力不足以争雄于天下。士燮仅仅是提高了落后地区的文化水平,估计士燮不服孙权也打不过孙权派遣主力进攻,最多能依靠道路遥远割据一方。

东汉末年时,全国以河洛、河北是经济发达地区,巴蜀、江南、荆州次上一等,再往南中、建安郡去就是一片荒野,人口由一个一个落后的部落所组成,不懂文字,不懂生产技术,并且民风有些凶悍,不好控制。诸葛亮短暂平定南中也没能把南中发展为有力的经济区,偏生还要派遣部队提防那里的人造反,处理这种民族矛盾可谓吃力不讨好。交州在南越王赵陀建国的基础下,又由马援一定平定,情况显得比南中、建安郡更好一些。

140年人口普查以及西汉人口普查推断,东汉末年的交州没经历过大规模战争,同时也并无大规模经济开发,人口应当保持在二百多万。以交州的面积而言,这人口实在过于分散。交州以交趾为省会,郁林郡和苍梧郡作为大郡,人口最多在五十万以上,三个郡加起来就已代表了交州实力的总合。

在经济力以支配力低下的地区,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军事作战。以当地后勤力量难以支持,恐怕必须要依靠中枢财政进行支援,过于消耗财力。交州、南中彼此又是落后地区,互相不具有价值性,由此两处出兵,攻占了邻土还要进行支配和开发,按说割据领土本是为了增强实力,没理由反往里面填钱。

我常年在交州游走,深知山地、丘陵、台地交错,交通极不方便。比如说动车、火车在河北平原的正常速度到了岭南地区就必须降低一半左右,由北方到南方快到的时候就是煎熬,实在太慢了。况且古代没有人修路,山地瘴气很多。刘备要想走交州取益州,这只长征部队还没到估计就已经溃散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在撤退时饱受森林瘴气、蛇虫侵扰、细菌感染等问题,以致数万人丧生,刘备要从荆州派出这么一只远征军走古代南方道路,估计还没到就已经溃散了。真打算要出兵,恐怕只能用水军走珠江流域,但南方经济水平不行,主力还要由中央调派,在交州实施军事行动至少要筹备两三年时间。对于孙吴这么大一个国家而言,进行交州争夺战都相当吃力,刘备仅仅占领交州几个郡,怎么可能在交州派遣部队进攻,部队派的少了又没有意义。

珠江流域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确把交州化为战略目标之一:“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指的是割据荆州以后,南海也是目标之一,南海郡与桂阳郡相连,并且掌控珠江流域之便,其交通问题不至于太差。不过诸葛亮的算盘在南郡之战以后就行不通了,孙权于南郡之战同时命步骘进入了交州,并将州治设立在南海郡番禺县。

番禺县所在就是今广州市区,对于孙权而言此地战略价值胜于刘备万分,孙权水军可以直接从主基地柴桑出发,入鄱阳湖直达番禺,控制了苍梧郡和南海郡又等于控制了大部分珠江流域。若非孙权水军较为发达,大概不会想控制交州。

题主提到的晋吴交州争夺战不是一场大规模,却是一场长时间的战争,历时八年之久,交趾太守建宁人爨谷和巴西人马融先后死于任上,马融是蜀将马忠之子。交州在早期不具备战略价值,到了西晋灭蜀以后意义就不一样了。孙吴有长江天险之利,又封锁着峡口,西晋要灭吴就必须考虑多面进攻以分化孙吴军事力量。蒙古伐宋时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先灭掉大理国,再由兀良合台从云南出兵攻宋。

于是司马炎考虑把南中各郡以及部分交州领土设立为宁州,以霍弋为南中监军,统领军事。并在南中推行减税政策以拉拢人心,强化南中支配力。孙吴在262年就发生了吕兴叛乱,一直到第二年孙休都没能派兵把吕兴拿下,东汉末年时交州本土势力杀刺史或驱逐官员事件屡见不鲜,可见中央政府对交州进行支配之困难。吕兴叛乱的原因是孙休想要在交州征集孔雀和野猪,并调动徭役,所以这都是吃货惹的祸。当时西晋与孙吴发生全面战争,先是陆抗进兵永安,被罗宪抵挡,又是胡烈出兵进攻西陵牵制陆抗。

司马昭立即以霍弋为交州刺史,派兵进攻交州。这一次军事作战的意义显然不是为了夺取交州的资源和生产力,是为了牵制孙吴军事力量,因而战略意义突出。霍弋奏请任命建宁人爨谷为交阯太守,派牙门将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能、李松、王素等率军增援吕兴。军未至,吕兴已被属官李统所杀。

爨谷统领军队占领了昔年士燮的老巢龙编,龙编又是交趾郡的治处。爨谷行军虽无具体时间记载,但很可能走了大半年之久,按现在的道路步行仅用十五天左右。具体行军路线没有记载,但估计晋军先前往古兴郡,再前往今文山市就能够沿着河流进入红河,这就能直达交趾,既今越南。这一支部队的兵力估计并不多,主要依靠拉拢交州原来的叛军进行作战。孙皓则从265年一直拖到268年才在组织大规模部队进行反攻。初期,刘俊、修则与杨稷交战,兵败阵亡,孙皓再度以荆州、建安两路出兵,不过海军李勖、徐存无法按期抵达而自行退兵。虞汜、薛珝、陶璜等则与晋军相持交战一年多才将敌人全歼。这一次作战西晋利用蜀汉降兵以及交趾叛军消耗吴军国力,即便战败亦未损失中央战力。霍弋彻头彻尾被司马氏给骗了,当初出兵时中央曾答允会派遣增援,结果攻占交趾以后就没进一步扩增在交趾军力,交趾太守只能依靠拉拢本土势力对抗吴军。同时交州晋军恐怕还要依靠霍弋给予军资增援,霍弋一死前线就崩溃了。吴军方面单依靠交州兵力无法对付晋军,必须要从荆州派遣主力,并在战后留下部队进行驻防,导致在晋灭吴战争中交州部队还没来得及返回孙皓就已经投降了。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就废掉了宁州,对南中以及交州的统治没从前那样重视,后期复设宁州又遇上南方部落叛乱,宁州刺史李毅活活累死于任上,若非有颠覆一个国家的战略价值性,此二地在魏晋时期不具备太多统治价值性。

user avatar

@锦熙 邀

1、益州和交州确实有道路相通,题主说“许靖、刘巴,后来都去了益州;雍闓叛乱绑架张裔送给孙权,孙权派刘阐准备接管益州;晋朝初,建宁太守霍戈派遣毛炅攻取了交州”,这说明题主看书很仔细,一般人对这种细微的地方很可能一眼扫过去,不会 象题主这样发现其中所隐藏的问题。

益州和交州之间的这条道路,严耕望先生在《汉晋时代滇越道》中做过详细考证,简而言之,这条道路从交趾郡(今越南河内)出发,经过进桑关(今越南河江),再经过西随县(今文山县)、贲古县(今弥勒县),最后到达益州郡的晋宁(今昆明市晋宁县),再由此北行,即可到达成都。

此图为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中关于滇越交通的地图,虽称是唐代,但汉晋时代滇越交通亦与此同,他《汉晋时代滇越道》一文亦用此图。途中红线所标,即是当时交趾到益州的道路。

许靖、刘巴自交州至益州,皆从此道,许靖在交趾,给曹操写信,说他“欲上益州,复有峻防,故官长吏,一不得入”。这里所谓“峻防”,指的就是进桑关,进桑关是交州到益州一大要隘,刘璋为某些政治考量,不欲“故官长吏”入蜀,故与此地严加防范,许靖因此不得入益州,直到后来刘璋请他才得以过去。

刘巴由交州入蜀,《零陵先贤传》则曰:“巴入交阯,……与交阯太守士谿计议不合,乃由牂牁道去。为益州郡所拘留”,这里所谓“由牂牁道去”,指的就是这条道路,因为进桑县、西随县皆属于牂牁郡,这条道路是从交趾通过牂牁,再到益州郡的,所以《零陵先贤传》称其为“由牂牁道去”,(这句话另有版本称之为“由牂牁遁去”。)到益州郡(今昆明市附近),刘巴被益州太守所拘留,正好印证了他走的是这条路。

三国末年,吴国交趾人吕兴杀太守,派人“诣进乘县”,于是霍弋派毛炅占领交趾,这里所谓“进乘县”,即汉代所谓“进桑县”,这说明霍弋之收交趾,也是通过这条路来的。

这条道路并不仅仅在三国时才有,它其实开通极早,据《水经注》云,东汉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上书,称“从(米+尼)泠出贲古,击益州。……愚以行兵,此道最便,盖承藉水利,用为神捷也”,这里益州是指益州郡,非益州。可知从东汉初年,此道就已经是滇越之间的主要交通通道,而且由于可借水运之利,最为便捷。

2、为什么刘备没有选择从这条道路进取益州呢?也不见孙权从这条道路攻取建宁呢?

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一点:东汉三国时的益州,其实是分两大部分的。

一部分是成都平原及汉中盆地,这部分位于益州北部,自从战国时司马错伐蜀以来,此地就被纳入中华,至东汉三国时已历数百年,文化发达,且区内沃野千里,水旱从人,号称天府之国。


另一部分就是今天所谓云贵高原,包括今天云南、贵州一带,这部分位于益州南部,其中崇山峻岭,人民多为蛮夷,号为西南夷,未曾开化。这部分在当时,被称作”南中“。

南中的开发,最早以汉武帝开五尺道为起始,但并不深入,多是浅层浸润而已。——我们知道直到现在,云南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2个,其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25个。少数民族多,也就意味着这里经济文化不发达,——或者说是未曾开化。诸葛亮南征,《出师表》称是“深入不毛”,这里“不毛”当然不是指寸草不生的沙漠,而是指蛮荒之地。

《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南征结束后,在当地全部任命当地酋领为官,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可见,当时南中的环境,诸葛亮甚至连直接管理都做不到,只能维持名义上的统治。

这是从民族、文化、政治上来说。

那么,南中地区的这种情况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从地理上来说,南中地区属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属于中国地势第二级台阶,是从青藏高原向平原丘陵区的过渡地带,西段海拔2000米以上,东部海拔不足500米,其间岭谷起伏,崇山峻岭纵横其间,如横断山脉、怒山、哀牢山、高黎贡山、乌蒙山、大娄山、苗岭等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相互交错,地形极其破碎。

正因为该地区地形如此支离破碎,所以它事实上被山谷河流分割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区域,各区域之间交通困难,不易交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南夷各民族一方面得以抵抗住了华夏文明的浸透,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因为如此,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无法得到发展,长久处于原始蒙昧状态。

我们前面说了,滇越之间的那条道路,马援曾称“此道最便”,但这只是和当地其他交通线路比较而言,其实这条道路还有一个别称,叫做“鸟道”,《南中八志》称:“交趾郡治龙编县,自兴古鸟道一千四百里,盖以其险绝,兽犹无蹊,人所莫由,特上有飞鸟之道耳。”则该地区最便捷,号称“神捷”的道路,都如此险峻难行,那其余道路可想而知。

那么,我们现在就知道刘备为什么不从交趾到南中去攻克益州了。

第一,益州和交趾相接壤的部分是南中,而南中是未开化的荒蛮之地,所谓“不毛”,没有政治、经济上的价值。

第二,南中地区地形极其复杂,道路极其险峻,根本不利于行军用兵。

第三,刘备当时在荆州,从荆州到益州,自古以来就有一条黄金道路——长江水道,这也是从古至今所有时代从荆襄入川的最便捷的道路。你要刘备不走这条黄金水道,却去绕一大圈,从荆州南下到孙权的地盘交州,然后从交州再走羊肠鸟道去蛮荒之地的南中,再从南中翻越崇山峻岭去成都?——我觉得除非刘备是智障,否则不会做这种选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时期,交州与益州之间,就像隔着一片难以逾越的鸿沟,以至于我们几乎从未看到从交州大举进攻益州的军事行动。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地理、经济、政治、军事策略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地理的隔绝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想象一下,从交州(大致范围在今天的广东、广西、越南北部)想要抵达益州(今天的四川盆.............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三国时期一个非常核心的象征意义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玉玺这么重要,能代表天命所归,那为什么刘备和孙权不“自己做一个”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深层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玉玺在当时并非只是一个“萝卜章”或者一个普通的印信。它承载的是一种历史的传.............
  • 回答
    三国时期“客将”这个概念,就像是那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年代,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和军事生态。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客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得明白“客将”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客将就是指那些并非本方出身、而是从其他势力前来投奔、或者被借调过来担任军事要职的人。他们不是土生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你说起三国时期并州的存在感几乎为零,这其实是个挺有趣的视角。毕竟并州确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按理说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但如果你仔细梳理一下三国历史的脉络,你会发现并州之所以在你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眼中显得“沉默”,确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它在三国史上的“低调”形象。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季汉,这个承载着刘备匡扶汉室理想的政权,虽然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其人口稀少的问题却始终如影随形,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历史、地理、军事及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衰败直至灭亡,人口稀少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一、 起家于流亡,根基不牢固刘备起兵之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东吴历史的普遍认知误区。确实,在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的影响下,东吴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小朝廷”,孙权也常被塑造成一个犹豫不决、甚至有些阴险的角色。然而,如果深入史料去看,我们就能发现,尽管东吴存在不少问题,但它能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中生存并取得关.............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清时期天津卫的演变,从一个军事卫所,蜕变为州、府,这背后是一段城市地位与行政层级不断提升的历史,也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格局的变化。要说清楚这个过程,咱们得从“卫、州、府”这几个概念入手,然后再聊天津的具体变迁。 卫、州、府:不同时代的不同角色首先,理解这几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把握天津卫地位升.............
  • 回答
    近些年,文史爱好者们圈子里流传着一种新看法:南北朝后期,也就是所谓的“后三国时代”(约公元420年589年),在精彩程度和历史厚度上,已经可以和更为人熟知的隋末唐初(约公元618年626年,但常指其乱世到开国盛世的过渡期)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大家谈论乱世风云,总绕不开隋末唐初那段烽火.............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苏联解体时拥有了重建国家主权的绝佳机会。但即便在此之前,三国在恢复独立的过程中就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轨迹、文化认同和社会政治诉求,这些差异使得直接合并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苏联解体前的这段关键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随着戈尔.............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中几处情节以及人物关系来细细推敲。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张三丰的地位。作为武当派的开山祖师,他老人家不仅武功盖世,更是德高望重,被尊称为“天下武林泰斗”。即便到了他年老体衰的时候,其内力和武学造诣依旧无人能及,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高手”。这一点,书中任何一个江湖中.............
  • 回答
    若是有幸能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神激荡的设想。选择为谁效力,绝非易事,这关乎着我如何在这乱世之中生存,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甚至是如何影响历史的走向。经过一番细细思量,我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我不会选择那权倾朝野的曹操,尽管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麾下谋臣猛将如云,其雄才大略 un.............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也特别地道!你这个问题触碰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而且还跟咱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体操节拍——紧密相连。要说为啥有些人喊节拍时,把“三”读成阳平的“sán”,这事儿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口音问题,里面藏着挺多门道,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节拍的节奏感与语音的天然契合:.............
  • 回答
    在《水浒传》原著中,宋江被毒死后,梁山泊确实有几位手握重兵的好汉,但他们未能为宋江报仇,原因并非简单的无能为力,而是 错综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核心在于权力的真空、政治的考量、现实的无奈以及梁山内部的离心离德。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和各位好汉的处境:当时梁山泊掌握重兵的三位好汉:1. 卢.............
  • 回答
    抛开《三国演义》的引导不谈,人们讨论三国故事时,之所以总是以魏、蜀为主线,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叙事逻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历史的真实基础:魏、蜀的崛起与核心矛盾虽然《三国演义》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它所描绘的核心政治格局,即魏、蜀、吴三国鼎立,在.............
  • 回答
    哈哈,说起上学时候设计三国杀武将卡,那可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啊!那时候我们班里三国杀的狂热程度简直了,课间、午休,甚至偷偷摸摸在课上都要聊上几句。设计武将卡,就是我们那群“宅男宅女”们最核心的娱乐项目之一了。我当时脑子里塞满了各种脑洞,也跟同学们一起折腾过不少,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大概有这么几个.............
  • 回答
    老回因三星Note 4爆炸事件维权,在贵州安顺普定信访局遭遇局长指使十数名工作人员殴打,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起事件不仅仅是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的一个极端个案,更是折射出一些基层行政部门在面对公民诉求时,可能存在的粗暴、不当乃至违法行为。事件背景:老回,本名刘涛,是因三星Note 4手机爆炸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