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的东吴被贬得一无是处,孙权两面三刀,军队战斗力极差,但赤壁夷陵等关键性决战为何赢家总是东吴?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东吴历史的普遍认知误区。确实,在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的影响下,东吴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小朝廷”,孙权也常被塑造成一个犹豫不决、甚至有些阴险的角色。然而,如果深入史料去看,我们就能发现,尽管东吴存在不少问题,但它能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中生存并取得关键胜利,绝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咱们得纠正一个观念:“被贬得一无是处”的说法,对东吴来说并不准确。

东吴的崛起与根基:

江东的地理优势与民心所向: 东吴的势力核心在江东(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江东地区山河险峻,易守难攻,天然形成了长江天险作为屏障。更重要的是,孙坚父子(孙坚、孙策)继承并发展了东汉末年以来在江东逐渐形成的士族势力和民心基础。孙策更是以雷霆手段平定了江东,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赢得了江东士族的广泛支持,奠定了江东政权稳固的基础。这股“江东力量”是东吴能够与曹操、刘备抗衡的重要资本。
“承继”而非“篡夺”: 与曹操和刘备相比,孙氏政权在法统上更具“承继性”。孙坚和孙策都是东汉的忠臣,他们是在勤王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崭露头角的,孙权上位也是孙策临终遗命,有合法的继承基础。虽然后来自立为帝,但在初期,东吴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汉臣的身份进行的,这使得他们在道义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也更容易获得一部分汉室遗民和忠于汉室的士人的支持。

孙权的“两面三刀”与战略智慧:

你提到孙权“两面三刀”,这其实是对他灵活的“联吴抗曹”战略的一种解读。孙权并非真的要背弃汉室,他的首要任务是保全江东的基业,对抗最强大的敌人——曹操。

现实主义的战略选择: 在三国鼎立的初期,曹操的实力无疑是最强的。孙权清楚,以江东一隅之力,难以单独抗衡曹操。因此,“联吴抗曹”是孙权最明智、也是唯一可行的战略选择。他与刘备联盟,共同抵御曹操,这是三国政治格局形成的关键。
借力打力与审时度势: 孙权并非不通时务,他非常懂得借力打力。例如,在赤壁之战前,他果断拒绝了张昭等主和派的意见,采纳了周瑜、鲁肃的主战派的主张。这需要极大的政治魄力和对时局的准确判断。他能够审时度势,在合适的时机与刘备合作,在局势允许时又会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他并非“两面三刀”地背叛,而是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灵活运用外交和军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
人才的发现与重用: 孙权虽然在某些方面显得优柔寡断,但他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发现并重用人才。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一批杰出的文臣武将,都在他的任用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曹操和刘备虽然也有很多名臣良将,但孙权手下这些人的忠诚度和执行力都非常高,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他们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东吴军队战斗力并非“极差”:

说东吴军队战斗力“极差”也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东吴军队的战斗力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水军的优势: 东吴的疆域以长江为屏障,其经济和军事中心都在长江沿岸。这使得东吴拥有强大的水军。在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样的水战中,东吴的水军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周瑜、吕蒙、陆逊等人都是杰出的水军统帅,他们训练有素的士兵,熟练的战船,以及对长江水域的熟悉,都是曹操和刘备的军队难以匹敌的。
士气与地域认同: 长期以来,东吴的士兵和将领都有着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保卫家园的意识。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保卫自己的家园和亲人,这种士气往往比来自北方、远离家乡作战的军队更为高昂。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水土不服、军心不稳是其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东吴军队则士气高涨。
战术的创新: 东吴军队在战术上也颇有建树。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周瑜采用了火攻之计,这是对当时战争形态的一种创新。在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时,也展现了其高超的战术部署和执行力。

关键性决战的胜利原因(赤壁与夷陵):

现在我们来具体看看为什么赤壁和夷陵这两场关键战役,赢家总是东吴。

赤壁之战:

战略合纵的成功: 这是东吴最关键的胜利。曹操南下,意图一举统一天下,这直接威胁到了东吴的生存。在这一时刻,东吴没有选择屈服,而是与一直以来保持联盟的刘备集团联手。这种政治上的“合纵”是军事上的胜利基础。
曹操的轻敌与战略失误: 曹操虽然强大,但也有明显的弱点。他刚刚统一北方,内部尚未完全稳固,并且对江东的了解不够深入。他轻视了孙权,也轻视了长江天险以及东吴军队的战斗力。更致命的是,他将北方骑兵的战术直接搬用到江南,试图用连环船的方式应对水战,这为东吴的火攻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周瑜的卓越指挥: 周瑜是这场战争的灵魂人物。他作为东吴大都督,在内外压力下保持了冷静和决心。他提出了著名的火攻策略,并且亲自指挥实施。火攻的成功,配合了当时恰好的东南风,一举烧毁了曹操的战船,歼灭了曹军的主力。
东吴军队的坚韧与水战优势: 尽管曹操兵力众多,但东吴军队在周瑜的指挥下,展现了极高的战斗意志。他们充分利用了水战的优势,在狭窄的江面上进行战斗,并且成功运用了火攻这一奇兵,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夷陵之战:

刘备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率大军伐吴。然而,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特别是夺取荆州的过程中,与东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刘备的“孤注一掷”出兵,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复仇心理,而非周密的战略考量。
东吴的战略应对: 在刘备大举进攻时,东吴内部也有主战和主和的争论,但最终孙权采纳了陆逊的“暂避锋芒、诱敌深入”的战略。陆逊作为年轻的统帅,展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耐心。他放弃了江陵等地,将战场引向了更深入的腹地,让刘备的军队远离后方补给,并且远离水路优势。
陆逊的战术天才: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用兵如神。他看到刘备军队连营数十里,部署分散,而且长期处于进攻状态,士兵疲惫。他抓住机会,利用火攻,并且以猛烈的骑兵和步兵配合,对刘备的营垒发起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次火攻,比赤壁之战更为彻底,几乎将刘备的主力部队烧得干干净净。
刘备集团的战略失误: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首先,他过于骄傲自大,低估了东吴的实力和陆逊的能力。其次,他将战线拉得过长,导致后勤补给困难,士兵士气下降。最后,他固守于营垒,未能有效应对陆逊的火攻,最终导致了惨败。

总结:

所以,东吴之所以能在关键战役中获胜,绝不是因为“一无是处”或“军队战斗力极差”。而是因为:

1. 拥有稳固的江东根基和地理优势。
2. 孙权具备现实主义的战略智慧和用人眼光,能够审时度势,联合盟友对抗强敌。
3. 东吴拥有强大的水军和在本土作战的士气优势。
4. 在关键战役中,东吴涌现出了周瑜、陆逊等卓越的军事指挥家,他们能够制定并执行高明的战略战术。
5. 对手(曹操、刘备)在这些战役中也犯下了战略或战术上的致命错误。

历史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的描绘,更需要深入了解史料,才能看到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权,在三国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和智慧。它是一个建立在水乡、依靠水军、以防御和消耗战为主的强大军事政治集团,它的胜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面三刀没什么好说的,柯基的风格。但军队战斗力极差要如何说起?

古代打仗,最麻烦的一点就是攻城。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马幼常同志曾告诫另一位著名军事家诸葛孔明同志: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为什么?因为防守方的优势大于进攻。防守方可以有坚固的工事,充足的战略储备,而进攻方则面临着缺乏器械,粮道漫长的问题。这个优势可以说一直到坦克这种铁嘎达出现之后才有所转变,看看一战时期欧洲那几个绞肉机,啧啧啧……

扯远了。说白了,防守本来就比进攻要占优势,防守自然也就比进攻要容易些。换个角度来说,一个势力可以进攻乏力,但防守不能弱。为什么?防守弱,你就给人家攻掉了啊。

那么来看汉末三国。东吴兵弱么?重点都放在啃合肥上了。合肥好啃么?不好啃,啃不动太正常了。尤其是后来满宠还把旧城废了 另立合肥新城,孙权彻底开始划水。为什么?因为划不来。

划不来,那就不死命磕,找机会蹭点便宜就走,很正常,但感官就是数攻不下,似乎战斗力很鶸。看看其他两国呢?刘备夷陵一仗送的差点倾家荡产,这就是死磕的下场。诸葛亮聪明,所以打陇西打不下回去。打陈仓打不下偷武都阴平,打祁山打不下撤退反手弄死一个张郃——要不怎么人家是军事家?曹魏傻不傻?也不傻。或者说人家傻过,死磕江陵半年,给朱然刷了个史诗级成就。但其他的呢?曹操曹丕数次伐吴也是浅尝辄止,曹真曹爽两次打汉中差点亏血本。

总结一下,说白了,在对方防线没有什么破绽的情况下,进攻得不到便宜很正常,防守打赢了也不奇怪。多次出兵没什么功绩并不代表兵弱,只要能把自己防线稳住,让对面无机可乘那就是合格了。(没错我就是说你呢姜伯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东吴历史的普遍认知误区。确实,在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的影响下,东吴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小朝廷”,孙权也常被塑造成一个犹豫不决、甚至有些阴险的角色。然而,如果深入史料去看,我们就能发现,尽管东吴存在不少问题,但它能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中生存并取得关.............
  • 回答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无疑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篇章之一。提起那个时代,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熟悉的名字:诸葛孔明运筹帷幄,曹操雄才大略,刘备仁德爱民,关羽义薄云天,张飞勇猛盖世……这些鲜活的形象,仿佛昨天才刚刚发生过,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辈出的时代”,.............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
  • 回答
    蜀汉百姓手中的“直百钱”,虽然在蜀地内部流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但它之所以没能成为垄断性的交换媒介,以至于蜀民宁愿跨越山川,与东吴、曹魏,乃至更远的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原因错综复杂,远不止是货币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直百钱”的诞生背景。三国鼎立,战乱频仍,蜀汉地处偏远,土地相对贫瘠,.............
  • 回答
    要说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是否属于“弱主强臣”的格局,这可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问题,也是三国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简单地说,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带着些许微妙的灰色地带。先来分析一下孙权,他到底算不算“弱主”。孙权在位时间之长,仅次于三国中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皇帝曹丕(如果算上曹操,那孙权也只比曹操短.............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你说起三国时期并州的存在感几乎为零,这其实是个挺有趣的视角。毕竟并州确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按理说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但如果你仔细梳理一下三国历史的脉络,你会发现并州之所以在你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眼中显得“沉默”,确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它在三国史上的“低调”形象。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从哪个州起家最容易吞并天下,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如同现在我们分析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东汉末年那错综复杂的格局,以及各州的地缘、人文、经济、军事这些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家哪儿都有风险,哪儿都有.............
  • 回答
    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这乱世出英雄,也留下了不少引人入胜的文物,特别是那些能勾勒出当时战争、生活画卷的宝贝,简直是历史迷的饕餮盛宴。说到武器盔甲,那可是直接展现了当时军事科技和实力的硬核证据。刀剑:不只是砍劈的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 环首刀(或称汉刀): 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冷兵器之一。你会.............
  • 回答
    三国时期的东吴,尽管拥有江东的富饶和水军的优势,但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主动以海陆并进的方式去进攻曹魏。究其原因,这其中牵涉到太多复杂的战略、地理、军事以及政治因素的考量。简单来说,并非东吴不想,而是客观条件和战略优先级让他们难以做到。咱们得先说说东吴的“老本行”——水军。孙吴政权建立在江东,天然.............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假如流落到冰川时代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这个问题,通常会引发关于生存技能、实用物品的讨论,以及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回答。然而,如果在这个问题下,出现明确表示希望“肉体毁灭大v”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偏离了主题的表述,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评价。首先,从问题的本身和讨论的氛围来看:.............
  • 回答
    三国时期,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名为“东州军”的明确军事建制或兵种存在。然而,如果你在某些史料、演义小说或者特定的语境中看到“东州军”这个词,它很可能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之一,或者是由这些情况演变而来的概念:1. 以地名为基础的非正式称谓:在古代,军队的名称很多时候会与地域相关联。例如,“荆州军”、“凉州军.............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诸葛家族的“三方下注”策略,绝对是那个时代政治博弈中的一绝。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简单“选边站”,而是一种极为精妙、风险与回报都极高的家族战略,其核心在于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家族延续的深远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家族所处的那个大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中央权威崩塌,军阀割据,天下.............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的人才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如果非要我掰开了揉碎了说,我得从几个方面给您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人才”指的是什么。在三国那个乱世,人才的定义可不只是能文能武那么简单。会打仗能领兵打胜仗的是人才,善于谋划运筹帷幄的是人才,能治理地.............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三国时期,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在战乱与割据中,教育并非完全停滞,而是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面貌。与现代意义上的系统化、普及化教育有很大不同,但其中也孕育着一些值得我们细究的现象,甚至可以类比到一些“留学”的雏形。士族门阀的教育传承与家族式培养三国时期,社会结构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士族门阀的影响。这些大家族往.............
  • 回答
    三国时期的历法,可以说是中国历法发展史上一个颇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阶段。那是一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学术思想活跃、天文历法技术不断探索的时期。理解那个时代的历法,不仅仅是看懂历史日期,更能窥见古人如何认识宇宙、安排生活,以及历法背后蕴含的政治和文化考量。三国时期历法的基础:阴阳合历首.............
  • 回答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战火纷飞,这背后支撑着无数场战役的是一支支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的精锐部队。这些部队不仅是战术执行的关键,更是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象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三国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精英部队,讲讲他们是如何炼成的,又有着怎样的辉煌。一、曹魏:虎豹骑——横扫千军的铁骑提起曹魏的精锐,首先绕不开的.............
  • 回答
    如果把三国时期的各位风云人物扔到今天,问谁最爱逛知乎,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挺有意思的。咱们一个个捋捋,看看谁的性情、智谋、好奇心,最符合知乎用户的特质。首先,我第一个想到的,必须是诸葛亮。你想啊,诸葛亮那叫一个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晓兵法,精于治国。放到今天,他绝对是那种“大神”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