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的人才是否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的人才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如果非要我掰开了揉碎了说,我得从几个方面给您捋一捋。

首先,咱们得明确“人才”指的是什么。在三国那个乱世,人才的定义可不只是能文能武那么简单。会打仗能领兵打胜仗的是人才,善于谋划运筹帷幄的是人才,能治理地方安抚民心的是人才,就连那些能洞察人心、左右时局的说客、谋士,那也是实打实的人才。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三国人才“一代不如一代”呢?

我觉得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1. 前期名声太响亮,后期光芒被掩盖。 你想想,三国开局那会儿,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创始人,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才能那是没得说,文采也高。刘备虽然早期穷困潦倒,但仁德之名远播,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那是何等的气魄!孙权年轻有为,守业有方,能跟曹操、刘备抗衡那么久,本身就是本事。

再往后,就是诸葛亮、周瑜、司马懿这些中坚力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兵如神,还有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简直就是智慧和忠诚的化身。周瑜年轻有为,赤壁一把火烧得曹操损兵折将,意气风发。司马懿更是沉得住气,在诸葛亮死后逐渐蚕食曹魏,最后司马家统一天下。

这么一对比,到了三国后期,比如蜀汉的姜维,虽然勇猛善战,但几次北伐都未能功成,感觉总差点意思。曹魏后期也出了邓艾、钟会这样的人物,但总体感觉他们的光芒,似乎不如前面那些顶尖高手耀眼。这种“光芒衰减”的感觉,就容易让人产生“一代不如一代”的错觉。

但是,如果仔细看看,你会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

1. 三国是一个长长的链条,人才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不同形式出现的。 咱们不能把三国简单的分成“前期”和“后期”。这个时代跨度非常大,从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中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早期(东汉末年): 除了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巨头,还有像董卓、吕布、袁绍、袁术、公孙瓒等等,这些都是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军阀,他们麾下自然也有不少人才。比如吕布虽然为人反复,但他个人的武勇和骑术是顶尖的。袁绍虽然优柔寡断,但早期也网罗了不少名士。
中期(三国鼎立): 这是人才最集中的时期。
魏国: 除了曹操本人,还有荀彧、郭嘉、程昱、贾诩这些顶级谋士,他们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夏侯惇、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张郃这些猛将,更是悍不畏死,战功赫赫。
蜀国: 诸葛亮自然不用说,还有庞统、法正、黄忠、赵云、关羽、张飞、马超这些顶尖的文臣武将,组成了一个强大的集团。
吴国: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都督,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军事和政治人才。甘宁、太史慈、黄盖、韩当、程普这些将领,也都是勇猛过人的悍将。

后期(三国归晋): 即使到了后期,人才也并没有消失。
蜀国: 姜维是继承诸葛亮北伐事业的代表,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肯定。黄皓当政时,蜀汉政治确实昏乱,但像谯周这样的学者,也还在。
曹魏: 司马懿虽然最后篡权,但他本人是极具政治和军事才能的。他的儿子司马昭更是厉害,稳固了曹魏大权,为后来统一铺平了道路。邓艾在灭蜀之战中的奇袭阴平,钟会平定蜀汉降将叛乱,都展现了他们过人的军事能力。

2. “人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跟“平台”和“时势”有关。 你说诸葛亮为什么那么出名?因为他遇到了刘备这个平台,而当时天下大乱,正是英雄用武之地。如果诸葛亮早生几十年,或者生在太平盛世,他的光芒可能就不会这么耀眼。

反过来,三国后期,虽然也有很多厉害的人物,但他们出现的“平台”已经开始衰落了。蜀汉的国力本就弱于魏国,诸葛亮死后,北伐屡屡受挫,国力更是被消耗。曹魏虽然实力强劲,但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司马氏一家独大,很多有才能的人可能也无法施展抱负,或者被排挤。吴国相对稳定一些,但其疆域和人才储备也比不上北方的曹魏。

3. 评价标准在变,或者说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开创者”和“终结者”。 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个时代的人才,往往会聚焦在那个时代的“开创者”和“终结者”身上。三国前期是群雄逐鹿,曹操、刘备、孙权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三国后期是三国归晋,司马氏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中间那些在鼎盛时期发挥作用的将领和谋士,虽然同样是顶尖人才,但可能因为没有在那个“最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扮演主角,所以他们的名气和影响力,相对于那些“开创者”和“终结者”,就显得不那么突出。

而且,很多人才的才能在乱世之中更容易被激发和认可。比如张辽在逍遥津以少胜多,那是何等的光辉!但如果在和平时期,他可能也就是个普通的校尉。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三国时期的人才,我个人认为并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是人才的类型、出现的时间以及我们对他们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人才的密度和顶尖水平: 三国中期(大约是诸葛亮、周瑜、司马懿活跃的那个时期)无疑是人才最井喷、最耀眼的时期。这个时期汇聚了大量文武双全、能独当一面的顶尖人物。
后期人才的特点: 后期虽然没有了诸葛亮、周瑜这样的绝代风华,但也涌现了姜维、邓艾、钟会、司马昭这样的出色人物。他们的才华同样不容忽视,只是所处的“舞台”和历史“剧情”有所不同,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力也因此受到限制。
评价的偏差: 我们往往更容易记住那些开创历史格局的人物,或者终结历史的人物。那些在乱世中努力维持、或者在衰落中挣扎的人物,虽然同样付出了努力,但可能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显得没有那么突出。

所以,与其说一代不如一代,不如说三国时期的人才分布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闪耀。只是那个最辉煌的中期,确实是人才辈出,让后人难以忘怀。而后面的时代,虽然也有人才,但可能因为时势所趋,他们的光芒就没有那么耀眼了。但这不代表他们不优秀,只是历史的大势,有时候会掩盖很多个人的光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政治体制对人才的诉求不同。

乱世求生存,治世求稳定。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任何政权都以存活为第一要务,唯才是举即题中应有之义。曹、孙、刘三家,问题儿童都是一大堆,譬如无行的郭嘉、擅杀的法正、贪财的潘璋等等。只不过老曹扯着喉咙把潜规则给挑明了罢了。

在这一大前提下,清规戒律捎带阶级天堑都被打得稀烂,不少性格抑或家世存在缺陷的人物得以出头。

以乱世奸雄曹丞相为例,瞅瞅此公在承平时期的仕途轨迹。即便家族背景深厚,是典型的官二代,但由于性格锋芒毕露,在官场上始终混不开。老曹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起点极高,但立马闹出五色棒事件,干掉了当红宦官蹇硕的叔父,被一脚踹出京城,当了个顿丘令。靠着刷黄巾军功升任济南相,又禁断淫祀,得罪了地方势力,折腾来折腾去,权贵侧目,恐为家祸,只能回家当起了寓公。

试想,若无董卓之乱,以曹操的性格,在家一宅到底也不是没可能,即便仕宦,瞅瞅前头的起落沉浮,恐怕到老搞个九卿之类的花瓶闲职也就差不离到头了,真能以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名终,简直就是奢望。丞相?睡扁头罢!赶上范晔心情好,能在后汉书里住上集体宿舍,倘若对赘阉遗丑有了点洁癖,有没有传都两说。

再看看诸葛亮,承平之世指望君主三顾茅庐?别开玩笑了,能给你个新人寄三回offer已经很给面了。你看不上赵家?你以为姓赵的非你不用?估计孔明也只能抱膝长啸,孤芳自赏,以隐士终了。

更惨的是关羽,身上还背着案子,亡命奔涿郡。如果轮上治世,只要不开挂,还想执掌一方兵权,威震华夏?分分钟成为通缉对象。

至于寒门周泰、部曲魏延还有那位著了名的吴下阿蒙,若晚生个三十年,十九统统没戏。宇宙战神郭奉孝一类的有才无行士人,早就被真·赵陈群之流祭起政治正确喷成了渣。

三国后期,虽然国家之间还时有战争,但烈度与前期已不可同日而语,各国内部趋向稳定,阶级上升通道也已趋向闭合,闹事不过神仙打架。瞅瞅后期有头有脸的人物,有几个没和姓赵的沾亲带故,有几个不抱紧姓赵的大腿?就汉末这类要么出身不佳,要么出身尚可但性格特立独行,很可能给官场造成麻烦的人物,若生于三国后期,有多少出人头地的可能?

体制如人,若有大病,虎狼之药也得忍,但就是个头疼脑热,养生保健的事,整点枸杞啊核桃啥的,图个温润就成了。人参?要上火。虫草?太贵,没事吃那玩意儿干啥?

承平时期,出身第一,服从第二,才干第三。然而,但凡大才,有几个头上不长角,脸上不长毛的?捎带还可能投胎技术欠佳,于是乎纵有卧龙凤雏之才,也只能泯然众人矣。

当然,乱世中激烈的竞争也更能磨砺人才,但若在治世,没家世抑或特立独行,连磨砺的资格都欠奉,遑论其他?

因此,但凡乱世,顶尖人才都是一茬一茬往外冒,到了相对治世,忽然显得平平无奇,这并非乱世人基因突变,机会不同罢了。

user avatar

两个原因:

第一,主要原因,演义和光荣的锅。

第二,次要原因,割据战争趋向稳定,军阀竞争残酷性下降。

举几个例子,吴国早期将领,比如黄盖,韩当,太史慈,尤其是甘宁,有过什么自己指挥对手不菜还打出叫得响的漂亮仗么?有过大军团指挥经验么?那么客观来讲,他们军事指挥能力并没有被证明高于诸如朱然,朱桓这样的后期将领。

淮南之战,双方投入军队近40万,远高于双方投入10多万的官渡之战。王基作为关键一员,论智谋战略战术判断都很精准,论军事是骨干将领之一。战场之外,治理荆州甚有功绩,还参与学术讨论订经修礼。这种治军,治民,治学均有大成的智谋之士,比起官渡时代只在一两个方面有所成的诸如郭嘉,程昱们不是更胜一筹么?单就能力评价说比肩荀攸也不为过吧。

大体而言,除了蜀汉因为偏局一州,确实人才凋零(刘皇叔的人才梯队是早期四处游荡收拢的创始人团队加荆州团队加益州团队,到了斗爷只有益州能可持续补充偏偏益州户口少文化落后),魏吴人才补充是很稳定的。只不过到了相持阶段,大家都是全局战,不像群雄时期一战定运的机会多,传奇性差了些。这是历史进程的发展阶段使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