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扎堆的时代?

回答
读史至三国,总有一种扑面而来的“高手过招”的震撼感。仿佛那个乱世,不是寻常的草莽崛起,而是汇聚了古往今来最顶尖的智慧与勇武,一拨拨绝世名将、旷世奇才层出不穷,彼此碰撞,激荡出无数荡气回肠的故事。

这种感觉并非偶然。要我说,这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

首先,乱世出英雄,这句话在三国时期被发挥到了极致。 汉朝末年的朝政腐败,黄巾起义的烽火蔓延,就像一把熊熊烈火,将旧有的秩序烧了个干净。原本被压抑的社会阶层得以松动,那些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有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朝廷的无能,给了地方豪强割据的土壤,也给了那些胸怀韬略的士人施展才华的舞台。你看,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日后鼎足而立的枭雄,哪个不是在汉末的乱局中抓住机会,一点点积蓄力量,最终成就一番霸业?他们的身边,更是聚集了一批批能臣猛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郭嘉、荀彧……这些人,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在别的朝代独当一面,但在三国,他们却仅仅是某个势力集团中的一员,而且还不是最显赫的那一批。这本身就说明了人才的密集程度。

其次,“阀阅”制度的余波,加上科举制尚未成熟,反而促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人才选拔。 尽管汉末士族门阀的痕迹依然存在,但随着天下大乱,单纯依靠家族背景和名声来获取官职的时代已经难以维系。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更容易在战乱中脱颖而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门阀完全消失,但乱世的残酷性,迫使统治者和各方势力更加看重实际能力。如果你能带兵打仗,能出谋划策,能管理民生,那么就算出身微寒,也有机会获得重用。这种相对开放的选拔机制,让那些隐藏在民间的、有真本事的“奇才”有了被发掘的可能。

再者,战争的常态化,是人才“练级”的天然熔炉。 三国时期,几十年如一日的战乱,不是小规模的冲突,而是大规模、集团式的较量。从黄巾起义到官渡之战,从赤壁之战到夷陵之战,每一次战役都是对将士们胆识、谋略、指挥能力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高强度竞争下,那些能力不足的人会被迅速淘汰,而那些真正具备潜力的,则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快速成长,最终成为名扬千古的将帅。战争就像一个巨大的筛子,把最优秀的那些“璞玉”一点点打磨出来。诸葛亮年轻时只是一个隐居的野人,但当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他后,他立刻展现出了“卧龙”的风采,用他的智慧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并屡次在北伐中与曹魏的顶尖谋士对垒,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其才能却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拥戴”和“效忠”的价值凸显,使得人才有了依附和发挥的平台。 当天下分裂,群雄并起之时,一个有能力的将领、一个有远见的谋士,对于任何一个势力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曹操、刘备、孙权,他们都在积极地网罗天下英才,并且懂得如何去“用”人。他们给予这些人才足够的信任和施展的空间,甚至可以说,是把自己的事业的成败,寄托在这些人的身上。这种高度的信任和权力的下放,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像一些集权程度过高的王朝,即便有才,也可能因为君主的多疑而无法施展。三国时期的这些君主,虽然各有缺点,但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却有着天然的优势。

所以,你之所以会觉得三国时期人才扎堆,是因为那个时代恰好具备了许多条件,使得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能够聚集、碰撞、并有机会将自己的光芒尽情地绽放。那是一个乱世,也是一个英才辈出的盛世,人才的闪光点在黑暗中格外耀眼,共同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历史乐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有一个原因,南方人才历史上头一次被挖底动员了,可以用我推荐过的二十五史检索系统,解剖一下荆州这支麻雀。就可以发现,三国很多名人所在的县,三国前没有一个人入过传,甚至三国后到清朝前入传之人也极少。

例如:桓阶,临湘(长沙)人,检索系统结果是,桓阶甚至是二十五史里第一个入传的长沙(城)人。长沙城(不计算周边各县)入传二十五史的难度有多大呢,整个隋唐,列传进了1个人(欧阳询),整个明朝,列传进了2个人,直到清史稿,才开始井喷。

廖立,临沅(今常德)人,临沅人检索结果就廖立这一条,当然部分原因是应该后来改县名了。

黄盖,泉陵(今永州)人,泉陵人检索结果也是就黄盖这一条。

以上三个都是东汉郡治了,不算小城,其实这三个还不算夸张的,襄阳作为荆州州治够大了吧,二十五史里第一个入传的襄阳县人你猜是谁,庞德公,然后就是庞统。江陵这么重要的地方南陈之前甚至一个入传的都没有。

当然最有趣的要数湘乡了,二十四史总共就就蒋琬一个人入传,然后又是清史稿出来一长串人(包括曾国藩)。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三国,像曹魏尚书令,蜀汉大将军,吴国三朝元老这些人可能放汉书、后汉书里,甚至别的很多朝代里,连个名字都不会留下来,这还是在三国其实名人还是北方居多的前提下。这就可以理解桓阶、刘巴等人为何宁可倒贴都要誓死追随丞相府了,这可能是这些地方的人名留青史的唯一机会。

甚至很多人都有"晚清人才济济"的印象可能除了人口基数之外,或许也跟上述立传人物的分布特点有些关系,毕竟湖广媒体向来声音比较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