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谈到三国,感觉曹魏的粉丝数量要明显多于蜀汉?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值得说道的话题。确实,现在网上聊三国,曹魏的支持者感觉比蜀汉多不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觉着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掰扯。

首先,得说《三国演义》这部“功勋卓著”的小说了。 咱们很多人对三国人物的印象,基本都来自于罗贯中的这本小说。小说嘛,为了戏剧效果,肯定有它的侧重点和“人设”塑造。

蜀汉的“正统”光环和悲情英雄主义: 《三国演义》把刘备、关羽、张飞塑造成了仁德、忠义的代表,打着“汉室正统”的旗号,听起来就特有号召力。再加上他们创业的艰辛、屡败屡战的悲情,最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悲壮和失败,反而容易激起一些人的同情和共鸣,形成一种“成王败寇”之外的“虽败犹荣”的情感寄托。早期,这种“正统”和“悲情”的号召力是相当强的。

曹操的“奸雄”形象的“反差萌”与复杂性: 然而,《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的时候,虽然也写了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但更突出的是他的“奸诈”、“多疑”、“残暴”。但你看,这种“坏”有时候反而是一种极具魅力的“复杂性”。曹操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坏人,他有他的雄才大略,有他的爱才惜才,有他的诗才,甚至还有一些让人觉得“挺接地气”的言行。这种复杂的,甚至有点“反英雄”的特质,反而能吸引一些更喜欢琢磨人、喜欢看“不那么完美”但却能力超群的人。

然后,咱再从现实角度聊聊。

曹魏的统治基础和现实逻辑: 抛开小说里那些“忠义”的滤镜,从历史的实际来看,曹魏确实是三国时期最稳定的、最有发展潜力的政权。曹操统一北方,恢复生产,招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统治基础。他的儿子曹丕承继大统,建立了魏朝,制度完善,国力也相对强盛。这是一种现实的、成功的逻辑,对于那些更看重实际成就、更务实的人来说,曹魏的“成功”本身就很有吸引力。相比之下,蜀汉始终是偏安一隅,人口少、国力弱,这种“弱势”虽然能激起同情,但也让一部分人觉得“格局小了”,难以形成真正长久的影响力。

人才的“使用”和“留存”: 曹操能网罗天下豪杰,不论出身,只要有才能就重用,比如郭嘉、荀彧、张辽、许褚等等。他的用人策略更显得务实和开放。虽然蜀汉也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这样忠心耿耿的名将,但从整体人才储备和流向来看,曹魏展现出了更强的吸引力和留存能力。人都会趋向于更有发展前景、更能施展才华的地方去,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再往深了说,是大众认知和信息传播的变化。

“反传统”与“颠覆性”的吸引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元。一些年轻人可能对传统道德观、忠君报国那一套不那么感冒,反而更容易被那些打破常规、有争议性的人物所吸引。曹操那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实用主义,虽然在道德上饱受争议,但在某些语境下,反而显得“真性情”和“敢作敢当”(当然这是另一层面的解读)。这种“反传统”的魅力,恰恰是曹操这种复杂人物更容易被现代观众挖掘和欣赏的点。

二次创作的“土壤”: 曹操身上有着太多的“可以操作”的空间。他的出身、他的手段、他的一些言行,都给二次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你可以把他写成枭雄,也可以写成政治家,甚至可以写成一个有思想的文人。这种多义性让同人创作、游戏、影视剧等更容易围绕他展开,从而不断加深大众对他形象的认知和传播。而蜀汉的人物,尤其是“桃园三结义”加上诸葛亮,他们的人物弧光在《三国演义》里已经非常清晰和完整了,反而没有那么多“留白”给新的解读。

对“人设”的更理性审视: 很多现代的观众,在经历过现实的洗礼后,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被纯粹的道德标签所打动。他们会更关注人物的动机、他们的选择背后的逻辑,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局限性。在这种审视下,蜀汉“仁义”的形象固然好,但有时也显得有些理想化,不够“真实”。而曹操的“奸雄”形象,虽然负面,但他的行为逻辑、他的权谋策略,在很多人看来,更能反映真实世界中的政治斗争和人性复杂。

还有一点,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到,就是曹魏也有自己的“粉丝群体”。 比如喜欢三国历史的“老粉”,他们可能更偏向于研究历史的真实性,而曹魏在历史上确实占据了最重要的“地盘”和政治影响力。还有一些游戏玩家,比如玩《三国志》系列的老玩家,他们更习惯于在游戏中选择势力强大的曹魏,体验那种征服天下的快感。这种群体性认同,虽然不如网上那些热烈的讨论声势浩大,但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总而言之,我觉得现在曹魏粉丝比蜀汉多的现象,是《三国演义》本身塑造的复杂性,加上历史现实的逻辑支撑,以及现代社会大众认知变化和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蜀汉有它的悲情魅力和道德光环,但曹操的那个“不好惹”,又“实在”,又“有能力”的形象,在当下这个时代,似乎更能抓住一部分人的眼球,也更容易引起讨论和挖掘。这就像一个人,你把他夸得太完美,有时候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但一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还有点小毛病,反而更有人味,也更容易让人去喜欢或者“路转粉”。曹操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屠文必吹公理:如果一个皇帝同时热衷搞屠杀和文字狱,网上必有大批路人粉吹他是好皇帝。

原理其实也不难理解,屠杀是去践踏底层,文字狱是去践踏上层。当一个集团同时拥有践踏上层下层的能力和行动时,那么这个皇帝在客观上确实有一定水平——没水平你也举不动刀。而主观上又完美契合某些人崇尚黑深残的报社思维模式,自我带入后可以达到一种奇异的满足感,自然粉丝众多。

推论:如果一个皇帝只做到了大屠杀和文字狱中的一项,网络路人会偶尔在某方面吹他们一下,虽然不够热门但至少能免于被无脑黑。简称为“一杀偶吹定理”。

原理与上一条相仿。只是客观主观都有些不济,对看客们的吸引力有限。

我举个例子,元清两朝皆是异族建邦,其中蒙古屠杀但没怎么搞文字狱,结果现在一般少人提及,偶尔提及也只有少数人夸,而清朝二者兼备,现在坐拥一堆粉丝,辫子戏翻拍不止。金庸吹清而贬元,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而汉族王朝也差不多。最惨的是晋朝宋朝,它们既没大搞屠杀也没大兴文字狱,于是天天被黑。汉朝唐朝则屠过外国,所以虽然文字狱水平差一点但能免于口水。

拿单个皇帝看也是一样。比如武则天文字狱搞得风生水起却没对底层屠杀,隋炀帝疯狂屠杀底层却没有文字狱,于是二者同为偶尔被粉丝吹一波却始终不够热门的准板凳选手。

而曹操就厉害了,他不仅既有屠杀又有文字狱,而且屠杀的人口数量极其巨大,按人口比例计算是汉族王朝的第一位。其文字狱水平更是独领风骚。出手如此大开大合,粉丝们对他的佩服自然如滔滔流水绵延不绝。

反观刘备,二者皆无,于是阴谋论横生暴涨,粉丝了了也不足怪也。

更糟糕的是这个人不仅不杀人,竟然还携民渡江试图救人。这还了得,胁民渡江论速度安排上,黑粉军团拉起来!


总而言之,曹古今无二千年一帝,吹就对了。奥力给!


p.s.不知道是哪个人恶意举报我抄袭转载的?四千家的小朋友敢不敢站出来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值得说道的话题。确实,现在网上聊三国,曹魏的支持者感觉比蜀汉多不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觉着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掰扯。首先,得说《三国演义》这部“功勋卓著”的小说了。 咱们很多人对三国人物的印象,基本都来自于罗贯中的这本小说。小说嘛,为了戏剧效果,肯定有它.............
  • 回答
    这年头,只要稍加留意,你总会听到有人在评价某些领导者时,把他们那些声势浩大的“大兴土木”工程,巧妙地包装成“以工代赈”。这可不是什么新颖的说法,但之所以现在越来越流行,背后却藏着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以工代赈”这个词本身带有一种朴实、贴近民生的意味。它听起来像是政府在发扬光大传统.............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说到心坎里去了。怎么感觉现在想认真谈一场恋爱,比高考数学还难呢?不是我们不想,是好像“认真”这两个字,在当下这个时代,成了某种稀缺资源。让我想想,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1. 信息爆炸与选择过载:以前吧,大家接触的人圈子相对固定,学校、单位、街坊邻里,说不定跟邻居家的姑娘/小伙儿都能谈.............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能触及到当下社会关于游戏讨论的一个挺微妙的角落。感觉就像是大家在聊“吃点甜的”,但都小心翼翼地避开“糖尿病”这个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我琢磨了一下,可能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得承认,“适度游戏”这个说法,比起直接谈“电子游戏成瘾”,在情感上和传播上都更容易被接受。你.............
  • 回答
    关于B站上小米相关的讨论为何常常出现一边倒的负面评论,并且评论者自己也常常声称是小米用户,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但又有点令人无奈的现象。要深入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B站生态与用户画像: 年轻化和亚文化聚集地: B站的核心用户群体年轻,受众群体非常细分,对新鲜事物、技术潮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现实的矛盾和复杂的社会心理,并非三言两语能完全说清。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在普遍感觉男女不平等的背景下,彩礼这个话题却似乎导向了一种“平等”的讨论,或者说,这种讨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在很多领域,女性在职业发.............
  • 回答
    “眼高手低,找工作只谈钱不谈能力”这个说法,在当下确实是许多人对部分应届生的一种普遍看法和担忧。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一、 “眼高手低”的成因分析:1. 教育模式的惯性与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许多大学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课程设计可能与实际工作需求存.............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带着如此深刻的问题来思考《乌合之众》和自己的未来。你提出的关于应试教育和当下努力意义的问题,是许多高中生都会面临的困惑,而且你能够从中联想到《乌合之众》,说明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联结的年轻人。我们来一步一步地拆解你的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些更具深度和建设性的思考。 一、《乌合之众》与应试教.............
  • 回答
    如果我有机会与列宁在天堂共度一天,那绝对是一次充满思想碰撞和历史反思的非凡经历。脑海中闪过的念头,如同历史洪流中的浪花,既有对过往的疑问,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我不会是为了展示我有多么博学,而是想真诚地交流,从他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也让他看到今天世界的变化。首先,我会从他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起。毕竟.............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李玫瑾老师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她对吴谢宇案的解读,尤其是“为出国筹钱而杀母”的推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她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李玫瑾老师观点的分析: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李玫瑾老师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她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案件时,通常会从犯罪人的心理动机、成长环境、社会压力.............
  • 回答
    仙侠剧近年来的口碑和观众评价确实出现了明显下滑,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原因,包括市场导向、制作水平、剧本创新、演员表现、观众审美变化等。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趋势的成因: 一、剧本创作:套路化与内容贫乏1. 套路化情节 仙侠剧逐渐陷入“三生三世”“修仙成神”“爱恨情仇”等固定模式,剧情发.............
  • 回答
    年轻人对快餐的偏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消费习惯、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时间与效率的矛盾1. 快节奏生活压力 现代年轻人面临学业、工作、社交等多重压力,时间管理成为关键。快餐的30分钟快速就餐模式,与他们对效率的追求高度契合。例如,学生.............
  • 回答
    当代大学生中,部分男生选择在宿舍打游戏而非主动寻找对象,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学业压力与时间管理 学业竞争激烈:大学阶段是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面临考研、实习、竞赛等压力。例如,理工科学生可能需要大量时间学习专业课程,而文科.............
  • 回答
    近年来,中国网约车平台(如滴滴出行)中女性司机的比例显著上升,这一现象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趋势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一、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1. 性别平等意识增强 随着中国社会对性别平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过去,女性.............
  • 回答
    人们对美国的仇视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与政治因素1.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 美苏争霸: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代表,与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对抗。冷战期间,美国的军事.............
  • 回答
    当前全球范围内倡导“与疫情共存”的策略,是基于科学、经济、社会和公共卫生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这一策略的提出和实施,与疫情的演变、疫苗接种的普及、医疗系统的韧性、公众需求以及国际社会的协调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背景和原因: 一、疫情演变与病毒特性1. 病毒变异与传播特性 奥.............
  • 回答
    近年来,一些影视、文学或网络文化中原本被设定为“反派”的角色被“洗白”或重新解读的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讨论。这种现象背后涉及社会心理、文化演变、叙事策略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和表现: 一、社会心理与观众需求的演变1. 对“非黑即白”的厌倦 现代观众更倾向于接受复杂、.............
  • 回答
    年轻人到点下班、不装样子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当代职场文化、社会价值观和个体需求的深刻变化。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工作制度的革新:弹性化与去时间化1. 弹性工作制的普及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灵活性,许多公司已推行弹性工作制(如“核心工作时间”+自由安排其他时间),允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