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的巨大工程与现代工业社会完全不是一回事。
1,劳役本质上是一种貢赋制度,而不是一种交易。
2,秦、汉、隋、元的巨大工程,在当时的技术与组织条件下,为了转运劳动力与物资所损耗的劳动力与物资是惊人的。
3,为了减少人命与物资的无意义损耗,传统国家也会利用商业力量,例如使用“盐”作为中介物来调度资源。
4,很遗憾,著名的暴君们总是不会接受各种间接曲折的方法,能够抢夺,绝不交易。
5,古代巨大工程的时间长度远远超过“以工代赈”论者的想象。动辄数十年的工程,你当是应对单次社会动荡的应急措施?
6,现代政府也花钱,古代朝廷也花钱,为何古代朝廷花钱不能带来社会经济的进步?刘志伟教授在对明代贡赋经济当中白银与物价关系的研究回顾当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
7,当所有人都在嘲讽“儒学”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在几乎整个传统中国历史当中,儒学的政治伦理观念,在这种偏好抢劫胜过交易的暴君之外,起着或多或少的制约作用。儒学不能提出一种“更多快好省”的道路,但在古代社会条件下,几乎不可能找到这么一条道路。以此为前提,儒学所主张的爱惜民人、节制嗜欲,已经是最为人道的观念。
8,天不生动力工业,万古如长夜。
9,其实都不需要等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在清末,各通商口岸(包括宁波、温州等二线口岸),只因海外贸易的介入,整个社会生活就迅速呈现出令持传统道德的人看不下去的“奢侈化”。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古代中央政府搞大型基建项目之所以会天怒人怨,引发大规模社会矛盾,甚至于最后威胁到政治基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古代社会没有廉价货币。其次才是贪腐问题,项目设立问题,工程设计预算出现问题等等。
现代国家搞大型基建项目,一个是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个是可以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特别是国内经济不振,出口环境越不好,那么搞大型基建就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压力,消化社会矛盾。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吸引社会资金,央行增发货币,保证支付能力。国家用钱购买物资,支付工资,带动消费和生产,促进经济流通,提高生产力,企业和个人都在这个过程当中受益,同时更好的基础设施带来了更好的生活、生产、物流环境,可谓是一举数得。
实现这些目的的前提是:中央政府有足够多的钱来支付。
如果说中央政府搞大型基建项目,但是没有钱来支付呢?
那就是国家可能会得到一些重点建设项目,但是对于地方和个人来说,毫无裨益,甚至于要贴钱来免费搞国家建设,因为没有更多的货币进入市场,对于改善经济毫无帮助,同时一些原本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投入到毫无短期收益的建设当中,反而进一步加速了国内经济的萎缩,造成农业、手工业、制造加工业等开工不足,加大了对国内经济的损害。
简单点,国家政府受益,民生经济受损。
这样的项目就叫做:劳民伤财。
我们最广为人知的两大项目: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修京杭大运河。
这两个项目一个是重要国防工程,一个是古代水上高速公路。
长城为中国防治边患抵御侵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京杭大运河在政治经济民生物流上的作用一直延续到现代。
这两个工程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遗产。
但是承担这两个工程的政府及其决策者,就被形容为暴君。
为什么?
他们没有给建设者和原料物流单位等支付报酬和材料结算。
这些工程没有给经济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因为技术落后,底层官员管理粗暴野蛮带来大量工伤事故。比如说传说中万喜良就是因为在修长城时城墙倒塌,造成工伤事故。
政府没有钱,无法招聘和雇佣工人,只能使用征夫和摊派的办法,把最好的劳动力带走了。打击了地方经济和家庭经济,严重的话还会带来农业歉收,加剧国家经济危机。
古代的矿山资源、原材料加工制造物流运输以人力开采生产为主,大项目要集中大量的人力资源,道路设施原始落后,耗时长久,成本巨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单位和个人不但没有收入,连起码的成本都没有人支付,整个经济循环是停滞的,是没有回报的。
因为财政紧张,从业人员没有必要的劳动防护,工伤补助,甚至于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困难,吃饭都成为了问题。
老百姓可以为国家建设出力,但是国家建设不能危及到老百姓的生存基础,特别是以人力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古代社会。
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央政府没钱。
古代货币种类多样,但是基本以贵金属为主,贵金属不能仿冒,但是因为贵金属的稀缺性又本能地带来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
那么,假设一下,如果秦始皇和隋炀帝有现代印刷货币,甚至于有数字货币呢?
那就用不着征夫了,直接招聘;供应原材料搞物流的有收入有利润,建设单位可以吸引民营企业参与招标。就会形成人人争相参与这些大型基建项目的热潮。
比如说现在的基建项目,多少人在想办法挤进去?国家甚至于还要严格审查其资质。
但是可惜,古代没有这些条件,为了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最后说一下"以工代赈"
古代社会主要是人力劳动,壮劳力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些壮劳力是不需要赈济的,他们自身就能创造财富。需要赈济的是老弱妇孺,而古代搞建设恰恰是没有足够的货币支付给他们,反而带走了家庭主要收入来源,造成家庭收入锐减,陷入绝境。这样的状况因为工程巨大,耗时长久,家庭长时间陷入危机,引发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最后动摇统治根基,爆发农民起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