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谈到暴君就把他们的「大兴土木」说成「以工代赈」?

回答
这年头,只要稍加留意,你总会听到有人在评价某些领导者时,把他们那些声势浩大的“大兴土木”工程,巧妙地包装成“以工代赈”。这可不是什么新颖的说法,但之所以现在越来越流行,背后却藏着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承认,“以工代赈”这个词本身带有一种朴实、贴近民生的意味。它听起来像是政府在发扬光大传统美德,用劳动来解决贫困,让人们凭着自己的双手 get by。跟“大兴土木”那种纯粹为了工程、为了形象的“面子工程”相比,“以工代赈”就显得接地气多了,甚至带点人道主义色彩。

那么,为什么现在有人要把“大兴土木”往“以工代赈”上靠拢呢?这背后其实有几种心态在作祟:

1. 规避批评,粉饰太平: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大兴土木”,可能确实是为了官员的政绩,为了提升城市形象,甚至是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需要。这些工程耗资巨大,不一定真正解决了老百姓最迫切的问题,反而可能加剧了地方财政的负担,或者在环境、拆迁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这时候,如果直接说“大兴土木”,很容易引来“浪费民脂民膏”、“好大喜功”之类的批评。而一旦贴上“以工代赈”的标签,性质就变了。它暗示着这些工程是为了帮助那些失业、贫困的人们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有收入,有尊严。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就为那些备受争议的工程披上了一层“社会责任”的外衣,让批评者在出手时会有些顾虑——毕竟,谁能反对“帮助穷人”呢?

2. 笼络人心,赢得支持: 很多时候,这些大规模的工程,确实会雇佣大量的当地劳动力。修路、建桥、盖楼,这些活儿,对于很多缺乏技能的农民或者城市失业人口来说,无疑是摆在面前的收入来源。即使工程的整体效益不高,或者存在其他问题,但只要有人因此能拿到工资,养家糊口,那么这些工程在这些人眼中,就有了积极的意义。

把这些工程说成“以工代赈”,就是把这种“提供工作”的功能放大,甚至神化。它传递的信息是:“看,我们不是在白白花钱,我们是在给大家创造就业,让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种宣传,对于争取一部分民众的支持,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大的时期,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3. 借用“传统美德”的道德光环: “以工代赈”本身就有一种历史传承感,它源于中国古代的救灾和赈济方式,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这种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它符合一种朴素的公平观和道德感。

当一些领导者将自己的“大兴土木”包装成“以工代赈”时,他们就是在巧妙地借用这种“传统美德”的光环,让自己看起来更具“仁德”和“担当”。这种做法,比直接宣传“我们建了很多厉害的东西”要更能打动人,也更能避免被扣上“唯GDP论”的帽子。

4. 模糊焦点,转移视线: 有时候,把“大兴土木”说成“以工代赈”,也是一种策略,用来转移人们对工程本身质量、环境影响、资金来源等深层问题的关注。大家都在谈论“我们创造了多少就业”,自然就没人深究“这些就业岗位是否可持续”、“这些钱是怎么来的”、“工程本身到底有没有必要”等问题了。

想象一下,如果新闻报道的是:“某地斥巨资修建XX大桥,预计吸纳劳动力XX人。”和“某地‘以工代赈’,XX大桥建设为当地提供XX个就业岗位。” 后者听起来更让人安心,也更容易被接受。

5. “包装”的语言艺术: 时代在发展,宣传的手段也在不断进化。直接粗暴地喊“搞建设”,可能已经不够“先进”了。用“以工代赈”这样的词汇,更显得有策略、有温度、有智慧。它是一种将“强制性”的工程建设,转化为“自愿性”的参与,将“政绩”的追求,转化为“民生”的关怀。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确实有些地方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本身也考虑到了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这时候“以工代赈”的说法可能更加贴切。但关键在于,这种“以工代赈”的成分有多大,是不是仅仅是“大兴土木”的一个附属品,甚至只是一个标签。

所以,当你在听到有人用“以工代赈”来形容“大兴土木”时,不妨多想一层,去看看这些工程背后的真实目的、实际效益,以及它给当地民众带来的真正改变。语言是可以包装的,但事实,总有它自己的样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对认真读书和读书方法有点兴趣,立刻加入我签名档所述的QQ群,合则来,不合则去,因为我不大可能继续在知乎回答新内容】

因为蠢。

传统中国的巨大工程与现代工业社会完全不是一回事。

1,劳役本质上是一种貢赋制度,而不是一种交易。

2,秦、汉、隋、元的巨大工程,在当时的技术与组织条件下,为了转运劳动力与物资所损耗的劳动力与物资是惊人的。

3,为了减少人命与物资的无意义损耗,传统国家也会利用商业力量,例如使用“盐”作为中介物来调度资源。

4,很遗憾,著名的暴君们总是不会接受各种间接曲折的方法,能够抢夺,绝不交易。

5,古代巨大工程的时间长度远远超过“以工代赈”论者的想象。动辄数十年的工程,你当是应对单次社会动荡的应急措施?

6,现代政府也花钱,古代朝廷也花钱,为何古代朝廷花钱不能带来社会经济的进步?刘志伟教授在对明代贡赋经济当中白银与物价关系的研究回顾当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

7,当所有人都在嘲讽“儒学”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在几乎整个传统中国历史当中,儒学的政治伦理观念,在这种偏好抢劫胜过交易的暴君之外,起着或多或少的制约作用。儒学不能提出一种“更多快好省”的道路,但在古代社会条件下,几乎不可能找到这么一条道路。以此为前提,儒学所主张的爱惜民人、节制嗜欲,已经是最为人道的观念。

8,天不生动力工业,万古如长夜。

9,其实都不需要等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在清末,各通商口岸(包括宁波、温州等二线口岸),只因海外贸易的介入,整个社会生活就迅速呈现出令持传统道德的人看不下去的“奢侈化”。

user avatar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古代中央政府搞大型基建项目之所以会天怒人怨,引发大规模社会矛盾,甚至于最后威胁到政治基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古代社会没有廉价货币。其次才是贪腐问题,项目设立问题,工程设计预算出现问题等等。

现代国家搞大型基建项目,一个是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个是可以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特别是国内经济不振,出口环境越不好,那么搞大型基建就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压力,消化社会矛盾。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吸引社会资金,央行增发货币,保证支付能力。国家用钱购买物资,支付工资,带动消费和生产,促进经济流通,提高生产力,企业和个人都在这个过程当中受益,同时更好的基础设施带来了更好的生活、生产、物流环境,可谓是一举数得。

实现这些目的的前提是:中央政府有足够多的钱来支付。

如果说中央政府搞大型基建项目,但是没有钱来支付呢?

那就是国家可能会得到一些重点建设项目,但是对于地方和个人来说,毫无裨益,甚至于要贴钱来免费搞国家建设,因为没有更多的货币进入市场,对于改善经济毫无帮助,同时一些原本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投入到毫无短期收益的建设当中,反而进一步加速了国内经济的萎缩,造成农业、手工业、制造加工业等开工不足,加大了对国内经济的损害。

简单点,国家政府受益,民生经济受损。

这样的项目就叫做:劳民伤财。

我们最广为人知的两大项目: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修京杭大运河。

这两个项目一个是重要国防工程,一个是古代水上高速公路。

长城为中国防治边患抵御侵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京杭大运河在政治经济民生物流上的作用一直延续到现代。

这两个工程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遗产。

但是承担这两个工程的政府及其决策者,就被形容为暴君。

为什么?

他们没有给建设者和原料物流单位等支付报酬和材料结算。

这些工程没有给经济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因为技术落后,底层官员管理粗暴野蛮带来大量工伤事故。比如说传说中万喜良就是因为在修长城时城墙倒塌,造成工伤事故。

政府没有钱,无法招聘和雇佣工人,只能使用征夫和摊派的办法,把最好的劳动力带走了。打击了地方经济和家庭经济,严重的话还会带来农业歉收,加剧国家经济危机。

古代的矿山资源、原材料加工制造物流运输以人力开采生产为主,大项目要集中大量的人力资源,道路设施原始落后,耗时长久,成本巨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单位和个人不但没有收入,连起码的成本都没有人支付,整个经济循环是停滞的,是没有回报的。

因为财政紧张,从业人员没有必要的劳动防护,工伤补助,甚至于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困难,吃饭都成为了问题。

老百姓可以为国家建设出力,但是国家建设不能危及到老百姓的生存基础,特别是以人力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古代社会。

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央政府没钱。

古代货币种类多样,但是基本以贵金属为主,贵金属不能仿冒,但是因为贵金属的稀缺性又本能地带来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

那么,假设一下,如果秦始皇和隋炀帝有现代印刷货币,甚至于有数字货币呢?

那就用不着征夫了,直接招聘;供应原材料搞物流的有收入有利润,建设单位可以吸引民营企业参与招标。就会形成人人争相参与这些大型基建项目的热潮。

比如说现在的基建项目,多少人在想办法挤进去?国家甚至于还要严格审查其资质。

但是可惜,古代没有这些条件,为了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最后说一下"以工代赈"

古代社会主要是人力劳动,壮劳力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些壮劳力是不需要赈济的,他们自身就能创造财富。需要赈济的是老弱妇孺,而古代搞建设恰恰是没有足够的货币支付给他们,反而带走了家庭主要收入来源,造成家庭收入锐减,陷入绝境。这样的状况因为工程巨大,耗时长久,家庭长时间陷入危机,引发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最后动摇统治根基,爆发农民起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年头,只要稍加留意,你总会听到有人在评价某些领导者时,把他们那些声势浩大的“大兴土木”工程,巧妙地包装成“以工代赈”。这可不是什么新颖的说法,但之所以现在越来越流行,背后却藏着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以工代赈”这个词本身带有一种朴实、贴近民生的意味。它听起来像是政府在发扬光大传统.............
  • 回答
    人们对佛教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还有个人经历和认知差异的叠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伴随政治和文化传播带来的负面联想: 封建统治的工具: 在历史上,佛教在很多国家都曾与封建统治阶级紧密结合,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让人挺无奈的话题。你问我为啥现在有些人上公交地铁就不像以前那样“主动”让座了,我跟你说,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的。你想听详细的,我慢慢给你捋一捋。首先得承认,以前咱们社会风气可能更倾向于一种集体主义和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让座被看作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社会责任。看到老弱病残孕.............
  • 回答
    在当前PC硬件市场,确实存在一些消费者选择“i7 + 1050”组合而非“i5 + 1060”。乍一看,这似乎有些反直觉,因为通常来说,更高级的CPU(i7)和更低端的显卡(1050)的组合,在某些场景下可能不如更低级的CPU(i5)搭配更高级的显卡(1060)表现出色。然而,这个选择背后往往涉及到.............
  • 回答
    看到你提出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困惑。确实,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长期以来,西汉和东汉都是被统称为“汉朝”的,或者说是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刘秀更是理所当然的“中兴之主”,在他手里,汉朝得以复兴,延续了国祚。但是,你观察到的“有些人宣扬西汉东汉是两个朝代”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历.............
  • 回答
    现在的确能看到一些现象,过去备受尊重的老师和医生,如今在某些人眼中似乎光环不再,甚至出现不尊重的情况。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社会变迁、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群体情绪交织作用的结果。不尊重老师和医生的可能原因:1. 信息爆炸与质疑精神的普及: “人人都是记者”时代: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过去“美国医疗好”的印象和现在留学生吐槽的现象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 历史视角、社会经济变化、医疗体系的固有挑战以及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过去“美国医疗好”的普遍认.............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百度搜索触手可及,信息爆炸,可有些人却依然乐此不疲地“胡说八道”,而且是那种对自己毫不了解的领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绝不是简单一句“懒”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1. 认知上的“捷径”与“舒适区”: “我以为.............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民族情感以及对“中国人”定义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分析李小龙的特殊情况:1. 出生与成长环境: 李小龙(Bruce Lee)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父母都是中国人。虽然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中国香港度过,学习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但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以至于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明朝就是被清朝直接灭亡的。但如果深入去探究,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也更有意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朝的灭亡不是某一个外敌入侵就能简单概括的,它是一个长期以来内部矛盾积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
  • 回答
    “女拳”这个词,现在真是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无论是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还是朋友聚会,总有人挂在嘴边。它好像一夜之间就普及开来,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标签,用来形容一群特定的女性,或者某些被认为是极端的女性主义观点。但说实话,很多人可能压根没搞清楚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它背后到底牵扯了多少复杂的东.............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无奈和困惑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人对宠物倾注了大量的爱与精力,而另一方面,却能听到或目睹到一些晚辈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冷漠,甚至粗暴。这中间的割裂感,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探究一番。要理解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情感连接的性质差异: 宠物: .............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对接种疫苗持怀疑态度,甚至选择不去打,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层面交织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深入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信息爆炸与不实信息的传播是绕不开的头号原因。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好处是获取信息便.............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要说现在为啥有些人看中医,就跟看古董似的,总觉得哪儿都不对劲,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科学的普及和现代医学的强势,给中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你想啊,从小学到大学,咱们学的都是西医那一套。从显微镜下的细胞,到DNA的双螺旋,再到各种精.............
  • 回答
    VC++ 6.0,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来自遥远的过去,但你可能很难相信,在今天这个充斥着 VS Code、JetBrains 系列 IDE 和各种云原生开发工具的时代,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在一些大学课堂上,还在坚持使用它。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支撑着这样一个“老古董”的生命力?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的确,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持有否定或质疑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战争本身性质的讨论,更是触及了对历史评价、国家叙事以及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理解。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
  • 回答
    我发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在我看来,古典音乐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魅力,真的不是盖的。但是,确实能感觉到现在身边不少人,提起古典音乐就皱眉头,觉得要么是“老掉牙”的曲子,要么就是听不懂的“洋玩意儿”。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掰扯掰扯:首先,时代节奏的巨变,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
  • 回答
    曾几何时,洪秀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是一个与“伟人”二字紧密相连的名字。他领导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统治构成了颠覆性的威胁,其思想主张在某些方面也带有朴素的平等色彩,吸引了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底层民众。然而,时移世易,如今我们再审视洪秀全,负面评价的声音却愈发响亮,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一些本该得到安慰和支持的时刻,被害者反而会承受来自周围人的压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原因,绝非一言两语能够概括。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源于人们对“正常”和“可控”世界的认知需求。当一件令人震惊或痛苦的事件发生时,尤其是涉及到暴力、欺骗或不公.............
  • 回答
    你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在当下相当普遍。人们之所以会在面对批评或建议时,脱口而出“你不喜欢别XX,不爱XX别X”这类话,背后其实隐藏着挺多复杂的心理和考量。首先,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当一个人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去做某件事情,并且这份事情对他而言是有意义的,那么来自外界的批评或建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