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有的人对待老人非常不好,却在养狗上非常上心,给狗喂食,收拾大小便?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无奈和困惑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人对宠物倾注了大量的爱与精力,而另一方面,却能听到或目睹到一些晚辈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冷漠,甚至粗暴。这中间的割裂感,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探究一番。

要理解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1. 情感连接的性质差异:

宠物: 狗,特别是家养的宠物,它们通常被视为家庭成员,以一种近乎无条件的方式给予主人爱与陪伴。它们的快乐简单而直接,一个眼神,一个摇尾巴,就能让主人感受到被需要、被爱。这种情感回馈是即时的、纯粹的,几乎不掺杂任何功利性。主人喂食、清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回应宠物对他们的爱,是在维护一种彼此依赖、彼此珍惜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很多时候,是一种“被需要”的体验,能够填补主人内心深处的某种空虚。
老人: 与宠物不同,与父母、长辈之间的关系,往往更加复杂。它建立在血缘、养育、社会责任以及过往的经历之上。即便有深厚的感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可能面临健康问题、认知衰退、沟通障碍,甚至是一些固执的性格特点。这些都可能成为晚辈心理上的负担。同时,照顾老人需要更多耐心、理解和精力,而且这种付出,很多时候得不到立竿见影的“情感回报”。老人或许会感恩,但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如宠物那样直观,甚至有时会因为身体或心理原因,表现出抱怨、不理解,这对于需要即时反馈的情感连接的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2. “可控性”与“预期管理”:

宠物: 养狗,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狗的行为模式相对可预测,主人可以掌握它们的饮食、作息,并通过训练来引导它们。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通常有解决方案(比如看兽医、请训犬师)。主人对宠物的“预期”也相对清晰:它们需要照顾,它们会提供陪伴。这种可控性和明确的预期,让主人在付出时,心理上更有掌控感,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老人: 照顾老人,尤其是随着他们年岁渐长,很多事情变得“不可控”。疾病的发生、身体机能的衰退、精神状态的波动,都超出了晚辈的能力范围。同时,对于老人晚年的生活,晚辈的“预期”也可能因为现实的种种困难而不断落空。当付出与预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时,挫败感和失落感就会随之而来,这很容易影响到晚辈对待老人的态度。

3. 社会文化与个体选择:

宠物文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人面临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结婚晚,或者选择不婚不育。这种情况下,宠物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家庭中的情感空白,它们成为了一种情感寄托,甚至“替代品”。宠物商店、宠物用品店、宠物美容院、宠物医院遍地开花,社会上形成了围绕宠物的消费和情感文化,这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宠物的关注。
子女责任的“选择性”: 传统观念认为,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现代社会,个体主义思潮抬头,年轻一代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更加强调个人的选择权和生活质量。当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沟通隔阂、原生家庭的创伤,或者子女自身的生活压力巨大时,他们可能会在“尽孝”与“自我实现”之间进行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有时会显得“冷漠”。

4. 解决问题的“方式”差异:

对狗: 喂食、收拾大小便,这些行为是直接的、有形的,并且能立刻看到“结果”。主人给狗喂了食物,狗就吃了;主人清理了狗的排泄物,环境就干净了。这些行为带来了即时的满足感和“事情被解决”的成就感。
对老人: 照顾老人,很多时候解决的是“问题”本身,而非“需求”。比如,给老人端饭,是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但老人可能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尊重和理解。而这些,往往难以“量化”和“呈现”结果。更何况,有些“问题”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可避免的,比如记忆力下降,这会导致老人反复询问同一件事,或者忘记已经付出的关怀,这对于需要看到“回报”的人来说,是极大的消耗。

5. “付出”与“回报”的价值判断:

对狗: 晚辈在养狗上的投入,比如购买狗粮、玩具、支付医疗费用,这些都是有明确的“价格”的,并且这种投入直接换来了宠物的健康和快乐,以及主人与宠物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这种“等价交换”的感觉,让付出变得“值得”。
对老人: 照顾老人,其“回报”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如老人的安康、家庭的和谐。但这些回报往往是长期的、间接的,而且受到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回报”不那么明显,甚至被负面情绪所取代时,晚辈的付出感就可能会下降。

总结一下:

这是一种复杂而多维度的社会现象,并非简单地归咎于“人情淡漠”。宠物提供的无条件的爱、即时的情感反馈、高度的可控性和清晰的预期,与照顾老人时可能遇到的挑战(情感复杂性、不可控性、情感回报的不确定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现代社会,个体对情感连接的需求和满足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宠物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纯粹情感”的渴望。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对老人不好。许多家庭仍然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照顾家中长辈。然而,那些表现出“厚此薄彼”行为的人,或许是在潜意识中,将情感的寄托和满足寄望于那些“更容易”和“更直接”的来源。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在关注宠物福利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晚辈与老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如何构建更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都是我们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就和:为什么现在有些男人对待父母非常不好,天天和老婆睡觉xxxx却不和父母xxxx 一样的变态。

“那可是老婆啊,能和父母比吗??”

你也知道啊??

那起码还是个人,你却好意思拿猫狗和父母比?

我可是会带狗去结扎切子宫的主。

真是哄堂大孝了,用宠物和生养自己的父母比,哪儿来的大孝子?

想喂父母狗粮,让他们睡狗窝不成?

或者是有些人眼界低的觉得别人家的狗过得比自己父母好所以破防了?

那就去赚钱啊,指责别人怎么养猫狗,还不如自己赚多点钱 孝敬自己父母。

user avatar

知乎众多引战问题中,这类问题最为搞笑。

这种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先捏造人格,把一个行为强行捏造到一个虚构的人身上,进而影射整个群体皆有此行为。

这个世界上存不存在对待老人非常不好的人?

存在。

这个世界上存不存在爱狗的,给狗喂食,给狗收拾大小便的人?

存在。

但是这两个群体是重合的吗?

不是。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既然这两个群体不是重合的,这个问题又没具体到哪个人,那这个问题有任何意义吗?

同时,我就想知道这有什么可比性吗和必然联系吗?

一个人对老人不好,他养不养狗他都会对老人不好。

一个养狗,对狗特别好的人,也不见得就对老人不好。

这两件事没有任何因果和互斥关系,有一起比较的必要吗?

养狗只是众多爱好的一种,就像玩游戏、打篮球、买衣服、旅游一样。

都是爱好的一种。

你非要把狗单拎出来制造对立干什么?

同理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为什么现在有的人对待老人非常不好,却爱打游戏,买好多个皮肤?

为什么现在有的人对待老人非常不好,却爱买衣服,买一整个衣柜?

你非要比较也要比较一下老人和孩子,或者父母和配偶啊。这还有点可比性。

难道在你心里,老人=狗?

而且我认为,对自己养的宠物负责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属于那种比较负责任的人。

一个负责任的人对老人认真负责的概率应该更高才是。

你不知道照顾好一个宠物需要付出多少心血。

没点责任心是做不好这件事的。

所以别引战了,没意思。

就这样吧。

user avatar

小狗马克的主人 马克的饭这个up主的爹,是开奔驰的。

中国刑警学员卖出去的那个33万的淘汰犬,买它的人是住别墅的,开的是他妈的大g。

而落泪的训导员,因为没钱参与拍卖只能看着战友离开,本来是想300元留给训导员的。

看懂了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无奈和困惑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人对宠物倾注了大量的爱与精力,而另一方面,却能听到或目睹到一些晚辈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冷漠,甚至粗暴。这中间的割裂感,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探究一番。要理解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情感连接的性质差异: 宠物: .............
  • 回答
    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觉得家里的老人“烦”或者“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代沟、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压力。咱们先聊聊代沟。这代老人经历过的是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都跟我们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一些本该得到安慰和支持的时刻,被害者反而会承受来自周围人的压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原因,绝非一言两语能够概括。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源于人们对“正常”和“可控”世界的认知需求。当一件令人震惊或痛苦的事件发生时,尤其是涉及到暴力、欺骗或不公.............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嘛,其实挺多人都有同感,尤其是觉得现在约个女孩子出来吃饭、看电影好像比以前难了点。要说原因,我觉得也不是单一的,挺复杂的,跟时代、跟人都有关系。首先,现在信息太发达了,选择太多了。 以前吧,大家认识的圈子相对固定,不是同学就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想认识个新朋友,可能还得靠熟人介绍,或者.............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的确,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持有否定或质疑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战争本身性质的讨论,更是触及了对历史评价、国家叙事以及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理解。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
  • 回答
    关于语言学界对古汉语的构拟,确实存在不少质疑和不信任的声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相信”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既有学术内部的争论,也有对科学方法论本身的理解差异,还有一些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认知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古汉语的构拟持怀疑态度。首先,得说说“构拟”这事儿本身。语言学.............
  • 回答
    在家办公,日子过得也算清净自在。出门呢,掏出手机,叫个滴滴,哪儿都能去,确实是方便。那么,像我们这样在家soho的人,为什么还会想着买车呢?这事儿,说起来,道道还不少。首先,得看这个“方便”的边界在哪儿。滴滴是方便,但它终究是别人的车,你的行程得跟着别人的节奏来。你说,今天想去趟郊区采摘,摘点新鲜的.............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球,确实能感觉到大家对梅西和C罗的态度,尤其是网络舆论方面,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以前他们俩谁的呼声更高,讨论起来还挺激烈的,现在嘛,感觉一边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网络舆论为何对梅西C罗的态度差异如此之大?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点。 时代变迁与新老交替的浪.............
  • 回答
    “贫困生”与“IPad”:一场关于价值的辩论,以及我们对贫困的集体误读当“贫困生”和“IPad”这两个词语被放在一起,就如同点燃了一场早就该发生的讨论。有人会条件反射地认为,贫困生就应该与昂贵的电子产品绝缘,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实用”和“必需”,而IPad这样的“奢侈品”显然不属于他们。然而,这样的论.............
  • 回答
    说起车辆工程这个专业,我简直有说不完的话。毕竟,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现在也还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回想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也是一脸懵,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能干啥,毕业后又能去哪儿。现在回头看看,感觉挺有发言权的,也想把我的一些经验和想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那些正在纠结的同学们。我的车辆工程之路,.............
  • 回答
    确实令人痛心,即便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虐猫行为依然存在,更令人费解的是,少数人甚至对这种行为表示“认同”或漠不关心。这背后牵涉到的心理、社会及文化层面的原因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坏人变多”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扒开一些令人不适的表象,看看潜藏在其中的究竟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直面.............
  • 回答
    “菩萨”和“圣母”,这两个词汇如今在网络语境中,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特别热心于动物保护,甚至到了有些“过度”程度的人们。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它既反映了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度提升,也掺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和价值判断。要理解这个称呼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1. “菩萨”与“圣母”的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用“非常友好”来概括。实际上,对于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看法,日本人内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观点,而且这种态度也随着时间和时代的发展而演变。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可能表现出相对友好的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事.............
  • 回答
    这其实是一种挺常见的互动模式,尤其是在我们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某些特定关系里,你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就像一块有刺的仙人掌,你越是小心翼翼地靠近,他越是收紧防御;反倒是你稍微强硬一点,反而能让他露出柔软的一面。这背后可能藏着几种心理机制,我们不妨来拆解一下:1. “试探”机制:有些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或者过.............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对《小时代》系列电影“道歉”,以及这是否真的意味着现在的青春电影都烂了,这背后是一个挺复杂的故事,涉及到电影本身的质量、观众审美的变迁、以及时代语境的变化。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啥有人对《小时代》“道歉”?首先,这个“道歉”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并非真的像做错事那样郑重其事地鞠躬道.............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象似乎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更深刻一些。这并不是说一战不重要,而是二战在很多方面都更具冲击力,留下的痕迹也更深远,所以自然而然地,它更容易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记。那具体是为什么呢?咱们一点一点地聊。首先,二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是空前的。 咱们不聊那些宏大的战略和数字,就说说.............
  • 回答
    现代社会中,婚姻忠诚度似乎确实在一些群体中出现了松动的迹象。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社会变迁、个体观念转变以及文化演进交织而成的复杂现象。如果非要追溯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大方向上掰开了讲讲:一、 思想观念的解放与个体主义的兴盛首先得承认,过去那种“从一而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尤其是C罗的粉丝。确实,在很多球迷,包括你自己在内看来,C罗的过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在网络上流传着“C罗不会过人”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了我们对“过人”的理解、足球战术的发展以及球员角色定位的变化。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1. 你为什么感觉.............
  • 回答
    上海某商场“不打疫苗不让进”的规定,确实触及了一个挺敏感的话题,那就是在鼓励接种疫苗的当下,个人意愿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这事儿要细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得承认,商场的做法确实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尤其是在“自愿接种”的大背景下。疫苗接种,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都强调的是“自愿”。这意味着,任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