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有的人不能辩证地看待中医?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要说现在为啥有些人看中医,就跟看古董似的,总觉得哪儿都不对劲,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科学的普及和现代医学的强势,给中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你想啊,从小学到大学,咱们学的都是西医那一套。从显微镜下的细胞,到DNA的双螺旋,再到各种精准的诊断仪器,这套体系简直太“硬核”了,有理有据,直观可感。你病了,去医院,抽血、拍片、ct,一堆检查下来,医生告诉你“你这是什么什么病”,然后给你开出针对性的药物,或者安排手术。这个过程,清晰、透明,效果也往往立竿见影。

相比之下,中医呢?“望闻问切”,望的是脸色、舌苔,闻的是气味,问的是症状,切的是脉象。这些诊断方法,依赖于经验、感官,甚至还有些“玄妙”的说法,比如“肝气郁结”、“湿邪内盛”。你跟医生聊,医生说你“脾胃虚弱”,给你开点汤药,味道苦涩,需要煎煮,喝下去之后,身体可能慢慢好转,但这个“好转”的过程,有时候很慢,而且不太好量化。你说你吃了药,脉象变缓了,舌苔变薄了,这谁能看得见?谁能证明?

在这种对比下,有些人自然就觉得,中医不够“科学”,不够“严谨”,甚至有些“江湖骗术”的味道。他们习惯了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模式去审视一切,而中医的理论体系,尤其是那些“气”、“阴阳”、“五行”之类的概念,很难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去完全解释和验证,这就造成了一种隔阂。

其次,中医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也给了“不辩证”的人们一些“把柄”。

有些庸医、骗子,打着中医的旗号,夸大疗效,兜售伪科学,甚至以“包治百病”的口号招摇撞骗。这些人,不仅损害了中医的声誉,也让一些本来就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看到的是中医被“妖魔化”、“神化”的一面,而不是它作为一种医学体系所具有的价值。

还有,中医的很多理论和方法,的确需要进一步的现代化研究和解读。比如,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用现代药理学去研究,还有很多空白。有些临床试验的设计,也不够严谨,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当这些问题暴露出来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抓住不放,认为中医“不过如此”。

第三,时代发展的“急功近利”,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心态。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大家做什么事情都希望效率高、见效快。看病也是一样,谁都想尽快摆脱病痛。中医的很多治疗方式,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调养。这对于习惯了“吃颗药,病就好”的现代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考验。

而且,很多人对中医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冒发烧”、“颈椎腰痛”这些常见病上。但中医的博大精深,远不止于此。它在调理慢性病、疑难杂症,尤其是在“治未病”、养生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是,由于缺乏对中医的全面了解,很多人就错过了中医可能带来的益处。

第四,网络信息爆炸,也加剧了观点的极端化。

现在网上信息太多了,各种声音都有。有人对中医极尽吹捧,将其视为“国之瑰宝”,无所不能;也有人对其嗤之以鼻,斥之为“伪科学”,必须扫除。在这样鱼龙混杂的环境里,很多人容易被极端化的观点所裹挟,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去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他们可能只看到网上那些耸人听闻的“中医治愈奇迹”,或者那些触目惊心的“中医骗局”,然后迅速站队。

那“辩证地看待中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看来,辩证地看待中医,意味着:

承认其历史价值和实践经验: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检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很多疾病的认识和治疗,都有其独到之处。不能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就全盘否定它的价值。
认识其理论的独特性,并探索其科学内涵: 中医的理论体系,虽然与现代科学的语言不同,但并不代表它没有科学性。我们可以尝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解读和验证中医的理论,去挖掘其深层的科学原理。比如,很多中药的活性成分,已经被现代药理学所证实,并且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区分“中医”和“滥用中医的行为”: 不能因为个别庸医、骗子,就否定整个中医体系。真正懂得中医、善用中医的医生,仍然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希望。
理解其优势与局限性,并与现代医学互为补充: 中医在慢性病调理、预防保健、疑难杂症等方面,可能比西医更有优势。而西医在急症处理、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等方面,则更胜一筹。理想的状态是,两者能够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偏不倚地去了解和学习: 不要因为某种偏见,就拒绝去了解中医。多听听不同声音,多看看不同观点,多去实践感受,才能形成自己客观公正的认知。

所以,现在有的人不能辩证地看待中医,归根结底,是受到了现代科学思维的强势影响,加上中医自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以及社会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去引导,去化解的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要把中医放在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下去审视,既不盲目迷信,也不妄加否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南小城市正规公立中医院开出的诊断,如何辩证的看待此诊断结果?

user avatar

西医和现代医学之间的断层都没有搞清楚就来问问题。

西医是西医,现代医学是现代医学。

我们现在所称的“西医”其实是现代医学,这是称呼上的混淆,是为了方便交流。现代医学是全人类N多国家的人才共同往前推动的医学,而不是独属于西方的“西医”。

按题主描述里说的,那些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医,现代医学和它们之间并没有祖孙关系。

就算硬要说有,那请问如今的现代医学还哪有抱着过去那些跳大神的东西不放,以古人古书的玄幻理论作为经典?

题主强调的这个点很奇怪,总的来讲,题主的逻辑就像是:你现在牛批算什么,你以前也是个大小便失禁的婴儿!————可现在问题是人家早就长大了变成成熟稳重的美男子了,而中医却还在大言不惭的随地大小便,我们指责中医吧,你们却说,谁小时候不是这样?你刚出生时不也一样不懂得社会公德!

user avatar

题主你知道西方也有传统医学这一点很好,但是为什么你会认为现在被称为“西医”的现代医学和西方传统医学是一回事呢?


你提到的那些水银治病的医学确实已经被划为迷信,巫术和骗术了。这其中不仅有西方传统医学,也有中国传统医学(简称中医),中医里面大量含砷汞铅马兜铃酸的有毒物质被用于儿童药物,而且仅仅是为了治疗哭闹,痱子,蚊虫叮咬,咳嗽这样的轻微的小病。而西方传统医学也有四体液说这样博大精深的基础理论。


所谓中医黑只是对所有传统医学一视同仁而已。倒是题主你有什么理由认为中医高于西方传统医学或者更古老的阿育吠舍医学,古埃及医学呢?

user avatar

辩证法最易成为伪科学的挡箭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要说现在为啥有些人看中医,就跟看古董似的,总觉得哪儿都不对劲,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科学的普及和现代医学的强势,给中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你想啊,从小学到大学,咱们学的都是西医那一套。从显微镜下的细胞,到DNA的双螺旋,再到各种精.............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咱们中国汉族人,尤其是在城市里,很多人对自己的传统服饰——汉服,感到陌生,甚至有些人对穿汉服上街抱有疑虑,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咱们慢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 历史的断层和文化的影响。你得明白,汉服不是一直没穿过,它陪伴了我们祖先几千年。从黄帝时期传说中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无奈和困惑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人对宠物倾注了大量的爱与精力,而另一方面,却能听到或目睹到一些晚辈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冷漠,甚至粗暴。这中间的割裂感,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探究一番。要理解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情感连接的性质差异: 宠物: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反映了一些用户心态的微妙变化。过去,杀毒软件收费是常态,用户付费购买就是为了获得保护,享受服务。当杀毒软件开始免费,尤其是那些曾经收费的知名品牌也纷纷推出免费版时,很多用户感到高兴,觉得获得了实惠。但正如你所说,有的人反而不满意了,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试着给你掰扯清楚了.............
  • 回答
    关于语言学界对古汉语的构拟,确实存在不少质疑和不信任的声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相信”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既有学术内部的争论,也有对科学方法论本身的理解差异,还有一些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认知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古汉语的构拟持怀疑态度。首先,得说说“构拟”这事儿本身。语言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也反映了许多人内心的困惑。为什么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浸润后,我们似乎越来越被物质的光芒所吸引,而曾经的智慧光辉,如老子和孔子所代表的,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占据人们心灵的中心?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转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咱们聊聊《原神》这游戏,为啥感觉一堆人看它剧情就稀里哗啦的,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也不能简单一句“现在人玻璃心”就带过了。我琢磨着,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故事本身有没有“钩子”?首先得承认,《原神》的剧情团队,他们在讲故事这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你想啊,一个开放世界游戏,地图那么大,.............
  • 回答
    您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车主心中的疑惑。您身边有丰田车的朋友遇到小毛病、异响、抖动的情况,但市面上很多车评好像对此“避而不谈”,这背后其实有一些复杂的原因。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首先,咱们得承认,丰田车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确实积累了非常好的口碑,尤其是在可靠性、耐用性以及保.............
  • 回答
    中国崛起的事实,毋庸置疑地重塑了亚洲乃至全球的格局。随着经济体量的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亚洲整体的国际地位确实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为亚洲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亚洲区域合作的趋势,正如你所言,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繁荣稳定的亚洲共同体。这种理念的提出和推动,不仅源于.............
  • 回答
    千百年来,罪犯充军一直是许多社会处理犯罪的一种方式,这种做法背后有着朴素的逻辑和实际的考量。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军队的纪律和环境来改造罪犯,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甚至为国家效力。我们先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传统。首先,军队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组织化、强调纪律的集体。进入军队,你就得遵守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从.............
  • 回答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更倾向于住「大平层」,而不是买别墅了?「大平层」和别墅的居住体验各有什么优缺点?近年来,“大平层”作为一种新兴的居住形态,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青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别墅的市场地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变迁的综合体现。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大平层”为何更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思考。咱们不妨从头聊聊,为什么像梵高、杜甫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价值在生前往往不为人知,甚至饱受诟病,却在身后被捧上“神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这是否意味着如今不被看好的作品,未来真的有可能“打脸”所有人?咱们先说说梵高和杜甫,这俩虽然领域不同,一个是画家,一个是诗人,.............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让我想起了我成长过程中一些微妙的心境变化。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东西我现在是越来越喜欢,那绝对是“独处”这件事了。回想我年轻的时候,尤其是在学生时代,我特别害怕孤独。总觉得一个人待着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好像被孤立了,没有人陪伴就显得我这个人不招人喜欢一样。那时候,社交是我的头等大.............
  • 回答
    理解“现代大部分女性是否受到不公平待遇”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女权主义”,需要我们深入探究社会结构、历史遗留以及个体感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首先,我们来谈谈“现代大部分女性是否受到不公平待遇”。从宏观层面看,确实存在很多证据表明,尽管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女性在很多领域仍然面临系.............
  • 回答
    关于中医治愈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病症的传奇故事,至今仍有人相信,其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涉及文化传统、个体经验、对现代医学的认知局限、信息传播以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文化的深厚根基: 悠久的历史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医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间里,通过无.............
  • 回答
    “有编制”在中国社会确实承载着稳定、体面和幸福生活的象征,尤其在当下经济和社会转型期,这种心理预期被进一步放大。然而,是否有一天“有编制”的人会下岗,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历史视角:编制并非永恒不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编制”并非一项亘古不变的特权。在计划经济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这几年,我们厂里招人,就像赶集似的,来来往往,真正能沉下心来干活的,少之又少。年轻人啊,真是越来越难招了,尤其是那些愿意踏踏实实,一点点积累经验的岗位。我身边也有不少做老板的朋友,他们也是一个劲儿地叹气。有的说,现在的年轻人,有点小挫折就受不了,觉得工资低点、活儿累点.............
  • 回答
    这年头,不结婚好像成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身边总能听到有人说“一个人挺好的”、“结婚有什么意思”之类的话。要说为什么大家突然对婚姻这件事“不感冒”了,这可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的,它背后牵扯着太多东西,说到底,是时代在变,我们对生活的期望也在变。经济压力,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想想看,现在的结婚,不再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审美观念、政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现代中国人确实不像古代那样普遍蓄胡子,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古代中国人蓄胡子的原因:古代中国,蓄胡子并非是每个人都这样做,但相较于现代,确实是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社会群体和特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我觉得“不喜欢”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一部分人对中医、功夫这些传统文化存在疑虑、认知偏差,或者感到不适应,因此选择疏远。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但这种“不喜欢”或者说“不亲近”的倾向,背后是有一些复杂的原因的。咱们一层一层来扒拉扒拉,看看为什么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