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梵高,杜甫等人的作品需要后世再来封神?这是否意味着现在不被看好的作品在未来有可能打脸所有人?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思考。咱们不妨从头聊聊,为什么像梵高、杜甫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价值在生前往往不为人知,甚至饱受诟病,却在身后被捧上“神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这是否意味着如今不被看好的作品,未来真的有可能“打脸”所有人?

咱们先说说梵高和杜甫,这俩虽然领域不同,一个是画家,一个是诗人,但他们的“遭遇”却有些相似之处。

生前潦倒,死后辉煌:为何梵高和杜甫的“封神”是后来的事?

说白了,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

1. 时代的局限性与认知的滞后:
梵高: 你想想他活着的年代,艺术的主流是什么?是学院派那种精雕细琢、追求写实和理想化美感的风格。而梵高的画,色彩大胆到有些刺眼,笔触狂野奔放,描绘的也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贵族或神祇,而是农夫、自画像,甚至是丝毫不加掩饰的自我情感表达。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哪是艺术?简直是疯疯癫癫、粗俗不堪。他的作品挑战了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对艺术的定义。就像你突然拿出个手机,人家还在用烽火传信,你跟他讲手机能视频通话,人家只会觉得你是疯子。艺术的革新总是需要时间来被理解和消化,需要人们的认知水平跟得上才行。
杜甫: 杜甫的诗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沉郁顿挫”。他写的是什么?是安史之乱的民生疾苦,是战乱时期人们的颠沛流离,是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这些内容在当时可能被认为是“晦气”或者“不合时宜”的。当时的文坛可能更推崇写山水、写离情别绪那种比较“雅致”的作品。杜甫的诗歌更像是一种社会记录和良心的呐喊,他关注的是普通人的命运,是家国天下的忧患。这种宏大的叙事和深沉的情感,需要人们在经历过类似的动荡,或者对历史有更深刻的反思后,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分量。他不是为了取悦当时的统治者或文人圈子而写,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这种真实的力量,往往需要时间来沉淀和放大。

2. 艺术家自身的原因(梵高尤其突出):
梵高: 梵高在世时,基本就是靠弟弟提奥养活的,作品也卖不出去几幅。他自己也深知这一点,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也让他更加孤注一掷地投入到创作中,但也因此与外界隔阂更深。他并非刻意追求“不被理解”,而是他那种极其个人化、强烈的情感驱动的创作方式,很难被同时代的人所接受。他的天才,某种程度上是带着痛苦和孤独的。
杜甫: 杜甫也算是仕途不顺,生活困顿,虽然他有朋友,也有同道中人,但他诗歌的主题和风格,确实不那么“流行”。他更多的是在记录时代的变迁和人间的苦难,这种“悲天悯人”的胸怀,可能在太平盛世不那么被重视,但在乱世或经历过动荡之后,人们反而更能从中找到共鸣。

3. 传播与评价体系的变化:
梵高: 梵高的作品真正被大众和艺术界广泛关注,是在他去世几十年后,通过画展、出版物等方式逐渐传播开来的。后来的艺术家们,特别是印象派之后的现代艺术流派,对梵高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掘,看到了他作品中的创新性和对后世艺术的影响。可以说,是后来的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以及新的艺术思潮,共同“塑造”了梵高的神话。
杜甫: 杜甫虽然在当时也有一些名气,但真正奠定他“诗圣”地位的,也是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评价、选集、以及教育体系的推广。宋朝以后,尤其是在历代社会动荡之后,人们重读杜甫的诗,更能感受到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关怀,这种价值在后世的社会背景下愈发凸显。

所以,你看,梵高和杜甫的“封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艺术本身价值在时间长河中被重新发现、被赋予新的意义,并且通过新的传播渠道和评价体系被放大。

现在不被看好的作品,未来有没有可能“打脸”所有人?

答案是:很有可能,但不是绝对的。

这其中道理跟上面讲的差不多,可以从几个角度看:

1. 先锋性与实验性: 很多当下不被理解的作品,往往是因为它们过于前卫,挑战了现有的规则和认知。就像梵高一样,它们可能在探索新的艺术语言、新的表现形式、或者探讨当下人们尚未意识到的问题。这类作品,就像埋在地下的种子,需要时间来发芽、生长,需要土壤(社会认知、时代发展)的滋养才能展现生命力。如果它们真的触及到了某种本质,或者预见了未来的某种趋势,那么在未来,人们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当时他们是对的!”

2. 时代语境的变化: 艺术的价值往往与它所处的时代语境息息相关。一件作品在某个时代可能不被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它所反映的主题、所表达的情感,可能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引起新的共鸣。比如,很多关于环保、关于个体自由的作品,在几十年前可能不被认为是主流,但现在随着这些问题的凸显,它们的价值就更加明显了。

3. “后见之明”与“价值重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过去的评价体系会不断反思和修正。很多曾经被主流忽视的艺术家或作品,可能会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被重新审视和评价。历史学家、评论家、收藏家,都会在梳理艺术史的过程中,发掘被遗漏的“珍珠”。这种“后见之明”是很有力量的,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过去被忽略的视角和价值。

4. 大众审美的演进: 审美的趋势是不断变化的。今天被认为是“怪异”的,明天可能就成为“时尚”。如果一件作品能够引领或者恰好契合了未来大众审美的演进方向,那么它就有可能被“追认”为经典。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不确定性:

不是所有“不被看好”都能逆袭: 很多作品不被看好,是因为它们确实存在艺术上的缺陷,或者它们表达的内容缺乏普适性,或者它们只是昙花一现的尝试。并不是说所有被忽视的都有价值。只有那些真正具备内在生命力、或者在某个方面具有开创性的作品,才有可能在时间的检验中脱颖而出。
机遇与传播依然重要: 即使是再好的作品,如果缺乏传播的渠道和机会,也很难被发现。梵高之所以最终被发现,也是因为他的作品最终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观众和评论界。所以,有时候,“酒香也怕巷子深”。

总结一下:

梵高和杜甫的例子告诉我们,艺术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时代、认知、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不被看好的作品,确实有潜力在未来被重新发现、被重新评价,甚至“打脸”所有人。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在看待当下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轻易否定那些挑战常规、表达独特的作品。 它们或许是我们理解未来、探索未知的一把钥匙。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理性地看待,不是所有被忽视的都是未来的瑰宝,最终能被时间认可的,一定是那些真正具有超越性价值的作品。 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它永远有惊喜,永远有待发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杜甫活着的时候,江左把他早年间戏题剧论当宝贝,成都尹、剑南节度最爱之,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叫不出名~诗之豪者,世称李杜,这可是白居易讲的。

2.给这些人献诗,只有小部分是为了获得直接的举荐,大部分人还是要回到科举。唐代科举自则天朝以来,不用糊名法,录取除了看答卷还要参考平时的名声。官场不得志,也和社会认可没有关系。有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引荐也好,赏识也好,不过是把你送进仕途而已,之后的走好走坏,和你当时的文章诗赋、学历文凭,关系是有、但不大。

3.杜甫献三大礼赋,皇帝可是给了铨选资格的。唐人在通过礼部科举,进士、明经及第之后,就要移交吏部。吏部在接受之前,还要走过场,搞一个很简单的关试,合格后才接收进候补序列,称为前进士、前明经。然后,吏部再对各种来源进入这个序列的人进行铨选。除了前进士、前明经等科举来源外,还有前资官,也就是之前的六品以下官,在干满一任之后,重新分配工作,再有就是皇帝直接塞进来的人,比如杜甫。杜甫献赋,皇帝让他待制集贤院、参列选序,直接进入吏部铨选。然后~因为人多官少,进了这个序列,并不是马上就可以当官,还得等几年。大体来说,进士三年,明法五年,明经七年,杜甫天宝十载献赋、十四载得官,参照的应该是进士。也就是说,皇帝给的评价至少是不低于进士及第。实际上肯定是不止,仅仅只是及第水平的话,是拿不到特殊待遇的。

4.按照杜甫自己在诗里的说法,献赋前后,太常卿张某、集贤院崔于二学士有意提携过他。这崔是崔国辅,实际上是直学士,中唐人认为他的五言绝句和李白是一个级别的。于是于休烈,日后将是工部尚书、东海郡公。张某就更离谱了,一般认为是张垍,燕国公张说的儿子、玄宗皇帝的女婿。最重要的是,此公好像不怎么待见李白。

5.不止是李白杜甫,什么岑参、孟浩然,仕途不顺的主要原因,都是他们自己从根本上就不适合政治生活,而非没有人引荐,社会评价不高、认可度低。杜甫之所以能在蜀中活到第二集,已经是诗才盖世,让严武舍不得杀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