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湿婆、毗湿奴都是青年形象,而梵天是老人形象?

回答
在印度教浩瀚的神话体系中,湿婆、毗湿奴和梵天是至高无上的“三神”(Trimurti),他们分别代表着创造、维持和毁灭,是宇宙循环不息的根本动力。有趣的是,在艺术表现和神话叙事中,湿婆和毗湿奴常常以英俊的青年形象出现,而梵天则多以慈祥的老者形象示人。这种形象上的差异,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神学和象征意义。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深入探究这三位神祇各自的职能、特质以及他们与宇宙运行法则的联系。

湿婆:毁灭与重生的舞者

湿婆,被尊为“毁灭之主”,但他的毁灭并非单纯的终结,而是孕育新生的前奏。他的形象往往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这与其职能是相辅相成的。

永恒的生命力与生殖力: 湿婆的神力体现在他身上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他能彻底摧毁旧的、腐朽的事物,为新的创造腾出空间。这种毁灭的力量并非衰败,而是能量的转化与重塑。年轻的形象恰好能体现这种源源不绝、充满活力的生命能量。他的林伽(Lingam)——象征生殖的符号,更是其生命力旺盛的直接体现。
瑜伽与冥想的力量: 湿婆也是伟大的瑜伽士和冥想者,他盘腿而坐,目光深邃,沉浸在宇宙的奥秘之中。这种超然物外的冥想状态,需要的是高度的精神集中和内在的生命力,而非年老体衰的被动状态。年轻的身体更容易承载这种内在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舞蹈与创造的象征: 湿婆最著名的形象之一是“舞王”(Nataraja)。他以宇宙之舞(Tandava)来毁灭和创造世界,这是一种充满动感和力量的表演。年轻的身体线条流畅,充满爆发力,更能展现出这种宇宙舞蹈的威严与动态美。他的毁灭与重生并非缓慢的老去,而是瞬间的爆发与再起。
对年轻姿态的崇拜: 在很多文化中,年轻象征着纯洁、力量、活力和无限可能。将湿婆描绘成青年,正是为了强调其神性的活跃、不可预测以及他作为宇宙更新力量的本质。

毗湿奴:守护与维系的力量

毗湿奴,被誉为“守护之主”,他的职责是维持宇宙的秩序与和谐。他的青年形象同样与其职能紧密相连。

不朽的守护者: 毗湿奴是宇宙的维护者,他以各种化身(Avatar)降临人间,惩奸除恶,恢复正法。这种持续不断的干预和守护行动,需要的是无尽的精力和永恒的青春活力。一个衰老的形象很难让人信服其能够承担起如此重大的责任。
智慧与力量的结合: 毗湿奴既拥有深邃的智慧,也具备强大的力量。青年时期是生命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的阶段,最能体现智慧与力量的完美结合。他的冷静、果断,以及在处理危难时的敏捷反应,都与青年形象相得益彰。
希望与未来的象征: 毗湿奴的许多化身,如佛陀、骑尔克( Kalki,未来的救世主)等,都预示着未来的希望和更新。年轻的形象本身就带有一种希望和未来的感觉,与他作为救世主和秩序维护者的角色高度契合。
平和与慈悲的体现: 虽然毗湿奴有力量,但他的核心特质是平和与慈悲。青年形象能够展现出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守护者姿态,而非老者的疲惫或严厉。

梵天:创造的源头与衰老之智

梵天,是印度教中“创造之主”,他从毗湿奴的肚脐莲花中诞生,创造了整个宇宙。然而,与湿婆和毗湿奴的年轻形象不同,梵天为何多以老人形象示人呢?这背后有其深刻的神学和哲学考量。

创造的漫长过程与经验的积累: 宇宙的创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梵天需要耗费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来构思、塑造、安排万物。这种“创造”的本质更像是一种“孕育”和“构建”,它需要积累的智慧、经验和耐心。老者的形象恰好能够象征这种长久、深邃的思考过程,以及积累了亿万年经验的智者形象。
知识与智慧的象征: 老者往往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因为他们经历了更多的岁月,积累了更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梵天作为知识和文字的创造者,其形象必然要与至高的智慧和学识联系起来。他以四面显现,代表着四部吠陀(Vedas),这是古老而深邃的知识的载体,老年形象更能承载这种古老知识的神圣感。
超越物质与轮回: 梵天的创造行为已经超出了物质的束缚和生命的周期。他作为万物的源头,他的存在状态并非局限于单一的生命阶段。将他描绘成老人,可能也是为了强调他已经超越了短暂的生命形态,进入了一种更加宏大、永恒的存在状态。他的“老年”并非衰老,而是生命力在另一种维度上的体现——一种精神和智慧的成熟与巅峰。
神话叙事与角色分工: 在“三神”体系中,梵天虽然是创造者,但在实际的宇宙运行中,他更多地是启动者,而维持和毁灭的职能则主要由毗湿奴和湿婆承担。这些维持和毁灭的过程往往需要更多的动态能量和即时反应,因此青年形象更适合。而梵天的创造则更像是深思熟虑的规划和构建,老年形象更能体现这种从容和深沉。
对智慧与沉淀的尊崇: 印度教文化非常崇尚智慧、经验和长者。将梵天塑造成一位慈祥的老者,也是对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表明创造的力量来源于深厚的智慧沉淀和对宇宙规律的透彻理解。

总结:

湿婆和毗湿奴的青年形象,突出了他们作为宇宙生命力、活力、守护和希望的体现者。他们的力量是动态的、活跃的,是不断进行维护和更新的。

而梵天的老人形象,则强调了他作为创造之主,其核心力量在于深邃的智慧、无尽的耐心、漫长的规划以及对宇宙本源知识的掌握。他的创造是“从无到有”的伟大工程,需要的是沉淀的智慧和对规律的理解,而非爆发式的行动。

这并非是说湿婆和毗湿奴不智慧,或者梵天不年轻,而是艺术和神话在特定语境下,为了更好地传达神祇的本质职能和哲学象征意义而做出的选择。这种形象上的差异,是印度教神学丰富性和表现力的重要体现,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宇宙运行的深刻哲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开宗明义:梵天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的固定形象其实是一位婆罗门仙人,老人形态出现的时代虽然早,但因为梵天本身形象的模糊,他并非一定/一直是老人模样。现代年历画和电视剧中头戴华贵金冠白须飘飘、像一个年老国王的样子是很晚才确立的。

与此同时,毗湿奴本尊的青年王子形象是长期比较固定的。湿婆本尊形象则随时代与地区多变,其中也不乏老人形态。

首先,神灵到底应该是什么模样,最早可以从宗教典籍里找描述。

有的神灵形象固定得很早,比如吠陀里明确描写过因陀罗肤色金黄,楼陀罗双唇秀美,披着发辫。

但是梵天没有这样的早期形象。梵天本身就来自于一个抽象的概念,梵书的时代生主与祈祷主/祭主混合而逐渐产生了梵天这个人格神 。而生主和祭主两者都是祭司,也是祭祀化身。他们作为创造者创造万物的方式是通过祭祀,因而他们也被视作为祭祀/祭品本身(所以生主才会变成鹿,并且被楼陀罗射穿)。既然是祭品,那就是个抽象的乃至中性的概念。实际上,就是直到梵书时代创造主才被认为是一个男性,而真正完全地确定其为"男性神灵"则要到奥义书时期了。他是一直都没有一张鲜明面孔的。

(多说一句,梵天地位下降也和这种关联有关系,因为梵天/生主=祭祀,而祭祀本身的重要性随着印度教改革下降了。这里的祭祀是重视仪式本身的yagna,不是面对神灵执行的puja。)

其实,真正让梵天与老人形象联系在一起,是从两大史诗时代开始的。罗摩衍那里称他为老祖父(pitamaha,这成为梵天的一个固定称谓),而在摩诃婆罗多里,虽然他很不庄重地继承了生主与自己女儿的风流韵事,但同样也是在摩诃婆罗多里,他替代了原先大匠的所有职能,同时也确定了他与婆罗门群仙的关系:他本人是所有婆罗门的始祖和领袖,自己也是婆罗门仙人的代表。

由此可见,从梵书到史书时代这段时间里,梵天的形象发展实际上是两条线,一方面融合了所有的创造神(生主、祭主、大匠),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生主=祭司=婆罗门=仙人的形态。但另一方面,梵天还混进了先人之神的神格和形象,这才让他从抽象的造物者变成了"老祖父"。

这两条线就是在梵天的老人形象上发生了重合。又是老祖父又和长须飘飘的婆罗门仙人们混在一起,那他肯定也是一个白胡子老头了---这样的概念很自然就形成了。

这段时期的梵天形象出现在犍陀罗时代的佛教雕像中,那已经是史诗开始流传之后的事了:

各种各样的犍陀罗劝请像,左边的是梵天。

但是,这两条线并不一定总是重合。相比老爷爷模样,梵天婆罗门仙人的形象还是更加稳固一些 。笈多时代开始为印度教神灵们修庙造像,陆陆续续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工艺论(Shilpa Shastras)或工匠经,对于神像应该是什么模样有了明确的描述。大部分工艺论,比如著名学者野猪日(意译,Vaharamihra)的Brihatsamhita里的梵天形象只规定了他有几张脸,几只手臂,持何种器物,但尤其强调的还是他的婆罗门特征:水罐念珠贝叶经和发髻,可以说诸神中没有谁比梵天更像个婆罗门了。

在稍微后期一点的工匠经如Rupamandana中,散见梵天应该有胡须的规定。

因此,我们看各朝各代的梵天形象,有的是老人,有的不是,有的时候只有一面脸是老者模样,但肯定是一个四面的婆罗门形象。

六世纪马图拉梵天像:

总体来说,越是到了后期,梵天的带须老人形象就越明显。

说白了,这就是因为梵天一开始太过模糊,手持的念珠水罐吠陀经构造不出一个具体的形象。他是个老人,这其实是一种人们对他的“想象”和“概念”,后期这样的概念反过来影响到了后期宗教典籍。

这种不固定至今仍在,哪怕是在影视作品里你都会发现,虽然现在白须红脸蛋的老干部梵天是标配,但过去南印电影里也是有中年男人形象出现的梵天的,而就如 @何赟 老师指出的那样,东南亚梵天形象也是和印度本土不一样的。

而湿婆和毗湿奴呢?

根据Pratapaditya Pal的看法,除了婆罗门仙人色彩较重的梵天和阿耆尼有胡子,绝大多数印度教众神都是被看作是“永葆青春”的,表现在工艺论/工匠经中,他们都被描述为具有十六岁少年/少女的外表。

具体到个人来说:毗湿奴虽然一开始形象比较模糊,但作为太阳步伐化身=侏儒=少儿神,后来又很快与富天(Vasudeva)崇拜及孩童神(幼年黑天)崇拜合一,和老年形象就没什么关系了。在印度教诸神开始大规模造像的笈多时代,毗湿奴是皇室神,美丽的年轻王子形象非常深入人心。到了虔信运动兴起的中世纪时期,对毗湿奴本身美丽的强调本来就是崇拜的一环,这就决定了他是不会衰老的。

笈多末期的毗湿奴像,德里印度国立博物馆藏↓

湿婆的情况稍微复杂些。吠陀中,湿婆的前身楼陀罗本身就被描述为永不衰老的年青神祇,此后又一直与生殖活力联系在一起。南印继承了这个概念,甚至作为赤身露体的苦行僧时,他也是青春活力与性诱惑力的化身。同样地,湿婆也曾是南印波腊伐和朱罗王朝的王室神,尤其以一家人形象受崇拜时,湿婆看起来就是一个年青国王。

但与此同时,湿婆的形象自从兽主派萌生开始就一直和苦行者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北印,人们是按照现实中的苦行者来想象湿婆的形象的。摩诃婆罗多里优波曼纽与黑天所见的他身着白衣宝相庄严,但有些往世书里他却是年老而如豺狼喜好肉食的可怕形象。但是,也许因为描述得很具体,反而让湿婆面貌的变幻不定呈现多面多姿的特点,在十七世纪后北方细密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湿婆时而是衣不蔽体的年轻苦行者,时而是老头,时而是头戴王冠的贵人,全看你自己怎么想象了。在孟加拉地区,他是留着大胡子的大腹便便的糟老头,私心觉得,这是孟加拉地区对湿婆“糟蹋了我家女神”的愤慨表达方式…


当然,到了现代,“年青苦行者”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流行了,这同样与诸神应该“永葆青春”的概念是相关的。

因此,神灵的形象永远是随着人们对神灵理解的不同在改变的,虽然构成神灵形态的有一些基本不变的要素,但是在基础之上的表象则随着时代和地区的不同有着丰富多彩的差异,某个时期总有一种形象特别受人欢迎,但这种趋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user avatar

谢邀。

其实问题有点不太严谨,梵天(Brahma)也有年轻小鲜肉的模样呐。而且真说起来,泰国的四面佛也是梵天嘛,你看他是不是挺青春的。

不过大方向上,我懂你的的意思,梵天的确经常是老人形象。

梵天为什么形象是“老”的,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梵天的前身是生主(prajpati),而他又是造物主,所以他的形象是天父(pitamaha)。所以,造像时给他赋予了“老父亲”这个身份。

其二,我之前写过印度教的时间观,宇宙的一个大轮回就是梵天的一生——而此刻,注意,这里的此刻,指的是最近的这十九万年,正值梵天的老年,所以他的形象是老大爷的模样。(参见:从劫波到刹那,时间都去哪啦?

另外,湿婆和毗湿奴,前者脱胎于兽王、野蛮人;后者则是被武士阶层拥护而逐渐走向神坛的主神,这二位的形象的确是相对更年轻的。但其实并不绝对,湿婆有1001个称号,毗湿奴有二十四座化身,也有不是青年帅哥的形象。

最后,送上我保存多年的一副梵天画像。你大爷始终是你大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