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梵高在生前没有被誉为天才,死后却声名鹊起?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艺术史上的经典案例。梵高在生前不被认可,死后却誉满天下,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是“不被誉为天才”,不如说是在当时主流的艺术语境下,他的作品风格、艺术理念以及生活方式都显得过于“异类”。

一、 时代背景与艺术潮流的制约:

梵高活跃的年代,也就是19世纪末,欧洲艺术界正经历着从学院派写实主义向印象派、后印象派转变的关键时期。

学院派的余威: 当时的艺术教育和评价体系仍然深受学院派的影响,强调精确的造型、细腻的笔触、宏大的历史题材或肖像画。梵高的粗犷笔触、强烈的主观色彩、对日常题材(如农民、咖啡馆、自然风光)的关注,与这些“正统”标准格格不入。
印象派的局限: 即使是后来被承认的印象派,他们追求的是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化,画面色彩相对柔和,追求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梵高则在此基础上,将色彩和笔触的情感表达推向了极致。他不再满足于“看到”什么,而是要“感受”到什么,并用油画媒介“说”出来。这种极度主观和强烈的情感释放,在当时的印象派爱好者看来,可能也是一种“失控”或“粗糙”。
后印象派的萌芽: 梵高是后印象派的重要代表,这个流派的艺术家们开始探索色彩和形式的内在表现力,但当时“后印象派”这个概念尚未完全形成,更没有形成强大的艺术团体或市场力量来推广这种新的艺术语言。梵高常常是独自摸索,他的创新性超出了当时人们的理解范围。

二、 梵高作品的“先锋性”与“视觉冲击力”:

梵高的画作在今天看来,那充满生命力的笔触、大胆浓烈的色彩,是其艺术魅力的核心。但在当时,这种“先锋性”却成为阻碍他被理解的壁垒。

色彩的“非自然”: 梵高使用色彩并非为了单纯模仿自然,而是用来表达情感和内心的感受。例如,他作品中的黄色可以代表阳光的温暖,也可以是内心的狂热;蓝色可以表现夜晚的宁静,也可以是忧郁的心情。这种“主观色彩”在当时是令人困惑的,人们习惯于看到“真实”的颜色,而不是画家“感受”到的颜色。
笔触的“粗犷”与“情绪化”: 他的笔触厚重、扭曲、充满力量,似乎直接将颜料堆积在画布上。这种“粗犷”的笔触,在讲究细腻、平滑笔触的时代,会被解读为技巧不成熟,缺乏耐心。然而,这些笔触恰恰是他内心激情的直接流露,是他在画布上进行“对话”的方式。
主题的“平凡”与“悲悯”: 梵高热衷于描绘普通人、劳苦大众、简朴的自然景物。他画《吃马铃薯的人》,描绘的是农民劳作后的艰辛;他画《星夜》,抒发的是他对宇宙的敬畏和对永恒的思考。这些题材在当时并未被视为艺术创作的“高尚”选择,与学院派钟爱的神话、历史、贵族肖像相比,显得“低俗”或“平凡”。然而,他对这些平凡生活的深入观察和饱含的深情,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地方。

三、 艺术家自身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接受度:

梵高的人生经历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作品的传播。

贫困与不被理解: 梵高一生贫困潦倒,完全依赖弟弟提奥的经济支持。他没有稳定的住所,四处漂泊,这种生活状态让他难以融入当时的艺术沙龙和社交圈,也无法获得稳定的画廊支持。
精神疾病的困扰: 梵高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包括我们熟知的割耳事件。这种精神上的不稳定,在当时会被视为“疯癫”,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他作品和人格的疏离感。在很多人看来,疯子的作品自然难以被视为天才之作。
缺乏自我推销能力: 梵高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对商业运作、自我推销非常不擅长。他更专注于创作,而缺乏与画廊主、评论家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相比之下,许多同时代的艺术家,即便作品质量并非顶尖,但通过巧妙的社交和宣传,反而更容易获得关注。
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时代,艺术作品的传播主要依靠画廊展览、艺术评论、同行之间的交流。梵高在世时,他的作品很少被展览,也很少得到有影响力的评论家的关注。即便偶然有作品展出,也往往被忽视或批评。

四、 死后声名鹊起的“助推力”:

梵高死后,他的艺术价值之所以能够被重新认识和发扬光大,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弟弟提奥的坚持与整理: 提奥是梵高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不仅在经济上支持哥哥,更在精神上给予无私的关怀。在梵高去世后,提奥继承了他的遗志,开始整理和保存哥哥的作品,并努力寻求出版和展览的机会。虽然提奥也在梵高去世不久后离世,但他为梵高作品的流传奠定了基础。
遗孀约翰娜的努力: 提奥的遗孀约翰娜,在承受巨大的悲痛和经济压力之下,依然坚持不懈地推广梵高的作品。她四处奔走,联系画廊、出版商,组织展览,翻译梵高的书信。正是她的不懈努力,才让梵高的作品逐渐为人们所知。
艺术评论家的“发现”与推广: 随着后印象派艺术观念的逐渐成熟,一些有远见的艺术评论家开始重新审视梵高的作品。他们看到了梵高作品中蕴含的巨大情感力量、色彩的革命性运用以及对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例如,法国评论家莫里斯·马泰诺(Maurice Denis)对梵高的赞誉,对提升其艺术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后来的艺术家们的传承与影响: 梵高的艺术理念和表现手法,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野兽派、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这些流派的艺术家们从梵高身上汲取灵感,并将其艺术语言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当许多后继艺术家都在模仿和学习梵高时,他的价值自然得到了更广泛的承认。
作品本身的“超越性”: 归根结底,梵高作品本身的生命力、情感深度和艺术创新性,是其能够穿越时代、最终获得公认的根本原因。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的情感,触及了艺术最本质的内核,这种力量是任何时代的观众都无法忽视的。

总结来说, 梵高在生前未能被誉为天才,并非因为他缺乏天赋,而是因为他的艺术风格、理念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错位”。他的作品过于超前,超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和理解能力。他的个人生活也使得他难以获得有效的推广和支持。

而他死后声名鹊起,则是弟弟、弟媳的执着努力,以及有识之士的发现与推广,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那种强大的、能够跨越时代和文化障碍的情感力量和艺术创新性,最终让他从一个被忽视的“疯子”,变为了现代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这就像一颗种子,在土壤中沉睡了许久,一旦时机成熟,便能破土而出,绽放出惊人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梵高的画生前不被人认可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超前于时代的审美。

什么叫超前于时代?好像他是能预知后世?

预知也许谈不上,但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的梵高的确契合了几十年后的艺术风尚。(想象你在十几年前杀马特风流行的时候留了现在的发型……(好吧,这个类比好像不怎么好……

(咳,说回来。)讨论梵高的审美为什么会是超前的,需要把时间拉回到他生活的19世纪。

我们来看几张图:


米勒,《拾穗者》,1857年

是不是很眼熟?如果你还记得美术或历史课本上的介绍,应该是,米勒,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那时候,画人物强调的是“正确”。

不过其实米勒的画在当时也不怎么好卖,因为除了要“正确”,那时更受收藏界欢迎的是描绘宗教或者贵族生活场景题材的画。

比如这幅:

(记住这幅画的作者,我之所以能搜到他的画,是因为他和梵高产生了某些联系,后面会提到。)


德泰勒,Vive_L'Empereur,1891年

但梵高喜欢米勒。可能是因为他同样喜欢观察他在矿区做传教士助手时遇见的那些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米勒,《播种者》,1850年

1880年,在断断续续、勉勉强强做过画作复制品推销员、书店学徒、牧师助手等多份工作后,一直因为内向、耿直而和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梵高,终于在27岁这年决心听从内心做一个艺术家,并在弟弟提奥的经济支持下,开始正式学习画画。

米勒就是他临摹的对象之一。(你看,一开始就选了一条不怎么好卖的路。)


梵高模仿米勒的《播种者》素描,1881年

梵高没正式进过美术学院学习,估计也考不上,因为当时学校和我们现在的美术培训班一样,要学生照着石膏像画素描,而梵高特别抵触,甚至还因此和帮助过他,教他学画画的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亲戚莫夫吵过架。

“这种没有生命的东西根本没有画的价值。”

“没有活人的手脚可画时,我才会去画模型。”

显然从学画之初,梵高关心的就不是把人体的比例、样子画“正确”,而是最好、最快地抓住自己感受到的所画之人的感觉。


梵高,《掘土的农妇》速写,1885年

“我希望达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画一双手而是手的姿态;不是去精确地勾勒出一个头部,而是头部的表情,例如一个挖掘者抬头吸气或说话的神态 —— 换而言之,就是生命。”


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年

“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 —— 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之前他还在给提奥的信里说“我努力创造出一些写实但有感情的作品”,但现在他的画已经越来越直奔感觉而去,越来越不“正确”了。(也越来越卖不出去了。)

但事情还没完。

梵高早期的画还是以灰调子为主,但1886年,他去了巴黎,遇见了当时还属于先锋艺术的印象派的作品。


莫奈,《印象·日出》,1872年

他简直像重新发现了颜色,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以明亮的、和现实颜色完全不一样的色彩来画静物和花卉。在巴黎的20个月里,梵高画了约200幅画。

这个时候,他的《播种者》变成了这样的版本:

梵高,《播种者》,1888年

桃花画成了这样:(纪念莫西所作)

梵高,《盛开的桃花》,1888年

人物画成了这样:

梵高,自画像,1887年

梵高,欧仁・博什肖像,1888年

著名的卧室:

梵高,《阿尔的卧室》,1888年

他对颜色的选取大胆又天才。

梵高在给提奥的信里这样解释他为什么这么画:

"在此,唯有色彩是无所不能。色彩的简化,赋予平常事物伟大的格调,引发了休息或睡眠的联想。总之,看着这幅画应当可以让脑子或想象力得到休息。

墙壁是浅紫罗兰色。

地面呈砖红色。

床和椅子的木头是鲜奶的黄色,被单和枕头呈非常淡的柠檬绿。

鲜红色的床罩。

绿色的窗子。

橘红色的梳妆台,蓝色的脸盆。

淡紫色的门。

这就是全部了——除了一扇关着的百叶窗,屋子里什么也没有。家具不能侵占其他的空间,墙上是肖像,一面镜子、一条毛巾和几件衣服。至于画框,因为画面上没有白色,所以它将是白的。"

他有时也挺自信的,他给妹妹写信:

“你不理解有一种新的画风要出现么?”

其实,看到现在,你可能发现了,梵高一点也不“疯”。

梵高可能有十分情绪化,易怒、易沮丧的一面,但关于他的精神状况和心理隐疾一直没有定论。

至少,他留下的信件表明他并不是在想象中那种“嗨了”的状态中画下自己的幻觉,更不是某些好笑的新闻里说的因为他有色盲症,所以他眼中的世界的颜色与常人不同。

他很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然后选用不同颜色、笔触来表达。甚至,从信件水平来看,他语文也挺好的。

只是因为他学画起步晚,而当时信息传播慢,画家并不易出名,他从学画到去世一共才画了十年,加之他所追求的艺术形式本身的先锋边缘,所以无人问津也是很正常的。比较和他同处于“后印象派” * 的高更、塞尚当时都处于相对默默无闻的创作状态。

*后印象派: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油画流派。这些艺术家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

而且在圈内,他也不是完全的不被认可,在他去世那年(1890年),已经有专业的艺术评论家很认真地在报纸上评论他的画作。而且他生前也并非像传言那样只卖出去过一幅画,根据梵高博物馆的回答,虽然并无法知道确切的数字,至少多于两幅,还不算和艺术家朋友间的一些交换画作。

可是,梵高却在这年自杀了。

所以这是他生前不被认可的第二个原因:活得不够长。但这也让梵高渐渐有了另一种名声,并溢出了艺术圈外。

“他仰望太阳。然后他用手抵住自己的太阳穴,抠动扳机。他倒下了,脸埋在肥沃又发出刺鼻气味的麦田里。他回到生生不息的大地母亲的子宫里去了。”

梵高,《麦田上的群鸦》,1890年,传说中梵高的最后一幅画,但其实并不是

欧文・斯通在1934年写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这一段,不知道打动了中国80年代多少文艺青年,包括海子,他就为梵高写过诗《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

为什么前面写梵高(可能)是自杀,是因为在2011年,美国两位获得过普利策奖的传记作家史蒂芬·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在新出版的《梵高传》质疑了著名的“自杀论”,认为另一个传言可能才是历史的真相:梵高被一群少年意外开枪射中,为了保护他们,梵高承认是自己开的枪。

他们一条条驳斥了自杀论的证据,比如:梵高并不像传记电影里那样留下自杀前的遗书,他死后上衣口袋里被发现的字条是他写给弟弟提奥信件的草稿,而信在他中枪前一天寄出,那封信的内容是乐观的,甚至描述了未来的计划。

以及梵高中弹后步履蹒跚地走了1.5公里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因为子弹没有射中重要器官,受了29个小时的折磨才死去。

而最有力的证据——枪伤,根据手枪法医专家文森特·迪·马的说法:不是左撇子的梵高很难用左手向自己的左胸开枪,他认为开枪的地点离梵高的身体应该有将近两英尺远。

梵高博物馆展出的据说是一位私人收藏家收藏的梵高当年用来自杀的左轮手枪。

但就像梵高为什么会割耳一样,真相已经无从得知,反正“贫穷、疯狂、割耳、自杀、死后成名”,这些关键词足以让梵高的各种版本的故事已经通过小说、故事、绘画、电影、电视剧、戏剧、诗、歌等广为流传,甚至影响了很多人对艺术家的想象——艺术家是需要如梵高般拥有疯狂的激情的。甚至有本书叫《梵高与流行文化》,里面盘点了这一切。

所以故事最开始是谁说出去的?

有两个名字不得不提。

一个是梵高的弟媳,乔安娜。

乔安娜抱着她和提奥的孩子——以伯父名字命名的:小文森特・梵高,1890年

梵高死后,一心想要将哥哥推向世人的弟弟提奥不到半年后也去世了。此时梵高一辈子画的成百上千的油画、素描(床底、柜子后面、房子里全是梵高的画),还有和提奥的五百多封书信,都留给了这个嫁给提奥不过一年半的那时候才29岁的乔安娜。

她是个能干的女人,读书时是班上的高材生,后来在大英博物馆工作过,在中学教过英文,还是一个女性社会主义运动的创始人。

她开始一面设法安排梵高的画展,一面把梵高和提奥的信结集成书。

左图为乔安娜、小文森特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右图为第一个版本的提奥与梵高的书信集。

开头的十年有6次画展,反应平平。第7次在巴黎展出,却引来马蒂斯等后来的“野兽派”新秀的关注。从此西欧重要的美术馆大门,逐一为梵高而开。

乔安娜在推广梵高的过程中具体做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在1892年,她有一次被艺术家理查德·罗兰·霍尔斯特严厉地批评:

“她是一个迷人的小女人,但当一个人在一件她一无所知的事情过于狂热让我很恼怒,尽管她是被伤感冲昏了头,还是值得我采取严格的批判态度。这些不过是高中女生的废话。梵高女士最喜欢的是夸大其词和多愁善感,这让她流了最多的眼泪,但她忘记了,她的悲伤也正在把文森特变成神。”

另一个推广梵高的人是沃拉尔。

这个人名我们上次说毕加索时也提到过,他是巴黎出了名的精明画商,低价买画,高价卖画,但眼光奇辣,毕加索、高更、马蒂斯、德加等人的画他都代理过,他也帮梵高办了第一次重要展览,和毕加索的第一次个展一样,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

但沃拉尔知道梵高的价值,他在回忆录里写当时一个参观者非常喜欢梵高的《罂粟花田》(当时标价低于500法郎)这副画,每天傍晚都到画廊里来,一提起《罂粟田》就不知疲倦。有一天他说自己打算为刚出生的女儿置办一件能升值的陪嫁品,打算买一幅画。

梵高,罂粟花田,1890年

沃拉尔不自觉地把眼睛瞄向了《罂粟花田》,觉得这生意做定了,“要是我有闲钱,这幅画我早就搬到家里了。可是,您明白,我的一个堂兄是巴黎市政府的素描教授,他能给我们出个好主意。”这个艺术爱好者说,最后,他花15,000法郎在别的地方买了德泰勒(前面提到的画法国贵族生活的画家)的一张画,“我堂兄说,20年后,这副画价值至少十万法郎。”他高兴地说。

我觉得还是不反驳他为好。

大约二十五年以后,德塔伊水彩画的买主到马蒂尼亚克街来找我。他忧郁地对我说:

“现在是卖德塔伊的时候了。我的女儿要出嫁了。”

我问他是否还记得梵高的画展,还有那幅他似乎喜欢得不得了的《罂粟田》。

“我怎么会不记得呢?幸亏我忍住了没买:《罂粟田》现在能有什么赚头?”

“哎!我的朋友,您能赚三十多万法郎。”

“那,既然这样……我的德塔伊呢?……”

“您的德塔伊?……《峪南阁之战》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可卢森堡宫的馆长已经叫人把它搬到顶楼的库房里去了……”

(嗯,我觉得这个故事主要能告诉我们……1915年左右梵高的一张画的价格是30多万法郎)

在乔安娜和沃拉尔的推动下,梵高的名声和作品价格都在不断攀升,在乔安娜死后,她的儿子小文森特继承了伯父满屋子的画,虽然他并没像他母亲那样对伯父的遗作充满热情,但仍然十分看重。

尽管梵高作品价格不断飞涨,但他没有卖出去几幅,大多数选择借给了各大美术馆展览,梵高的作品大半得以留在国内。

1973年,由荷兰政府出面,以六百万美金的超低价格向文森特整批买下这些油画与素描,条件是成立“梵高基金会”,由梵高家人主控,同时要在阿姆斯特丹盖一座“国立梵高美术馆”,以资保管、展出。

现在的梵高博物馆

为什么小文森特的这个选择是重要的呢?因为一方面成立博物馆和基金有助于荷兰政府对梵高的长期宣传和推广。同时,这保证了,梵高虽然画了很多画,但大多收藏在美术馆,市场上的存量并不多。梵高在市场上流通的作品于是在各大国际拍卖行间不断拍卖,价格不断推高。

让梵高后来真正变得人尽皆知的,还有日本人的一份功劳。

梵高生前曾一度很想去日本,当然最后没有成行。但他的画受过当时流传到欧洲的日本浮世绘很深的影响。这来自东方的画作让他发现可以不用科学透视来构图,可以使用明亮不混合的色彩,可以大块平面铺色,用线条和色块可以快速地作画。

梵高模仿的日本浮世绘作品


梵高,唐基老爹画像,1887年,艺术用品店的老板唐基是梵高接触日本浮世绘主要的来源。

所以日本人对梵高的喜爱由来已久,中国第一本讲梵高的书是1929年丰子恺翻译的《谷诃生活》,就是从日本流传过来的。

日本人在80年代也为梵高弄了一个大新闻。

1987年,著名的安田火灾和海事保险公司为了买梵高的画作《向日葵》,拍出了3970万美元的天价,《向日葵》一时成了有史以来最贵的油画,震惊世界。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经拥有的一幅《向日葵》被炸毁,所以日本人有个情结,一定要再找一幅梵高的《向日葵》回来。

所以现在人人都知道梵高画过《向日葵》


二战期间被毁掉的梵高的《向日葵》

拍出天价的梵高的《向日葵》

当然除了情结,也因为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崛起,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日本的银行大力鼓动客户贷款购买艺术品。银行家们高调宣传,称西方艺术品是绝佳的升值收藏。

不久后油画交易史上的最高价又被日本人自己刷新,日本大昭和制纸的前总裁齐藤良平在1990年挥金如土般地花了8250万美元买下来梵高的《加歇医生像》,创下当时油画交易史上的最高价。同时他还因曾宣言要将这幅画死后和自己一同火化引起过轩然大波。现在这幅画还是梵高画作的市场最高价。

梵高,加歇医生,1890年

当年梵高自己说的话成真了。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其糟糕的、瘫痪的艺术世界里,展会、画廊,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一切都被手里攫取了钱财的人所掌握。不要有片刻认为这是我的臆想。总在画家死后,人们才肯花大价钱购买他的作品。他们总是轻视在世的画家,他们通过偏向那些去世的人的作品来愚昧地为自己辩护。”

当然他可能也是欣慰的,他当时在画加歇医生的时候曾经在信里这样说:

“我用忧沉的表现手法为加歇医生画了一幅肖像,看起来就像画中所看到的那种痛苦的表情一样。并且这样画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人们不可能对比出这与旧的镇静的肖像画有何不同,这表现了我们现代人的面孔和激情?


就像等待什么东西在成长一样,悲伤但仍然温和,清醒且聪明——这就是应该画很多肖像画的原因。


它们会出现在一个世纪后,那时现在活着的人都已经离世。”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原文发表于:

还以为梵高又穷又疯?你知道的梵高故事可能都是错的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象外(xiangwai_artha),查看更多艺术常识与艺术家故事

象外,把艺术拉出〇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艺术史上的经典案例。梵高在生前不被认可,死后却誉满天下,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是“不被誉为天才”,不如说是在当时主流的艺术语境下,他的作品风格、艺术理念以及生活方式都显得过于“异类”。一、 时代背景与艺术潮流的制约:梵高活跃的年代,也就是19世纪末,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思考。咱们不妨从头聊聊,为什么像梵高、杜甫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价值在生前往往不为人知,甚至饱受诟病,却在身后被捧上“神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这是否意味着如今不被看好的作品,未来真的有可能“打脸”所有人?咱们先说说梵高和杜甫,这俩虽然领域不同,一个是画家,一个是诗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魔道祖师》一个非常巧妙的叙事设计和人物塑造。魏无羡在大梵山吹奏忘羡曲,之所以没有人觉得突兀,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实是因为作者在前期已经为这个“突兀”的场景做了非常充分的铺垫,并且它与人物的情感、故事线以及整个世界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咱们来细致掰扯一下为什么它一点都不突兀,.............
  • 回答
    许多初学者选择从描绘梵高的《向日葵》开始,这绝非偶然。这背后藏着一系列吸引人的原因,让这幅画成为了无数画笔下的“第一朵花”。首先,《向日葵》本身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辨识度。 鲜艳的黄色、浓烈的笔触、富有生命力的花瓣,这些元素极具表现力,能够瞬间抓住观者的眼球。对于刚接触绘画的人来说,这种直观的美感.............
  • 回答
    作为珠宝界的几大巨头,卡地亚、梵克雅宝和宝格丽(Bulgari)在各自的品牌历史中都沉淀了独特的标志性工艺,这些精湛的技艺不仅是品牌身份的象征,更是它们能够穿越时间,依旧闪耀于世的关键。它们各自的招牌工艺,说起来,就像是它们最动人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讲述着品牌的匠心独运。 卡地亚:无畏的创新与精湛的.............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些名字,尼采、海明威、梵高,无疑都是各自领域里耀眼的巨星。他们的才华、思想和作品,至今仍影响着无数人。然而,你观察到的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中显现出的痛苦和悲剧,确实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些“大牛们”是否比普通人更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又是什么样的因素可能让他们身陷其中?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在语言学这片广袤的研究领域里,古希腊语和梵语这类印欧语系的老祖宗们,确实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可不是因为语言学家们有什么“恋古癖”,而是历史使然,更是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语言学的诞生、发展,以及研究方法这几个层面来层层剥开。一、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缘起:对“同源性”的追.............
  • 回答
    在印度教浩瀚的神话体系中,湿婆、毗湿奴和梵天是至高无上的“三神”(Trimurti),他们分别代表着创造、维持和毁灭,是宇宙循环不息的根本动力。有趣的是,在艺术表现和神话叙事中,湿婆和毗湿奴常常以英俊的青年形象出现,而梵天则多以慈祥的老者形象示人。这种形象上的差异,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神学.............
  • 回答
    语言的际遇:为何藏语选择梵文作为书写系统的灵感源泉,而非汉字?藏语,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语言,其书写系统——藏文,宛如一串串优美的舞蹈,展现着其独特的韵律和智慧。当我们探究藏文的源头时,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摆在眼前:为何是梵文,而非同样毗邻且对周边文化影响深远的汉字,成为了藏文书写系统的“祖师爷”?这背后.............
  • 回答
    印地语和梵语,这两门伟大的语言,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树根与树干,源远流长,相互滋养,又各自独立生长。要深入了解它们的联系,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那古老而又生动的渊源。梵语:古老文明的基石首先,我们不得不提梵语。梵语(Sanskrit)被认为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一员,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
  •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为您翻译这段梵语。不过,您需要将梵语的文字提供给我。请您将想要翻译的梵语内容复制粘贴给我。一旦您提供了梵语文本,我会尽我所能为您进行详细、准确的翻译。同时,我也会注意用更加自然、有温度的语言来解释,避免听起来像是机器生成的,让您感受到翻译的深度和文化韵味。请您放心,我在这里是为了提供帮.............
  • 回答
    《博伽梵歌》,这部古老的印度宗教哲学经典,它所承载的深意,绝非三言两语能够完全道尽。如果非要用一些词语来概括,那它探讨的便是一个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寻找到真正的意义、安宁与解脱。想象一下,故事发生在库鲁克舍特拉的战场上,一个即将爆发决定命运的大战之际。英雄阿周那,这位勇猛的战士,却被眼前的景象.............
  • 回答
    您问的“坦达瓦颂”很有可能指的是印度教神祇湿婆(Shiva)所跳的宇宙之舞——坦达瓦舞(Tandava)。这个名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细微的表达差异,但其核心意涵都指向湿婆最为著名的一种舞蹈形式。让我来为您详细解释一番:坦达瓦(Tandava):湿婆的宇宙之舞 出处与来源: 坦达瓦舞并非出.............
  • 回答
    好的,关于奥本海默那句引人深思的引言,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一下它的来源和含义。这句话:“我正变成死亡,世界的毁灭者”,大家普遍认为它出自印度古老的梵语史诗《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奥本海默本人在许多场合引用时,是以英文翻译的形式表达的,而非他直接背诵梵语原文。梵语原.............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