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的大部分女性有没有受到不公平待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意女权主义?

回答
理解“现代大部分女性是否受到不公平待遇”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女权主义”,需要我们深入探究社会结构、历史遗留以及个体感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

首先,我们来谈谈“现代大部分女性是否受到不公平待遇”。

从宏观层面看,确实存在很多证据表明,尽管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女性在很多领域仍然面临系统性的不公平。

经济方面:
薪酬差距(Gender Pay Gap):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即使在同一职位、拥有相似资历的情况下,女性的平均薪资往往低于男性。这背后有多重原因:职业性别隔离(某些高薪行业仍以男性为主导,女性更集中在低薪的“女性化”行业)、晋升障碍(玻璃天花板效应)、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女性承担更多育儿和家务责任,可能影响职业发展和收入)、以及普遍存在的对女性劳动价值的低估。
职业歧视与玻璃天花板: 在晋升到管理层或更高职位时,女性往往面临更多阻碍。决策者可能潜意识里对女性的能力有所保留,或者认为女性的家庭责任会影响她们的投入度。此外,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和敌意环境也可能迫使一些女性离开她们的职业道路。
无偿劳动: 女性在全球范围内承担了不成比例的无偿劳动,包括家务、育儿和照顾老人。这些劳动对社会经济至关重要,但由于其无偿性质,往往被经济统计所忽视,也限制了女性参与有偿工作和追求职业发展的时间和精力。

社会文化方面:
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对男女的角色和行为模式有着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女性被期望是温柔、感性、顾家的,而男性则被认为理性、坚强、外向。这些刻板印象会影响教育选择、职业发展,甚至在个人关系中对女性施加不合理的压力。例如,当女性表现出领导力或侵略性时,可能会被贴上“不女人”的标签。
媒体呈现与物化: 媒体往往将女性身体过度性化和物化,将女性的价值与外貌联系起来,这不仅对女性的自我认知产生负面影响,也助长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不尊重。
语言暴力与歧视: 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笑话、评论以及网络暴力,虽然有时被认为是“小事”,但它们累积起来会构成一种不友好的社会氛围,强化了对女性的贬低和不尊重。
亲密关系中的不平等: 在一些传统观念仍占主导的社会或家庭中,女性可能在婚姻和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决策权、经济支配等方面不平等。家庭暴力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尽管男性也可能是受害者,但女性的受害比例更高且更为严重。

政治与公共领域方面:
政治代表性不足: 在世界各国,女性在议会、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中的比例仍然远低于男性。这导致女性的权益和关切在政策制定中可能被忽视或代表不足。
公共空间的安全感: 女性在公共场所更容易感受到不安全,比如性骚扰、跟踪等问题,这限制了她们自由地参与社会活动和表达自我的空间。

然而,也要看到,“大部分女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的女性所面临的处境差异巨大。在一些高度发达、性别平等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情况可能比普遍想象的要好很多。许多女性拥有良好的教育和职业机会,在家庭和事业中都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度。

所以,与其说“大部分女性都受到不公平待遇”,不如说“在许多重要的社会领域,女性群体整体上仍然普遍面临系统性的挑战和不公平对待,这些不公平可能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存在。” 这些不公平可能不像过去那样赤裸裸地剥夺女性的权利(比如禁止女性受教育、禁止女性投票),而是体现在机会的差异、评价的标准、社会的期待和无意识的偏见上。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在意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权利、平等与尊严。

1. 对不公平的感知与反抗:
亲身经历: 很多女性自身就是不公平待遇的亲历者或见证者。她们在求学、求职、晋升、日常交往中感受到性别带来的限制和歧视,因此对女权主义的诉求产生共鸣。
观察与反思: 即使没有直接经历,许多人(包括男性)通过观察社会现象、阅读相关资讯、与他人交流,也会意识到女性群体在社会结构中存在的弱势和不公,并开始反思这种现象的合理性。
对“理所当然”的挑战: 女权主义的核心在于挑战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性别规范和权力结构。当人们发现自己被一种不公平的模式所限制时,自然会寻求改变。

2. 对“人权”的普遍追求:
女权主义并非仅仅是“女性的权利”,它本质上是关于人权。它追求的是让每个人,无论性别,都能拥有平等的权利、机会和尊严。当社会上存在性别不平等时,就意味着部分人的权利受到了侵害,这与普世的人权理念是相悖的。
很多关注女权主义的人,是出于一种朴素的对公平正义的向往。他们认为,任何基于性别的歧视都是不合理的,应该被消除。

3. 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历史证明,正是因为有女权主义者的不断呼吁和抗争,女性才得以获得受教育权、投票权、工作权等基本权利,社会才在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许多人关注女权主义,是希望推动社会继续向更公平、更包容的方向发展,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4. 认识到性别不是天然的牢笼:
女权主义帮助人们认识到,许多被认为是“天生的”性别差异,实际上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这些建构出来的规范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发展潜力,也导致了不平等。
例如,男性被压抑情感、被要求坚强的社会压力,女性被期待总是温柔、照顾他人的社会期待,这些都是性别刻板印象的体现,女权主义致力于打破这些束缚,让每个人都能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

5. 对个体身份和价值的认同:
女权主义为许多女性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框架,让她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困境,并找到赋权和改变的力量。
它鼓励女性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不再被动的接受社会强加的定义。

6. 对全球性别议题的关切:
随着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人们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地女性面临的严峻挑战,例如童婚、女性生殖权利被剥夺、性别暴力等。这种全球性的关切也促使更多人关注女权主义。

当然,也需要承认,“女权主义”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会被误解、污名化,甚至被用于攻击。 有些人对女权主义的理解停留在一些极端或偏激的观点上,而忽略了其追求平等的核心目标。但这并不影响女权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运动和思想流派,其核心诉求——即实现性别平等——仍然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

总而言之,现代女性确实在许多方面仍然面临不公平待遇,尽管程度和表现形式各异。而女权主义之所以吸引如此多人的目光,是因为它直面了这些不公,并代表了一种对公平、人权和个体尊严的普遍追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女性遭遇的社会不公平,与女权主义所声称的根本就是南辕北辙的两码事。

第一,女权主义者基本生活在大城市中。大城市由于文化与社会理念的开放包容性,总体上对女性是比较友好的。但在地域更广阔,人口更多的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落后地区,女性权益经常遭到侵犯,比如潮汕地区的重男轻女、西北地区的嫁鸡随鸡等。而从未见过女权主义者为这两类人出声,因此女权主义者并不代表广义上的女人,只代表她们自己。

第二,女性在现实中遭遇的各种就业歧视,直接的与其生理特性挂钩。这是客观事实,也是目前女性在职场遭遇歧视的主要原因,但没有女权主义者就这个问题提出任何看上去可行的方案,哪怕是不切实际的,反而是非女权的女性能够面对现实,愿意主动放弃一部分女性权利(如周期假等)来换取尽可能的就业竞争机会。因此女权主义者也不代表职场女性,还是只代表她们自己。

第三,在女性遭到性侵犯等事件时,女权主义者根本没有任何同情或帮助受害女性的行为。这一点上这些自称的女权代表甚至还不如男性,至少越来越多的男性对受害女性带有同情态度,而女权主义者只会谩骂全体男性。

我作为男人,支持女性作为“人”而应该具有的与男性一致的人格平等,支持女性作为职场工作者在能力胜任的情况下具备与男性相当的就业权,支持女性对男性的恶意性别玩笑和性骚扰行为进行斗争。但是!我鄙视女权主义者的所作所为,她们的作为不是反男性,而是反包括大多数女性在内的整个人类。

user avatar

从现实看来,恰恰相反。现代的大部分女性常常身处不公平的漩涡却不自知。

现在让我们来看两张广告--

然后你把图中的女性换成个男的试试?

会不会觉得好像有点奇怪?超能……男人??

感觉到不公平了吗?


还有那些招聘通知上刺眼的“男士优先”,“不生育承诺书”……

我的双眼看不见平等,只看见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和一场基于性别的压制。


历史似乎已经忘记,在四十年以前,女性曾经有一段时期,享受着和男性几乎无差别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现代妇女在家庭中家务的承担,通常是“丧偶式”的。男性在下班以后等待他的可能是沙发、电视和啤酒,女性呢?她们更需要面对的是灶台、洗碗池和搓衣板。

而曾经,在消灭家庭的探索和尝试中,家务社会化却让妇女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了出来。

托儿所、工厂食堂、双职工制度,妇女们开始从家庭事务中渐渐松绑,更深入地投身到社会生产中。就像一个人如果要独立,首先要完成经济独立一样,女性在经济生产地位的平等化,是她们获得社会平等的首要基础。

  (一)幼稚园和托儿所在新中国的发展变化
  (1)收容对象改变了。解放前的工厂幼稚园常收容职员子弟,一般私营幼稚园则收容中上层的儿童;解放后工厂幼稚园改收一般工人的儿童,如天津中纺七厂,过去只收职员子女,现在则80%收容一般工人的子女,现在多数工厂幼稚园都限制收容职员子女的名额。
  (2)女工乳儿寄托在托儿所的人数增加了。例如天津中纺三厂,解放前只收婴儿10余名,现在则收容70名,分日夜两班。
  (3)工作人员改变了。有些增加了训练过的保育员,旧有的也分批在训练。有一个保育员说:做了10余年的保育工作,不如这一个月的进步大,现在才懂得如何保育孩子。
  (4)工厂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托儿所。如在大连、天津、上海,由厂方、工会、妇联、托儿所所长、保育员和女工母亲等派代表合组的委员会,发扬了民主的精神。母亲们对托儿所已感到放心和满意。
(5)设备改善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如增添尿布、暖水壶、蚊帐,给孩子增加鱼肝油、白粥、饼干等。天津中纺六厂托儿所在解放前只有三间房,没有哺乳室、洗衣室等,现在增加了,并且还增加了医药设备。
(6)母亲的反应。过去不放心,常借故出来看孩子,现在放心了,生产增加了。如大连渔网厂95位母亲,自儿童入所后,产量提高了 164 %。
——1950年《蔡畅、邓颖超、康克清论儿童少年与儿童少年工作》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期间,子女的入学、就业、婚配、住房等等,都不在一家之主的权力范围之内了。个体家庭中父权的萎缩,和城市中男女平等政策的实施,是同步进行的。


在消费主义构建的“瘦即是美”的审美观的统治下,现代女性的身体已经不属于自己,她们属于整个社会,主动或被动地,把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身体出让给大众进行欣赏和评判。束腰带、瘦腿霜、减肥药……听起来,这和一百年前的裹脚布没有什么本质不同——都是为了所谓的“美丽”对人身的摧残和虐待。

被强制减肥,和被强制裹小脚真的有区别吗?

而曾经,女拖拉机手的出现,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标志性成果,是国人的骄傲,我们甚至会把这样的形象印在钞票上,聊表纪念。在那时看来,劳动妇女是最美丽的女性形象,劳动人民是最可爱的人。女性的身体不是供人观赏的物品,而是人精神的载体,是参与社会生产、创造社会价值的根本。

而市场经济以来,“站街女”、“包小姐”重现江湖。“扫黄打非”的运动好像一直没停过,但是小广告照样飞、小网站照样存在,各种各样的擦边球屡现不止。

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几乎一举禁娼。光上海一座城市,就收容了七千多名旧社会的妓女。所有妓女都被当做旧社会里的被压迫人民对待:收容、治疗(性病)、教养、赋予劳动技能、组织共同劳动。

“女神和女汉子”、“生不出儿子自愿离婚”的惊人之语犹在耳畔,山东卫视今年的小品还公然宣称:老婆的好处在于又能干活又能生娃——“花4万块买了她21900天,一天不到两块钱”,比保姆还划算。

3月9日,“国际妇女节”的后一天,公众号“女权之声”被炸,至今仍与大量读者失联。

有人在意女权主义,还愿意为它发声,为它奔走,是因为这种基于父权、夫权的性别压制和刻板印象是历史的糟粕、封建的渣滓,理应被淘汰、被取消。

而有人认为“现代女性和男性地位已经够平等了,那些女权主义者在瞎折腾什么?”或许是因为他是个男的,对这种压迫无感,或许是因为她已经被主流的话语体系所规训,对于社会上的一切性别不平等条款都欣然接受。


我们越在意女权问题,只能说明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彰著,而我们偏偏对于真正的平等社会充满期待。

最后挂一张本人偶像,中国曾经的女权主义领袖、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向警予:

user avatar

在当今社会里,一名女性从出生到死亡,会历经很多艰难困苦,需要长期与不合理却又几近无处不在的结构性压迫作斗争。

还没出生,就有可能因为自己不是男婴而被打胎,没有机会来到这个世上

即使有幸躲过被打胎的厄运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会由于自己的性别被周围持有重男轻女思想的人区别对待


逐渐长大,进入学校读书,老师和同学们会说“女生思维差,学数理化不好”

在此期间还可能会被性侵

毕业后找工作会被性别歧视(部分用工单位明确表示“我们只招男生”),同工不同酬;

好不容易进了职场,需要为未来的生育以及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而发愁,职场性别天花板那么难以打破(Manolo等人的图片,这是女性因为生育而耽误的事业)

平时出门在外得担心随时可能出现的性骚扰(美国或高校性骚扰事件或者是图片);

即使是在家里,也未必十足安全,如果自己的老公有暴力倾向,还得担心被家暴……

根据《2016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国在144个国家里排第99名,性别平等得分低于全球平均分,经济、教育、生存健康与政治赋权四个方面的排名分别为81, 99, 144, 74。

正是以上这些性别不平等存在,才有那么多人在意女权主义。

然而这些却被题主男友一句“现代大部分女性并没有受到不公平待遇”轻描淡写地抹掉了。

对于像题主男友这样认为“女性没有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非常多。很多人正是把父权常态化,对现有常态化秩序缺乏反思,不加审视地接受并视为理所当然,认为现有秩序是合理的,不存在男女不平等,然后在不经意间成为男权结构的维护者,这本身就是男权规训的一种体现。

长期生活在父权结构下的人会将父权的种种观念内化成为了自身观念的一部分,倾向于维护男权,否认性别不平等的存在,认为女权主义者是吃饱了没事干,是想要特权,进而反对女权。

女权主义者在反对不合理的男权结构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反对者”。


更多相关内容,可关注Herstoria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