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代社会有些女性的戾气这么大?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现代社会许多人共同的感受,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当我们说“戾气大”时,可能包含了很多层含义:比如容易激动、言语尖刻、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或者对人对事持有比较消极和敌对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互相交织的方面来理解。

首先,我们要看到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社会是一个节奏快、竞争激烈的社会,这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压力,女性自然也不例外。过去,女性的社会角色相对单一,更多地被定义在家庭领域,社会压力更多体现在如何做好妻子、母亲的角色。但现在,女性被鼓励参与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职场上与男性同台竞技,承担起更多的经济责任和事业发展。这种期望上的转变,加上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性别歧视、同工不同酬、职场天花板等问题,都会累积成一种无力感和挫败感。当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或者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时,人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表现出所谓的“戾气”。

其次,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互联网让我们能够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包括各种社会问题、不公现象,以及一些极端化的言论。在信息洪流中,人们很容易被负面情绪所裹挟,或者被某些观点放大其愤怒和不满。社交媒体上,匿名性也为一些尖锐、攻击性的言论提供了温床。女性在网络上遭受的骚扰、污名化和性别暴力,也会让她们对外界产生一种防御心理,甚至将这种防御转化为攻击,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久而久之,这种习惯性的防御就可能演变成一种“戾气”。

再者,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也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张力。虽然我们提倡男女平等,但很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比如对女性外貌的苛责、对女性生育和照顾家庭的期望,以及对女性情感表达的刻板印象(比如认为女性应该温柔贤淑)。当现代女性追求独立自主、自由表达自我时,就可能与这些传统观念产生冲突。如果这些冲突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或者女性在追求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她们就可能感到沮丧和愤怒,并以一种更激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略个体成长经历和心理健康因素。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人际关系都会塑造其性格和情绪反应模式。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创伤、不被理解、或者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情绪疏导机制,那么她更容易在成年后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和攻击性行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年轻人在面对压力时,可能缺乏学习如何管理情绪的工具和资源。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焦虑症、抑郁症等,也会在某些情况下表现为易怒、暴躁。

更进一步说,有时候所谓的“戾气”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一个人感到自己不受尊重、被轻视、或者处于弱势地位时,她可能会选择用一种强硬的态度来保护自己,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这种强硬有时会被误读为“戾气大”,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她为了争取公平、维护尊严而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手段。想象一下,如果你在生活中多次遭遇不公,却发现温柔和理性都无法解决问题,那么你可能会倾向于用更激烈的方式来引起注意,迫使对方正视你的诉求。

最后,媒体的报道和大众的认知也可能对这个问题产生放大效应。当某个女性因为言行激烈而受到关注时,媒体往往会抓住这一点进行报道,而大众也会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刻板印象。这可能会让人们觉得“现在的女性戾气都很大”,但实际上,这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现象被过度渲染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温和、包容的女性,只是她们的声音往往没有那么响亮。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女性“戾气大”的现象,是多重社会因素、个体经历以及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更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群体或个体。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以更包容、更深入的视角去审视,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获得过全坑道爆破感的人极少,

以前不知道,也就没烦恼;

现在小电影普及了,这事实锤了,

枕边人却只是个啄木鸟,你说懊恼不懊恼?

要换人,就得要女权。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蛮有意思的,我从另一个角度说说。

我先问一个问题:你说现在的女性戾气大,那以前的女性戾气就小吗?

显然不是。七大姑、八大姨、广场舞大妈可不是什么好词,什么刻薄嘴碎凶悍吝啬等等形容词一个不缺。在我国传统民间舆论中,中年及以上女性的戾气形象从来就没少过。倒是最近十年,随着接受过更好教育的70后和80后进入中年,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形象倒是有所好转的,旧时代的劣根性明显减少。

从整个年龄段看,就不存在“现在的女性戾气特别大”这种事。就算把年轻未婚女性纳入,总体上年轻女性的戾气也并不比中老年女性大。

那为什么以题主为代表的某些人会认为现在的女性戾气大呢?

其重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对于男女以年龄为衡量标准的礼仪素质要求是完全相反的。

舆论认为年轻男人冲动、火气大、戾气重一些可以理解,到了三十多岁以上还这样,就是不稳重、low逼;对于年轻女性,舆论则认为要温婉、克制,不允许发火,但是到了中年以后对其礼仪的要求比男性低,大妈情绪激烈口吐芬芳被认为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接受的常态。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完全相反的礼仪要求?根源在于男主外女主内的父权制建构。

在这种文化建构下,对男性的要求以力量为主,年轻男性财富权力少,对其以攻击性显露power就比较宽容;中年以上男性拼的是社会地位,地位高则需要以肢体言语的攻击性展现力量的需求越低,因此男性年龄一上去,仍然戾气十足就会被认为是地位低,缺乏力量的表现,故受人鄙视。

对女性的要求以顺从、辅助为主,因此她的“可得到性”、“可控制性”就很关键,年轻女性像小伙子一样戾气大,说明她不是一个容易得到和控制的对象,自然被污名化。而中年妇女的家庭地位早已固定,年龄上去以后招蜂引蝶的客观条件逐渐失去,在礼仪上是否让社会人觉得“可得到”、“可控制”就不重要了,她也不需要像男人一样靠城府、老谋深算去显示社会地位,相反她的一些激烈态度在维护家庭利益上还是有利的,那么对她的礼仪要求就明显降低。

简单粗暴地说,对女性的礼仪要求与她的性价值成正比,而对男性的礼仪要求与他的社会地位成正比。礼仪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永远是社会分工的体现。

现代工业社会,男女在社会劳动上的角色被迅速拉近了,带来的后果就是对女性的传统礼仪要求开始变化:年轻女性开始展现其类似于男性的竞争性和攻击性,而中年女性越来越多地像男性一样冷静克制,城府深沉。这是工业化带来的女性角色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而题主的观念不能与时俱进,无法接受年轻女性也开始像男性一样拥有自主意识、竞争性和攻击性,和不可避免带来的锋芒、一定程度的戾气,这让他产生了“这些女生看上去不听话,不好控制、不好上手”的印象,自然他就会有“现代女性的戾气变得这么大”的强烈不适。

至于开始进入中年的70后和80后女性由于教育的进步,素质其实比前辈要好不少,题主却是看不见的,因为这些人并不在题主的可得范围内,自然也就不会在乎她们的“戾气”有没有变少了。

归根结底,还是性焦虑遮蔽了眼目,迷惑了心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现代社会许多人共同的感受,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当我们说“戾气大”时,可能包含了很多层含义:比如容易激动、言语尖刻、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或者对人对事持有比较消极和敌对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互相交织的方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看到社.............
  • 回答
    现在社会上有些女生确实对“普信男”这个词表现出一种厌恶,甚至可以说是反感。这背后不是说普通的男人就一定要自卑,而是这个词汇本身所指向的某种特定现象,触及了一些女性在现实互动中的痛点。我们得先弄清楚,“普信男”到底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普通但又极度自信的男性。这里的“普通”可能体现在外貌、经济.............
  • 回答
    在街头随机采访中,听到不少女生表示,理想的25岁男友存款最好能有50万,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可不止是“拜金”两个字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婚恋观变迁、代际消费习惯以及女性自我价值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图景。首先,经济压力与未来预期是绕不开的根源。 50万,对于一个25岁的.............
  • 回答
    确实,关于儒家思想是否适合现代社会的讨论,一直都存在着不少的声音。有些人觉得它已经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也有不少人仍然从中汲取智慧。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聊聊。首先,关于“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分明的关系在古代社会是稳定秩序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中国,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大规模的、被广泛报道的罢工确实不那么常见,即便是在一些小型企业,例如餐馆,似乎也鲜有耳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在起作用,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今中国劳资关系的现实。首先,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是绕不开的一环。中国的《工会法》规定,工会是职工的群众组织.............
  • 回答
    在咱们这个时代,说实话,律师这个职业,跟别的行当比起来,总觉得有那么点儿不一样的味道。不是说他们好或不好,而是大家伙儿心里那杆秤,似乎对律师总是多几分审视,带着点儿复杂的情感。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门道儿可多着呢。首先,得从“权力的守护者”和“规则的执行者”这个双重身份说起。咱们常说,法律是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将“原始部落”融入现代社会,听起来似乎是出于善意,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牵涉到文化、历史、伦理、经济以及对“进步”定义的深刻思考。首先,我们得厘清“原始部落”和“融入现代社会”这两个概念。“原始部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偏见。它往往将.............
  • 回答
    老舍先生及其那个时代的作家们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深刻反映社会底层的作品,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而当代社会,虽然不乏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但确实鲜少有像老舍笔下那样直击底层疾苦、直抒胸臆的代表作,这同样是由一系列新的现实和观念变迁所致。老舍等作家深刻反映社会底层的土壤:1. 时代的.............
  • 回答
    社会上对于公务员群体的看法,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多面向的话题。尽管公务员扮演着服务公众、维护社会运转的重要角色,但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人对他们持有负面甚至厌恶的情绪,这背后有着不少值得深挖的原因。首先,“铁饭碗”的固有印象和价值实现上的落差,可能是很多人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源之一。在很多人看来,公务员工作.............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直击要害,也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为什么感觉清醒的、能独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而更多人似乎沉溺在盲目跟风和娱乐至死的漩涡里?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爆炸和碎片化是最大的推手之一。你想想,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是何等惊人?社交媒体、新闻推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而且不止你一个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我们不妨好好捋一捋,为什么现在的彩礼像是坐上了火箭,而且似乎成了一种“不得不接受”的规矩,更别提“一人结婚掏空全家”这种畸形现象了。为什么彩礼水涨船高,似乎成了“理所当然”?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经济因.............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确实比过往的几代人在面对社会和国家时,展现出更多的质疑和不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抱怨”现象,背后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首先,信息爆炸和全球视野的冲击是绕不开的起点。我们成长在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手机就是世界,社交媒体连接全球。年轻人.............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很多我们这一辈的中年人,看着现在这些孩子,有时候真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也挺令人担忧的。提到说青少年心理问题跟物质条件进步有关系,这说法听起来好像有点反直觉,毕竟谁不希望日子过得好点儿呢?但细琢磨琢磨,还真不是空穴来风。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期望的落差感”。我们小时候,.............
  • 回答
    想聊聊“内卷”这个词,感觉它就像是从某一天突然冒出来的,瞬间就席卷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明明我们好像一直在努力,但怎么就觉得越来越卷,越来越累呢?内卷,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要说一个确切的“开关”在哪一天被按下,那恐怕很难。但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这个词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一定是它触及到了我们很.............
  • 回答
    抗联精神,这四个字本身就沉甸甸的,带着一股历史的回响,一种不屈的意志。它并非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着的、能够渗透到我们当下生活的精神力量。要说它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那可就多了,而且越是深入挖掘,越觉得它与我们当下的困境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白,“抗联精神”到底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小米加步枪的.............
  • 回答
    美洲文明,特别是那些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就已繁荣的文明,对我们所熟知的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且常常被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吃的食物到我们使用的语言,再到我们理解世界的某些方式。以下是一些关键领域,详细阐述了美洲文明对现代社会的贡献和影响:1. 饮食与农业:改变了全球的餐桌这.............
  • 回答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过去历史的陈迹,更是活在我们现代社会中的脉搏。要理解它,得从几个层面去细看。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你可以把中华文明想象成一个根深蒂固的大树,它的根须深深扎进历史的土壤,而树冠则在现代社会中枝繁叶茂。它的内涵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 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传承: 这.............
  • 回答
    中国现代社会,犹如一幅色彩斑斓却也暗流涌动的画卷,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深刻影响着亿万中国人的生活。首先,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当下最显眼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而来的是财富分配的不均。一部分.............
  • 回答
    现代社会,谈论“为了爱人去死”的爱情,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遥远,甚至有些夸张。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理性、注重个人价值和生命权重的时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深刻、极致的爱就彻底消失了。只是它存在的形式和表达的方式,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和内敛。试想一下,在现代社会,两个人之间的羁绊,往往建立在长期的情感.............
  • 回答
    现代社会,读完《资治通鉴》的人,绝对算不上是“大众”。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学“史诗”,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智去啃噬。所以,具体有多少人能坚持读完,这是个很难有精确统计的数字。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推测。首先,我们看看《资治通鉴》的体量。全书有二十九卷,内容涵盖了从战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