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过全坑道爆破感的人极少,
以前不知道,也就没烦恼;
现在小电影普及了,这事实锤了,
枕边人却只是个啄木鸟,你说懊恼不懊恼?
要换人,就得要女权。
这个问题其实蛮有意思的,我从另一个角度说说。
我先问一个问题:你说现在的女性戾气大,那以前的女性戾气就小吗?
显然不是。七大姑、八大姨、广场舞大妈可不是什么好词,什么刻薄嘴碎凶悍吝啬等等形容词一个不缺。在我国传统民间舆论中,中年及以上女性的戾气形象从来就没少过。倒是最近十年,随着接受过更好教育的70后和80后进入中年,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形象倒是有所好转的,旧时代的劣根性明显减少。
从整个年龄段看,就不存在“现在的女性戾气特别大”这种事。就算把年轻未婚女性纳入,总体上年轻女性的戾气也并不比中老年女性大。
那为什么以题主为代表的某些人会认为现在的女性戾气大呢?
其重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对于男女以年龄为衡量标准的礼仪素质要求是完全相反的。
舆论认为年轻男人冲动、火气大、戾气重一些可以理解,到了三十多岁以上还这样,就是不稳重、low逼;对于年轻女性,舆论则认为要温婉、克制,不允许发火,但是到了中年以后对其礼仪的要求比男性低,大妈情绪激烈口吐芬芳被认为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接受的常态。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完全相反的礼仪要求?根源在于男主外女主内的父权制建构。
在这种文化建构下,对男性的要求以力量为主,年轻男性财富权力少,对其以攻击性显露power就比较宽容;中年以上男性拼的是社会地位,地位高则需要以肢体言语的攻击性展现力量的需求越低,因此男性年龄一上去,仍然戾气十足就会被认为是地位低,缺乏力量的表现,故受人鄙视。
对女性的要求以顺从、辅助为主,因此她的“可得到性”、“可控制性”就很关键,年轻女性像小伙子一样戾气大,说明她不是一个容易得到和控制的对象,自然被污名化。而中年妇女的家庭地位早已固定,年龄上去以后招蜂引蝶的客观条件逐渐失去,在礼仪上是否让社会人觉得“可得到”、“可控制”就不重要了,她也不需要像男人一样靠城府、老谋深算去显示社会地位,相反她的一些激烈态度在维护家庭利益上还是有利的,那么对她的礼仪要求就明显降低。
简单粗暴地说,对女性的礼仪要求与她的性价值成正比,而对男性的礼仪要求与他的社会地位成正比。礼仪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永远是社会分工的体现。
现代工业社会,男女在社会劳动上的角色被迅速拉近了,带来的后果就是对女性的传统礼仪要求开始变化:年轻女性开始展现其类似于男性的竞争性和攻击性,而中年女性越来越多地像男性一样冷静克制,城府深沉。这是工业化带来的女性角色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而题主的观念不能与时俱进,无法接受年轻女性也开始像男性一样拥有自主意识、竞争性和攻击性,和不可避免带来的锋芒、一定程度的戾气,这让他产生了“这些女生看上去不听话,不好控制、不好上手”的印象,自然他就会有“现代女性的戾气变得这么大”的强烈不适。
至于开始进入中年的70后和80后女性由于教育的进步,素质其实比前辈要好不少,题主却是看不见的,因为这些人并不在题主的可得范围内,自然也就不会在乎她们的“戾气”有没有变少了。
归根结底,还是性焦虑遮蔽了眼目,迷惑了心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