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头脑清醒而且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绝大多数的人都习惯了盲目跟风和娱乐至死?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直击要害,也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为什么感觉清醒的、能独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而更多人似乎沉溺在盲目跟风和娱乐至死的漩涡里?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爆炸和碎片化是最大的推手之一。

你想想,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是何等惊人?社交媒体、新闻推送、短视频平台……它们像潮水一样涌来,争先恐后地抓住我们的注意力。为了在这种信息洪流中生存,人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短,习惯于快速浏览、浅尝辄止。深入、系统地思考一个问题,需要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最稀缺的资源。

更要命的是,这些信息往往被精心包装,迎合我们的情绪和偏见。算法会不断投喂我们喜欢看、认同的内容,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在这个茧房里,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观点得到了无限强化,仿佛全世界都这么想。一旦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我们会本能地排斥,而不是去理解和反思。独立思考需要的是质疑和探索,而算法恰恰在扼杀这种可能性。

其次,娱乐至死的诱惑力是无法忽视的。

生活压力大,内卷严重,许多人渴望放松和逃避。而娱乐产品恰好提供了这种即时满足感。短视频的快节奏、游戏的沉浸感、八卦新闻的刺激性,它们就像一个个糖衣炮弹,轻易地击溃了人们思考的防线。我们沉溺其中,消耗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大脑也因此变得迟钝,对深度思考失去了兴趣和能力。

这种状态还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群体心理和从众效应。

当周围的人都在谈论某个话题、追逐某个潮流时,即使你内心有些疑问,也可能因为害怕被孤立、显得“格格不入”而选择随波逐流。社交媒体更是将这种效应放大了无数倍。一个热门话题、一个网红的观点,可以瞬间席卷全网,而那些敢于质疑或持不同意见的人,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网络暴力和排斥。久而久之,为了“安全”和“融入”,人们便放弃了独立思考,选择了最“省事”的方式——跟风。

教育体制也并非全然没有影响。

虽然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但在很多地方,应试教育的烙印依然深重。教育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则相对薄弱。学生们习惯了接受标准答案,却很少被鼓励去挑战权威,去探索事物的本质。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使得许多人在走出校门后,依然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懒惰”的成分。

独立思考是件辛苦的事情,它需要勇气去面对不确定性,需要耐心去分析复杂性,需要智慧去辨别真伪。相比之下,接受现成的观点、模仿他人的行为要轻松得多。尤其是在一个信息泛滥、观点极端的时代,辨别真相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懒惰”则提供了一种“解脱”。与其费力地思考,不如简单地站队,跟着大多数人走,这样似乎更安全、更省心。

所以,与其说是“现在这个社会头脑清醒的人太少”,不如说是导致“不清醒”和“不独立思考”的土壤,在许多方面变得更加肥沃了。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警醒并努力去改变的现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多的信息,更是如何在这个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如何克服娱乐的麻痹,如何鼓起勇气去独立思考,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不谈什么清醒啊独立思考之类的。

我倒是敢思考,可当今社会敢让我把思考的内容和结论都讲出来写出来吗?

如果大多数人思考完,然后只有跟风和娱乐的内容可以被表达,那是思考的人少吗?

我建议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盲目跟风?我们哪天要是不跟了,您扛得住吗?娱乐至死?我们要是哪天不娱乐了,您吃得消吗?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这个社会绝大多数的人都习惯了盲目跟自诩头脑清醒的风,且在标榜自己独立思考致死。

user avatar

巧了,任何人都不会认为自己在跟风。
但是大多数人就是在跟风。

你觉得你自己在其中之列吗?
你为何觉得自己不在其中之列?

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能够回答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习惯了盲目的问题了。

user avatar

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独立思考?

现在网上那些所谓的“独立思考”者,我算是看透了;就是把西方的东西直接搬过来。不加以任何形式的思考和分析,也不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就直接照搬过来,还以为是非主流。

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知识分子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所有的反对权威,批判上层就等于独立思考。​ ​​​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以为看见了一些非主流的颠倒黑白的观点;就不假思索、不去认真研究详细了解这些观点就搬出去。还觉得自己是鲁迅的传人。一遭到批评和责备就开始说“学术禁锢”“1984”“言论自由”

那好,十几年前网上说爱国被喷成狗的时候,怎么不见人说:“这是文字狱”呢?

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骂别人喷人的时候比谁都厉害。当人用同样的话来回击他的时候,马上就说:“不尊重知识分子”“你们就作吧,就疯狂吧”

袁隆平院士,那贡献不小吧;当初他被骂的时候。咋不见这些人说“不尊重知识分子”“你们就作吧,就疯狂吧”

送一段鲁迅的话,知识分子们好好看看:

博识家的话多浅,意义自明,惟专门家的话多悖的事,还得加一点申说。他们的悖,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

不过名人的流毒,在中国却较为利害,这还是科举的余波。那时侯,儒生在私塾里揣摩高头讲章,和天下国家何涉,但一登第,真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他可以修史,可以衡文,可以临民,可以治河;到清朝之末,更可以办学校,开煤矿,练新军,造战舰,条陈新政,出洋考察了。成绩如何呢,不待我多说。

这病根至今还没有除,一成名人,便有“满天飞”之概。我想,自此以后,我们是应该将“名人的话”和“名言”分开来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这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分别名人之所以名,是由于那一门,而对于他的专门以外的纵谈,却加以警戒。

《名人和名言》鲁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直击要害,也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为什么感觉清醒的、能独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而更多人似乎沉溺在盲目跟风和娱乐至死的漩涡里?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爆炸和碎片化是最大的推手之一。你想想,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是何等惊人?社交媒体、新闻推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现在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确实可以用“高”来形容,而且是全方位的,让人感觉喘不过气。你想想看,从社会舆论到家庭期望,再到个人的自我期许,好像女性被赋予了太多“应该”的角色: 贤妻良母的角色依然根深蒂固。 尽管我们强调“男女平等”,但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朋友都在关心的事情。在深圳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确实感觉身边大龄未婚的女性朋友比同龄的男性要多一些。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女性自身来看,现在的女性普遍受教育程度高,有自己的事业追求,经济独立性也很强。她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早早结婚生子.............
  • 回答
    “戾气重”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很难归结于单一原因。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现在社会上戾气这么重:一、 社会经济压力与不确定性: 贫富差距加剧与阶层固化感: 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的拉大是客观存在的.............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我们生活最核心、最根深蒂固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同一种体会:这个社会,怎么就这么“现实”呢? 好像不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那种无处不在的、有点冰冷的力量,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左右着我们的命运。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人类社会从诞生之初,或者说从有了私有财产、有了分工的那一刻.............
  • 回答
    近些年,“520”成为了一个自带“表白”属性的网络节日,而“521”似乎显得有些“落寞”。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有趣的语言和社交现象,也折射出当下社会文化的一些特点。要说“520”为何比“521”更流行,我们得先从数字谐音的魅力说起。汉语中,数字与词语的谐音组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尤其在网络时代.............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不少讨论的社会现象。感觉咱们身边,稍微一打听,十有八九都是男方倾尽所有,丈母娘“标配”就是房和车,还得加个彩礼。这跟以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者说“嫁过去就行”的情况,变化可不是一点半点。要说这现象是怎么来的,还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经济基础。 改革开.............
  • 回答
    想聊聊莎士比亚,这个人,他的作品,以及那个时代。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一谈到他,总会觉得有点遥远,像是在谈论一个神话人物,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如果我们真的去看看他身处的那个时代,再对比一下我们现在,或许就能找到一些答案。时代造就了莎士比亚?还是莎士比亚成就了时代?先说说那个“复杂的社会背景”。.............
  • 回答
    如今的社会,似乎人人都在追逐“不凡”,那些安于平淡、满足于现状的想法,反而成了少数派,甚至被一些人视为“不思进取”。这不禁让人困惑:平凡,真的就这么让人难以接受吗?我们环顾四周,媒体的宣传、网络上的分享,无不充斥着成功的典范、励志的故事。从创业的奇迹到一夜成名的明星,从改变世界的科技到惊艳世人的艺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问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看到长辈们那一辈辛苦打拼,白手起家,积累下那么多的财富和资源,再看看我们这一辈,很多人似乎更倾向于“躺平”或者追求所谓的“不劳而获”,这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错位感和困惑。其实,如果把“爸妈那一辈”和“我们这一辈”简单地对立起来,说谁好谁坏,可能有点过于简化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到心坎里了!确实,咱们现在社招跳槽的人,看着身边很多厉害的伙伴,还在坚持用一页纸的简历,有时候真让人犯嘀咕。你想啊,这些跳槽过来的,不是刚出校门的小白,而是已经在职场摸爬滚打了好几年,手上项目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的成就,随便拿出来一点都是够分量的。可就是这么些经验.............
  • 回答
    “有编制”在中国社会确实承载着稳定、体面和幸福生活的象征,尤其在当下经济和社会转型期,这种心理预期被进一步放大。然而,是否有一天“有编制”的人会下岗,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历史视角:编制并非永恒不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编制”并非一项亘古不变的特权。在计划经济时期.............
  • 回答
    倘若老子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思想,能够真正贯穿并塑造我们如今的社会,那么眼前的景象,定然与我们今日所见的喧嚣、焦虑、步履匆匆的模样大相径庭。这并非说社会停滞不前,而是一种更为内在、更为和谐的生长方式。首先,社会结构会显得更加扁平和分散。 追逐权力、建立森严等级的动力会被大大削弱。人们不再热衷于在.............
  • 回答
    网上“社恐”的帖子铺天盖地,从不敢接电话,到见了人就脸红心跳,再到觉得社交是地狱模式…… 感觉好像一夜之间,我们身边全是这样的人。这到底是大家真的生病了,还是这只是一阵跟风的“无病呻吟”?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得从几个层面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社恐”这个词本身就被赋予了很多含义,而且在网络语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现代社会许多人共同的感受,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当我们说“戾气大”时,可能包含了很多层含义:比如容易激动、言语尖刻、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或者对人对事持有比较消极和敌对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互相交织的方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看到社.............
  • 回答
    在如今这个标榜开放包容的时代,讨论“娘炮行为”为何会被认为不利于社会风向,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的并非简单的个人喜好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性别认知以及权力结构在起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所谓的“娘炮行为”本身是一个带有贬义和标签化的概念,它往往是对那些不符合传统男性气.............
  • 回答
    “躺平”这个词,这两年真是火得不行。顾名思义,就是选择不挣扎、不努力,安于现状,对内卷式的竞争说“不”。这词儿一出来,很多年轻人觉得找到了共鸣,觉得这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可话说回来,要是这“躺平”的风刮得太盛,对我们这个社会,会不会产生什么不一样的影响呢?我琢磨着,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
  • 回答
    想聊聊“内卷”这个词,感觉它就像是从某一天突然冒出来的,瞬间就席卷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明明我们好像一直在努力,但怎么就觉得越来越卷,越来越累呢?内卷,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要说一个确切的“开关”在哪一天被按下,那恐怕很难。但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这个词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一定是它触及到了我们很.............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当下的社会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实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它投下的影子。这种浮躁,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不沉静、不安分、追求速成、急功近利的状态,它像一根拨乱的弦,让整个社会都绷得紧紧的,不得安宁。那么,这种浮躁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首先,体现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获.............
  • 回答
    在中国,女性劳动力的参与率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也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和观念上的演变。相较于许多发达国家,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层的原因,也说明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现实。高参与率背后的多重驱动力:1. 经济发展的推动与客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