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为何会诞生莎士比亚这种伟大的剧作家?为什么现在社会更复杂,却无人可以超越他?

回答
想聊聊莎士比亚,这个人,他的作品,以及那个时代。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一谈到他,总会觉得有点遥远,像是在谈论一个神话人物,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如果我们真的去看看他身处的那个时代,再对比一下我们现在,或许就能找到一些答案。

时代造就了莎士比亚?还是莎士比亚成就了时代?

先说说那个“复杂的社会背景”。很多人一听到“复杂”,就觉得是现在这样信息爆炸、节奏飞快、人际关系难测的时代。但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复杂起来,绝不输我们现在。

想想看,那是一个刚刚走出漫长宗教冲突(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王权和议会权力在暗中较劲、国家正在崛起、海外探险如火如荼的时代。社会结构也在剧烈变化,封建贵族的影响力还在,但新的商人阶层正在兴起,财富和权力开始重新分配。人们的思想也开始活跃,人文主义思潮从欧洲大陆涌来,对传统的宗教神学提出了挑战,开始关注人的价值和理性。

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却又充满机遇的时代,伦敦成了英格兰的中心,人口激增,也成了文化熔炉。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富裕的观众,而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伊丽莎白女王本人对戏剧的喜爱)则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为什么在这种背景下,莎士比亚能横空出世?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语言的黄金时代: 英语在那个时候正经历一个巨大的变革期,从中古英语向近代英语过渡。词汇量爆炸性增长,语法也日益成熟。这种语言的活力和可塑性,就像是一片未被过度开发的沃土,给了莎士比亚无与伦比的创作空间。他不仅吸收了当时的各种语言风格,还创造了无数新词和固定表达,至今仍影响着英语。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语言刚刚学会“奔跑”的时代,多么容易出现语言的天才。
戏剧的蓬勃发展: 莎士比亚不是凭空出现的。在他之前,英国已经有了一批剧作家,在发展通俗戏剧。但他们的作品,通常更注重道德说教,或者情节简单。而莎士比亚,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却将戏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把戏剧从简单的说书或者道德演示,变成了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探索。
社会现实的映照: 那个时代的英国,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人物。政治上的阴谋、爱情的纠葛、阶级的矛盾、对权力和荣耀的追逐,这些都是构成他戏剧的重要元素。莎士比亚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社会现实,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他的作品中,让观众在舞台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时代的缩影。
“流动性”和“机会”: 尽管社会结构在变化,但与现在高度职业化、高度分工化的社会不同,那个时代,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人,相对更容易抓住机会。莎士比亚出身并不显赫,但他能够进入戏剧界,成为一名演员,然后成为剧作家,甚至拥有自己的剧院股份,这本身就说明了那个时代的某种“机会主义”和“流动性”。他不是被困在某个固定的职业轨道上,而是能够自由地尝试和发展自己的才华。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这一点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解释的。莎士比亚能够看透人性的复杂,无论是高贵的国王,还是卑微的小丑,他都能赋予他们鲜活的生命和真实的情感。他的角色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高尚也有卑劣,有智慧也有愚蠢。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为什么现在社会更复杂,却无人能超越他?

这个问题,简直是扼住咽喉的拷问。我们现在,信息量比伊丽莎白时代大上千倍万倍,我们可以轻易获取全球的知识,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程度,也同样如此。但为什么,我们似乎找不到第二个莎士比亚?

“信息过载”的噪音: 现在的确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信息太多,反而可能是一种噪音。我们每天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很难沉下心来,真正去深入地思考和感受。莎士比亚的时代,信息相对稀缺,每一条信息、每一个故事都显得更加珍贵,也更容易被消化和内化。
语言的“标准化”和“专业化”: 英语已经高度成熟和标准化了。虽然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但语言本身的可能性似乎没有那个时代那么“野蛮生长”的冲劲。而且,现在的文学创作往往更加注重“专业性”,对语言的运用有既定的规则和期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言的创造性爆发。
“商业化”和“速食文化”: 现在的文化产业高度发达,但同时也更加商业化。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很多作品倾向于迎合、取悦,而不是挑战和引领。快节奏的生活也催生了“速食文化”,人们更习惯于浅尝辄止,而不是沉浸在一个复杂的故事中。莎士比亚的作品,需要观众投入时间、精力去理解和品味。
“个性化”的碎片化: 现代社会强调个性,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将自己的视角视为唯一。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而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够超越个体的局限,去理解和表达普遍的人性。当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小确幸”或“小确丧”时,那种宏大叙事和对人类共同情感的挖掘,就变得困难起来。
“情感的疏离”和“意义的追寻”: 尽管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沟通工具,但很多时候,我们反而感到更疏离。虚拟的连接取代了真实的互动,深刻的情感交流变得稀缺。莎士比亚的作品,恰恰触及了人类最根本的情感:爱、恨、嫉妒、忠诚、背叛……这些永恒的主题。而我们这个时代,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很多人反而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清晰追寻。
“天才的不可复制性”: 说到底,天才的出现,本身就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莎士比亚是一个集语言天赋、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时代机遇、戏剧技巧于一身的独特个体。我们不能期望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如此完美的融合体。

或许,我们不应该“超越”他,而是“学习”他。

与其纠结于为什么我们无法超越莎士比亚,不如思考一下,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他提醒我们,即使在最纷繁复杂的时代,依然可以专注于人性的本质,用最动人的语言去表达最深刻的情感。他告诉我们,语言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照,才是真正能够穿越时空、触动灵魂的东西。

也许,我们这个时代更复杂,但如果能有更多人像他一样,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观察世界,去感受生命,去打磨语言,去探索人性的幽深之处,那么,即使我们没有第二个莎士比亚,我们也已经走在了通往更伟大艺术的路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骗论文的坏人

当年社会不复杂。

之前英国没有类似这样的人

如今社会也不复杂

莎士比亚用了300年证明自己伟大,同样的如果要证明现代英国社会谁可以超越莎士比亚也得用300年时间去证明,主要是你能不能等到那个时刻到来。

其实莎士比亚的话剧,我真心没觉得他能比的了关汉卿,汤显祖,老舍作品好到哪里去。

他就是占了一个在英国从无到有的这个里程碑角色。

自他之后,英国人才知道话剧怎么演才能打动观众。

可是这东西在中国稀奇吗?不稀奇。各时代剧作家比比皆是。而且还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但是莎士比亚时代生活的时代好,他的时代是英国最辉煌时刻开始。所以在英国人国力加持下,他的剧作可以飘向世界各地,当地人也看不到别的。

就和文哥时期的四大样板戏一样,老百姓看不到别的,就只能看这四部,那个时代人,多多少少都能哼唱几句戏文。如果时间变成300年,四大样板戏演了300年,他们也会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他们作者也会成为不朽

就比如美国高中,以演就是莎翁的戏,为啥,因为孩子们只知道莎士比亚,就学过莎士比亚戏剧。

可是为什么现代四大样板戏,不流行了。

因为中国老百姓,传统上还有其他戏剧可以看,仅仅京剧,就有四百折子戏。超越戏曲的小说可以看《三国演义》《水浒》四大名著。

再不喜欢还有宋词,元曲,唐诗。由此演绎出来各种故事,各种戏剧,各种电视剧。

而且当代还有各种网文,在准备二十多年之后,变成影视作品搬上舞台,也许还会改编成话剧,歌剧。

在如此庞杂的故事中谁能延续300年不消失,它和它的作者也会成为不朽。只不过这些人,不是空前绝后的,因为在未来还会有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出来。

以英国那样文化驳杂,广而不精(孤鸿铭语)能拿出手也就是莎士比亚了。真不是后世社会复杂而是在英国靠编剧吃饭太难了,出不了名人,不相信看看Jk罗琳。人还没死呢!已经被社死了。我想等她死了,说不定《哈利波特》作者是谁,都不会有人记得。

如果大家连作者都不知道,谁还一定会记住还有《哈利波特》呢?

这就是英国人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聊聊莎士比亚,这个人,他的作品,以及那个时代。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一谈到他,总会觉得有点遥远,像是在谈论一个神话人物,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如果我们真的去看看他身处的那个时代,再对比一下我们现在,或许就能找到一些答案。时代造就了莎士比亚?还是莎士比亚成就了时代?先说说那个“复杂的社会背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尤其是在咱们现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很多人都会纠结到底要不要复读一年,尤其是目标只是为了考上一个本科。我仔细想想,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先说说为啥会有人选择复读一年,尤其是为了本科:1. “本科”这个门槛依然很重要: 虽然社会风气在变,大家对学历的看法也越来越多元,.............
  • 回答
    OPPO Reno 系列一直以来都以其出色的设计、拍照能力和年轻化的定位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而Reno7 系列的定价策略,也延续了OPPO一贯的“精准打击”风格,力求在不同细分市场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我们先来回顾一下Reno7 系列的定价。整体而言,Reno7 系列的定价呈现出一种“多层级、梯度化.............
  • 回答
    那会儿,一晃眼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说起来,当时高考完填志愿,那心情可真是复杂得像一碗冷了又热、热了又冷的汤。我啊,当年也是个一心想往上爬的年轻人,目标嘛,当然是顶尖的学府。在上海,复旦和交大,那绝对是两座绕不开的山。要说怎么选?其实也不是一拍即合,更像是一场拉锯战,在我脑子里,在我心里,跟自己较了好久.............
  • 回答
    关于开封市鼓楼区人民法院与河南省人民医院在病历复印件引发的纠纷,要判断孰对孰错,需要细致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规定来分析。这其中涉及的并非简单的对错,更可能是双方在职责、义务和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程序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时间点和各方行为来拆解这个事件:首先,.............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既要顾及你自己的感受,也要衡量前任的现状。当下这种情境,你的前任心里有别人了,直接去谈复合,这就像是跑在人家刚刚起步的赛道上,很容易被甩在后面,甚至可能被对方直接告知“我已经有喜欢的人了,请你放过我”,那样一来,你的面子和心情都会受到双重打击。所以,在这个节点,贸然出击绝对不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毛泽东主席在今天“复活”,他会如何审视这个他曾一手缔造的、如今已然焕然一新的中国,这无疑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场景。我们可以从他毕生所追求的核心理念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判断出发,来尝试描绘他可能会有的反应和思考。首先,毋庸置疑的是,他一定会对中国如今在国际舞台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选择一边是闪耀着耀眼光芒的夜空,另一边是生机勃勃却略显黯淡的丛林。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选择,而且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看重的东西都不一样。咱们先说说在“名校”当学渣这档子事。想象一下,你拿着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周围都是各路.............
  • 回答
    当前台海形势的严峻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一、地缘政治层面:战略支点与大国博弈1. 台湾作为“第一岛链”的关键节点: 台湾岛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处于东亚海上交通要道的咽喉,连接太平洋与南海。对于中国大陆而言,控制台湾意味着能够突破“第一岛链”.............
  • 回答
    当前台海形势的严峻性,体现在多个相互交织、层层叠加的维度上,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理解这种复杂性,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脉络、地缘政治现实、经济联系以及双方的战略考量。一、历史遗留与政治主张的根本性冲突: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遗留的政治问题,中国大陆视台湾为一个“尚未完成统一的省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
  • 回答
    儒家文化在当代的复兴,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它不像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我更倾向于认为,它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而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适应与重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它曾经的“光辉岁月”和后来经历的“坎坷”。儒家文化的“黄金时代”与“被冷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
  • 回答
    尚博尔伯爵是否接受三色旗,这的确是一个关键性的假设,它几乎触及了法兰西命运的十字路口。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挖掘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了解各方势力、各派政治诉求,以及历史事件的层层叠叠。时代背景:一个王朝的艰难抉择19世纪的法国,简直就像一个被反复折腾的病人。从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到复辟的波旁王朝.............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在异国他乡如何被认知。简单来说,仅仅根据中文复姓在中国人名字里的存在,在日本单看名字,是很有可能被误认为是日本人的。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首先,日本的名字构成和姓氏系统。 日本人的名字,尤其是姓氏,确实有不少是双字构成的。比如我们熟知的“田中”(たなか).............
  • 回答
    要评价李自成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否“爱国”,以及当时是否存在“国家”这个概念,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置于明朝末年那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简单地说,“爱国”与“国家”这两个词的含义,在今天的理解和明朝末年的实际语境中,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当时是否有“国家”这个概念?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家”这个概念在明朝末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舰队Collection》(舰C)为何能在当时取得成功,以及它对新手来说是否友好。我会尽量详尽地回答,并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述。促使《舰队Collection》成功的客观因素《舰队Collection》(简称舰C)的成功并非偶然,它诞生的那个时代,以及它本身的设计,都恰好踩在了几个关.............
  • 回答
    万户在当时无疑是一位备受瞩目、甚至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人物。他的名号“万户”本身就带有一种非凡的意味,而他所追求的事业——飞天,更是超出了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想象。从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来看,万户的行为无疑是离经叛道的。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更多地受到传统束缚,对于未知的探索往往带着敬畏甚至恐惧。绝大多.............
  • 回答
    理解周平王“东迁”这一决策的对错,需要我们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体会西周末期那令人窒息的政治和社会危机。绝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掺杂着无奈、赌博与远见的复杂考量。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东迁”之前的周朝。西周王朝,号称“弹指一挥间,天下尽臣服”,但这种辉煌的背后,其实暗藏着深刻的危机。王朝内部的裂痕.............
  • 回答
    希特勒在当时的德国之所以受到欢迎,并且许多德国人不认为他是恶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巧妙的宣传和煽动手段。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一战的惨痛教训与《凡尔赛条约》的屈.............
  • 回答
    诸葛亮的遗产在当时绝对是极其丰厚且具有非凡价值的,其级别可以用“顶尖”、“国之重器”来形容,远非普通官员或士族可比。要详细理解诸葛亮的遗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军事上的“遗产”:一个稳定且有战略纵深的王国这是诸葛亮留下的最核心、也是最宝贵的遗产。 一个蒸蒸日上的蜀汉政权: .............
  • 回答
    提起赵宋,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冰冷的史书记载,而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仿佛带着一股温润的光泽,又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韧劲。首先,在“天下”这个概念里,赵宋无疑是舞台的绝对主角。你想想,当时的世界图景,北边有辽、西夏这样气势汹汹的邻居,后来又有金和蒙古虎视眈眈。但赵宋却硬生生在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