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的遗产在当时算什么级别?

回答
诸葛亮的遗产在当时绝对是极其丰厚且具有非凡价值的,其级别可以用“顶尖”、“国之重器”来形容,远非普通官员或士族可比。要详细理解诸葛亮的遗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

一、 政治与军事上的“遗产”:一个稳定且有战略纵深的王国

这是诸葛亮留下的最核心、也是最宝贵的遗产。

一个蒸蒸日上的蜀汉政权: 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面临的是一个百废待兴、国力衰弱的蜀汉。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成功地将蜀汉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并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在当时三国鼎立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权。
经济恢复与发展: 他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如都江堰的维护和发展),鼓励农桑,使得蜀汉的粮食产量得到显著提高,为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他还推行均田制,稳定了民生,吸引流民,增加了人口和劳动力。
政治稳定与法制建设: 他严明法度,赏罚分明,不论亲疏贵贱,保证了政权的稳定运行。他选贤任能,打破了士族门阀的垄断,让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任用。这种公正的政治环境极大地提升了政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军事力量的重塑: 尽管蜀汉兵力不多,但诸葛亮通过精心的训练和合理的战略部署,打造了一支精锐的军队。他注重军队的纪律和士气,以及装备的革新(如连弩等)。他通过北伐,虽然未能统一天下,但成功地牵制了曹魏,阻止了曹魏南侵,为蜀汉的存续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强大的战略纵深和后勤基础: 诸葛亮守住了汉中这个战略要地,并对关中地区进行了多次试探性进攻。蜀汉虽然地小兵少,但凭借险峻的地形和诸葛亮打下的坚实基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够与实力强大的曹魏抗衡。
“治世之能臣”的声誉与威望: 诸葛亮通过其卓越的才能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朝野内外,乃至敌国的广泛尊重和敬畏。他清廉自守,以身作则,成为士人效仿的典范。他的声望本身就是蜀汉政权合法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支撑。

简单来说,诸葛亮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财产,而是一个能够运作、能够对抗强大敌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实体。

二、 精神与文化上的“遗产”:千古传颂的智慧与忠诚

诸葛亮的遗产更超越了物质层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精神: 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特别是对刘备的托孤之情,至死不渝。他将自己的全部才智和生命都奉献给了蜀汉事业,即使在明知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也坚持北伐。这种忠诚精神成为了后世无数文臣武将的楷模。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典范: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谋略,如隆中对、火烧赤壁(虽然有周瑜的成分,但诸葛亮的作用不容忽视)、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都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故事。他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才干同样令人钦佩。他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得卧龙则得天下”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出师表》的精神感召: 这两篇《出师表》不仅是政治遗嘱,更是千古传颂的文学瑰宝。它们深刻地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对君王的忠诚、对人才的渴求以及对百姓的关怀。这两篇文章的价值,远超过任何物质财富,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
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思想: 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如重视农业、严明法度、选贤任能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他的著作(如《诸葛亮集》中部分文献)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经验。

可以说,诸葛亮留下的精神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历史数千年。

三、 物质上的“遗产”:相对有限但意义非凡

与他留下的政治和精神遗产相比,诸葛亮个人的物质财富在当时可能不算“巨富”,但同样具有特殊意义。

清廉的形象与有限的私产: 诸葛亮以清廉著称。在他临终前留下的遗嘱中,他只为家人留下“柴米之储”,以及自己的书籍和一些随身物品。他甚至拒绝了自己死后增加国家负担的建议。这种极度的清廉,反而凸显了他为国奉献的精神。
军事装备与技术资料: 诸葛亮作为军事统帅,其拥有的军事技术,如制造的连弩、木牛流马(虽然其真实性和规模有争议,但反映了其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一些军事战略战术的记载和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物质”遗产。这些技术和知识在当时的意义非凡,是蜀汉能够与曹魏抗衡的重要因素。
书籍与知识: 作为饱学之士,诸葛亮拥有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这些都是他智慧的源泉,也是他留给后人的重要知识财富。

四、 对比与结论

要理解诸葛亮遗产的级别,可以进行一些对比:

与普通官员相比: 普通官员的遗产可能主要是田产、房宅、金银等物质财富。诸葛亮虽然也有这些,但他的政治遗产和精神遗产远远超过了这些物质财富。
与顶级士族相比: 当时的顶级士族,如曹魏的司马氏、吴国的陆氏等,他们拥有的家族财富和土地可能是庞大的。然而,诸葛亮留下的不是家族财富的积累,而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框架、战略安全以及无数人心中“忠诚”与“智慧”的象征。
与曹操相比: 曹操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建立的曹魏政权是当时最强大的。然而,曹操的遗产更多的是奠定了曹魏的基业和统一北方的功绩。而诸葛亮是在一个极度不利的条件下,创造性地维持和发展了一个政权,并且其精神遗产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曹操难以比拟的。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遗产在当时绝对是“国之重器”级别的,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物质财富。他留下的是一个稳定且有潜力的政治实体,是数千年中华文化中关于忠诚、智慧、奉献的精神象征。他的遗产,更多地体现在一个国家能否有效运作、一个民族的精神风骨能否传承等方面,这使得他的遗产具有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景帝时晁错曾说普通农夫五口之家,耕地不过百亩,收获不过百石。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又哀帝时丞相孔光,大司马何武上奏请求兼并土地不得超过三十顷。当然列侯主要是限制在首都旁的田,因为他们主要的地在封国。

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田皆毋过三十顷。

晋武帝时,有司建议国王公侯在首都的田地最多不得超过十五顷。彼时百姓夫妻二人大约可有地百亩,一品官可有地五十顷。

国王公侯,京城得有宅一处,近郊田,大国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官第一品五十顷,每品减五顷为差,第九品十顷。

作为武乡侯、益州牧的诸葛亮没有其他封地,仅在成都附近有十五顷地,对标的是晋第八品官,再加上桑树八百株,顶多对标晋六、七品官员,对比普通百姓自然是生活的很不错,以官员论的话,清廉的过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的遗产在当时绝对是极其丰厚且具有非凡价值的,其级别可以用“顶尖”、“国之重器”来形容,远非普通官员或士族可比。要详细理解诸葛亮的遗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军事上的“遗产”:一个稳定且有战略纵深的王国这是诸葛亮留下的最核心、也是最宝贵的遗产。 一个蒸蒸日上的蜀汉政权: .............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小菜一碟?”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小菜一碟”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是说事情简单、容易办到,不费吹灰之力。可要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放到这个语境里,那可真是大谬不然。咱们先得摆事实讲道理。《隆中对》可不是诸葛亮一时兴起随口说出来的.............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母亲的记载,史书中确实存在一些线索,但要明确地说“章氏”这个姓氏是哪本史籍明确记载的,则需要仔细辨析。目前主流的史学观点认为,诸葛亮母亲的姓氏为“章氏”的说法,主要来源于非正史记载,其中以一些笔记、野史、以及后来的文学作品影响较大。正史中关于诸葛亮母亲姓氏的记载: 《三国志》:这是关于.............
  • 回答
    “舌战群儒”,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诸葛亮初次出场就施展出惊人的口才与智谋,单枪匹马地驳倒东吴六位名士,为孙刘联盟奠定基础的经典桥段。然而,将其简单地评价为“小菜一碟”,我认为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低估了这场“辩论”的复杂性和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要理解为什么“舌战群儒”绝非小菜一碟,我们需要从.............
  • 回答
    要评价诸葛亮的北伐、石勒的崛起、女真的灭辽以及满清一统这几件事的难度,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谁更难”来一概而论,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对手、自身条件以及战略目标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一场伟大的事业都凝结着无数的艰辛和智慧,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剖析。诸葛亮的北伐:挑战巨擘,力求复兴的艰难之.............
  • 回答
    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绝唱,绝非偶然。这篇看似一篇简单的奏章,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动人的家国情怀。它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在于其多方面的优秀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道来,希望能让您领略其不朽的光辉。首先,从政治的高度和战略的深度来看,《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和荀彧谁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同样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其说谁“五五开”,不如说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杰出代表,各自在三国那片波澜壮阔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仔细掰扯,得从他们擅长的领域、为政的理念以及最终的历史影响来分析。先说说荀彧。这位曹魏的“王佐之才”,他的厉.............
  • 回答
    谈论诸葛亮与曹操的文学造诣,这实在是一个颇有意思且值得细细咀嚼的话题。两位都是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以神机妙算、鞠躬尽瘁闻名于世,另一个则以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著称。但抛开政治军事上的光环,单就文学而言,他们究竟谁能与谁比肩?这需要我们深入到他们作品的风格、内容、情感以及历史影响来细细.............
  • 回答
    说到诸葛亮,那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传奇人物。提到他的军事能力,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神机妙算”,仿佛他就是那个站在山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那么,单从军事角度来说,他究竟是个什么水平?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既不能简单地神化,也不能被后世的演义和误读所掩盖。咱.............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这位千古名相,人们往往将其智慧与忠诚的光辉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他的一生完美无瑕,如同神话人物。然而,若我们褪去滤镜,以更审慎、更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便会发现,即便是这位近乎完美的丞相,其人生抉择和行事也并非没有重大失误或败笔。这些瑕疵,或许正是他作为凡人,在那个复杂乱世中,面对无数艰难抉择时.............
  • 回答
    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和刘巴的“尚书令”在职责上并不完全重复,但存在一定的关联和重叠。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考察“录尚书事”和“尚书令”这两个官职的职能和历史背景。一、 尚书令(Shangshu Ling) 官职起源与演变: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武乡侯”封号,这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简而言之,诸葛亮的“武乡侯”是县侯,而非乡侯。为了将这个问题讲得更清楚,我们得从头说起,一步步剥开历史的面纱。首先,我们要理解“乡”与“县”在古代的行政区划概念。在汉代,行政层级大致是:郡——国——县——乡——亭——里。 县 是比.............
  • 回答
    诸葛亮《出师表》中未提及赵云、魏延、马岱,而点名向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毕竟赵云、魏延、马岱都是蜀汉后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形象鲜明,战功卓著。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留下临终嘱托时,没有提到他们,反而独独提及了一个在主流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似乎“名.............
  • 回答
    .......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仿佛他就是三国时代唯一的顶尖谋士。可一旦聊起他的后代,很多人就犯了难,似乎没听说过几个特别有名的人物。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千古名相的后代,却没有几个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说到诸葛亮的“八阵图”,这玩意儿在人们心中那可是神乎其神的存在,仿佛能呼风唤雨,搅动乾坤。那么,它到底有多厉害?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要评价八阵图,咱们得先知道它是个啥。简单说,八阵图是一种军事阵法,是中国古代战场上非常重要的战术应用。它并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阵法摆出去,就直接能像“变形金刚.............
  • 回答
    诸葛亮的结衔,其实就是他在出仕之后,随着功勋卓著而获得的各种官职头衔的叠加。想要详细了解,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步来看他这些名号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们各自意味着什么。一、 初出茅庐,还是“卧龙”:一开始,诸葛亮在隆中隐居,这会儿还不是官衔,而是个响当当的江湖名号——“卧龙”。这名号本身就很有讲究,所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