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的后代为什么不出名?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仿佛他就是三国时代唯一的顶尖谋士。可一旦聊起他的后代,很多人就犯了难,似乎没听说过几个特别有名的人物。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千古名相的后代,却没有几个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

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虽然是绝世奇才,但他毕竟是个凡人,他的后代能不能像他一样卓越,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天赋这东西,就像老天爷赏饭,很难代代相传,更别说达到同一个高度了。三国时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人才济济,诸葛亮能够脱颖而出,靠的不仅仅是智谋,还有他的时代机遇、个人际遇,以及那份不同寻常的担当和情怀。他的后代即便有才华,也未必能赶上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或者遇上能让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其次,咱们得说说诸葛亮自己的家族情况。诸葛亮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诸葛瞻,一个叫诸葛怀。诸葛瞻是诸葛亮的长子,也是最被寄予厚望的。诸葛亮在世时,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曾经评价他说:“瞻之才,可称良器,但尚不如吾也。”意思是诸葛瞻是个不错的材料,但比不上他自己。诸葛亮临终前还将自己的治国经验传授给了诸葛瞻,希望他能够好好辅佐后主刘禅。

然而,命运的齿轮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蜀汉后期,国力衰微,朝廷内部也是人才凋零,诸葛亮在世时就已经觉得力不从心,更别说在他死后了。诸葛瞻虽然也算有些才能,也官至蜀汉的尚书令、大将军,这可是蜀汉政权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之一了,地位非常显赫。在后主刘禅面前,他也算是股肱之臣。

但是,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所在的国家——蜀汉,已经风雨飘摇。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钟会、邓艾兵分两路伐蜀。诸葛瞻作为大将军,却做出了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决定,那就是放弃绵竹坚守,而是在涪城(今四川绵阳)迎战魏军。结果,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一同战死,蜀汉也随之灭亡。

可以说,诸葛瞻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被国家命运所绑架了。他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并没有机会像他父亲那样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施展抱负。他更多的是在风雨飘摇的末世中,作为国家最后的守护者之一,承担了最后的责任。他的阵亡,与其说是他个人能力不足,不如说是他所处时代的悲剧。他为国捐躯,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壮,只不过在他之前,他的父亲已经用鞠躬尽瘁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更高的标杆,使得后人提起他时,难免会与父亲进行比较。

再来说说诸葛怀。相较于诸葛瞻,诸葛怀的名气就更小了。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后来成为了一名隐士,过着相对低调的生活。这可能与他个人性格有关,也可能是在蜀汉灭亡后,选择了一种更为安全和宁静的生活方式。在一个朝代更迭的动荡时期,保持低调和隐居,或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除了直系后代,诸葛亮还有一些旁系的亲属,比如他的侄子诸葛恪。说到诸葛恪,那可是在东吴非常有名的人物,年少时就才华横溢,担任过东吴的丞相,可以说是少年得志,风光无限。然而,他好大喜功,为人也比较骄傲自大,最终因为政治斗争被孙峻等人所害,也是非常可惜。但严格来说,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侄子,不是他的直系后代。虽然姓诸葛,但他的成就与诸葛亮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有名”这个概念。在那个时代,“有名”往往意味着政治上的显赫地位和军事上的辉煌战绩。诸葛亮本人是丞相,是军师,是国家的核心人物,他的每一次决策都影响着天下的格局。他的后代,即使在蜀汉后期担任了要职,也无法与他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相提并论。而且,历史上很多时候,大家记住的是开国元勋或者力挽狂澜的英雄,而守成之君或衰亡时期的官员,往往难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后来的历史叙事。诸葛亮的故事被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放大和神化,他个人的形象过于光辉和完美,导致后人对他有着极高的期待。任何一个与他沾亲带故的人,一旦没有达到这种期待,都会显得“不出名”。《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它塑造了我们对三国人物的认知,也无形中抬高了对诸葛亮后代的审视标准。

打个比方,就像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他的儿子如果也成了科学家,但他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大家可能会觉得“唉,毕竟不是他爸爸那样级别”。但实际上,他可能已经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了,只是因为父亲的光环太耀眼,导致大家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诸葛亮的后代就真的什么都没做。诸葛亮的后人,尤其是在蜀汉灭亡后,还是有人在西南地区继续生存和发展,并且在后来的历史中留下了一些痕迹。比如,在唐代,也有诸葛亮后人成为官员,如诸葛神策,就曾参与安史之乱的平定,并得到唐代宗的赏识。到了宋代,也有诸葛亮后人依然活跃在文坛和官场,比如诸葛亮后人诸葛亮字孔明,就有在宋朝时期任职。这些后人同样是诸葛亮血脉的延续,只是他们的时代和舞台,与诸葛亮本人是完全不同的。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后代之所以不像他那样“出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天赋的随机性: 天赋并非必然遗传,诸葛亮的天赋是独一无二的。
时代的局限性: 诸葛亮长子诸葛瞻虽然有才能,但蜀汉后期国力衰微,他最终为国捐躯,没能有更长久的发展空间。
个人选择: 诸葛怀选择隐居,低调度日。
历史叙事的影响: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过度神化,抬高了后人对其后代的期待。
“有名”的标准: 历史上的“名”往往与开国、中兴或关键性贡献相关,诸葛亮后代所处的时代,难以创造与他比肩的功业。

所以,虽然没有诸葛亮那般耀眼的名号,但诸葛亮的后代依然承载着他的血脉,在各自的时代里,或为国捐躯,或隐居避世,或继续发展家族,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历史的篇章。他们的“不出名”,并非代表他们没有价值,而是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做的选择以及历史的评价标准,与那位“千古一相”有着太大的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诸葛瞻非诸葛亮礼法上的嫡长子

诸葛亮早年无子,故过继兄长诸葛瑾的第二子为己子。(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乔本字仲慎,诸葛融字叔长,故而诸葛乔本为诸葛瑾第二子。)

诸葛亮此时无子,过继诸葛乔过来,从礼法上,诸葛乔便是诸葛亮的嫡子。诸葛亮又改其字“仲慎”为“伯松”,可见诸葛亮是将其作为嫡长子的。

《诸葛亮传》: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
郑玄云:“正室,適子也。

不幸诸葛乔亡于诸葛亮之前,但有子诸葛攀,礼法上算是诸葛亮的长孙。此时诸葛亮已有亲子诸葛瞻。诸葛亮亡后,由次子诸葛瞻继承了爵位,在亮迷看来自然是理所当然,但这其中也涉及了礼法制度有关。汉魏以来的爵位继承,秉承着长子继承制,但如果涉及到长子尚未继承爵位便早亡。那么是次子继承,还是长孙继承?

在时人的观点看来,次子的继承顺序在长孙继承顺序之上。也就是长子卒,次子嗣的继承顺序。嫡氏“承重孙”的继承顺序改变正值魏晋之际。一族之“家门”,比一枝之爵位更加重要,这也是这一时代的要求反映。举个例子:

《张飞传》: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苞子遵为尚书。(张苞为长子却早死,但他有儿子,也就是张飞长孙。但爵位却由张飞次子张绍继承。)

也就是说,如果诸葛乔不死,诸葛亮卒后,武乡侯的爵位按程序是要传给诸葛乔的,轮不到诸葛瞻。

《皇朝经世文续编》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写的很啰嗦,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2.诸葛亮对诸葛瞻事务并非一无所问

诸葛亮有一篇诫子书,内容如下:

每得来疏,书尚麤拙,岂修之不勤而量之有限耶?

意思就是“每次收到你的信,笔迹还很粗拙,这是你不好好练习还是自身能力的问题呢?”

诸葛乔随诸葛亮北驻汉中,随从周旋,也有二十来岁,不至如此。应当是写给时年不满十岁的诸葛瞻的。诸葛亮身在军旅还关注孩子的写字是否工整,细致入微了。另外,从他给孩子写的诫子书也可见一斑,急切栽培之心,溢于言表。

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3.诸葛亮子嗣东晋渡江

诸葛瞻与子诸葛尚战死绵竹,但诸葛亮的子嗣并没断绝。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与诸葛攀子诸葛顕移居河東。

《诸葛亮传》: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此后关于诸葛亮子嗣的记载就没有了。但依然有些蛛丝马迹。

王羲之的《十七帖》中有一贴《成都城池帖》提到这么一个内容:

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

《十七帖》据考证多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所以提及了成都城池,诸葛显年轻时在益州待过,故而王羲之提到他。

清人包世臣在《十七贴疏证》说:“显”字,依草法定是“显”,……按中宗即位建康,右军年已十五,时诸葛诞孙恢为会稽太守,显或南依恢,故右军得在都见之也。上距东移盖五十二年。

祁小春先生在著作《王羲之〈十七帖〉汇考》》中认为诸葛显与王羲之年龄差距过大,可能识别有误,似不尽然。

据《三国志》,由于诸葛恪被族诛,252年诸葛攀赴东吴,但子嗣依然留在蜀汉。诸葛乔228年卒,诸葛攀亦早卒,可见诸葛显的生年下限在252年。这样计算,317年,诸葛显尚在不过六十余,还能和年轻的王羲之见一面。也正好符合王羲之信中说的“往在都”,都是过去的事了。

也有学者推测,王羲之所临摹的诸葛亮的《远涉帖》就是从诸葛显处所得的原本,但只是推测,姑且作为一个美好的故事供人遐想吧。

最后,欢迎关注我本人和我的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仿佛他就是三国时代唯一的顶尖谋士。可一旦聊起他的后代,很多人就犯了难,似乎没听说过几个特别有名的人物。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千古名相的后代,却没有几个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在五丈原的病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而他身后,我们那位雄才大略、宿敌司马懿,却为何一反常态,终生未再对蜀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其中缘由,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这背后,是战场上的忌惮、朝堂上的权谋,以及对大局的深沉考量。首先,诸葛亮之死,对蜀汉来说是擎.............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疑问。关羽的死对刘备无疑是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滔天的怒火,足以让一个君王失去理智。然而,他却没有就近斩了诸葛亮,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刘备不生气”或者“刘备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历史评价以及个人命运的复杂 interplay。霍光之所以常被贴上“权臣”的标签,而非诸葛亮那样的“人臣典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霍光与诸葛亮的根本性质差异: 政治背景与权力来源: 诸葛亮: 是在刘备政权危难之.............
  • 回答
    为什么三国时期文学繁盛,而《出师表》却最为流传?三国时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文采飞扬的时代。虽然我们常常提起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但别忘了,那个年代也孕育了无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笔下描绘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曹操的诗歌豪迈大气,奠定了建安风骨;曹植的文辞华美精炼.............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备用人策略的核心,也揭示了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刘备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甚至“三顾茅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说他“后来不言听计从”,则需要更 nuanced 的解读,因为这并非简单的是与非,而是权衡、取舍和最终决断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的“礼遇”绝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尊敬,而是他深.............
  • 回答
    西周分封,姬姓诸侯遍地开花,这本是巩固周天子统治的战略。然而,风水轮流转,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国中,姬姓的身影反而变得稀疏,取而代之的是姜、姒、子、嬴、妫等姓氏的天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姓氏更迭,而是权力结构演变、国家形态发展以及历史偶然性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封建初期的“姬姓霸权.............
  • 回答
    项羽的分封诸侯后,这些诸侯之所以没有联合反汉,反而纷纷倒向刘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当时政治、军事、经济、个人利益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项羽分封的根本性错误与诸侯的普遍不满:项羽的分封制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他的分封存在以下几个致命缺陷:.............
  • 回答
    司马懿:严苛家教下的政治野心与子孙的成功之路司马懿的家风,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严苛”。他本人是出了名的老谋深算,政治嗅觉敏锐,对权力的渴望更是赤裸裸的。这种性格必然会渗透到对子孙的教育中。1. 严酷的训练与政治洗礼:司马懿深知,在曹魏政权下,想要立足甚至更进一步,靠的绝非一时之勇,而是长久的隐忍.............
  • 回答
    在1989年至1991年东欧巨变之后,绝大多数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官方国名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它们纷纷去掉了国名中“人民(的)”这个修饰词。这个看似微小的变化,背后却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政治考量,是东欧各国告别过去、拥抱新时代的标志性一步。要理解为何要去掉“人民(的)”,我们必须先回溯.............
  • 回答
    元成宗铁穆耳驾崩,后宫之中,尤其是掌管着实权的卜鲁罕皇后,面临着一个极为棘手的选择:皇位由谁来继承?在这个关键时刻,她力排众议,选择了非真金嫡系的安西王阿难答,而非当时健在的、同样出自真金一脉的诸位宗亲。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方势力角逐、权力格局微妙平衡下的必然结果。要详尽地剖析这一事件.............
  • 回答
    拓拔部和蔑儿乞部,这两个名字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草原民族的独特光芒。他们虽然最终汇入了鲜卑和蒙古的洪流,但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却能以叶尼塞河流域的血脉,在广袤的漠北草原上建立起自己的霸业,统御着许多与他们并非同源的部族。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环境的选择.............
  • 回答
    吕后死后,是“诸吕之乱”,而不是“功臣在作乱”。周勃和陈平等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忠臣典范”,是因为他们采取了行动,平定了诸吕之乱,恢复了刘氏江山,并且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认为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正统的必要之举。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问题: 吕后死后,到底是功臣在作乱还是诸吕在作乱?答案:是诸吕在.............
  • 回答
    赤壁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绝世奇才的巅峰对决。要说周瑜几次想杀诸葛亮,那可不是一两次,而是贯穿了整个赤壁之战前后的策略交锋,每一次都惊心动魄。周瑜屡次杀心,步步紧逼周瑜,东吴大都督,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深谙兵法,志向远大。当刘备集团在赤壁站稳脚跟,他.............
  • 回答
    说起刘备和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君臣情深,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也鞠躬尽瘁。但历史并非总是这么“偶像剧”般美好,尤其是当关羽、张飞这两位刘备最亲近、最倚重的兄弟相继离世,刘备的内心必定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煎熬。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刘备没有对诸葛亮动杀心,甚至没有表现出对诸葛亮的猜忌?.............
  • 回答
    说起蜀汉后期赵云为何依然听从诸葛亮的差遣,这并非一朝一夕的缘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基础、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赵云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致地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赵云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虽以勇武闻名,但更重要的在于他的忠诚与远见。从刘备白帝城托孤那一刻起,赵云就已经将自己的.............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凤雏不死,三国棋局再变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未竟的遗憾,如同一颗颗散落在星空中的陨石,即便熄灭,也依旧勾勒出关于“如果”的璀璨轨迹。庞统,字士元,这位被誉为“凤雏”的奇才,若非在那落凤坡遭遇埋伏,而是能与诸葛亮一同并肩作战,直至白发苍苍,三国鼎立的最终格局,恐怕将远非我们所熟知的样子。想象一下,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