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汉后期赵云为什么会听诸葛亮差遣?

回答
说起蜀汉后期赵云为何依然听从诸葛亮的差遣,这并非一朝一夕的缘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基础、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赵云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致地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白,赵云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虽以勇武闻名,但更重要的在于他的忠诚与远见。从刘备白帝城托孤那一刻起,赵云就已经将自己的人生与蜀汉的未来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刘备临终托孤,将阿斗和蜀汉的未来都寄托给了诸葛亮,而赵云作为刘备最信赖的将领之一,自然也承担起了辅佐诸葛亮的重任。这种托付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更是战略上的、道义上的。

其次,赵云和诸葛亮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与信任。虽然《三国演义》中两人之间的互动描绘得更为生动,但历史上的赵云和诸葛亮,无论是在战场的配合还是在政务上的协作,都必然是紧密的。赵云戎马一生,尤其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这份功劳和这份胆识,诸葛亮是看在眼里的。而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他提出的战略和部署,往往能够确保军队的安全和胜利。赵云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能够识别出诸葛亮的战略价值,并且相信诸葛亮的判断能带领蜀汉走向复兴。

再者,蜀汉后期的局势异常艰难。刘备去世后,蜀汉失去了主心骨,北伐曹魏更是步履维艰。在这种内忧外患之际,诸葛亮作为丞相,是唯一能肩负起稳定国家、延续汉室理想的重任的人。赵云作为身经百战的宿将,他深知国家栋梁的珍贵,也明白诸葛亮是那个最能承担这份重担的人。如果这个时候赵云不听诸葛亮的差遣,那蜀汉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赵云的忠诚,不仅仅是对刘备个人的忠诚,更是对“兴复汉室”这个宏大理想的忠诚。诸葛亮正是这个理想的集大成者和执行者。

从《三国演义》的描述来看,赵云虽然勇冠三军,但并非一个事事都要亲自拍板的将领。他更像是一个将帅之才,知道如何听从指挥,如何将自己的勇武和能力发挥到最大化。他并非不聪明,而是他将自己的聪明和能力用在了执行和配合上。他更明白,在整个蜀汉的权力结构中,丞相诸葛亮拥有最高的战略决策权。他个人的勇武固然重要,但国家的命运需要整体的规划和调度,而这正是诸葛亮所擅长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赵云的为人处世的原则。赵云一生严于律己,不争功劳,不恋权位。他对于官职和地位看得并不重,他更看重的是能够为国家效力。在诸葛亮手下,他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军事才能能够得到施展。他不需要去争夺什么,只需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去执行即可。这种状态,对于一个饱经战事,看透世事的将军来说,或许是一种更舒适、更安稳的为官之道。

想想看,诸葛亮在北伐期间,将关羽、张飞留下的几个儿子都委以重任,包括关兴、张苞,以及赵云的儿子赵统、赵广。这说明诸葛亮并非只看重自己的亲信,他更看重的是蜀汉的整体实力和人才的培养。赵云看到了这一点,他相信诸葛亮是在为蜀汉的长远打算。

所以,赵云后期听从诸葛亮的差遣,并非是被迫,也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信任诸葛亮的才能和战略眼光,认同诸葛亮所代表的“兴复汉室”的理想,并且他自身的品格也决定了他是一个能够服从整体调度,将个人力量融入国家大局的优秀将领。这是一种基于信任、理想和共同目标的高度契合,而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他明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团结一致,将有限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的领导者,而诸葛亮恰恰是这样一个人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赵云武力值比诸葛亮高那么多,况且在古代不是谁拳头硬谁就说了算吗,那赵云为什么愿意接受诸葛亮指挥?丢了街亭后被降级也不反抗是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蜀汉后期赵云为何依然听从诸葛亮的差遣,这并非一朝一夕的缘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基础、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赵云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致地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赵云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虽以勇武闻名,但更重要的在于他的忠诚与远见。从刘备白帝城托孤那一刻起,赵云就已经将自己的.............
  • 回答
    蜀汉后期,真要说有没有翻盘的可能,这问题就像在问在绝境中能不能找到一线生机,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而是充满了“或许”,以及无数的“如果”。要想深入探讨,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细梳理一下蜀汉当时面临的内外困境,以及那些被历史长河掩埋的微弱希望。眼前的困局:内忧外患,步步紧.............
  • 回答
    蜀汉后期“无人可用”的说法,是历史上的一个著名论断,尤其在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群中流传甚广。这个说法的背后,隐藏着蜀汉从鼎盛走向衰亡的一系列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何蜀汉后期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早期人才储备的消耗与流失 天时地利人和的初期优势不再: 蜀汉.............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的凋敝,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问题。明明经历了北伐这样一场场持续了数十载的战事,本该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绝佳机会,为何到头来却常常是老臣凋零、后继乏人?这其中固然有战死的损耗,但更深层次的原因,隐藏在蜀汉独特的政治生态和人才培养机制之中。一、根基浅薄,底子薄弱是先天缺陷。首先.............
  • 回答
    张郃,曹魏阵营中数一数二的名将,在三国历史上,他的军事才能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蜀汉在后期,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后,能够拥有像张郃这样级别的将领,那对蜀汉的北伐事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张郃的军事才能,为何说他是“人才”?要评估张郃的价值,首先得明白他究竟强在哪里。张郃的厉害之处,在.............
  • 回答
    蜀汉到了后期,人才凋零的现象确实非常明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暴露了刘备,尤其是他在后期,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诸多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蜀汉建国之初,人才基础就相对薄弱。 起点不高: 与曹魏和孙吴相比,刘备最初起兵时,势力范围小,根基浅,能招揽到的优秀人才数量就有限。他更多的是依靠早期追随的少数.............
  • 回答
    蜀汉倾覆,刘禅这位天子也成了阶下囚,而他身后,那些或已为人,或尚在襁褓的皇子公主们的命运,也随之跌入谷底。他们的结局,不像父皇那样有史书明文记载的“乐不思蜀”,而是散落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或隐姓埋名,或远走他乡,最终多数湮灭在岁月的尘埃里。刘禅共有八个儿子,其中有六位在蜀汉存续时期被封为王。让我们一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具想象空间。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如果蜀汉真的向曹魏投降了,曹丕有没有可能“强占”刘禅的皇后,而刘禅又是否有能力反抗。首先,我们得明确蜀汉投降的情景和当时的政治格局。蜀汉投降的情形历史上,蜀汉确实是在刘禅(字公嗣)的指挥下向邓艾投降的。这次投降是蜀汉政权覆灭的标志。投降后,刘禅及.............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如果于禁这位曹魏的老将,在被俘之后没有选择归降曹操,而是心怀侥幸,甚至是对刘备的仁德抱有一丝期待,选择投奔了蜀汉,那么后面的历史走向,恐怕会掀起不小的波澜,绝不是简单的“多了一员老将”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于禁投降蜀汉的动机。在史料中,于禁投降曹操是被吴军利用,加上当.............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三国后期,吴国在魏、蜀两国之间扮演的角色,确实可以用“搅屎棍”来形容,不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考量和战略选择。简单地将其归为“搅屎棍”有些片面,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双方力量、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用。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国所处的战略困境。三国鼎立,吴国是其中最年轻、基业最不稳固的一方。曹魏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点了。蜀汉灭亡后,再也没有哪个政权能真正举起“再兴汉室”的大旗,这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没人想,而是多方面的历史现实、政治逻辑和文化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蜀汉政权的性质与“汉”的象征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白蜀汉政权对“汉”的代表权是如何来的。刘备以“汉室宗.............
  • 回答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执政的蜀汉,从名义上讲,它依然是刘家的天下,这一点毋庸置疑。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是法理上的继承人,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也维系在他身上。然而,在实际的运作层面,尤其是诸葛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格局中,蜀汉的“刘家天下”属性,则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微妙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东吴后期,那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局面。孙权晚年,朝政逐渐被权臣把持,政治斗风也日渐激烈,不像早期那样皇权集中,一言九鼎了。你想想,孙权这位老皇帝,到了晚年身体确实不如从前,精力也有限,自然也就没法像年轻时那样事必躬亲,什么都管着。这个时候,那些有野心、有手腕的大臣们,就开始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围绕着太子.............
  • 回答
    邓艾作为终结蜀汉的关键人物,在历史上的评价却不如姜维来得受后人推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魅力、战争策略的解读以及文学艺术的影响等等。一、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道德考量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战争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玩味。要理解为什么蜀汉和魏国都有“后世粉丝”,而吴国相对冷门,咱们得从历史的长河里,以及人们关注点上找原因。首先,从历史的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说,蜀汉简直就是自带流量。你想啊,刘备,一个卖草鞋的,怎么就一步步打出了天下三分之一的江山?他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颠沛流离.............
  • 回答
    黄权降魏后没有重归蜀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因变得愈发复杂和不可逆转。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1. 历史背景与个人立场:忠诚的困境 蜀汉的政治环境: 黄权是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对蜀汉政权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逐渐加剧,人才凋零,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蜀汉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如果蜀汉不全力进攻关中,而是经营南中,蜀汉会覆灭得那么快吗?简短回答: 很有可能不会那么快覆灭,但蜀汉最终的命运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详细分析:1. 战略选择与时机: 全力进攻关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及后续).............
  • 回答
    北地王刘谌,这位蜀汉皇室的血脉,在国破家亡之际,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杀妻戮子,而后自刎。按理说,这样一位王爷,在绝望的顶点选择了如此决绝的殉国方式,理应激起蜀汉军民的万丈悲愤,乃至感动无数。然而,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他的壮烈并未如预期般掀起波澜,反而像是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一朵小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